正文

生命方程

人生四季景不同 作者:查理森


生命方程

img

大自然鬼斧神工、天地造化,一年有四季,名“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风景。

img

人生四季景不同

大自然鬼斧神工、天地造化,一年有四季,名“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风景。

人生岁月蹉跎、苦乐悲欢,一生亦有“四季”,曰“少青壮暮”,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精彩。

大自然的四季,风景多姿多彩,丰富而有序。春天万物苏醒、百花烂漫、草长莺飞;夏天热烈奔放、轻风拂柳、绿叶葳蕤;秋霜既降,柿红梨香、硕果累累、厚实丰盈;雪映寒月、江天辽阔、朔风浮云、山瘦梅艳。四季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风姿,或娇羞、或热烈、或厚重、或沉静,日升月落中天地悠悠、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间时光飞逝、春华秋实。

这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与周期,在春天里孕育,在夏天里成长,在秋天里收获,在冬云下安详。草木鱼虫,江河湖海,就这样有条不紊地由萌动走向成熟,由热烈归于沉静,步伐从不停歇却又从容不迫、生机勃勃。你看春天的田野,沃土清流,滋养禾苗,花儿尽情地绽放,草儿自由地拔节,不急不躁,积蓄生长的伟力。夏天的山川,明峰秀水,连天接地,千沟万壑,鱼儿弄波逐浪;阳光灿烂,果儿悄然成长。十月金风,泼墨群山,红叶娇似二月春华;飞雪扬花,寒凝大地,青松傲然昂首伫立。

大自然的这个规律和秩序又何尝不是人的生命历程所应遵循的呢?如果把人的一生也分作四季,那么,年少时节就恰似大自然的盎然春色,稚嫩中孕育着无穷的希望。

梁启超就说过:“少年人如春前之草。”生命呱呱坠地,就如同禾苗出土,喜迎阳光,在家庭、社会的呵护中一天天成长……是的,除了成长,这时的你,没有更多的责任,不需要有更多的思想,一如春苗只要雨露阳光、沃土芬芳。

步入青春的岁月,就迎来人生的盛夏,当年所有的滋养在此刻转化为一腔激情,成为勃发智慧的能量。这能量足够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这能量是创造,是开拓,是挥写人生最美的诗行。

随着阅历与知识的增长,经过青春的耕耘与畅想,走上壮年的舞台,人生便翻开又一页厚实的篇章,目标的准确,努力的充分,会让你功成名就,事业辉煌,在成就自我的同时造福于社会,助力于他人,胸有成竹地攀登新的人生制高点;而你如果错失了春天的汲取,此时此刻,你就会心灰意冷,失落迷茫,痛悔耽误了耕耘的时光,徒自悲伤。

既至两鬓飞霜,回首来路,更渴望生命的太阳,抚今追昔,感慨于“逝者如斯”,留下许多无法兑现的鸿篇构想,一切归于安详。人生就是这样千秋万代、香火永继,前浪后浪,汇成生命的江河,奔流激荡,浩浩荡荡。

常有人在失意时诅咒:造物弄人,岁月不公,其实,只要循规守律,不废天时,有序耕耘,人生的每个季节都必然会有自己的喜悦和荣光。

春风秋雨,潮涨潮落,不是江河任性而为;播种收获,果香稻黄,不是大地随意布场。一如大自然每季都有每季的风景,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所为与担当、有不同的内涵和指向,不能时序颠倒、率性铺张。春夏秋冬一天天过,少青壮暮一年年长。少小时汲取生命的营养,培育求知的意识,积蓄出发的能量。在精力充沛的青春岁月奋发学习、刻苦钻研,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壮年时期,年富力强,服务社会,奉献自我,创造辉煌。有了这样的努力,才能有老年时的安详。这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步步为营,不乱不慌,最终圆满实现一生的梦想。不能急于求成,在春天里奢想有秋天的果实和丰收,在夏日中妄思冬天的飞雪和银装。然而,古往今来,却总有人要去打破这样的规律,不切实际地要去搏奇迹,拼奢望,或是目标好高骛远,或是努力偏离方向,结果,心血付诸东流,愿望越来越迷茫。错过季节,田荒粮缺;乱了方寸,人生无望。把这种状态称为“人生季节错乱症”,我看也不为过吧。

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讲述的方仲永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方仲永自小聪慧过人,五六岁时即能提笔写诗,如果珍重天性,顺势培养,定可成为一代大家、万世风光。然而他的父亲却目光短浅,偏思偏想,把他的这点天赋当作有利可图的选项,放弃给他补充必需的“营养”,带他“走穴”四方,赚取银两。结果,方仲永因为后劲不足,渐渐江郎才尽,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那点“能量”转眼便被耗空,稍大后,也就必然“泯然于众人焉”。本该以成功人士的榜样被后世景仰,不料却成了拔苗助长的负面形象,方仲永留给后人的是沉痛的教训和警钟长响。

遗憾的是,千余年过去,人类步入21世纪的殿堂,历史又翻开新的篇章,方仲永的悲剧却仍然在上演。少儿本应是无忧无虑、游戏欢乐的人生花季,却被迫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让岁月变得沉重而慌张。前不久媒体报道,一位颇有艺术天赋的儿童,通过某个选秀活动脱颖而出,成为广受欢迎的童星,从此频繁甚至带病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劳累过度,在失去童年欢乐的同时,耽误了治病,最后令人惋惜地过早告别了人世,给世人留下难言的悲伤。

迎合着人们出天才、出英才的奢望,以营利为目的某些社会机构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惊世口号当作诱饵,搞出了五花八门的“培训、早教”项目,还有一些人恨不能孩子一出生就会背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能飞檐走壁武艺高强,吹拉弹唱门门都学,琴棋书画样样不落,节假日也紧张地东城西乡奔忙,到各类课堂赶场。娱乐、游戏、玩耍?根本就顾不上,结果是孩子受苦大人叫屈。虽说前人有“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古训,但如果苦到不堪言之时,苦功之下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真的到这一天,哭干了眼泪也于事无补了。

把玩耍还给孩子,把轻松还给童年,不要少年老成,要自然生长,童年就是要玩耍,少年方要学习,青年要有责任,中年更是担当,老来才会平静享受,弄乱了这个规律,就像车无轨行无矩,越快越易翻车。

青春年华本应是人生出彩的奋斗季,可有的人却浪掷光阴,贪图享乐,暮气沉沉,不思进取,不愿付出,生活的追求很高,现实的努力却很少,甘当伸手派,把“啃老、吃老”视为理所当然。不事耕耘,妄思收获,这样的人生自然不会有理想的答卷。

也有人因生活事业的坎坷不顺,行至中年便暮气沉沉,在挫折面前愁眉不展,只叹枉待了春风,错过了秋雨,却没有即时猛醒、奋起直追的信心和勇气,或借酒浇愁,或自暴自弃,在名与利的诱惑、得与失的抉择、愁与怨的纠结中,乱了方寸、迷了前程。

凡斯种种,皆因患上了“人生季节错乱症”。

天才是偶然,规律是常态。不是每个人生都能创造奇迹,不是每个生命天天都有惊喜。正视平凡,才能缔造辉煌;脚踏实地,才能功德圆满。玩耍的年代尽情地游戏,求知的岁月勤奋地学习,奉献的时光不留余地,这才是人生的完美秩序。

人才的培养、能量的积累,是一个细致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超常规的潜能,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完成好每一阶段的人生使命,厚积薄发,才能最终实现丰满的人生。漫漫人生路,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远。如果一味地不顾客观规律,只想着“早成才、快成才”,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行文至此,不禁又想起了早年名噪一时的“少年班”,那批头戴“神童”、“天才”光环的少年,在步入创造、奉献的年龄后,又有多少最终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杰出之才?

种瓜点豆、桃红柳绿,各有时节,乱了就会人饥畜亡、山河失色;玩耍学习、成长努力,自有规律,急了就会顾此失彼、难成所愿;常言道“人算不如天算,强扭的瓜不甜”,都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冬的严寒而诅咒老天的冷酷,也不能因为挫折而埋怨社会的不公。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曲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冬雪是庄稼的滋养,有春风才有秋雨,有夏日的热烈才有秋收的丰盈。顺势而为又能因势利导方是“高招”。严寒酷暑是四季的规律,困难挫折是人生的功课。善耕善耘,会种会收,日子平凡而充实;无怨无悔,不折不挠,岁月美满而幸福。

img

人生四季景不同,枫叶只待十月红。

春风秋雨有时序,大千世界理相通。

img

清江扬帆,桃源耕田

这是一幅山水画。

一年前,我请一位擅长国画的朋友为我画幅山水画,用来挂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以期为工作的环境再添几分文化气息。至于画面的内容,我没有提更具体的要求,只说相信以他对我兴趣爱好的了解,一定会画出我中意的作品。

朋友欣然应诺。一周后,先是将他为我“私人定制”的画作拍了张照片,用微信发了过来,并谦虚地附言:画得匆忙,少了琢磨,若不满意可重新另画一幅。我点开图片,只看了一眼,便十分喜爱。这是一幅典型的彩色中国山水画。画面的主体是连绵的群山,山下是一湾清澈的河流,河面上有几只风帆高悬的木船,顺着水流驶向远方。河流两岸,有片片粉红的桃花在枝头绽放灿烂的笑颜。远景、中景、近景,都安排得十分细心、周到,整个画面可谓清新淡雅、动静相宜、赏心悦目。再细端详,画面的右上角,友人笔力苍劲的行书题款竟是“清江扬帆,桃源耕田”这八个大字!书画辉映,清新隽永,我不禁脱口赞叹道:“精品!”并急切地让他将原作快递给了我,不日便装裱入框,挂在了我的办公室里。工作之余,我都要仔细观摩这幅作品,不仅是在欣赏朋友的艺术,也更是在品味这幅画的意境。“清江扬帆,桃源耕田”,从那一刻起,这八个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时引发我生出些有关山川河流、人生岁月的联想。

这也是一首言志诗。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中国画是最富诗意的作品。自古以来,诗中见画,画里有诗,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翻开一部中国文化史,历朝历代,有很多著名的大诗人,同时也都是画风独特的大画家,在他们的笔下,有的诗就是一幅画,有的画就是一首诗。诗画同源,诗画同味,画写意,诗言志,诗情画意,诗与画这两大艺术种类在他们高超的艺术素养调和之下而浑然一体,意蕴深厚,饱人眼福,动人情思。看朋友这幅画,也显然有这样的特点。山,大笔勾勒、层层叠叠,尽显伟岸与苍翠、凝重与庄严;河流几乎不着一墨,却能让你仿佛看见水在流动,浪花翻卷;扬帆之舟,结伴同行,顺流而下,一日千里,引你心境顿开,极目远天;那片灼灼的桃花,静立河畔,目送风帆远去,是无声的祝福,有缠绵的挂念。想必舟中之人,此刻也正注目群山芳华,体味清风暖阳,或感奋,或沉思;或激昂,或坚定。而桃花掩映之中,点缀着几间农舍,房前屋后,若隐若现的农人正在耕耘忙碌。田园、山水,情思、念想,在这一幅不大的画面上尽显无余。正可谓方寸之间有天地,笔墨浓淡见乾坤。

这更是一种人生。

沧海桑田,芸芸众生。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不尽相同,但都少不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宁静平和的时光,这也就构成了人生大致相像的上、下两个半场。“清江扬帆、百舸争流“是人生赛场的竞技比拼,“桃源耕田、稼禾茁壮”是生命历程的自我圆满。常言道,没有奋斗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同样,没有归宿的人生同样也是不健全的。“清江扬帆”正是人生奋斗的姿态。这姿态是“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孟郊)的憧憬,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豪迈,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的顽强,是“放船千里凌波去”(朱敦儒)、“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张孝祥)的气度,总而言之,是努力与勤勉奏响的生命的华彩乐章。

江流湍急,浪高水深,人生之舟要想不沉没、行千里,就要有勇气,有毅力,有胆识。“清江扬帆”的岁月是人生之动、人生之争、人生之闯的激荡;“清江扬帆”的岁月是对酒当歌、豪气冲天、舍我其谁的昂扬。有风悬帆,无雨作浪,手把人生之舵,犁碎万顷白浪,驶向渴望的远方,那是何等的壮阔、何等的潇洒!

然而,人生如同江河,有波峰也有浪谷;人生亦如草木,有丰荣也有枯萎。清江放舟、扬帆远航的豪迈之后,一切奋斗与喧嚣最终都将归于平静。功过得失,喜怒哀愁,都化作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痕迹刻印在生命的历程之中。而这时,“桃源耕田”便是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好的选择。“桃源耕田”的时光是人生之悟、人生之静、人生之稳的舒畅;“桃源耕田”的时光是率性而为、宠辱不惊、我思我在的旷达。

“清江扬帆”是人生的急速行军,“桃源耕田”是人生的从容散步。如果把“清江扬帆”看作是一种“入世”的人生姿态,那么,“桃源耕田”就是在历经沧桑之后的“出世”风度。人生、社会的江河湖海,波峰浪谷、激流险滩,要让自己的生命之舟顺利远航,抵达一个又一个壮美、温暖的彼岸,需要有坚定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切实的付出。而这样一个旅程又是充满艰辛和痛苦的。奋斗、努力之后,余生就再也没有劲头去云帆高悬、把舵摇橹,迎风斗雨,征涛搏浪,待彼岸已成此岸,你也许会在筋疲力尽的同时又生出些失落和幽怨,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会涌上你的心头。这时,你盼望着能有一种让你平静的所在,向往着过上一段恬静安适的日子。这个所在就是桃源,这个日子就是桃源耕田,这是人生在闯过险滩、躲过暗礁,收获了时代的馈赠过后悄然而起的心境。今天的人们要感谢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先生,是他给了这个所在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我更相信他心中的桃花源乃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地,这里波澜不惊、日月静好,万物生长、共享阳光,正可以修身养性、抚思来路,更可以疗伤怡情、细诉衷肠。他故弄玄虚地声称桃源只是其有幸偶入,再寻便“未果”且“后遂无问津者”,有意无意之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心欲往而不可达”的世间胜境,也留给了后人一种期待和追求的方向。

其实,大好河山,又何处不是陶渊明所说的那个桃花源呢?无论是“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的远村,还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深山,都富有桃花源的静美与温馨,以我中华地域之辽阔、山川之多彩,要找到这样的所在是无须费什么周折的。告别刀光剑影的疆场,回归风调雨顺的田园,在沃土之上,植几株桃树,耕几亩良田,当是一种理想的归宿。回望历史的星空,陶渊明感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率性地过上了“晨兴理荒芜,戴月荷锄归”的生活,孟浩然期待“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的随意和自得,欧阳修也盼望“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的无拘和松弛,这些或官或吏的前辈们都表达了一种历经喧嚣、享尽荣光之后,内心生发的那种对宁静的渴望和向往。真正让他们感到悠然自得、天人和谐的不仅是桃源的美景,更是他们栉风沐雨之后对人生真谛的彻悟。由此也可见,桃源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佳境胜地,更是心灵的向往与醒悟,没有心灵的渴望,缺少生命的认知,即使是走进了这片桃源,你也只能是一个走马观花的过客,迷失在柳绿花红之间。有意气风发、“清江扬帆”之后的大彻大悟,“桃源耕田”才能少一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悲怆和孤独。

当然,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纵然是悟透了人生的真谛,有心要在卸下社会的各种角色之后寻一种轻松的生活,恐怕也难以寻找到陶夫子描绘的那个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化身为一个农夫,在这样的桃源里伴日升月落,饮朝露清泉,荷锄培苗、田园耕作。然而,我要说,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这桃花源也许是你早年未能兑现的心愿,也许是你久未了结的一个规划,甚至是积压太久、无处释放的一声怒吼、一次高歌,那么,进入人生的下半场,你就可以去扣响心中桃源的大门,这扇门也许就在广场舞的旋律中、在含饴弄孙的惬意里、在研墨舒毫的雅致间,在这样的桃源里,你尽可舒展地去耕种属于你的那一亩良田。因此,我更要说:桃源耕田,不只是耕作沃土良田,更是耕作你的心田。你一生的喜怒哀乐就是最富营养的底肥,能让你的心田生长出生命园林中又一朵绚烂的花朵、又一颗甘甜的果实。

清江扬帆万里路,

日升月落光阴短。

历经世间苦与乐,

有心处处桃花源。

img
img

打好底色,描绘出彩的人生

深秋,一夜强劲的北风,吹散了积压在人们头顶多日的雾霾。极目远眺,碧空如洗,似一幅无边的蓝色绸缎,漫漫铺陈开去,幽远而宁静。一朵朵闲散的白云,似花,如絮,仪态万千,在这片湛蓝的底色映托下,显得格外悠闲飘逸、皎洁耀眼。梧桐和银杏此刻也褪去了夏日的盛装,在阳光下闪耀着明亮的金黄,生动而丰满。天地辉映,风光宜人,此景此意,似乎向人们昭示着一个道理:风景的美丽,是因为有了底色的烘托。

白云有辽阔的蓝天作底色,才构成了风轻云淡的景致,美得幽远而壮阔;红叶有苍翠的群山作底色,才铺展开层林尽染的韵律,美得热烈而隆重。

没有底色,美就是空洞的;没有底色,美就是缥缈的。或者干脆可以说,没有底色,一切的美只是虚幻的“存在”。

不同的底色,烘托不同的风景,也即产生不同的价值。曾经在郁金香盛开的五月,看见摩肩接踵的摄影爱好者流连在公园或郊野,于一片灿烂的花海中摄取花儿们的倩影。有的人随手一拍,便沾沾自喜,以为将美艳收入囊中。然而,仔细审视一番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随意记录的画面中,背景是零乱和芜杂的,底色和主角没能很好地相映相衬。在这个零乱和芜杂的背景之上,原本鲜活俏艳的花朵也显得毫无生气,只是一团颜色而已。再看一些有心人,他们不急于见花就拍、遇景便摄,而是耐心地在花海中徜徉、在花朵前端详,远、近、高、低,从不同的角度细细观察,然后选择一个满意的视角,或俯下身子,或举起相机,在这俯、仰之间,就给花朵选择了一个恰好的底色、一个和谐的背景,让花儿在这底色的映衬下显得突出而高贵。更有人随身带着一张背景板,选好要拍的花儿之后,便将板子置于花后,让它衬托出花朵的风姿。花儿在简洁的底色前,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他们懂得底色的重要性,于是便收获了一份独具风格的美的景致。

由此可见,底色不是简单的衬托,底色是美的保证,是美的基础,是美的前提,是决定美的档次和水准的关键,不信,你抽掉底色试试?!

底色是美之源、美之本。

不同的底色,不仅能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而且会造就不同的美感刺激。雾霾之下,青枝绿叶也会无精打采。只有在蓝天白云为它们作底色时,它们才能显出盎然的生机,一起构成大千世界的动人风景。

摄影如此,绘画亦是。伟大的画家,都十分重视底色的设置。每一幅艺术价值超凡的作品,都有着能为画面主体增光添彩的底色。你看凡·高的《星夜》、《向日葵》等名作,不都是在灿烂的底色上构成了独特的色调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气势吗?即便是以空灵写意见长的中国画,其实也是很讲究底色运用的,或不着一墨,尽显深邃;或浓墨重彩,托举主体。齐白石的小品虽看似只有前景里的苍翠青红,但宣纸的洁白和淡淡的纹理正构成它天然的底色,和前景中的鱼虫花鸟浑然一体,才能活灵活现,生机盎然。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则更是将底色运用到了极致,渲染出沉雄博大、韵致幽深、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

如果把人生也比作一幅画卷,那么,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天,其实就是在为这一幅画卷布局着色、添枝描叶。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画卷的画师,都会竭尽全力让这幅画卷灿烂而美好。这是比绘画更加细致的“创作”,比摄影更加费心的“构思”。要想让这幅画卷出彩、出色,无疑更需要打好底色。或浓墨重彩、铺陈渲染;或简笔勾勒、写意传情,以此来呈现人生硕果的丰盛、人生之花的雍容。

人生的底色是什么?

——人生的底色是坚定的信仰。

底色决定着画面的美感,恰当的底色让画面醒目而富有节奏,“美”就变得和谐、生动;而杂乱的底色只能抑制、销蚀画面的意境,“美”会流于空洞、虚幻。坚定的信仰就是人生画卷中必不可缺的底色。没有坚定信仰的人生,就如同一幅糊涂乱抹的画面,虽五颜六色,却杂乱无序。诚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无论人生有多长,都要有信仰指引前行的方向。只有以信仰作为托举的力量,人生的花朵才会炫丽芬芳。卢梭认为:“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底色不是随意涂抹出来的,而是需要画师精心选择;人生的信仰也不会与生俱来,而需要在实践中精心培养。有坚定的信仰作底色,你用奋斗的每一天,去描绘人生的一枝一叶、一花一石,才会有美好的人生画卷。缺少信仰的人生,如随风飘舞的尘埃;有了坚定的信仰,人生才有方向;有了坚定的信仰,人生的画卷才会更加生动,才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人生的底色是高尚的品德。

先人告诫我们: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品德是人的第二个生命,高尚的品德会让人生更加伟岸和灿烂。如果说品德是一座山,那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思一念,就是垒起这座山的土壤、石块。高尚的品德映衬的是完美的人生,低劣的品德只能让人生灰暗。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成功,不只取决于他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中华民族素有“修身养性”的传统,其实就是提倡要时刻注意培养高尚的品德。“修身”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是闭门苦思、面壁幻想,“修身”要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养性”要不惧风雨、淡看得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让自己的言行时刻传递正能量。《论语》有言,人要每日“三省吾身”,王安石更说“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这都是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作为,以高尚的品德作为你做人行事的准则,不可私欲行世,置社会公德于不顾。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德不仅是才之统帅,更是人生的统帅。没有高尚的品德作底色,人生的画卷即使色彩纷呈,也只不过是纸扎的玩偶、蜡制的摆设,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

——人生的底色是执着的精神。

人生不缺乏高远的理想,正如自然界不缺少鲜花和芳草。但是,如果缺少执着的精神,“理想”就永远只会是“理想”,化作不了美好的现实;一如没有蓝天、阳光的底色,花儿就不会娇艳,草儿就不会茂盛。每个人都向往幸福的生活,都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然而,这幸福来源于辛勤扎实、敢于牺牲的努力奋斗,这价值产生于百折不挠、不舍不弃的拼搏进取。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疾风暴雨、险阻坎坷,有了执着的精神,你就可以无惧挑战,一往无前,用毅力战胜风雨,用勤奋克服困难。有道是:“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苏轼也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一方面,志当存高远;一方面,多获由力耕。“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才有美好前程、丰硕果实。“水滴石穿”的寓言、“铁杵成针”的故事,都是在证明执着、坚持的可贵和价值。执着的奋斗,会让你的人生画卷丰满而生动;辛勤的努力,会让你的人生画卷明亮而深邃。让我们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老的格言吧。

img

坚定的信仰为人生导航,指引你前行的方向;高尚的品德是人生坐标,激励你勇敢向上;执着的精神让人生充实,带给你圆梦的力量。有这样厚重、和谐的底色作衬托,人生的画卷就会洋溢出勃勃的生机。

img

人生:“加减乘除”一道题

有人说:“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戏。”

还有人说:“人生如歌。”

而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道集合了“加减乘除”算法的四则运算题。无论这一生有多么曲折坎坷、炫丽辉煌,无论这一生会遇到多少雨雪风霜、鲜花艳阳,都无法绕开“加减乘除”这四种“算法”。换句话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面对着这道题,漫漫岁月,其实就是一个加加减减、得失取舍的运算过程。而这同样的一道题,因情商、智商、志商的差异,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成功的人生,就是运算合规合则,答案正确圆满,交出的是一份优秀的试卷;失败的人生,就是无视规则程序,不讲算法套路,理不清头绪,失算丢分,交出的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试看芸芸众生的生命流程,哪个不是在加、减之中,感悟岁月冷暖、斗转星移、草木枯荣?哪个不是在乘、除之际,阅尽世态炎凉、日升月落、雨雪风霜?

对于“四则运算”大家都不会陌生,是指数学中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种计算法则同时出现在一个式子里,按规定的运算顺序来运算的一种题型。它可以说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也是人们学习文化、掌握知识过程中较为初始级的功课。“四则运算”看似简单,但简单中有技巧,平淡里见深奥,自有其规则、要领,一样不能少,一步都不能错,否则,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而要做好人生这道“四则运算”题,同样有其规律和方法。不同的是,数学中的“四则运算”程序是“先乘除、后加减”,而人生这道题则要先做“加法”、“乘法”,后做“减法”、“除法”,有时还得加减乘除同时运作。

那么,在人的一生中,何时该做加法,何时该做减法呢?要我说,人的一生可分上下两个半场,在上半场更多的是要做加法和乘法,为人生垒基筑业,不断地让生命的内容更丰满、形象更伟岸,一点一滴地增加着自己的知识、能力,一朝一夕地积聚并释放着自己的能量,服务社会、实现价值;而在下半场则是要做好减法和除法,像一棵历经沧桑的大树,风雨过后,要修剪枝丫,才能精神抖擞地吸纳日月光华,修身养性、完善自我。金庸所言“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正合此意。

具体说来,从童年至壮年的时光是人生的上半场,这是一个人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学习工作、创造业绩的重要阶段,“加法”和“乘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功课。人能行于世、立于世,且有发展、有业绩,都在于有知识、有能力。而这知识、能力的积累和培养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做加法、乘法的过程。吸收知识、消化知识,转化为创造的能量,每个人都是在积累、添加、升华中努力历练成职场的娇子、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栋梁,以其品德去“乘”肩负的社会责任,用其智慧去“乘”担当的职业使命,从而获得人生财富的最大之“和”、呈现出人生价值的最大之“积”。

人生的四则运算中,需要在做好加法、乘法的同时,适当地做些减法、除法,才能够巩固并放大加法、乘法带来的成果。比如要减掉玩世不恭、见异思迁的飘浮心态,坚守严谨诚实、担当作为的品德情怀;要去除爱慕虚荣、浅尝辄止的陋习俗规,坚定慎行慎言、执着勤奋的秉性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所为”就是要以百折不挠、孜孜不倦的努力,去积累自己的精神文化乃至物质财富,施展自己的才华、能量,使人生充实、圆满甚至辉煌;“有所不为”就是要放弃、减除与自己人生大目标相抵触的事与情,解除一切羁绊,远离一切诱惑,心无旁骛,轻装前行,摘取人生的甘甜果实。加、减得当,人生才能行远致胜;乘、除有方,人生才有无上荣光。

人生的上半场要轰轰烈烈,多做加法、乘法,才能主宰命运、实现理想抱负。而步入老年,就开始了人生的下半场,减法和除法就成了主旋律、主课题。无论你在过往的岁月中,加法做得如何,到了这个阶段,都要以做减法为主业,不再去为点滴的得失而寝食不安,不再把荣誉地位看作心头肉。要果断地减去所有的功名之心、利禄之求,卸下所有的面具,回归本真的自我。

减法不易做。因为人之常情常态,总是习惯于做加法,向往多多益善,为自己增加财富、为自己增加地位权力,为自己增加荣誉光环,乐此不疲,争斗不息。而要将这一切都减去,很多人会有一种难舍之情。其实,辩证地看,做好下半场的减法,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人生在做加法——“减”去了过多的外在负担,会增“加”身心的轻松舒畅。退出职场,减去了几十年早九晚五的规律性忙碌,换来寝食自便、来往自主的自由;放下工作,减去了起草公文召开会议的搜肠刮肚、通宵达旦,争取到去水边溪头垂钓怡情、去旷野广场慢舞轻唱的时间;远离喧嚣,减去了酒桌饭局的推杯换盏、无聊应酬,赢得了云游天下、寻古觅奇的雅趣。你减掉的是工作的压力,得到的是生活的惬意。这不都是做“减法”带来(增加)的成果吗?

该做加法时努力地“加”,到需做减法时坚决地“减”,才是人生的真谛。青壮岁月,多做加法、乘法,加知识、加担子、加责任,你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书写你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篇章;暮年时光,平心静气,淡看一切,以减法为主,减去不必要的应酬、社交,减少沉重的荣誉的外衣。不再去为得失而烦恼,不再纠结于成功与失败、付出与回报,减少前呼后拥的热闹,减少面红耳赤的争吵,减去的是生命中的累赘,得到的是身心的自由。

如果说,做“加法”“乘法”的人生,是成长和前进的人生,是旭日东升、光芒四射,是一幕大戏的开篇,不断地绽放色彩、丰富故事,引领生命的剧情渐次走向高潮,跌宕起伏,呈现澎湃活力;那么,做“减法”“除法”的人生,就是回顾与思考的人生,是青山夕照、余晖漫天,是一曲交响的尾声,旋律婉转低沉,余音袅袅,带着辉煌、悲怆缓缓走向平静。

做“加法”“乘法”要一鼓作气、一往无前,趁着年富力强,去积累智慧能量、去服务社会人民;做“减法”“除法”要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在余生晚年当退则退、见好就收,清茶一杯,回味耕耘的甜美与艰辛。做好加法,生命才会充实;做好减法,生命才能持久。

“加法”固然是建设性人生的必要算法,而做好“减法”则更能为人生带来建设性的喜悦。“加法”是为了“增多”,但“减法”并不一定意味着“减少”。“多”与“少”常常互为转化、异变。虽然一般而言,“多”就是“多”,是丰富、是满足。然而,当“多”得“多”了之后,就成了“少”了:钱多了,安全少了;荣誉多了,自由少了;这时候,做做减法,就能以“少”换来“多”:减去点工作、操劳,业绩虽然少了,自由却多了;减去点烟酒、油腻,口福似乎少了,身心却舒坦多了。正可谓:加法有加法的价值,减法有减法的意义。

img

多到多时多为少,加来减去有奥妙。

拿起放下寻常事,人生轻装才逍遥。

img

“三局”支撑完美人生

“完美人生”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古往今来,在这条追求的征途中,芸芸众生前赴后继,呕心沥血,付出了毕生的努力;更有无数志士仁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去书写人生最壮丽的篇章。

“完美人生”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普遍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虽然由于时代环境、地缘特点、社会角色、生存状态的差异,每个个体生命对“完美人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仕者期望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墨客企求文传百代、万世诵读;农夫叨念稼禾永丰、福润子孙……但其中也不乏普遍的理解和共同的认知:“完美人生”就是生的坦荡、充实,死的无憾、无怨;就是活跃在这个世界时能圆满地或者能尽可能多地实现心中的梦想和规划,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没有留下多少未尽的愿望和目标。如果要再简单一点表述“完美人生”的内涵,我想无外乎就是“来去平安,天遂人愿”。

然而,看似简单、平常的这一人生愿景,又有多少人能够圆满实现呢?岁月的星空下,匆匆的光阴里,大千世界兴衰交替,天地之间风云变幻,更多的人还是怀着希望而来,带着遗憾而去。完美的人生,似乎始终是一个生命的珠穆朗玛,只有寥若晨星的攀登者能够如愿登顶,一览时代、岁月壮丽的无限风光。

不可否认,这其中,目标的大小、愿景的高低是影响人生能否完美的几个重要因素——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自然难以实现,超乎能力的愿景自然也无法圆满。同样的道理,即使是一些本分的期待、基本的心愿,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科学的路径,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成为人生路上的一个虚幻的风景,最终,心愿未了、壮志未酬的叹惜会成为一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声音。

人类在思索:究竟有没有实现完美人生的可能?

人类在寻找:在追求完美人生的道路上,有没有捷径和密钥?

千古难题,万般解答;路漫漫兮,上下求索。

真理在实践中确立,道路在探索中发现。古人有言: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善志”不仅是美好的愿望,更是科学的方法。万丈高楼,起于坚实的基础,完美的人生,需要强力的支撑。综观历史与现实,格局意识、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正是支撑“完美人生”的三根柱石。即是说:一个人必须有格局、识大局、懂全局,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成功与希望;“格局、大局、全局”,这“三局”恰似攀登珠峰的必由之路,由此才能登顶“完美人生”,领略生命的壮丽和辉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