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一滴水的情与思

一滴敢报江海信 作者:黄启键


自序 一滴水的情与思

一次不经意的闲游,激发了一个文字爱好者对写作的热爱之情。

梅潭河畔,大埔县境东部,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叫百侯。镇里的侯南村,有颇负盛名的三十六巷,巷道贯通着规模庞大的客家古建筑群。由古至今,村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古屋以名人故居、仕宦官邸、书斋等居多。十字巷东边的小巷里,建于清乾隆初年的百忍楼并不显眼。相传村中少年杨协强身处弱房,家境贫寒,孤苦无依,以耕田、肩挑为生。他寄居在祖祠一角,一年除夕,一宗亲前来拜祖,见其在檐边生火做饭影响祠堂观瞻,一怒之下踢翻其炉灶,毁了其年夜饭。他强忍凌辱,拿起扁担离家出走。一次,他在一凉亭歇脚时捡到一个金质烟斗,便在原地等失主,原物奉还。原来失主是一富商,惊喜之际诚意资助他代理茶油收购。他从此走上经商之道,兴办油厂、烟厂,不断取得成功。发家致富后,建起了百忍楼、积庆楼及德星堂。杨协强希望子孙谦恭礼让、平心静气、百忍其成、以和为贵,留下《百忍歌》祖训,至今仍为后裔处事原则。

“挑夫”杨协强受辱之际,没有把扁担扫向那踢掉其年夜饭的冲动大腿,捡到意外之财不起贪念归还失主,在其后经商生涯中,更不知经历多少隐忍之事。他从忍耐中获得人生真谛,300年来繁衍出一个人口众多的旺族。受此启发,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从情绪之忍、欲念之忍、处世之忍、意志之忍、心态之忍五个维度,完成了题为《百忍成金》的散文。2013年10月在微信朋友圈做了分享,友人看到后又将文本推荐到报纸发表。

有位20多年未联系的友人,颇费周折找到我的电话并告诉我,珠三角一城市的朋友,在事业和家庭都令他“万念俱灭”之际,看了《百忍成金》一文,打消了想走绝路的念头,重振旗鼓,迈过了坎坷。我在半信半疑之际,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字,认为令人受启发的核心是忍者的智慧、勇气、福报。我也由此坚信,善意的文字有价值。青涩的青春期时的文学爱好和近20年新闻职业生涯形成的文字素养,被重新激发起来。我开始在微信上进行感悟文字分享,进而确立一个小目标:所写文章,必须达到报刊公开发表水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老前辈一句“不到现场不写新闻”,成为我从事新闻采写的信条。多年后重新写作,依然保持了新闻历练形成的对真实性的追求。我喜欢人在现场的写作姿态,书写在场的见闻与感受。尽可能精确地把场景和事物呈现出来,以现场见证和事实记录保证叙事、写景、状物的真实性,并以存真的态度表达情感和思考。

我1990年来到深圳,在此进入新世纪,身心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30多年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圳。深圳气象与故事,也就成为我立足当下、在场书写、面向事物本身的主要题材。我一直住在宝安新安,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对一个“异乡来客”的厚道与包容,也从这里改革发展的精进、处处洋溢的真善美中受到启发。在这里,内心安定、慢慢变老,而文字的表达却是充满新意。住在宝安与南山交界处,眼见着一条把深圳分成特区“关内关外”的双界河变黑变臭,又变成鱼翔浅底、随潮汐起伏的景观河,也看到了10年间前海那片滩涂地上的神奇巨变。

闲暇时间,我走遍了半个深圳数百个公园。深圳的公园建设与经济发展一样,日新月异、万象更新。桂湾公园排洪纳污沟上的生态修复、再造、自新景象;海滨文化公园里“湾区之光”反射出来的欢乐气息;深圳湾12个主题公园的多姿多彩;“后起之秀”龙华“人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民生答卷……经人力塑造,融合人文理念的自然景观,关乎现代城市的生态品质。赤湾山上文天祥纪念公园里岗稔花映衬着蛇口半岛气贯长虹的改革开放正气。登上铁仔山远眺胜景,令人感慨革故鼎新的建设大潮。我在行走中获得一种宏伟时代的历史感和纵深感,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不管是在职业状态里,还是在生活场景中,我秉持着一个客家人为人处世的真诚。因此,熟悉的或陌生的人,大多能不设防地表露其真实的一面。《宝安日报》的事业团队,与我同舟共济10年,他们彰显真知的梦想,在市场洗礼中的奋发,一直感动着我。龙华从新区到行政区的10年,我见证了办公室里一支“在谋上求新,在学上求深,在干上求实”的文字材料团队经受苦熬后的成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位从香港到深圳投资的企业家,年逾八旬仍操劳不止,用自己的勤劳抵抗着衰老,真让我感叹“谁道人生无再少”。认识几位制造业界的企业经营者,他们与市场风险抗争,抵御焦虑,创造价值。我走进大型企业旁的裁缝店,认识每天在针头线尾间苦劳16小时而“过劳肥”的女裁缝,为“图难于其易”的劳动情怀点赞。“深二代”从国外留学回来,仍保持着勤勉的品质,进行篮球场创业。老卢、老江、老洋全身心长期孝老敬亲、收养“孤儿”的行动,散发着人性光芒。这些带着个人温度和时代热度的故事,增加了我笔墨间的价值。

催人泪下的是两位“闪亮龙华人”。李晓光入读深圳大学那年,一场意外火灾夺去了他的双亲,也夺去了他帅气的容颜——全身76%被重度烧伤。他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煎熬,靠无法伸直的腿走路,靠十指各剩一个指关节的双手自理生活。用一个指关节执笔、操作电脑,完成了600多项发明专利。我不忍目睹他的残缺,深为他一往无前的大丈夫气概而感动。退役军人老孙,在20世纪8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受牺牲战友生前之托照顾其父母。后来参加其他烈士善后工作,走访100个烈士家庭后,发誓给失独父母当儿子。在长达31年照顾7对烈士父母过程中,他卖掉了自己在深圳罗湖的福利房,甚至失去婚姻鳏居养育女儿。他作词的歌曲《真正的英雄不是我》,恰恰唱出了为情为义不惜燃烧自己的英雄气节。还有一位处级机关干部,25年间献出了相当于成人体内血液总量3倍的血,他献血的善念红光,传续涓滴美好,也照亮千千万万以身体践行爱心的生命。他们追着阳光,也把生命燃烧成光,这光成为我文字背后的热能。

深圳城市中轴线上的龙华,是创造奇迹的地方。1989年的龙华镇便已第三次对镇村建设做出规划。正是早期抓住了规划的“龙头”,龙华中轴线区域对接福田中心区,两个镇进而跨越发展为城区,谱写了工业化进程中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华章。在这里,我见证了全球时尚界最新奇建筑的诞生,这是如疯子般的本土时尚大师的杰作。我认识工厂流水线上心思细如丝的工人、怀揣梦想不放弃的服装设计师、潜心创作的版画家……我走进他们的人生,他们走进我的笔端。

文字写作,一旦要成为可经传播的“产品”,便有其社会属性。于我而言,写作并不具有功名利禄的初衷,纯属职业之外的业余爱好,也不与工作有直接关联。但写着写着,自我要求便高了起来。尤其是自2018年创建了“出门一笑大江横”公众号之后,考虑传播的便利和受众的变化,对自媒体发布便有了要求。新的创作自不待说,原来已在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若上公众号,有些是经历大刀阔斧的修改,有些是重新撰写,有33篇则永远让其停留在原来的纸面上,不在公众号上推送。

在深圳我日夜感受气象万千的变化,管窥时代风云。见识了许许多多的逐梦者,他们的神采、言行、经历照亮了时光。我融入深圳家园,在这里热爱着、关注着、参与着、燃烧着、写作着。统观截至2022年12月公众号里总字数达25万字的100篇散文,取材自深圳的占了33篇,另有8篇是以深圳的人和事为由头的哲思散文。这样的占比,说明我的散文大多取材于生活了30多年的深圳。立足当下,注重现场,为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赋型,以自己的真实感知耕耘,我收获了独特的文字篇章。

千里之外的粤东,韩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依然深藏心里。夜深人静时,我会深切想起;时机恰当时,我会身心直抵。这就是我无论身处何地,都心心念念的家乡梅州大埔。26岁那年我离开大埔到深圳宝安工作。除了少儿时期有5年先后在四川绵阳、湖南耒阳随军生活,青年时期在梅州市区读师范3年,我在大埔出生、成长、学习、工作,度过至关重要的18年。其间,有作为非农业人口的乡村生活记忆,有山野的童趣,也有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的感受,还有求学的艰辛和贫困的磨炼。当然,还有初出茅庐,7年间先后在教师、机要员、新闻采写三种工作岗位上的长进。

记得2018年春,我前往丰顺留隍古镇游览,写了《一滴敢报江海信》,结尾段是在行进的车上写就的:“小时候,在溪边河畔戏水,真不知韩江之长之大,而今溯源而上、顺流而下,才深深感知,故乡的山水因为韩江而承载着大海的梦想。此刻,我想,我就是韩江流出的一滴水。永远都是。”这是我内心的真实呈现。这段话后来被音乐家拿去,谱曲成歌,传唱一时。

每次回到叫坳背的小山村,每次徜徉在梅潭河畔、韩江之滨,每次梦回故里,我都觉得,自己是源自家乡溪涧的一滴水,经家乡江河流往大海。想念家乡的时候,又化作云雾,凝成山野的露珠,带着家乡的记忆光泽,又开始融入江河循环。这滴水,带着游子归读客乡的思绪,行走在百侯三十六巷,到过大麻的河唇古渡,也流连于茶阳古城,见过高陂的千年窑火,听过中州古韵——广东汉乐丝弦乐,领略过大东花萼楼客家民居、千年莒村的风采和客家乡里慎终追远的宗祠文化。这滴水,濡染了坑尾村那世代相传的恬静、安宁、娴雅、清逸,当然也带着坳背村馥郁的柚花香。这滴水,如同围屋里豆腐干小作坊的劳动者勤奋忙碌。这滴水有情怀的温润,也映衬家乡一草一木的晨曦光亮。

对真实性的追求,是新闻工作历练形成的。写景状物力求用精确的词句表达,叙事和表意也尽可能用平实的语言。用静态的文字呈现动态的真相,并非易事。我只能用心地去体验,精心地磨炼字句,在字里行间突破陈词滥调的框框,凸显带点个性化的表达和新意。百余篇散文的写作实践都杜绝虚构。其中11篇,我把其归为“真情纪实”。从听说到现场探究,我见证了一对客家老人50多年对先天极度残障女儿“只有付出的爱”。九秩侨胞35年从未间断跨越重洋省亲谒祖的赤诚“归心”,深深感动着我。展现团队势不可当铁血气概的潮汕英歌舞,淘金者在海滩看似排解寂寞实则利他的善行等等,真实细节凝成写实的篇章。在梅州何如璋、黄遵宪的两座人境庐,在蜈蚣山下的邹鲁故居敬爱堂,在田家炳家乡银滩村,在福建和平镇黄氏峭公祠,沿着历史脉络,我踏勘、寻访,老老实实地检索求证史料。我被深深感染着,真实地兴发、真切地记述,书写了对先贤的敬仰。

人间处处有风景。每到一个地方,我总喜欢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中去走走看看,步履响应自然生态的美好召唤和时代脉动。丰溪林场、阴那山,有着成长的印记,也有身临其境的山水体验。两次到福建培田古村和泉州古城,感受历史的穿越、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坚守传承。在并非名山大川的瑞山山区,我看到了与青山绿水共存的不老情怀。登上寂静的飞天马山,我觉得需要放大视野、格局,才能在与自然相处中让心灵走得更远。攀登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峰,排解琐念、净化心境,如获至宝。时间和自然造化出来的灵岩山,昭示着自然万物对人类智慧不可或缺的度化启示。

走进大自然,驻足观察、体验,与万物进行多样性、全方位的观照,身心会产生无法言喻的快乐之感。我顺从内心,以山的方式与森林对视,以水的情怀与泥土拥抱,对自然生态满怀敬畏。不再斟酌话语、场景和细节,把自然生态和人文美景,存于内心,品识韵味,在笔端流淌探幽寻道的实景真情。

用文字记录当年靠文字叩开宝安之门的经历,我写了《考试进入宝安县》。有位老友调侃我老了,开始写回忆录了。我一笑置之。我不否认岁月积淀而累加的怀旧心理。逝去的生命和时光,化作一脉烛光在远方跳荡。在仅有的10篇触及“岁月深处”的散文中,有青涩的年少经历,有对祖母、叔公、姑父、恩师的缅怀,也有对初中毕业考进中等师范学校三年求学经历、机关新闻工作的磨炼历程记录。文字浓缩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影像,铭刻了人生无法重来的尘封岁月。字里行间,让时间静止,让记忆彰显,唤醒真实经历的年代往事,追思感恩于怀的故人风采。在一个生活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温暖、美好的记忆安抚着惆怅焦虑的内心,触发温故而知新的信念。内心宁静,充满勇气和力量。

迷茫之后的顿悟,存疑中的认知觉醒,使感知、体察事物的好奇获得新发现。如何把控情绪泥泞、掌握快慢平衡、踩准节奏规律,离不开用心思辨。用谦卑点亮心灯,用感恩激励自我,复盘生活经历总会获益良多。长寿老人的养怡之道,想赢不怕输的胜负之道,保持洁净的断舍之道,离不开关注日常生活的哲思。我倒逼自己,尽可能在文中增加思考的意味,也尽可能写出点新意思,免得回看自己的文字味同嚼蜡。

有时候,写着写着,我会问自己,写的是散文吗?我写的散文既不符合教科书上任何一种公认范式,也套不上名家散文“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状物”中的任何一种模板。虽无固定的写作章法可言,我还是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程序。酝酿一个主题时,首先是想标题,并着手梳理题材形成提纲。两者交互进行,有时单提纲便要反复修订,琢磨成熟后开始动笔。前几年尚在电脑及平板、手机上码字,近几年则全部在格子稿纸上慢爬,手写后转换为电子文本。

不求名、不图利、不自高,我曾给自己的写作定义。否定的语境肯定要比为文写作来得轻松。真要枯坐案几,字句打磨的苦涩,灵感枯竭的困顿,如同午夜的睡意时刻袭来。我生怕前言不搭后语,也怕随意行文缺乏内在逻辑造成的费解。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文字是没有生命的。真担心自己为文造作和虚玄。创作的热情常常在用心苦熬中变得冷凝执着。

攀登在冷寂的山峰,唇焦舌燥之际捧着喝石隙沁出的甘泉,是多么惬意的事。每当完成一篇文稿,便如同喝下一口清泉,无比甘甜、快乐,当然也带着疲惫后的亢奋。写作能排解许多不良情绪,使得内心充实而丰盈,自得而自适。

每一篇散文,从内心流出,在笔端固化,都是对自己人生体验、感受、认知、情感、思想的盘点和提炼。我总觉得,散文是写给自己内心的。每当焦躁时,我想到坑尾村的平和意境。当居功自傲、贪恋名利念头萌动,写了探戈舞,以知止之步自警。通过写批评的三种情形,我冷静地修复自己,强化自我省察、自我激励的修为。因为写作,我学习谦虚、聆听、观察,积极地见贤思齐、广纳善言。为了写作,我致力驱除无奈袭来的暮气和慵懒,振作精神、焕发激情。写作使我变得温柔而平静,源源不断获得修正、提升、前行的动能。

随着年岁增长,我对自己的文字也越发客观。任何朋友指出的纰漏、瑕疵,哪怕是错字、标点,我都谦虚听取并着力更正。我很自知,能写点小文章,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文学爱好,得益于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形成的经验和视野。但未进全日制大学深造导致的系统知识欠缺,思维高度和深度不够,想象力不丰富,情感抒发过于内敛等等,是我行文的短板。散文对正面的人与事发掘居多,鲜有触及世间丑恶、阴暗,也是一种缺憾。每当文友给予首肯和褒扬时,还是会有点沾沾自喜的。反思自己,仍然在意他人的看法评价,也说明内心未能从文字中超越“有”与“无”的境界,心性修炼仍待深化。

百篇散文已分散刊发在各报刊,也上了“出门一笑大江横”公众号,可随时接受4.3万关注了公众号的粉丝线上的阅读检视。文友们多次建言结集出版,我也有意把数字化的散文篇章变为集成的纸质存在。20世纪80年代,每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文章,铅字的淡淡墨香是多么美妙和令人激动。现在,翻阅纸上文字不知还能否回味当年青春的滋味?

我不知道对写作的热情还能持续多久。但可以肯定,我依然会保持对生命的热爱,真诚、真实、真切地体验、感悟生活。我会继续努力,让每一篇新的习作,如同一滴水,映照生命的灵动。

2023年2月2日

于观澜河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