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情
“则”重如山
李鹊起
妻姓张,名则妹,怀化人。怀化起名的习惯是:称男的为娃,我岳父叫刚娃,他儿子叫选娃,孙子叫铁娃;称女的为妹,老大叫大妹,老二叫二妹,老满叫满妹、安妹或则妹。妻上有两个姐姐,下无妹,理所当然地便成了则妹。则,按怀化的方言,是小或最小的意思,与满、安同义。
则妹这名字在家里叫叫是可以的,所指对象一般不会搞错,因为奶奶、妈妈、女儿三者同为则妹的情况极少。但是走出家门,来到广阔而又人头攒动的社会,便难说了,会产生呼甲而乙应,喊一人而数人接声的尴尬,因为她们都叫则妹。中国多子女的家庭,数以亿计,叫则妹的女孩太多了。这不,问题就来了。妻七岁去读小学,一个班30多个小不点,居然就有两个张则妹。这让班主任谭老师犯难了。好在谭老师智力超群,灵机一动,便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对另一个说,你就叫妹则,好吗?另一个欣然同意。为什么另一个则妺会同意呢?因为在怀化,妹则和则妹的意思差不多。一直到现在我妻的哥和姐都还喊我妻为妹则,而少有叫则妹。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还真是皆大欢喜。谭老师真英明!
因为以出生先后为序起名,同名者太多,在一个班读书总不能都是娃和妹吧。于是聪明的怀化人便在这种小名或乳名之外,再起一个大名或学名。而妻却没有大名。如果她一家人都没有大名也好理解,事实是她家里的其他人都有大名,这就让人想不通了。她父亲叫应贤,母亲叫春容,哥哥叫忠源,弟弟叫忠选,两个姐姐一个叫喜凤,一个叫明菊。这些名字都是有文化含量的:男的有儒雅之风和阳刚之气;女的则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什么这个家起名文化之河,汩汩滔滔地流来,流到妻这里却突然断流了,而到她弟弟身上又突然冒出来了呢?如果她父亲一字不识也好理解,可她父亲却是认得些字、有一定文化的人。“文革”中在活学活用毛著时,担任贫协主席的他,曾当众背过“老三篇”,一时在远近传为美谈。这就怪了。后来问岳母才知道原委:原来在妻出生时,岳父到远处做工,去了很长一段时间。等他回来时,则妹的名字已叫上口了。没想到一叫就是七年,到发蒙读书时,谭老师大笔一挥,便用文字将它固定下来了。小名、大名、乳名、学名都由它一肩扛起。我认为妻的名字是那个贫困的年代给妻留下的一个印记。
妻的容貌姣好,身材秀美。她是我心中的女神。这样一个女神竟没有一个美名,我总是感到遗憾。我一直琢磨着给她改名。机会终于来了。参加工作后有次要填履历表,我就建议她将正名填成“洁梅”,将则妹填到曾用名一栏里。这样无形中便将名字改过来了。洁梅与则妹音相近,但意境却完全不同,我是动过一番脑筋的。但是妻死活不肯。大概她的名字经过亲友同事的呼唤,已渗入她的骨髓,融入她的灵魂里了,改一个名就等于要了她的命一样。我只好作罢。
名字改不了,遗憾便长留在我心中。我总觉得妻的名字太土、太俗、太没有文化了。这种想法一直伴我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没想到最近看了谢冕的《则在千秋》(《光明日报》,2014年3月21日),却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妻的名字一下变得高雅、庄重了起来!
谢文颂扬了北宋早期浙江永康一个被称为胡公的历史人物。胡公原名厕,参加殿试时,监考的宋太宗见他是个人才,赐名为则。在数万汉字中,最高权威独独看中了这个“则”字,可见这个“则”字的分量不同一般了。这万里挑一的字,这皇帝看上的字,你能说它土,说它俗吗?
仔细想想,这“则”字所包含的正能量还真是够大的。就拿胡则来说吧,经皇上提醒,他终生守住了一个“则”字。他先后在九个州郡任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他都坚持为民办事的原则,认真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得百姓的拥戴。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恪守做人的准则。经他手的钱财千千万,但不义之财,分毫不取。有挚友升迁,请他赴宴,可他囊空如洗,拿不出礼金来,只好以家用的旧银器代赠。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杭州任内他亲领民工修海塘,造福百姓。福州任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他为民请命,请求朝廷免征灾区的丁钱。在封建社会里,帝令如山,谁想动摇它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胡则请命时是将自己的命豁出去了的。由于胡则勤政爱民、克己奉公、敢作敢当,生前受到了下到黎民百姓上到朝廷皇帝的肯定和赞扬,死后还被人们修祠供奉,祀以为神,而且千余年来香火兴旺,经久不衰。是一个“则”字将他这个农家子弟修炼成了一位口碑极好的清官良吏,死后还成了帮助人们反省人生、洗涤灵魂的神。“则”能成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