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当代台湾文学研究 作者:傅蓉蓉 著


前言

飞过台湾文学的天空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0 年来,风风雨雨,伴随着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作家们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吸取养料,在西方文化的世界里寻找助力,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艺术圣殿的方向,终于台湾文学在经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对于那些对宝岛的山水、风俗、人情、世态充满好奇的人们来说,台湾文学是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感知那片土地,了解那里的人群,并且是以最简捷而感性的方式。

本书试图充当一个向导,让读者走马台湾文学发展路,在纸面上邂逅著名的文学人物、事件和作品;以心,以眼,以情感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

《当代台湾文学研究》是以台湾60 年来的文学创作发展和文学思潮变换为观照对象,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文学思潮更迭为纬,描述当代台湾文学状况与走向的一部书。具体内容如下:

当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大致遵循三个阶段:早期台湾文学——从大陆到台湾;中期台湾文学——从阻隔到汇流;近期台湾文学——从主潮轮换到多元共生。

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政治的原因,许多大陆文人背井离乡来到台湾。这些人,虽身在台湾,却心怀故土,因此50年代初,当台湾文学强力推行“官方文学”的同时,怀乡文学也风行起来。怀乡文学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思乡文学。这类作品往往是通过对大陆风土人情和昔日生活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思亲念旧之情。二是回忆过去与批判现实相结合的作品。同时代表现实主义走向的乡土文学和带有西化色彩的现代主义文学也开始潜滋暗长。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全盘西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成长壮大,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诗歌方面,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诗社”、以覃子豪为代表的“蓝星诗社”和以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社” ,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主力军。小说方面, 1960年“现代文学社”的成立和《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刊,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崛起。在创作上,它精雕细刻,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提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代主义文学又有其弊端,尤其是诗歌,提倡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形式主义和晦涩难懂的文字,也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批判。

20世纪70年代初,以回归乡土、面向现实为旗帜的乡土文学渐成大观;它是在反现代主义、反全盘西化中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1977年秋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不仅确立了乡土文学的理论体系;其所激扬的回归民族、回归乡土的精神,也成为70年代时代精神的标志,推动着台湾文化艺术乃至世态人心全面演变。乡土文学张扬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性、社会性、写实性和民众性,自始至终贯穿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强调文学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把关怀民间、表现民众疾苦的人生态度与文学观,当做自己的题中要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影响。

80年代是文学思潮风起云涌、多元共生的时代。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机械文明和商业异化的双重挤压下,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各种恐惧、孤独、浮躁、疲惫的现代病为描写对象,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经济观念”和“精神现状”,新世代作家群迅速崛起。商业社会的运作法则也使女性作家从传统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站在“第二性”的角度解读人性。同时随着党禁松弛,言论自由逐渐成为对台湾作家最有影响力的观念,作家干预生活、干预政治的力度增强,一系列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小说出现。此外,带有强烈台湾地方色彩的小说也浮出水面。

90年代以后,台湾步入了后工业社会,在后现代文化环境下文学开始与大众传媒、多媒体结合,成为世纪末文化意识领域中最为新颖的文化思潮景观。

新世纪以来,随着多种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和两岸资讯联系的频繁,台湾文学作品以更多的渠道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两岸的阅读情趣、审美态度、时尚偏好、文化积累形成了广泛互动,这使得新世纪的台湾文学具有更广泛的读者市场,也必然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因此,多元化成为必然。

此外,要说明的是,因为文学流派与某一类型文本创作实践不是一个机械到可以严格按照时代的进程来限定的事物,所以本书的作家作品介绍分析在尽可能以时序作为划分依据的情况下,会兼顾叙述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稍稍打破下严格的时间线索的规范,让该思潮或该群体的作家集中于某一章节出现,使读者在阅读时感觉到材料更完备而丰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