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闯牌子与砸牌子

李鸿章看球 作者:李国文


闯牌子与砸牌子

五六十年前的上海,那是世界有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上了年纪的老上海,不会忘记现在的延安路,曾经是流进黄浦江的一条臭水沟,后来填平了,叫长浜路,后来成了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相邻的爱多亚路。这条路上,经常有各式各样推销产品的洋鼓洋号队,吹吹打打地喧嚣而过。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烟草公司推销新牌子的香烟了。

当时,香烟的牌子出名的有“老刀牌”、“美丽牌”,还有什么“黄金龙”、“白金龙”之类。因此,别的烟厂要想出一种新牌子,打开局面,争取烟民的话,除了报纸、电台、影院、公共场所拼命做广告外,一个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这种大出殡式的车队,在长浜路上招摇过市了。

现在我们在马路上常常见到的宣传车,尤其“文革”时期最盛行,其老祖宗恐怕是上世纪初上海开始出面的。

老百姓管这种行为,叫做“闯牌子”。

更厉害的一手,是免费派烟,逢人就请抽烟。这种闯牌子的香烟,拿今天的话说,是绝对的优质产品。岂止于此,而且烟盒里有画片,画的什么吕布大闹凤仪亭啦,赵云千里走单骑啦,那是无所谓的,关键是有中奖希望。

一有发财希望,中国人就特别来精神,但中国人的广告意识极差,是不大会做广告,也不肯为自己做广告的。但中国人也有另外一个弱点,极容易上各种广告和变相宣传的当。谁声音大,谁叫得凶,就相信谁。尤其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即使是谎言,也会认为是铁定的真理。可想而知,烟民们很可能下次再到烟纸店去买香烟的时候,就伸手要这种新牌子的烟了。

于是乎这种烟就行销了,但你放心,用不了多久,这烟就越来越难吸了。

烟厂为了收回以前大派送和大宣传的经济损失,就不得不降低香烟质量,再从烟民口袋里把钱刮回来。哪怕倒了牌子,也在所不惜,因为这些烟厂,本来就是捞一票,根本无长期打算。于是,这就叫做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

其实,中国人也不是不在意牌子,譬如,“好酒不怕巷子深”,譬如,“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就是十分相信以产品的质量取胜的。但中国人经商的行为规范,既不完全是古典的传统经营方式,也不是绝对的现代资本主义方式,更不是取两家之长,恰恰都是负面的那些糟粕部分的大杂烩,便产生上面所说的自毁牌子的闹剧。

中国人之不讲究商业道德和商业信誉,岂止这种“砸牌子”呢?有的聪明人,更省事的办法是借光,连广告也不用做,一个子也不花。你叫“老刀牌”,我叫“老盗牌”,你叫“美丽牌”,我叫“美女牌”,似是而非,扑朔迷离。你叫“王麻子”,我叫“老王麻子”,你叫“老王麻子”,我叫“老老王麻子”。这虽然不免卑鄙,但还有一点卑鄙的人格。再有甚者,则是彻底的堕落,那就索性冒牌。用伪劣假冒产品,充名牌货,赚黑心钱。这种下流手段,直到几十年后的中国,也未绝迹,甚至变本加厉。

用甲醇勾兑的能喝死人、不死也瞎眼的假酒,不仅害自己同胞,连俄国人也跟着遭殃了。这种犯罪行为,和商业道德已根本不沾边的了。

要是追本溯源的话,这都是那些冒险家在上海开市以来,所种下的孽根了。

五口通商以后,由于工商业的兴起,形成上海这个大城市,而城市的大发展,又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当时商贸之兴旺,市场之鼎盛,金融之发达,经济之拓展,在东亚也是首屈一指的,那时的东京、香港、曼谷、新加坡统统不在话下。说上海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源地,此话不算过分。

但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或者更早,上海所以称为冒险家的乐园,是畸形地发达起来的。中外各色人等,从巨商富绅、洋行买办,到野鸡政客、失势军阀,到前清遗老、洋场恶少,到流氓地痞、青红帮派,云集上海,贪欲和野心,无耻和堕落,都在十里洋场这块不大的地盘上淘金发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于是,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不顾一切的攫取,就是殖民地经济的特色。

权势和金钱,从来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最具吸引力的磁铁。一部分人涌向政治权力中心,便成了钩心斗角的官僚;一部分人涌向市场,就是所谓的大腹贾了。所以,那时的北平、南京,是官僚争雄的天下,商人、资本家则在上海的市场上称霸为王。但在中国,官和商常常是合二而一的,所以在市场上,则是从小痞子到大亨,由站班的衙役到头戴乌纱的老爷,都围着赵公元帅在那儿兴风作浪。所以中国商品经济,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加之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小农经济思想所形成的短期行为,是和农民只能从春天的播种看到秋天的收获那样,不可能有更长远的眼光是一致的。这也是直到今天,造成我们许多经济失误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正由于中国人的商品意识就是在这样一个封建的、小农经济的、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像一个胎儿,先天不足,在母腹里就存在着基因缺陷似的,出世以后,就不可避免地有许多欠缺之处。一旦把欺诈作为竞争的首要手段,牌子,更不用说名牌,那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如果再把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商品短缺,供不应求,凭票凭证,计划供应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商品经济,不免有点后天失调。牌子算什么?售货员把商品卖给你,几乎等于恩赐你一样,你还敢问一声什么牌子嘛?那位站柜台的小姐,脸子早撂下来了。

因此,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创名牌,更主要的,是要解决人们头脑里这些商品经济的误区,恐怕也还有长期复杂的工作,等待有识者和有志者去做的。

我还记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像电影《林家铺子》所表现的那样,中国人对于东邻日本大量倾销的商品,绝不像今天高看日本原装货那样信任。老上海词汇里的“东洋货”,在某种意义上是“拆烂污”,是不可靠、不可信的代名词。那时抵制日货,主要是在强烈的爱国情绪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也与东洋货信誉扫地有些关系。据说,战后日本是吸取了这种自己砸牌子的失败经验的,所以他们创名牌,求质量,才成为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我想,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也会有这一天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