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言 中国文化的再全球化:现代文艺思潮与东方文化重构

中国文化的再全球化:现代文艺思潮与东方文化复兴 作者:皇甫晓涛 著


导言 中国文化的再全球化:现代文艺思潮与东方文化重构

这部著作不同于仅以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为研究对象,以思想艺术的审美评价为学术宗旨的文学史史学体系,它是在从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文化哲学与历史哲学相融合的学术视角来打通新文学与新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叙述起点的同时,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文学革命、文学思潮与新文化及整个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相融一体的历史特点出发,针对体现中国现代审美文化发展趋向与矛盾问题及史学范畴的文学现象与作家个案,对现代中国历史变革中文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文化问题展开了综合研究的文化、学术探讨。它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史学方法与史学理论的拓展,对于现代文化史的历史总结与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对于历史变革中的审美文化抉择及现代民族精神的建设都给予了较多的学术、理论关注。

全书从现代小说、诗歌的发展到启蒙文化母题的酝酿和现代文化丛结的形成,从五四启蒙文学到“五四后”现代理性精神的审美发展,从现代诗文文本、语体到表现方法和美学生态、意象结构从群体、个体与集体等现代文化的基本矛盾范畴到其审美表现的错综结构与合力规范,从先驱、巨人与叛徒、隐士的现代文化主体构成到宗白华、鲁迅、钱钟书、沈从文、萧红等作家个案构成的文学现象,从作家群落到相关文化丛结与文学思潮,从鲁迅、费孝通、梁漱溟、林语堂对乡土中国的多维探索到现代乡土文学蔚成大观的各种思潮、流派及作家群落与审美形态,从京派、海派与港派的时空序列、矛盾倾向到现代文化的三方会谈的东方文艺复兴之路,从俗雅文学关系的矛盾到现代民俗美感的文化抉择与接受背景,从当代文学的发展问题到当代美学的文化主题,本书均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学术、文化探讨。尤其对于和现代中国历史变革与文学发展相关的几个较为重要的文化问题,本书提出了著者自己的一些学术思想与理论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一些有关新文学与新文化内在联系的历史认识。

以往的文学史研究只注重了现代小说产生的思想背景,忽略了对从语体、文本到近代小说观念与传播环节的准备及从北京校园文化丛到上海都市文化圈的现代文化丛结与环境等现代文明要素的综合研究,同时也忽略了对从启蒙思潮到作家群落而至现代小说文化母题形成与美感形式形成的现代审美文化生态过程的系统研究。本书从爱与美的人文主题,到青春的感伤的浪漫情结,以至宗教的玄思和知识者内省智慧的哲理意蕴,还有巨人文化中的神话语境与原型体悟,标志现代人诞生的“狂人图腾”与负载传统文化的“阿Q精神”,归结了现代文学的美感结构与文化母题及相关理性精神,同时也涉及其后曹禺、丁玲、巴金、萧红、老舍等作家的创作及新中国文学和新时期、后新时期文学发展中一直存续着的这一启蒙文化理性精神产生的深层结构意蕴,从而揭示了“五四后”文学的独特史学范畴和自成一体的审美文化生态。

中国新诗从语言革命到抒写情感而至完成格律化、规范化的形式特征直到意象组合的冒险与圆熟,从另一方面的形式系统深刻地体现了新诗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的现代审美文化生态过程,中国新诗只有将现实精神、情感个性、完美形式和意象结构融为一体完成审美意境的创造时才最后走向圆熟而获得艺术的成功,如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及后来的七月、九叶诗人莫不如是。

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表现的思维空间或文化内涵从来就不是单一以革命为旨归的或以现代与传统构成的二元复合,而是在许多方面展现出更其繁复的三维立体复式结构的多元集合,如启蒙、革命与救亡连带皈依问题的现代三大文化主题错综结构的形成,群体、个体与集体的社会文化结构要素的历史叠合与多重矛盾,京派、海派与港派的时空序列与现代文化的三方会谈,传统、现2代、后现代的时空跨度与文化整合,东方文化派、西化自由派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结构等等,使现代文学产生各种文化倾向的文学流派而如似锦繁花竞相开放的同时,也为其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而使文学表现蕴蓄着丰厚的文化意蕴与多重思想内涵及层深结构关系。另外,我们还在先驱、巨人、叛徒、隐士的现代文学主体精神结构中探讨了从少年中国到时代女神而至现代巨人与叛逆的一代及圣人之智与隐士彼岸等文学,现象,认为它们对姿态各异的现代美感结构产生了难以替代的创造作用,如宗白华的少年中国气韵与轻盈、静谧之美的东方歌德精神的浪漫美感形式的影响,郭沫若的时代女神之歌对狂飙突进的五四创造精神美感结构的影响,鲁迅的现代巨人之忧与以文化批判反讽形式为特点的现代民俗感的诞生,萧红的叛逆者之旅与后期启蒙文化中融反讽与怀旧于一体的历史生机与文化圆熟所产生的静与动、力与思的相交织的文体形式与美感结构而具有的审美旋律与艺术魅力,沈从文的隐士彼岸所产生的冲淡、平实而又深具哲理的带有皈依文化特征的京派文学的美感结构的影响,还有钱钟书的圣者之智对现代中国历史把握的文化语境与审美玄机形成的尖刻、犀利而又圆熟、丰实的超越京派、海派之上的空灵、挥洒的美感形式,都是与以作家心态与文学主体精神结构密切相关的审美、文化创造,我们须在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相融一体的学术探讨中,来更深一步地揭示与现代中国历史变革相关的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文化问题。又如作家群落、文学思潮与文化丛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学范畴中的结构性要素及其史学功能,本书也作了相应的史学理论的分析与学术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文化问题一般都有着历史复杂因素隐含在内,如延续于现代中国几十年的京派与海派之争,并不是或不仅是横向逻辑趋向的地缘关系的历史表现,而是现代中国背景深处与其前沿时空序列在文化变革、发展中的历史映现,京派作家写的并不一定是北平生活,如萧乾、沈从文之作,它们是传统文化序列的功能载体,故以回归意识的隐士文化与乡土牧歌为文学基调,追求东方人文的永恒境界与美丽精神;而海派写的也不一定是上海,如施蛰存诸多作品写的是历史题材,然而即使在写古人时,也深深地折射出寻求刺激、变异与节奏的现代文化前沿的喧嚣之感。还有如乡土文学的出现,现代民俗美感的产生是由于现代中国及其文化丛结形成的历史条件所致,是走出故土的现代之子在现代环境丛体如校园文化丛与乡土中国的历史距离中反思故土而产生的,故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其中隐含着新文化的历史变革因素,也隐含着与乡土中国相反或相冲突的文明要素,即都市文明的因素在内。俗雅文学关系的发展也是这样,从白话语言到写实艺术而至“平民文学”,新文学的俗文化倾向一开始即有反传统的历史变革因素因而它在通俗形式、世俗内容、人生趣味的结合点上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确立了自身的经典行为,其成熟的标志是现代民俗美感的诞生,这一审美倾向一直延续到当代新时期文学,如寻根文学等。正是历史变革的文化倾向及其思想底蕴使雅文学在追求俗文化倾向的同时,也使俗文学获得了雅化的机制和确立其经典性的不朽魅力。对此如不在个案分析基础上作出综合梳理与判断,是难于有所突破或完成一系列相关学术发现的。除此之外,我们对于与现代中国历史变革相关的当代审美、文化发展趋向的一些重要理论命题也作出了相应的学术探讨,如对新时期文学对启蒙文化及其变革要素及理性精神的重构与延伸,对新诗发展的当代文化整合,对在充分个性化发展中由群体向集体转换的当代社会结构要素的历史变革趋向与文化抉择,对现代三大思潮互动结构的文化皈依问题及其对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融合与文化创造,对民族化、现代化双向运行的合力规范,对当代作家精神结构与文学流派发展问题,对京派、海派与港派的中国文化的三方会谈,对俗雅文学关系的发展趋向,对当代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发展的文化主题与学术形式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认识与文化判断,以为促进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发展而尽抛砖引玉之力。如在京派、海派与港派的“三方会谈”中提出摒弃京派的封建传统,以其从容之境与阔大之怀拓展现代文化的民族之本,充分发展海派敏捷变异而矫健向上的现代理性智慧与新文化精神,汲取港派的开放意识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活力与古典精神相融为一的文明要素。并认为回到京派是古典情怀与后现代文化相融的新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圆合点,但没有海派现代文化的充分发展,任何过急的历史奢求与盲目自大都难于解决现代中国变革的根本矛盾与问题而会使历史付出更重代价,上下延伸与东西容括不是回归与时髦,而是文化生态的整合与融会。这4不仅为解决文学发展的审美、文化趋向及其矛盾提出相应的学术文化判断,而且也为现代中国历史变异与发展之程提出系统些的理论思想与文明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