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洣水环流

醉美大院 作者:张冬娇 著


洣水环流

沿着山峦,我把镜头慢慢向南边移去,山势渐渐变得低矮平缓。山峦如波涛起伏,青黛山色一层一层地向远方淡下去,直到和天边苍茫一色,宛如一幅水墨画,浓淡相宜,却意境深远。

天下所有的河流都是一样的,又都不是一样的。

从天际漂来的洣水,清澈,澄碧,荡着井冈山的俊秀,漾着炎帝陵的神韵。它似乎格外钟情这块土地,当它流经洣江大桥时,与西南蜿蜒而来的文江汇合折而向东,再折而向北,再折而往西,这样一波三折,逶延数公里,把这块土地呈“U”形深情地搂进臂弯里,最后流经云阳山洪山庙峡谷,悠悠北去,经过攸县、衡东,注入湘江。

这块三面环水,风水上称为“玉带水”的地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唐朝时,这里已发展为热闹繁华的集镇“茶陵镇”。茶陵于先秦置县,经过茶陵县、声乡、茶陵军、云州、茶陵州等数次建置沿革。南宋绍兴九年(1139),茶陵升县为军时,设七乡四镇,茶陵镇就是其中一镇。

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一位名叫赵希稷的幕僚(类似于机要秘书职位)奉命择址兴建城墙。他踏遍了茶陵的山山水水,最终把目光深情地锁定在这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上。人们只需在西面陆地掘成人工护城河,南引洣水灌注其中,再向北汇入洣水,城就四面环水、据险可守了。而掘出护城河的泥土,稍经加工,又可夯墙,墙成河成,可谓一举两得。南宋绍定六年(1233),历经晓塘城、茶王城、马王城、金州城等多次迁徙的茶陵建政中心,随城墙的兴建而迁于城内。此后,元、明、清州衙及民国时期公署均设立于此,茶陵镇也就成为全县(州)历经五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城内,街道规划轴线分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U”字形河州呈长方形,东西距离长,南北距离短。老街傍着洣水以东西向街道为主,间插南北向街道,彼此交叉,坐落有致,构成迷宫一样的交通网络。清朝之前,有中坝、东、西、南、北五街,以中坝村为辅,交汇于县衙,对称严谨。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街道由“城里”向“城外”一段段地延修,新建的街道无法命名,就沿街而计。清康熙三十年(1691),形成了“终九总”的老街格局。那时候的老街,傍着云阳山,依着洣水,内有护城河。青山绿水,碧树蓝天,小桥流水,尽显江南小镇的秀丽之姿。街两旁的店铺作坊,青砖黛瓦,门镂窗刻,飞檐重重,无不透出古朴幽逸之美。街面铺着青石块或红石块,来来往往的行人,走在曲折悠长的石板路上,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店铺间,热热闹闹,熙熙攘攘,这一切全在洣水环抱中,如同一幅清明上河图。

“洣水南来西复东,北去婉转如环筒。恰似葫芦金线吊,茶州安在水晶宫。”晴空万里时,站在云阳山紫薇峰鸟瞰,或从航拍照片上都能清晰地看到阳光下的洣水,波光粼粼,如一条金线(文江水呈黄色,与洣水汇合后仍泾渭分明,曰“金线”)吊着一个巨大的宝葫芦,这就是著名的茶陵八大景观之一—金线吊葫芦(洣水环流),而茶陵古城正好安坐在葫芦的鼓部,就像安放在水晶宫一样神奇美丽。

洣水两岸,青山如黛,树影婆娑,倒映在江水中,如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铁牛亭与定林寺隔河相对,文明塔和东门塔遥相辉映,和天下所有美景一样,这里也曾是佛道两家的风水宝地,是历代文人墨客青睐的游览胜地。

《茶陵州志》收录了韩阳的诗《茶陵偶成》:“好山千叠翠,流水一江清。有里民安业,诸村犬不惊。”青山,碧水,民风淳朴,村落祥和宁静,人们安居乐业,此景此情,令人神往。

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词翰还有很多。这山,这水,那人,那情景,穿越时空,历历在目,使得洣水充盈着浓郁的书卷气,成为茶陵老街丰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