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乱葬山

醉美大院 作者:张冬娇 著


乱葬山

乱葬山地处茶陵老街西部,清朝时期,七总街沿着主街一路向西修过来,被它挡在山脚下。

这座山既不高峻,也不险要。但它西承云阳山地脉,从十八丘开始,东达老街屯下,南至腊芫街,北至农林村,雄浑宽阔。它的这个特点比较适合墓葬,地势开阔易于采阳采光,海拔稍高可以避免雨水闷灌墓区。因此,四周村民都愿意将故去的人埋葬于此。天长日久,乱坟相叠,不计其数,当地人统称这里为乱葬山。

有关这座山的历史,除了东部靠近老街的狮子口山地(今茶陵一中)和一化坛(今创信小区)史书略有记载外,其余皆不见经传。

狮子口山地因洣水、文江从山前流过,历来被看作办学建校的风水宝地,茶陵县历时长、规模大、影响较为深远,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洣江书院就兴建于此。

一化坛的前身为先农坛。清朝雍正四年(1726)由州官奉旨立坛,每年清明节前后的亥日,由最高行政长官率领僚属、耆老、农夫恭祭。明朝茶陵进士刘应峰在回乡省亲时写过《旌忠庵记》一文,记述离州城大约两三百米的样子有一座山,“竹木荫翳,禽鸟时鸣,寺庙窈然深藏其中”,说的就是一化坛。这里离城虽近,却人烟稀少,有着深山老林的清幽和寂静。藏在山里的“寺庙”即“旌忠祠”,南宋岳飞率兵讨贼于茶陵,战士牺牲后埋在这里,人们建祠以纪念。刘应峰后来在此创办旌忠书院,并亲自担任山长兼主讲,让琅琅书声飘荡山林,为这片山林平添了几分风雅与书卷气。

1946年夏,私立正本中学曾在一化坛建校,借用了一化坛全部房屋,把离佛寺不远的旌忠书院和破旧的旌忠祠改装成食堂和炊事房。1950年,正本中学并入县立二中,政府在一化坛建成用来储存粮食的解放仓,即后来的县粮食局。一化坛、旌忠书院、旌忠祠以及侧边的神龙殿等一些旧建筑都被毁掉。1958年9月,县机关幼儿园也创建在这里,后来在挖防空洞时,挖出一个古墓穴。据考证,这就是当年岳飞埋葬阵亡将士的墓葬。

民国时期,攸茶公路、耒吉公路茶陵境段、茶酃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茶陵县城逐渐向西向南发展,主街道从七总街西端开始往西越过屯下,向乱葬山开辟一条二百五十米长的新街道,直达汽车站前,当时被称为汽车站路,1949年12月,这条路改称为交通街。屯下,茶陵话即是地势低下去的意思,因这里有一条被修成一层层阶梯式上坡的小道,因而也有说“屯”就是由层转化而来。

新建的公路基本上属石子路或黄泥巴路,路况极差,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一路颠簸得厉害,行人在车内颠来撞去,晕得疲惫不堪,境内物质进出、人员往来的主要通道仍然是洣水航道。因此,乱葬山一带,人烟稀少,大部分山地仍是杂树丛生的荒山野岭。漫长的岁月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叶绿叶黄,除了满山满坳的鸟叫虫鸣、飞禽走兽外,只有一座又一座的坟墓长伴日月,守望寂寞。

为什么选择簉箕窝?

就像一个国家的建都,建都的地方合不合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我国历朝历代对选址建都非常重视,须经过一系列的论证,绝对不会马虎了事。同理,一个城市县委大楼的选址,关系到该城市的兴衰和官民的福祉,绝对不可轻率从事。一般来说,办公大楼的地址,应选在该城市版图靠北的位置,大楼面南而立为最佳。当时县城正向西边的乱葬山发展,而簉箕窝就处在乱葬山的北边,前面二百米处即新修的交通街,交通街过去就是茶陵汽车站(今金鑫国际附近),茶醴、茶耒、茶酃等公交都在那里交汇。

因此,靠北位置的簉箕窝地势高亢,视野开阔,再加上交通方便,确实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公场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