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刻把祖国的荣誉放在心上

科大通讯 作者:杜薇 主编


时刻把祖国的荣誉放在心上

———记顾正秋在西德荣获博士学位的事迹

我院轧钢专业年轻的讲师顾正秋,在去西德留学期间,怀着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求知识的愿望、为社会主义增光添彩的决心,学习成绩优异,研究成果显著,撰写出水平较高的博士论文,颇受他的导师罗斯特和布罗依豪森两位著名教授的器重和赏识。经西德亚琛工业大学校长的批准,授予顾正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工学博士的光荣称号,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顾正秋是 1960 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在鞍山钢铁学院轧钢专业任教 20 多年来,一向以刻苦勤奋和勇于钻研而著称校园内外。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有时都让人难以理解。在“四人帮”猖狂地毁坏文化、封锁科学知识的日日夜夜,他仍然坚持学习外语。当时由于他总到图书馆借外文资料,曾被一时理解不了的图书管理人员撕毁借书卡片;在空荡荡的教师备课阅览室,常常是只有他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业务。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猛攻专业知识和外语,他曾在国内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18 篇,翻译大量外文资料,出版《板带连轧数学模型》和《轧制工艺润滑》两部著作。在对外国语的掌握上,他已具备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和俄语的笔译能力,深受院内师生员工的钦佩。

1979 年 2 月,他被我国教育部选送第一批出国到西德亚琛工业大学留学以后,在该校的材料学研究所学习研究中,他以惊人的毅力,用相当快的速度如饥似渴地掌握西德的现代化技术,以便回国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所用。

他深深懂得,在掌握德文这个语言工具上,光靠原有的笔译基础这点本钱,听德国专家教授讲课和作学术报告是远远不能适应的。这就必须尽可能短时间内,培养和锻炼出敏锐的听懂德语的能力。于是他分两步走解决这个难题。首先用几天时间把能看懂的德语听懂,然后通过背“德汉简明词典”,把原来看不明白的东西,也能听得准确无误。为迅速达到这个目的,他竟把一本 15000 个词汇的词典,用近一个月时间就背诵了 4 遍,又掌握了 8000 多个单词。

导师面对顾正秋的听懂德语能力的快速提高,建议他破格地参加这座大学组织的一次难度很高的德语听力考试。这时顾正秋想:我作为一个新来乍到的中国留学生,本来不应该参加已经来德几年的各国留学生的听力考试。如果考砸了,那岂不为祖国抹黑吗?可是导师向我提出来了,如果胆怯打退堂鼓,那不也为祖国丢脸吗?于是他毅然决定应试,争取获得好成绩。由于顾正秋对这次考试积极准备,认真对待,花很大气力,付出很大劳动,在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取得优秀成绩。他的导师听到这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后,立即跑到他面前,惊讶地伸出友谊的手,向他表示诚挚祝贺,并愿他取得更大成绩。

他的导师特罗斯特教授,从顾正秋身上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是可信赖的,是勤勤恳恳而富有智慧的。于是把排出电子计算机程序的艰巨任务又交给他。教授交代任务时满怀期待地说:“电子计算机程序的排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的一位助教已经排了几年也不见成果,我看中国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人,希望你能尽快地排出来!”

顾正秋在国内从来也没有接触过电子计算机,要完成这个任务只好是从头学起。在他参加两周时间的电子计算机短期学习班以后,为节约外汇,并解决缺乏工具书的困难,他复制了《英、德计算机字典》。在亚琛工业大学暑假期间,他通过参加电子计算机理论的考试,获得了“上机准许证”。他每天从早 8 点到晚 8 点工作在电子计算机室里,连中午饭都不回去吃,渴了喝几口水,饿了啃几口干面包。就这样外国人从前用几年时间也没有完成的研究,顾正秋用 8 天时间就准确地排出 450 条计算机程序。这个罕见成果,又一次使德国教授莫大的震惊。研究所所长、导师特罗斯非常满意地说:“中国人真有毅力,确实了不起,不愧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子孙!”

顾正秋到西德以后,一直坚持每天学习和工作 13 小时以上,早起晚睡节假日从不休息。就是对他学习的所在地———风景如画的古老亚森城,他从没游览一番,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学习和研究中。由于连急再累,特别是饮食不周,他为腾出更多的时间工作,有时顾不上吃饭,即使做一顿米饭,也是带上三两天的。由于长期不吃新鲜蔬菜,他的牙齿逐渐变坏,经常牙疼,往往边吃“索密痛片”边坚持工作,就是在疼得难以忍受的时候,仍然是一手捂着牙,一手拿着书看。最后不得不请牙医拔掉 11 颗牙,换上一口假牙。

就是在他拔牙的前前后后,应导师要求,他把自己在国内发表过的论文选择10 篇,译成德文送给导师。导师详细地看过后,认为顾正秋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由此,两位导师一致推荐顾正秋免试做博士论文。

1980 年 2 月,经亚琛工业大学校长批准,顾正秋撰写博士论文的硬任务开始了。

时刻把祖国荣誉放在心上的顾正秋,出于强烈的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的民族自豪感,他便向更高的科技境界攀登。在论文撰写的日子里,他越发鼓满意志和智慧的风帆。在翻阅 200 多篇世界名流学者的博士论文并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做了反复多次的计算和试验。在查阅资料中,他发现西德著名的力学家卡尔曼在1925 年发表的世界上第一篇轧钢博士论文中公式的计算错误,并发现西德当代德马克公司董事长密勒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公式推导中的原则错误。由于这些错误的计算和推导,至今仍在德国继续引用,他当即提给他的导师。特罗斯特教授对他的发现高兴地给予热情支持和鼓励,并建议他写论文在西德钢铁杂志发表。经两位教授的介绍,顾正秋被吸收为西德钢铁学会和工程师学会会员,被誉为亚琛工业大学校友。

顾正秋在 3 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初稿。他反复修改 5 遍,共写 1000 多页稿纸,终于在 1980 年春节,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任务。经自己打印,模板描字,描图和拍照,把 170 页的学位论文交给自己的两位导师。导师看到这一切都是顾正秋亲自动手完成,教授被这种勤劳节俭的高尚品格感动,他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不同于其他的外国人。

完成学位论文后,他又紧张地投入作学术报告和论文答辩准备。为按照规定45 分钟用德语准时完成讲演,他用德语把学术报告反复朗读二十几遍,直到嗓子嘶哑才停下来。为用德语讲得生动、流利和准确,他特意购买了一台旧黑白电视机,专为听西德电视播音员的标准话所用。就这样,他终于按预定时间,流利地讲完学术报告全文,一些德国助教听后,都点头表示满意。

在他应试讲演和答辩前夕,得知一位来德 6 年的埃及留学生,经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优秀成绩。各国留学生和西德助教都异口同声赞赏这来自尼罗河畔的埃及青年。有一位德国朋友对顾正秋说:“你们同是来自东方文明古国。他用 6年时间能为金字塔增光,你能不能用二年时间为万里长城添彩?”这时,一种无形而巨天的压力落在顾正秋的头上。他想,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基础和准备情况,合格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只是获得及格成绩。面对这位获得优秀的埃及博士,我怎么向祖国交代?这将使外国人得出“真主”的信徒强于炎黄子孙的结论。

想到这一切,他便把压力变成动力,使他更加周密地认真准备答辩。他听说为他组成的考试委员会,有搞挤压的教授,也有搞焊接的专家,有搞空气动力学的学者,也有搞轧钢的名流。他就找来这几门学科的书籍,对这几门知识都做准备,以防在答辩时由于一无所知而目瞪口呆。

1981 年 6 月 23 日,顾正秋走进论文答辩和学术报告考场,场内坐了 60 多位外国朋友。顾正秋按预定的 45 分钟时间一分不差地用德语流利地作完学术报告。当他看到在座的外国人眼睛里投射出满意和钦佩的目光时,他心里平静下来。答辩时,考试委员会的几位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一连提出三十几个问题,顾正秋当即用流利的德语作简练而准确的回答,使提问者严肃的面孔不时地露出笑容,并连连点头表示满意。精神高度集中的顾正秋,原来觉得非常难过的第二个45 分钟很快地就过去了。这时考试委员会主席艾希霍恩教授当即向大家庄严地宣布:“中国的顾先生的博士论文、学术报告和答辩,均获优秀成绩。”这一刹那,考场内外顿时沸腾起来,各国朋友祝贺的双手都伸向他,给他戴上象征中国伟大长城的博士帽,摄影机的镜头也及时地留下这富有纪念意义的瞬间……这时,也只有这时,顾正秋多少天来一直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他怕丧失祖国尊严的担心才烟消云散。

在这个激动人心为国争得荣誉的时刻,他仿佛像一名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站在受奖台上,面对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那样自豪、兴奋和无比激动。这时,他眼里不由自主地闪出幸福的泪花,为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争得一份光荣而感到欣慰。正像他自己所说:“党和国家送我出国留学,我的义务就是要通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所用。只有时刻把祖国的荣誉放在心上,才不辜负党的信任和培养。”

本文发表于 1981 年 12 月 15 日《鞍山钢铁学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