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 序

黄河源头赤子情 作者:张忠孝


自 序

我在七十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因为上学、工作,忙碌了一辈子。退休了该静下心来欢度晚年、享受夕阳美的人生。考虑到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选定来到家乡黄河之畔的官亭镇定居。又开始喝上了黄河水,还能每天听到黄河的波涛声,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儿时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

但因长期处于快节奏的工作、学习环境,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心里感到空荡荡的,有一种失控甚至无所适从的感觉。白天的日子还好打发,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睁大眼睛久久难以入眠。从小时候记事起,所经历的往事在脑海中好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地展现出来,很有一番感慨。每天晚上几乎都是这样,回忆成为我入睡前地一种常态。

回忆是岁月里的一条长河,人们可顺着这条长河去寻找失去的童年、梦想、青春、爱情,还有更多幸福美好的生活。逝去的岁月,欢乐还是痛苦,成功还是失败,幸福还是厌恶,让我们兴奋、激动,或是沉迷、痛不欲生。如今隔着遥远的距离,再回首依然会美丽无比,有时觉得很精彩。尽管甜蜜中夹杂着苦涩,痛苦中包裹着欢乐,不思量,自难忘。

回忆我七十多年漫长而复杂的人生历程,跌宕起伏、坎坷不平,饱受酸甜苦辣。一个人的能力、精力很有限,虽然我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是我努力了,拼搏过!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既无悔恨又无羞耻,回首往事,深感踏实、知足、坦然!

当我敞开胸怀,开启记忆的闸门,好像陈酿的酒坛被打开,醇厚的酒香味浓浓地散发出来,令我陶醉,回味悠长。此刻,我决定拿起手中的笔,把一生中发生的那一件件、一桩桩难忘的故事写出来,写出我的情怀、体味、心声,真实再现我生活过的那段历史的画卷,这是一笔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我的回忆录撰写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

我生于1940年金秋。童年时代,和家乡穿着开裆裤或光着屁股的男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来到黄河岸畔的沙滩上放牧、嬉戏、撒野,那种无拘无束,甚至少年的放荡,回忆起来仍是那样的甜美,令人有着无限的遐想,经常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中。

我是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即新旧两个中国。虽然对旧中国没有更多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但亲眼看见了那个时候农村老百姓过的生活,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房破烂不堪,个个面黄肌瘦,讨饭的人随时可见,人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亲眼看见国民党爪牙保长、甲长到处抓壮丁,残害欺压百姓的场景。解放后老百姓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如今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道路四通八达,不少农家还有小车,衣食无愁。农村孩子上了大学,当上了国家干部,生活不比城里人差。

我在农村的叔伯老哥、童年时的好友张忠英,以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儿孙满堂,耳不聋、眼不花,骑自行车和年轻人一样轻松自如。他兴奋地给我说:“想过去,看今天,我像是在做梦一样,吃的天天像过年,国家每月还给零花钱,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做梦都没有梦到过啊。”

今天七十岁以下的人们,他们对旧中国的贫困落后可以说一概不知,特别是我们的年青一代,是在富窝窝、密罐罐里长大的,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宽敞明亮,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今天的幸福,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血汗换来的,只有今昔对比,方知今日的香甜,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还亲眼看见过:

统治青海四十年军阀马步芳,在兰州战役中被解放军打败后,狼狈溃败的那一幕,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在西北地区的彻底结束。

1949年秋,我的家乡解放了,人民解放军给我们教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自发组织扭起了秧歌舞表示欢迎,喜从天降,人们脸上露出了无比的喜悦,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让人终生难以忘怀。

解放初家乡闹土改、斗地主、分田地、镇压恶霸土匪,搞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庄稼一年比一年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喜在心田。

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宗教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农村食堂化、土法大炼钢铁。这些年代,是非同寻常的年代,留给我的记忆也是非同寻常的。

经历1959至1961年三年大饥荒中前两年的悲惨生活,那些伤心、流泪的场景,深深扎在脑海中,永远也无法抹去。

1960年9月,我怀着无比激动喜悦的心情,踏进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入校的两年间,因学习基础较差,也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数理化学习感到吃力。后来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较快地赶了上去。如果今生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果,与在母校五年的大学学习中打下的坚实基础不无关系。最令人难忘的是,见到了毛主席,使我经常沉浸在无比美好幸福的回忆之中。

1965年大学毕业,年轻人满怀豪情壮志,来到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这里亲自经历1966年开始、1976年结束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并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但失去了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十年青春年华。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拨乱反正,全面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在我人生的不惑之年,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和对家乡的承诺,义无反顾地从新疆来到了青海,开始了我全新的人生征途,一直到2009年年底退休,为家乡奋力拼搏,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我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来到家乡正值改革开放,长期封闭的青海大门向外界敞开,国内外游人来青海游览观光。我承担了青海省第一个旅游开发研究项目,在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青海旅游资源考察及研究工作,这一项目的完成,为青海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一批青海旅游地理方面的著作,把昔日封闭的青海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力地推动了青海旅游事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青海大发展形势的紧迫要求,使更多的建设者对青海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作为一名地理工作者,为青海经济大发展提供服务,尽快出版《青海地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青海旅游研究基础上,我又全力投入《青海地理》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就青海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为工矿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对推动青海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论著于200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的殊荣。

任青海师大地理系主任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十年后,青海师大获批五个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地理系就占有两个,我担任人文地理研究生首席导师,培养了二十四名硕士研究生,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完成了青藏高原旅游开发研究国家项目。又过了十年,地理系获得自然地理博士学位授权点,这是地理系两代师生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是教学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

我的著作被省内一些权势高官侵权,为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彰显国家法律的尊严,我同侵权人作了长达五年半之久的斗争,尽管他们利用职权给维权设置了一道道障碍,但最后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开创了省内知识界用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先河。

从我呱呱坠地,至今几十年的人生征途中,曾得到过无数人的帮助、提携。爷爷奶奶、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是难以报答的;学校老师的教诲,同学们朝夕相处,亲如兄妹,生活、学习上无私帮助;工作岗位上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这一切使我闯过一道道难关,造就我的今天,令我终生不忘。

我一生工作时间的近一半是在新疆,1965年入疆至1985年初调离,在新疆工作生活了二十个年头,把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中青年时代,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这片沃土,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很有感情的,新疆成为我名副其实的第二个故乡。

在新疆的前十三年是在生产建设兵团,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我在那里经历了基层连队劳动锻炼、中苏边界塔城社教、“文革”前夕教师集训队、“文化大革命”、乌鲁木齐运输公司三支两军、137团子校任教等。我能有机会同军垦战士、部队指战员、地方上的同志、师生一块工作、生活,从他们身上学到宝贵的经验,使我从一个白面书生逐渐成长为刚强的男子汉。

在生产建设兵团137团的日子里,我特别感谢良种队(七连)的农友们,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关照我。“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治安不好,高怀志、陈锐、彭元发、于笃生等还时刻关心着我的安全。塔城社教时古志光指导员,米振华排长,对我思想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齐永贤、杨治中两位大夫关心我的健康。团政治处刘增亮主任对我进行思想上的教诲。子弟学校韩世忠、沈国良老师承受压力,给我工作上的支持。这些人的恩情今生难以报答完,心中默默地祝愿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我在新疆的后七年,调入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工作,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然我出身不好,但凭着领导的信任,我和同仁们甩开膀子大干,白手起家创办石化技校,为总厂培养出一批石化优秀人才。我在此期间入了党,获得劳模、优秀教师的殊荣。这是我人生中的又一次转折。

在新疆二十年的工作,练就了我一副健壮的体魄,培养了我敢说敢干的工作风格,让我形成了较为成熟老练的工作能力。到青海师大工作,虽然环境艰难,一道道难关还是被我冲破,我在青海师大二十多年间取得的成果,与在新疆的历练铺垫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新疆是让我今生今世魂牵梦绕的一片土地。

撰写回忆录,向与我工作、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这些人物,奉上我最真诚的谢意,告诉他们,你们都是我从来都不曾忘记过的恩人。对他们的回忆、思念,是一封封跨越时空的无言感谢信。感恩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思想品德。

回忆录也是对已离开人世的亲人、朋友的永久性纪念。如我早逝的母亲、为我呕心沥血的爷爷、胜似母亲的桂花阿姨、北大陈传康教授、北师大卢云亭教授、中山大学黄进教授、深爱我的哥哥堪卓等,我用回忆录的形式寄托对他们的哀思,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之情。

抚今追昔,对这几十年漫长而复杂的人生历程,自有无限感慨,对人生旅途中的点滴感悟,成为我那份沉淀而厚重的精神财富。有成功的经验,应该发扬光大,有失败的痛苦,应该吸取教训。可以使后代或学习借鉴,或引以为戒,少走弯路,作为后人历史的反顾,对于青少年认识过去,把握未来,或者对研究过去那个时代提供一些参考。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在我的成长及全部学识中,渗透着党和人民的心血,我对党和人民怀有无比感恩之情。今天,伟大祖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乘风破浪、开拓前进,心中有说不完的喜悦。决心写出一本较高质量的回忆录,献给我亲爱的党、献给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的党永葆青春,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即将变成现实,是民心所愿,民族之思,国家之诺。

2017年10月8日·官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