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过冬至节
昨天晚上下班一回到家中,太太就同我说明天是冬至节,要早点起床,去农贸市场买点菜,庆贺一下。我说没问题。我们全家定居珠三角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生活习俗既保留家乡传统,又兼容珠三角风味。入乡俗随吧!在珠三角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肥冬瘦年”,可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有的人会在这天敬神明、拜祖先,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在农村,对过冬至非常重视,除了祭神拜祖和备办丰盛筵席外,特别要给耕牛吃上一顿糯米糕(用菜叶包裹塞进牛嘴里)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今天是2015年12月22日,中午12时48分,“冬至”临至。“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也有吃羊肉等温补。今天,2015年最后一个节气,一大早,天还刚刚亮,太太就骑着自行车到农贸市场买菜,还买了两斤米团,并到超市买了几斤饺子。她原本计划买面粉自己动手包的,因为自己做的饺子远比超市买的好吃,可惜没有时间,只能凑合一下。按例,我们老家的习俗这天要吃萝卜炖骨头,所以,太太买了几个大白萝卜和几斤猪骨头,准备晚餐炖汤。中午我下班回家,太太和家人按照珠三角冬至的习俗,正在祭神拜祖。我刚把车停好,太太就吩咐我放鞭炮,我不敢怠慢,立马跑到杂物间将鞭炮放在庭院外的地上,用一根香把鞭炮点燃,不一会儿,就听到“噼哩叭喇”的爆炸声。此时,左邻右舍也开始燃放鞭炮,天空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火药味,仿佛现在就开始过年了。
冬至,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在这一天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这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冬至为年。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冬至大如年。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祠部还放假七天以庆,冬至大如年。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也是冬至大如年。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冬至大如年”,人们还将冬至前夜称为“冬至夜”。珠三角农村地区家家例宴饮并祭祀祖先,湘南则有吃汤圆、食印糕等习惯。家宴菜肴必备“胡葱煮豆腐”,谚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葱煮豆腐。”随着时代的变革,冬至的传统习俗正在不断变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淡化的趋势。但是,人们至今仍常以是日的晴雨来预测年内气候。如“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等谚语,至今一直流传于民间。另外,世代相传的“冬至大如年”观念也还深深地留在比较年长的中国人脑海里。我及家人在珠三角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感觉在珠三角特别是珠三角农村,过冬至节的这一习俗一点儿也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