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守心记 作者:庞茂金


序言

初心尽不违

我和庞茂金先生相识于2011年,那时他刚调来北京,在河南省驻京办文化中心担任主任。之后因工作关系又有过多次交往,每次见面我们总是交谈甚欢,谈感兴趣的话题,谈工作与生活中的哲理,如此下来,庞先生留给我的印象不仅是为人热情诚恳,其思想也颇为深邃,说话富含哲理。

庞先生创作长篇小说《守心记》 的过程我是比较清楚的。四年前,我们在京共同出席一个文化活动,其间我们谈到了这个话题,他把自己的打算和思路如数家珍地告诉了我,我非常赞同。我知道,庞先生不仅社会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有着数十年从事文字工作的过硬功底。这之后,我们见面时,总会聊到这个话题。一晃几年过去了,苦心人,天不负,他的汗水终于有了回报。作为好友,我见证了他的付出和艰辛,故不揣谫陋,为这部凝结着庞先生数年心血的作品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守心记》 的样稿摆在我案头以后,我用了几个夜晚,认真地进行了品读。我不仅为庞先生笔下主人公遭遇目不暇接的意外苦难而扼腕叹息,也为主人公和他的青年小伙伴们在党组织、学校和家庭的及时教育培养与关怀鼓励下,不忘初心,牢记根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最终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巨大成功而倍感欣慰与振奋!我觉得,庞先生精心打磨创作的《守心记》既是一部上乘的励志小说,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启人深思的思想佳品。

《守心记》 讲述的是以耿守心为主人公的一大批普通农民子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依靠党组织、学校、家庭的培养教育和关怀鼓励,牢记“初心” 和“根本”,直面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发愤图强,不断取得进步和成长的动人故事。小说通过对那一时期某一农村局部的人物事件的精心刻画与细致描写,不仅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峰回路转中引人入胜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而且在起起落落、悲欢交织、诙谐幽默中再现了当时一大批农村青年直面困难、勇于挑战的“阳光心态” 与勇气、志气。小说在描述主人公耿守心接二连三遭遇意外困难和打击时虽有重墨,但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把更多的激情沉淀和引伸到如何在社会各界的教育指导下直面困难,如何以“阳光心态” 迎接挑战、愈挫愈勇,如何在困难面前抓住机遇、锲而不舍,如何在矛盾林立的环境中找到出路、砥砺前行,从而再次印证了那句“你若盛开,蝴蝶便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的哲理名言。此外,小说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精神红线” 做支撑,那就是“初心” 和“根本”,这既是主人公的志向和力量源泉,更是党组织和众多父老乡亲的期待、教育和鞭策,有了这条“精神红线” 的及时正确引导,才有了耿守心等一大批青年的挫而不馁和昂扬进取,也才有了他们的奋发有为和可喜成绩。

这部小说,不仅生动再现了那一时期某一农村局部的乡土文化、校园风貌、干群深情和邻里关系,而且鲜活地刻画了血脉深情、师生感情、恋人柔情和同学友情,小说的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对生活的执着热爱、对实事求是的矢志追求。小说的整个画面,时代特色鲜明,气势磅礴舒展,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细腻生动,笔墨着力深厚。作者通过对诸多错综复杂、变幻莫测、起起落落、明争暗斗、波谲云诡事件的丰沛贴切、诙谐生动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的命运,紧系于党运、国运” 的天规正途,以及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善良必然驱逐魔孽、勤奋必然赢得收获、执着必然无阻于天下的人间正道。

作者必须扎根于人民,文学必须来源于生活,创作必须富有责任和激情。在生活的万花筒中,采撷哪一片斑斓的花朵,这既是作品主题与艺术追求的需要,也是作者思想与艺术品格的反映和写照。庞茂金先生出生在农村,有着较为丰富的农村工作和生活经历,参加高考后进入高校学习,毕业留校后几易其职,既有大学任教的经历,也有基层和机关工作的经历,他热爱生活、勤于思考、执着于笔,在花甲之年的激情“百米冲刺” 中,以对厚重生活的强烈责任与深刻理解,着力辨析钻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才成就了《守心记》 这部上乘作品。

看过庞茂金先生创作的《守心记》 样稿后,我们通了电话,在谈到“主人公面对挫折和困难为什么总能展现出挫而不馁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时,他说:“遇挫而馁、遇挫不馁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党组织、学校和家庭的及时教育关怀下,有‘初心’ 和‘根本’ 做引领,耿守心等一大批团员青年遇挫而不馁既符合逻辑,也符合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应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真谛,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给人以正确的心理启示和可信的正能量输入,才能融入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合拍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学习领会、贯彻对照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我想,庞茂金先生及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守心记》,应该是一次积极的努力和有益的尝试。我衷心祝愿这部小说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和考验,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孟云飞

2022年12月26日(于北京)

(孟云飞:文化学者、教授,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