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恩师胡乃武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师恩浩荡 风范长存——胡乃武教授追思录 作者:吴晓求,杨瑞龙 著


在恩师胡乃武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吴晓求[1]

各位学界同仁、各位兄弟姐妹:

我们共同的导师胡乃武教授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一个极其悲伤的日子。我追随胡老师38年,是胡老师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第一批两位硕士研究生中的一位(另一位是邹伟进教授)。在我做研究生期间乃至刚开始留校任教的一个时期,学习、任教之余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胡老师一起度过的。在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期间,那时我20多岁,一个星期总有3~4个晚上是和胡老师一起度过的。我一般吃完晚饭后,7点半左右就会敲开胡老师家的门,一方面是求教学问,另一方面是漫谈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窗外明净的月色飘落进胡老师的书房,我和我师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个灵魂交流的夜晚。应该说,我是受胡老师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学生。从价值观到人生道路的选择,胡老师对我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些天我感到非常悲伤。

2019年1月21日吴晓求副校长代表学校看望胡乃武教授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我们共同的导师胡老师的生平和学术贡献。

胡乃武教授,1934年5月生于刘胡兰的故乡山西省文水县。胡老师经常会和我讲刘胡兰的故事。1955年,当时已经参加工作的胡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计划专业学习,4年后的1959年,他又考上了计划经济系的研究生。1963年留校任教,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年轻教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老师受到过冲击,到过“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他响应号召,迅速返回中国人民大学,回到计划经济系任教,并担任1979级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本科班的班主任。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胡老师十分重视科学研究,积极参加重大科研活动。他是早期李震中教授主编的《计划经济学》教材的重要统编者。由于科研和教学业绩突出,胡老师1985年被破格评为教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1986年,胡老师成为我国第三批博士生导师。学界一般认为,前三批博士生导师含金量很高,他是当时年轻一代的杰出学者。2009年,胡老师被评为我校首批一级教授(全校共14位首批一级教授),2019年转为我校荣誉一级教授。

胡老师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杨瑞龙教授就是他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生。我也是1987级博士生,是钟契夫教授和胡老师联合指导的。

胡老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非常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未来的大趋势,商品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胡老师具有缜密而宏大的宏观经济思想。虽然胡老师的专业属于计划经济学,但他没有抱残守缺,而是顺应时代的趋势,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这期间,他已经写出了体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精髓的一系列论文和著作,包括1979年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后来由他主持、主编并作为主要撰稿人的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如《经济杠杆导论》。《经济杠杆导论》开启了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序幕,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的精髓,为未来的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深化研究。由他主持、主编,同时也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主要思想的重要著作《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于1989年出版了。《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这部著作,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从理论体系的角度看,都是非常完整的,是极富前瞻性的,既体现了需求管理的原则,也注重了供给管理。他认为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供给管理是结构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协调。虽然当时还没有市场经济的表述,但胡老师的这部著作已经体现了基于市场经济精髓的宏观经济管理架构。

之后,他和吴树青教授一起,组织编写了《模式·运行·调控》这本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主要探讨中国经济的未来模式、运行特点和宏观调控。同时他还出版了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一系列著作。21世纪后,他高度关注我国经济发展新战略、新布局,对西部开发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

各位学界同仁,各位胡老师的弟子,你们都非常了解胡老师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其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胡乃武文选》中。胡老师是新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他不搞那种书斋文化、书斋式研究、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他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实践的变化。他是立学为国学者的典型代表。胡老师是我们大家学术上的楷模。这是其一。

第二,胡老师把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我们在座的各位。他是师中之师,他为国为民,他的道德文章高山仰止,他对每个学生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学生的宽厚和仁慈,如父,如春风。没有胡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胡乃武老师六十大寿时弟子的合影

作为导师,胡老师不仅关心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家庭幸福。我有一个亲身经历,让我一生铭记在心。我爱人1991年要调到北京来,当时我们两地分居。调到北京来相对容易,但到哪里工作是个问题。我向胡老师汇报了这个情况,胡老师说:“我们一起找李震中校长去。”胡老师带着我第一次见到李震中老校长。李震中老校长是个光明磊落、乐于助人的长者和领导,一听说这件事,他说:“乃武,明天我们三个就去找崔建民。”崔建民当时是审计署的常务副审计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学习,李震中老校长是他的系主任,胡老师教过他的课。于是,我和胡老师、李校长一行三人,从人民大学坐公交车,换了几次车,来到了沙窝。两位老师知道崔审计长在某幢楼里办公,但不知道在这幢楼里的哪一层办公。胡老师和李震中老师就在楼下扯着嗓子大喊:“崔建民,你在哪里?”“崔建民,你下来!”崔建民审计长不知道怎么就听到了呼叫声,马上就下来了。见到了我们三人,听完李校长和胡老师的来由,他说:“没有问题,一定落实。”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想说明胡老师不仅仅是我们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仅此一事,就让我永生铭记。

胡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对他人却很宽厚。胡老师善良、朴实、厚道、谦逊,在学术上缜密严谨。如果说今天的我在学术研究上有一点点成绩的话,与胡老师的培养、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读研究生时期,我写的论文,胡老师改得都非常认真。那个时候,他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任副主编,有个周末的下午,他把我叫过去,边改我的文章边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改,改完以后他还亲自读给我听。他说:“晓求啊,论文要读得朗朗上口,这个论文就好了,句子不能太长,要简洁明了。”胡老师的文章,就像《人民日报》的社论一样精练。我看过胡老师的文稿,他写一篇论文,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1.5万字的论文,写下来一气呵成,中间修改的字数不会超过10个。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做到这样就好了。

胡乃武教授和吴晓求教授2016年1月9日在第二十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期间交谈

在学术上,胡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在人生道路上,胡老师是我们的导师。我在灵魂上和胡老师是相通的。他对学生充满了关爱。这是其二。

第三,他的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我一直以他为榜样。他的那种谦虚,那种真诚,那种乐于助人,那种善良,那种慈悲心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我要学习胡乃武老师学术上求真、理性和严谨的品格,学习他做人的厚道、真诚和善良。我的人生价值观是胡老师塑造的。我年轻时有一些浮躁、骄傲,胡老师很善良,他不直接批评我,而是会通过另外一位老师提醒我。我们要继承他的精神遗产,学习他虚怀若谷、求真务实的精神。

胡乃武老师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著名的教育家。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愿我们共同的导师胡乃武教授在天堂安好。胡老师永垂不朽!

胡乃武教授和吴晓求教授2011年1月8日在第十五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贵宾室亲切交谈

宁吉喆、吴晓求、戴柏华等博士生与共同的导师钟契夫教授和胡乃武教授合影

注释:

[1]吴晓求系胡乃武教授1983级硕士生、1987级博士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