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编导言

方姚文 作者:王宁 主编,庄适 赵震 选注,李润生 校订


新编导言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他们为中心形成的古代散文流派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自清代中叶兴起,清末走向衰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文学流派之一。本书选录了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散文三十篇、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的散文二十篇,通过这些篇什,我们可以对桐城派的古文创作理论与成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方苞自幼聪慧,早岁随父兄读书,熟读背诵“五经”,22岁考取秀才,24岁游学京师,大学士李光地见其文章,赞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由此名声大振。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39岁应会试,中贡士第四名,发榜后,闻母病,不顾李光地等人劝阻,匆匆返乡,未应殿试。方苞44岁时,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起,因他曾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狱,定为死刑,后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康熙皇帝亲批“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做皇帝的文学侍从,开始了他此后三十年的仕宦生涯。

方苞尊奉程朱理学,治学以儒家经典为准的,深研《春秋》、“三礼”、《史记》、先秦诸子,在总结唐宋八大家、明代归有光等前人古文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义法”说,开创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他在《古文约选序例》中说:“序事之文,义法备于《左》《史》。”又在《又书〈货殖传〉后》中说: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思想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要讲究艺术手法。方苞“义法”说强调文章内容与形式,提倡文道合一,其思想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精髓,也包含了方苞古文创作的独到见解。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书斋名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姚鼐早年跟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后来又跟从方苞的学生刘大櫆学习古文,并深受其影响。刘大櫆在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文的写作艺术,提出“神气”说(刘大櫆《论文偶记》),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古文的艺术表现力。姚鼐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文学理论,提出著名的“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的理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