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迪生:发明之父

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作者:林丹环 主编


(美)沃尔特·李普曼 唐荣杰 译

实际上,严格地说,任何发明几乎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产物。真正的发明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总是成功地把前人的发现综合起来并加以完善,使之便于实际应用并产生效益。

要衡量爱迪生究竟有多重要,仅仅把与爱迪生有关的所有发明相加,这是行不通的。虽然这些发明中有许多对现代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但爱迪生的一生对现代文明的总的影响超过了他所有发明的总和。他并非仅仅发明了白炽灯、留声机以及其他无数具有一般用途的设备,更重要的是,他如此具体地、如此易于使人理解地、如此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应用科学的力量,从而使整个人类改变了看法。在他的一生中,主要由于他所取得的众多成就,使得人们广泛地接受了一个革命化的观念,即人类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地球上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在这之前所有的时代,人类一直认为生活条件是无法改变的,是人类无法左右的。现在,这种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类充满信心地、也许有点幼稚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能被改变,人类能驾驭一切。

以历史观点来衡量,这是一种崭新的进步思想。最初,在17和18世纪,随着纯科学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思想似乎已经占据了少数几个人的头脑。

在19世纪的前半世纪,由于蒸汽动力的应用创建了工业文明,这种新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但是,当时的这些变革虽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采用的原理、残酷的方式却给人们带来无数的不幸。因而在整个19世纪中,人们本能地惧怕并反对机器带来的进步,反对机器所依赖的科学上的进步。只是到了19世纪末,随着电灯泡、电话、留声机之类的日臻完善,大众才开始感到科学确实能造福于他们。爱迪生通过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发明,确保了科学被普遍地接受,并结束了始于达尔文的那场关于人类应如何看待科学在生活中的位置的著名争论。

因此,他成了高级科学普及员,他的名字也成为一种伟大的象征。人们对爱迪生这一名字怀着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似乎它无所不能。三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小学生时,人类自古就有的那种保守主义仍是所有孩子正常的遗传特征。虽然我们开始有了电灯、电话,目睹了不用马拉的客车,但我们的态度仍然混杂着惊奇、恐惧和怀疑:也许这些玩艺儿能行,也许它们不会爆炸,也许玩弄它们会很有趣。今天,每一个小学生都会认为已有的这些发明创造是理所当然应该存在的,就像以前的人们认为马和狗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一样。不仅如此,他们还深信其他所有人想要的东西都能够、并且一定会被发明出来。在我还是青年时,发明家总是孤家寡人,没人会愿意听他的话,他通常被看做是个想入非非的家伙。今天,恰恰只有电视的发明者本人才会对电视能否进一步完美没有绝对的把握。在改变人类的期望这一方面,没有人所起的作用比得上爱迪生。随着他的发明的普及推广,他的影响亦逐渐增强。再加上现代宣传术以及人类自古就有的编造神话的本能,在大众的想象中,爱迪生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了。爱迪生不仅被看做是个象征,还成了新时代的创始者。

实际上,严格地说,任何发明几乎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产物。真正的发明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总是成功地把前人的发现综合起来并加以完善,使之便于实际应用并产生效益。爱迪生具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使他能将已有的发现推进到新的高度,使其转变成实用的东西。如果佯称他独自一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既非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无益于他为之极其出色地奋斗过的科学事业。电灯虽然在52年前诞生于门罗公园的他的实验室里,却孕育于在此之前近40年的时间里许多国家的许多人所做的各种实验之中。而这些实验之所以得以进行,又只能归因于在此之前的两个世纪的时间中数学和物理科学方面的进步。

爱迪生的那些独特的发明最终取得成功,这表明发明有可能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艺术。胡佛先生在昨天出版的悼念爱迪生的文章中直接指出,正是这种持续的艺术构成了爱迪生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因为爱迪生,科学研究才能在我们的社会中确立其地位;因为他的示范,纳税人和股票持有者的钱才可能被用于各项研究。通常这些人并不理解这些研究的性质,可他们知道这些研究是值得的,并期待最终会带来金钱上的效益。

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 (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其著作《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心香一瓣

人类从本能地惧怕科学到近乎盲目地崇拜科学,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而发明家在这一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爱迪生的伟大,正在于他促进了应用科学研究社会地位的确立。

任何事物何尝不是时间的函数?时间的流逝会凝结为历史,历史会告诉未来。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但总需要有人来为它开辟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