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传说
一个男孩的座右铭
一个男孩生性怯懦,屡遭同伴们的嘲弄和耻笑。男孩为此苦恼不已,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勇敢且受人尊重的人。
后来男孩应征入伍了,他原以为换个新的环境会给他的境遇带来改观,但由于秉性使然,不久,男孩便再次沦为大家嬉闹、戏谑的对象。男孩对此非常苦恼。
一天,教官教新兵们进行投掷训练,他突然把一枚手榴弹向着新兵旁边掷过去,新兵们个个大惊失色,连滚带爬地纷纷溃散。教官的脸色顿时有些阴暗,他愤愤地说:“这只是一枚不会爆炸的手榴弹,我这样做是想检测一下你们的心理素质,看看你们在突发事件前,能否保持镇定和勇敢——要知道,对一名军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恰巧,那天男孩因病未能出练。第二天,当他出现在操场上时,教官暗示新兵们不要声张,便故伎重施,将手榴弹像昨天那样再次投掷。大家掩面窃笑,期待一场闹剧的上演。
同他们一样,男孩并不知道手榴弹不会爆炸。然而,在那一瞬,他却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用瘦弱的身体把手榴弹压在自己身下,并伴以紧迫而短促的一声大吼:“快!快闪开!”
大家惊诧了!个个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男孩竟试图用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战友们的生命。男孩在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无私与无畏、果断与勇敢征服了大家。
过了好久,男孩才明白过来,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害羞地低下头等待同伴们的奚落。然而,出乎意料,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无上崇敬和感激,化做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男孩哭了。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为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而流泪。
从此以后,男孩一点一点地从卑怯中走了出来,屡立军功,赢得了大家的无限尊敬。
想到年少的际遇与今日的辉煌,已是军官的男孩总是感慨万分地说:“忘掉自己,你就会变得勇敢;关怀别人,你才能赢得尊重!”
这句话成了男孩矢志不渝的座右铭。
迷失记忆的老人
在斯德哥尔摩东城一条主要街道上,上下班时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街头站立,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活像一尊雕塑。我到瑞典不久,人们就建议我去看这“街头一景”。
那是立春后不久的一个早晨,我匆匆赶去上班,果真在那街头看到了他,只是又多了一项内容:在我驻足的一两分钟内,他忽然向右侧踱着碎步,头偏向右方,做“向右看齐”的动作,然后又刷地甩过头,保持立正姿势。他可能是个退伍军人,我脑子里一下子闪过了这个念头。我向过路的几个行人打听这位老者是谁,为什么站在这儿。他们有的摇摇头,有的摊开两手。我知道瑞典人的脾气,从不管别人的私事。
瑞典夏日阵雨多,出门必带雨具。有一次我经过他身边,正赶上下雨,他既未穿雨衣,也没打雨伞,却仍笔直地站在那儿。雨水顺着他的头发流到面颊上,他好像全然不知。我立刻将伞撑到他头顶上,雨住了,我才离开。他没有说一句话,甚至也没有看我一眼,我心里有点儿悻悻然。同事笑我傻,说那老头可能是“神经病”。我半信半疑,老人的古怪行为吸引着我,迫使我进一步寻找答案。
后来,我去丹麦出差了五个月,入冬才返回瑞典。第二天上班经过那街头,没有碰到他,心里似乎空落落的。下班后,飘起了大雪,我急急地赶到那街头,老人正在那儿站着,帽子上落满了雪,胡须上挂满了银白的霜花,活像一位圣诞老人。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他身边抓雪玩,眼光不时飘向老人。我发现孩子的眼神里有某种东西同老人有联系,便走过去问那男孩:“你认识这位老人吗?”“他是我爷爷。”果真让我猜中了,我便装成漫不经心的样子说:“我猜你爷爷在替什么人站岗,是吗?”“为国王。”孩子脱口而出,我兴奋极了,似乎答案就在不远处,便引着孩子的思路,故意逗他继续往下讲:“可是国王不是住在皇宫里吗?你爷爷怎么在这儿站岗?”孩子眨了眨眼,像在想什么,但他什么也没说,又径自去抓雪玩。我又一次陷入迷惘。当时我真想走过去同老人谈一谈,但望一望他那庄重的、不屑一顾的神情,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被老人的“谜”困扰着,又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终于有一天,我们因工作需要,请所在地区的值勤警察吃饭。无意中,我提到了那位奇怪的老人,警察们听后面面相觑,空气好像一下子凝固了。我不知道自己闯了什么祸,正想把话题,一位年纪稍大的警官缓缓站起来,整了整自己的制服,神情庄重地说道:“他是我们的前辈,叫本德森,是一位干练的皇家卫队军官,受过多次嘉奖。三十多年前,他统领的骑警马队受惊,为了士兵和其他人的安全,他死死拉住惊马,被拖出去几百米远,险些丧了命。”我屏住呼吸听着,心像铅一样沉重。讲话的警官略微停了停,又接着说道:“从此他失去了记忆,但他唯一没有忘记的是自己的职责……”
我的眼睛湿了……
音乐在我掌上
一天,我正在急诊室值班,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个全身瘫软、深度昏迷的女孩突然闯了进来。我初步判断她是脑血管意外损伤。脱水、止血后,女孩被送入病房。三天后,女孩才苏醒过来。为永绝后患,需要进行脑动脉结扎手术。上午9点,女孩再次被推进了手术室,然而不到10点,又被推了出来。血管造影显示,女孩右侧动脉畸形,而左侧……竟然根本就没有动脉!她天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畸形的动脉。女孩呆呆地坐着,没有哀伤,只是恍惚和迷茫,仿佛不肯相信。看到我,她声音黯淡:“医生,能不能告诉我,不做手术,我还能活多久?”我艰难地斟酌词句:“怎么说呢……就像有一颗炸弹在你脑子里,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炸,也许炸了还能够救回来,像这次这样……”隔了很久,她轻声地说:“也就是说,我的生命,在死神掌上。”女孩的母亲啜泣起来。而女孩只是轻轻地、静静地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女孩病后,学习吃力,记忆力很差,时间稍长就会头痛不止,她已经不能继续学习了。为了跟上进度,她全力以赴,甚至连心爱的钢琴都没有碰过,居然还是这样。她变得郁郁寡欢。为了让她散心,父母特地带她去听音乐会,听到一段快乐的童谣时,她忽然叫了起来:“哎呀,我答应过姑姑,要给她们幼儿园的‘六一’晚会伴奏的。”但是当她坐在钢琴前时,女孩惊恐地发现,自己已不能弹琴了。无论怎么努力,她的左手再也无法在琴键上飞舞如蝶,而只能笨拙地、缓慢地移动一两下。她试了又试,最后终于精疲力竭,双手握拳砸向琴键,然后失声痛哭。我去看她,她呜咽着说:“阿姨,我等于只有一只手了。”
“可是你还有一只手。”我的声音冷淡而肯定,她怔住了。我接着说:“你仅仅只是左手不便,就这样自暴自弃,那生来没有左手的人呢?如果你真的那么爱弹琴,就不会这么轻易放弃。你为什么不试试用一只手弹呢,谁说弹琴一定要用两只手?”她蓦地愣住了。我轻轻地带她到钢琴前,把她的手放到琴键上说:“试一试,你起码可以试一试。”她的手缓慢地移动:1234567,忽然成串的泪水打在琴键上。她抬头大声地说:“我懂了,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她用力地按响了琴键。我叫她不必这样,她只是微笑摇头:“音乐给了我生存的意义。我的生命,是在死神掌上,可是音乐,却在我的掌上。”她的眼睛那样明亮,让我深深动容。
不久,女孩邀请我去一家幼儿园参加“六一”晚会。大幕拉开的时候,我看见女孩身穿一袭雪白的长裙,从台侧走向钢琴。随后,一串活泼的音符从她手下流了出来,她弹得那么轻松自如,我几乎已经忘记了她伤损的左手。然而在一首复杂的乐曲开始前,女孩站起身,换上了另一位琴手,我才突然意识到,她不曾康复。整晚,女孩弹了8首曲子。全场一直掌声如潮,都是给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没有人注意到在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之外,那流畅如江河的钢琴声。
女孩在12天后去世了,离她第一次发病只有5个月。医书上说:如果6个月内不复发,以后复发的概率将大大减小,而女孩,终究没有熬过6个月。
每一次想起那女孩,我就会想起生命的脆弱和不能把握,也更深地感受到人的力量,可以承受所有的打击,凭着意志和尊严,活出生命的美丽。
在悠扬的音乐里,我仿佛又听见了女孩轻快的声音:“我的生命是在死神掌上,可是音乐,却在我的掌上。”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几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高处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的叔叔。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自己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他的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的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儿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儿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儿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儿。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儿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你,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你的生命。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享受生命的春光
四川省巴东县女护士王飞越身患绝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很想留一点什么给这个曾经让她温暖、让她懂得爱的世界。
可是她的全身已开始溃烂,捐赠遗体用于医学解剖和实验显然已经不太可能。一日,来探病的弟弟说:“姐姐,你的眼睛好明亮哟。”这句话提醒了王飞越女士,病床上的她顿时兴奋起来,“我要捐献眼角膜。”
她的遗愿,立刻遭到丈夫和女儿以及亲友们的反对,他们沉浸在即将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无法理解王飞越的做法。在病床前,他们苦苦哀劝。面对劝说,病床上的王飞越也含泪倾诉:“这样做,可以让两个人重见光明,难道你们不能满足我这个小小的要求吗?”她支撑着写了申请书,求丈夫为她签字。
字终于签了,王飞越松了一口气。可癌细胞已经开始肆虐扩散,加之用药,造成全身水肿。如果水肿也造成眼角膜损伤,就会影响角膜移植手术的质量。她忍着痛,向医生提出,保护好我的眼睛,请不要用止痛药。
伤痛折磨着她,然而她更担心的是,一旦眼角膜受到损伤,她的捐献计划将成泡影。她提出请求:在她停止呼吸之前,现在就摘掉眼球。丈夫和女儿,还有医生护士们流泪了。守护在一边的眼科专家们也制止了她。
疼痛不断加剧,死神临近,王飞越的一只眼睛甚至不能闭合。她知道,生命已无法挽留。她最担心的是眼球是否完好无损,为此不断地发出同样的请求,而且态度十分坚决:“拔掉氧气管,拔掉氧气管!”
拔掉氧气管,意味着放弃呼吸,放弃生命,放弃这个美好的世界。丈夫和女儿泣不成声。这样的请求没有被采纳,她就以拒绝治疗来抵制。她如愿了,氧气管终于被拔掉。但接着,她又提出新的请求,拔掉输液管。这一次,周围的人沉默了,彻底尊重了她的意愿。
生命之花凋零了,只有她的眼角膜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其中的一只眼角膜,竟让三位病人重见光明。共有四位患者,包括年轻人和老人,分别承接了她的光明。这位从未走出过县城的女士,将光明播撒到南疆北土,播撒到遥远的地方……
她有一段临终录音,那是对承接她光明的人说的:“你好,我不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但我祝福你,希望你重见光明,尽情享受春光。”
爱的故事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住在楼上的一间卧室里。一天夜里,房子起火,奶奶在抢救孙女时被火烧死了。大火迅速蔓延,一楼已是一片火海。
邻居已呼叫过火警,无可奈何地站在外面观望,火焰封住了所有的进出口。小女孩出现在楼上的一处窗口,哭叫着救命,人群中散布着消息:消防队员正在扑救另一场火灾,要晚几分钟才能赶来。
突然,一个男人扛着梯子出现了,梯子架到墙上,人钻进火海之中。他再次出现时,手里抱着小女孩,孩子递给了下面迎接的人群,男人消失在夜色之中。
调查发现,这孩子在世上已经没有亲人了,几周后,镇政府召开群众会议,商议谁来收养这孩子。
一位教师愿意收养这孩子,说她保证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农夫也想收养这孩子,他说孩子在农场会生活得更加健康惬意。其他人也纷纷发言,论说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的种种好处。
最后,本镇最富有的居民站起来说话了:“你们提到的所有好处,我都能给她,并且能给她金钱和金钱能够买到的一切东西。”自始至终,小女孩一直沉默不语,眼睛望着地板。
“还有人要发言吗?”会议主持人问道。这时一个男人从大厅的后面走上前来,他步履缓慢,似乎在忍受着痛苦。他径直来到小女孩的面前,朝她张开了双臂。人群一片哗然,他的手上和胳膊上布满了可怕的伤疤。
孩子叫出声来:“这就是救我的那个人!”她一下子蹦起来,双手死命地抱住了男人的脖子,就像她遭难的那天夜里一样。她把脸埋进他的怀里,抽泣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朝他笑了。
“现在休会。”会议主持人宣布……
虚职实爱
一位原本家境就很贫寒的女大学生,从遥远的乡下来到北京上学还不到十天,家中就传来噩耗,父母姐妹在制作花炮的过程中,竟然在一声爆响里全被炸死了。家中房倒屋塌,不剩片瓦。从此女大学生举目无亲,再也没有一分钱的来源。
她含着眼泪向学校提出退学。看来这是唯一的办法。老师问她以后打算怎么办,她说家中有一亩一分地的水田,还有一头老牛。19岁的她面临着另一种生活,回家种地,做一名乡野农妇。
老师听完哭了,同学们开始迅速地为这名还来不及熟悉的同学赞助车费。可过了几天老师告诉她,自己的爱人在学报工作,编辑部正需要一人看稿,一月350元。其他的我们再想办法。
她没有想到会绝处逢生,又生出这样一线希望。她点点头,再次流出了泪水。
于是,她入学十天便成了一名学报的编辑。当然是业余的。学校总计8000人,学生6500人。学报十天一张,稿子不多。她常闲着没稿儿看。但工资照发,每月350块。报社五个人,老张、老王、小李……人人都对她很好。她因课紧不能天天都去编辑部,居然没人找她。就是看稿也十分简单,改改错字,提些意见。她一度以为,做学报编辑真是轻松。
时光飞逝,落雨过后,又是落雪,四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她始终不知道,四年中的每月350块钱,并非学报所发,而是五名编辑从工资里均摊给她的。她更不知道学校并不需要这样一位看稿编辑,一切都是为她专门设立的。
四年,没有人说破这个秘密,四年,她一直蒙在鼓里。她离校的那天,学报的全体编辑与她合了影,从此,她的相片高高地挂在编辑部的墙上。她走了,五位编辑突然觉得失落。到发工资的时候,他们已经习惯了将每月工资取出一部分,摊在一起。习惯了这种安慰与自我心灵的净化。献出爱心,原来是一种人生的收获和乐趣。于是他们决定,再帮助一位贫困生,将这种爱永久地延续下去。
他们又雇用了一名因交不起学费而要中途退学的山里孩子。
于是,每隔四年,他们墙壁上的合影中都要换一名新人,一位并不需要的编辑。看着墙壁上的这些合影,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友善和爱的光芒。编辑部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有意义和乐趣。
卡罗尔的天才
当得知车祸使卡罗尔的身体受创、变形这个噩耗时,正在归国途中的我,一直在拼命思索应该怎样安慰卡罗尔。然而,卡罗尔一见我就说:“爸爸,我知道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因为上帝想让我去帮助那些受伤的人。”
七个月后,卡罗尔以残疾人的身份再次回到学校,她甚至要求重新回到垒球场上。卡罗尔曾是我们家中的运动健将,她双腿健康时拍的最后一张相片,就是穿着垒球服照的。那阵子,卡罗尔的膝盖以下安装了假肢,只能屈膝30度。但我仍然带着卡罗尔去学校报名重新参加垒球队。
当我们报完名回家时,我向紧紧抱着球衣不放的卡罗尔说:“卡罗尔,你的腿已经不能跑步,你怎么可以打垒球呢?”卡罗尔笑着对我说:“爸爸,我早就想清楚了,只要我能做全垒打,我就不需要跑!”
那个赛季卡罗尔不知打了多少次全垒打,她也就名正言顺地留在了球队里。在球队她还学会了滑雪,甚至参加了美国滑雪冠军大赛。
那年夏天,我们有幸成为美国夏威夷轮船公司的嘉宾,前往夏威夷群岛游玩了一星期。那次航程实在美妙至极。在船上的最后一晚,有一个公开的天才表演,卡罗尔当时17岁,她告诉我们说:“我要参加今天晚上的天才表演。”
卡罗尔的歌喉并不好,她也不能跳舞,所以我很奇怪她会表演些什么。那个星期五的晚上,我和妻子与600位来宾,在酒吧内观看当晚的天才表演,而表演者都要站在舞台当中表演。你大概可以想象得到,那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业余天才表演。
终于轮到卡罗尔上台了。
卡罗尔并没有穿短裤或夏威夷裙,她穿的是一条长裙。她美极了。来到麦克风前,她说:“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向你们作一个解释的好机会。我知道一个星期以来,你们都在观察我,留意着我的假肢,所以我觉得有责任向你们讲述事情的真相:我遇到了一场车祸,差点死掉了,但在紧急抢救下,我的心跳又恢复过来。他们截去了我的小腿和膝盖。我在医院里躺了七个月,接受静脉抗生素注射以对抗感染。”
她顿了一下,又继续说:“如果我有一项天赋,那就是——在此期间,我的信念变得异常真实。”
突然间,整个酒吧里鸦雀无声,女服务员不再递送饮料,每个人的眼睛都集中在这个17岁的金发少女身上。
她说:“我看见你们这些不用瘸着腿走路的女孩子,心里实在羡慕不已。但我知道,我是不能再这样走路了。我学会了一个道理,希望你们也能明白——你怎样走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与你同行。”
她顿了一顿,又说:“我想为大家唱一首关于我朋友的歌。”她开始唱——
他与我同行,
又与我共语,
对我说我属于他……
看见世界的时候
他生下来就是个盲人,父母开始还抱着能治好的希望,把他留了下来。可是当他们听医生说,治好他这双眼睛起码要花5万元钱,而且还没有把握时,父母彻底绝望了。他们是农民,5万元钱可不是说着玩的。后来,他们又生了个健康的儿子,于是他被丢在了一个陌生城市的火车站。
那时他才6岁,又是冬天,母亲把最厚的棉衣穿在他身上,他还是感到冷。他开始哭,“哇哇哇”地大哭,惊动了许多人。他听到身边有好多人在说话,他听不懂说什么,就一个劲地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但是妈妈没来,爸爸也没来。
他知道爸爸妈妈嫌他是一个盲人,不要他了。后来,有一双粗糙的大手拉起他冰凉的小手,一直拉着他走进了一个温暖的地方。这个人说:“这是我的家,以后也是你的家。”这个人让他喊他叔叔,他喊了,然后就换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
后来,叔叔一点儿一点儿地让他熟悉这个家,告诉他床在哪儿,柜子在哪儿,吃的东西在哪儿。
叔叔常常出去,他就在家里待着。叔叔怕他寂寞,给他买来许多玩具,有能跑的汽车,有能响的冲锋枪。他看不见,却愿意听这些玩具的声音,他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
他慢慢长大了,在叔叔的细心照顾下,除了眼睛看不见,其他部位都很健康。他曾经问叔叔,自己长得怎么样。叔叔说他长得很好看,就像电视里的小帅哥。他没见过电视,当然不知道电视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里面的小帅哥到底有多帅。他脱口说道:“我要是能看到该多好啊!”叔叔听了,用那双粗糙的大手抚摸着他的脸,怜爱地说:“你不是听医生说过,5万元钱就可以治好你的眼睛吗?我现在正在挣钱,不管能不能治好你的眼睛,我一定要试试。”当时他躺在叔叔怀里哭了,泪水从他那黑暗的眼里流出来,热辣辣的。叔叔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给他擦泪,尽管有点痛,可他却觉得非常幸福。
终于有一天,叔叔兴奋地告诉他,攒够5万元钱了!叔叔激动地拉着他的手来到医院。后来他被推进了手术室。7天后,当医生准备给他拆眼睛上的绷带时,叔叔突然止住了医生,对他说:“孩子,如果你看到的世界和你想象中的世界不一样,或者你还是什么也看不见,你会失望吗?”他说他不会失望,叔叔说:“那我就放心了。”
医生拆绷带时,他紧紧攥着叔叔那双粗糙的大手,心里紧张极了。医生一层又一层小心地拆着,他的心就一下比一下跳得猛,当医生终于把最后一层绷带拆掉时,他真的看到了!他首先看到了许多人,这些人脸上都挂着泪滴。他一侧头,不禁惊呆了,他面前竟坐着一个眼睛深深凹下去的盲人!他顺着盲人的胳膊一直往下看,他看见,自己正紧紧地攥着盲人那双粗糙的大手……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儿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而且在班上带感情地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在等待,等待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那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您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我的作文。”说着小男孩儿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怦怦直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掉了。
最好的年龄
几岁是生命中最好的年龄呢?
电视节目拿这个问题问了许多人。一个小女孩说:“两个月,因为这时你会被抱着走,你会得到很多的爱与照顾。”
另一个小孩回答:“3岁,因为不用去上学。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也可以不停地玩耍。”
一个少年说:“18岁,因为你高中毕业了,你可以开车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一个女孩说:“16岁,因为你可以穿耳洞。”
一个男人回答说:“25岁,因为你有充沛的精力。”这个男人43岁。他说自己越来越没有体力走上坡路了。他15岁时,通常午夜才上床睡觉,但现在一到晚上9点便昏昏欲睡了。
一个3岁的小女孩说:“生命中最好的年龄是29岁。因为你可以躺在屋子里的任何地方,虚度所有的时间。”有人问她:“你妈妈多少岁?”她回答说:“29岁。”
有人认为40岁是最好的年龄,因为这时是生活与精力的最高峰。
一个女士回答说:“45岁,因为你已经尽完了抚养子女的责任,可以享受含饴弄孙之乐了。”
一个男人说:“60岁,因为你可以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最后接受访问的是一位老太太,她说:“每个年龄都是最好的。享受你现在的年龄。”
少女的蜕变
一位中年妇女满面愁容地带着她的女儿来到心理学教授的办公室:
“教授,我真弄不明白她是怎么回事。她对所有的事情漠不关心,整天衣衫不整、吊儿郎当不说,还荒废学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都17岁了,这个年纪对她的将来有多重要,可是她这样让我怎么办呢?”
教授微笑着说:“让我单独跟她谈一谈吧,也许我能找到她对一切漠然置之的秘密所在。”
母亲走后,教授下意识地仔细观察姑娘,他发现这位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少女其实长得很漂亮,但邋遢的外表却掩盖了她的美丽。姑娘成熟了,而心理却很幼稚。
教授开始跟她聊天,她似懂非懂。教授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
“孩子,你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个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吗?”
这句问话,使姑娘美丽的大眼睛里顿时放射出一缕亮光。她缓缓地抬起头来,长时间注视着老教授那布满皱纹的善良面孔,一丝深沉的笑容浮现在她的脸上,如同大梦方醒,她看到了新的天地。
“您说什么?”姑娘惊喜地问。
“我说你很漂亮、很好,可你自己却没发现自己是个漂亮的好孩子。”
姑娘那秀丽的脸上绽开了舒心的微笑。这样的话她还是第一次听到,平时充塞她耳际的不是同学们的数落、嘲讽,就是母亲的谩骂,她早已麻木了。
教授拍拍姑娘的肩膀说:
“孩子,我和夫人今晚要去剧院看芭蕾舞剧《天鹅湖》,你能陪我们一道去吗?现在还有两个小时,如果你愿意,请你回去换换衣服,我们在这儿等你。”
姑娘高兴极了,她活蹦乱跳地跑出去了。一个多小时后,教授听到一阵文雅的、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他惊呆了:一身清新脱俗的晚礼服衬托出一位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两道如月的细眉下是一双动人的大眼睛,抬起来亮闪闪,低下去静幽幽,那富有表情的面庞,使她显得那么聪明伶俐,体态那么苗条健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文雅、自持、得体。教授几乎找不到刚才那位邋里邋遢的少女的影子了。
从那以后,姑娘变了,变得自爱而发奋。她果然有出息了,不但学习进步了,后来还成了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让失去变得美丽
高速行驶的列车上,靠窗坐着的老人拿着刚买的新鞋子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不料一不小心,其中一只鞋从窗口掉了出去。周围的人纷纷议论:“真可惜,这么好看的鞋子,您又那么喜欢。”“看起来这双鞋价格不菲吧?”
令人不解的是,老人一言不发,立即又把第二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说道:“您老糊涂了吧?干吗把这一只也扔了?”
老人微微一笑,说道:“鞋子无论多么昂贵好看,成双成对才能穿啊。我既然已经丢了一只,另一只对我也毫无用处了,那么留在那里反而徒增遗憾和烦恼。而我把另一只丢下去,如果有谁能捡到这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这不是很好吗?!”
蝴蝶结
珍妮总爱低着头走路,她缺乏自信,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品店去买了一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地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有多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于是不由得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见,连出门时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的样子真美!”老师爱怜地拍拍她的肩说。
下课了,同学们纷纷围过来赞美道:“珍妮你今天真漂亮!”
那一天,珍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珍妮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里,来到镜子前,想再仔细地欣赏一下自己的蝴蝶结。
但是她的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啊,一定是在饰品店门口被人撞掉了。
从那以后,珍妮变成了一个总是昂着头、快乐又自信的女孩。
80岁拿起画笔
现年已101岁的哈里·莱伯曼身材颀长,脸上皱纹明显,下巴留着一撮胡须,头发花白,但却精神抖擞,衣着也很讲究,看上去最多不过80岁。
而80岁,这正是他开始学习作画时的年纪!
莱伯曼是在一所老人俱乐部里和绘画结下不解之缘的。那时,老人退休已有六年了。他常到城里的俱乐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时间。一天,女办事员告诉他,他的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作陪。看到老人有些失望的神情,这位热情的办事员就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还可以试画几下。
“您说什么,让我作画?”老人哈哈大笑,“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
“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您会觉得有意思呢!”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来到了画室。过了一会儿,她又跑来看看老人“玩”得是否开心。
“呵呵,先生!您刚才在骗我!您简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画家。”她笑着对老人说。
不过,老人说的全是实话,这确实是他第一次摆弄画笔和颜料。提起当年这件往事,老人颇有感慨:“这位女办事员给了我很大鼓舞。从那以后,我每天去画室,绘画使我又找到了生活的乐趣。退休后的六年,是我一生中最忧郁的时光。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等着走向坟墓更烦恼的了。从事一项活动,就会感到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绘画对于这位八旬老人来说已经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消遣活动。81岁那年,老人还去听了绘画课,那是一所学校专为成年人开办的10周补习课程。这是莱伯曼有生以来头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学习绘画知识。第三周课程结束的时候,老人抱怨任课教师——画家拉里·理弗斯从来不给他帮助指导。
“你给其他人讲这讲那,对我却只字不说。这是为什么?”显然,老人不高兴了。
“先生,因为您所做的一切,连我自己都做不到。我怎么敢妄加指点呢?”后来,理弗斯还自愿出钱买下了老人的一幅作品。
不到四年的光景,哈里·莱伯曼的作品先后被一些著名收藏家购买,并进了不少博物馆。美国艺术史学家斯蒂芬·朗斯特里特写道:“许多评论家、艺术品收藏家,透过这种热情奔放、明快简洁的艺术,看到了一个大艺术家的不凡手法。可以说,莱伯曼是带着原始眼光的夏加尔。”
1977年11月,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品陈列馆举办了“哈里·莱伯曼一百零一岁画展”。这位百岁老人精神饱满地站在入口处,迎候参加开幕仪式的四百多名来宾,其中有不少是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活力赢得许多参观者的赞叹。老人说道:“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想对那些到了60、70、80或90岁就自认上了年纪的人说,这还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要想还能做些什么。着手于些事,这才是生活!”
石头的奇遇
一个生活无依无靠的孤儿,既没地可以耕种,也没有金钱可用来经商,他十分迷茫,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
有一天,他去拜见一位哲人,向他求教:“我既身无分文,又无一技之长,我该如何生活呀?”
哲人说:“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事情呢?”
“我能做什么呢?我什么都做不了啊!”他无奈地说。
哲人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上去卖。但要记住,无论谁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肯花钱买呢?尽管他心存疑虑,但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上,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开始叫卖。可是,那毕竟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啊,根本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
第一天过去了,无人问;第二天又过去了,依然无人问津;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第四天,真的有人要买这块石头了;第五天,那块石头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
孤儿回到哲人那儿,兴奋地向他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
哲人笑笑说:“明天你再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叫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又有人围过来问价;几天以后,问价的人越来越多,价格已被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但孤儿依然不卖。但是,越是这样,人们的好奇心就越大,石头的价格随即被抬得越来越高。
孤儿又去找哲人,哲人说:“你再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
珠宝市场上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到了最后,石头的价格已经被炒得比珠宝的价格还要高了。由于男孩无论如何都是不卖,那块石头更是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又去请教哲人。
哲人说:“世上人与物皆是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会成为一颗无价的宝石。关键是你必须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也可以被人看成稀世珍宝。
智者的忠告
山顶住着一位智者,他胡子雪白,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大年纪。
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事小情,他们都来找他,请求他提些忠告。
但智者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这天,又有个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
智者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
智者无奈,他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条,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另外,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
他先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
一会儿工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
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
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智者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钉子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条里了,天衣无缝。而他剩余的螺钉,还是原来的那一撮。
智者指着两块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被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灵验有效的方法
传说在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曾经有一座高大而又牢固的城堡,里面关着一群小矮人,传说他们是因为受到了可怕的咒语的诅咒,而被关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来的。他们刚被关入城堡时,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求助,更可怕的是,城堡里不仅没有一粒粮食,甚至连一滴水也找不到。这让小矮人们越来越焦急,越来越绝望。
在小矮人中,阿基米得是第一个收到守护神雅典娜托梦的,雅典娜告诉他,在这个城堡里,除了他们待的那间阴湿的储藏室以外,其他的二十五个房间里,有一个房间里有一些蜂蜜和水,能够让他们维持一段时间;而在另外的二十四个房间里有石头,其中有二百四十个玫瑰红的灵石,收集到这二百四十块灵石,并把它们排成一个圆的形状,可怕的咒语就会解除,他们就能逃脱厄运,重返自己的家园。
第二天,阿基米得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的六个伙伴,有四个人都不愿意相信,只有苏格拉底和爱丽丝愿意和阿基米得一起努力,开始的几天里,爱丽丝想先去找些木柴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让房间里有些光线;苏格拉底想先去找那个有食物的房间;而阿基米得想快点把二百四十块灵石找到,好快点让咒语解除。三个人无法统一意见,于是决定各找各的,但几天下来,三个人都没有成果,倒是耗得筋疲力尽了,更让其他的四个人暗自窃笑不已。但是,这三个小矮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失败反而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他们决定,先找火种,再找吃的,最后大家一起找灵石,这果然是个灵验有效的方法,三个人很快在左边第二个房间里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
跳皮筋的启示
小燕是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当她从小学升到初中时,却发现自己跟新同学的关系很紧张。
一天,苦闷的燕到街上去闲逛,偶然看到路边有四个女孩子在跳皮筋。其中一个矮个子女孩在皮筋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就显得很吃力,这时,就由同伙的一个女孩子代跳,以至于后来那个女孩每个高度都要跳两次:自己一次,替矮个子女孩一次。
她走过去问她们:“你的伙伴儿这么差,你怎么还跳得这么卖力呢?”她微笑着回答说:“我的同伴儿的确跳得不是很好,但是,我如果不和她一组,就没人愿意和她一组,同时,也没人愿意和我玩,因为,她们都承认我跳得最好!”
小刘望着不断上升的皮筋,好像明白了什么道理。
回到学校后,她努力改善与同学的关系。终于使自己跟同学的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老鼠和大象
老鼠是山神的宠物,它向山神要求下凡当一名普通的动物。
山神说:“在动物世界中,大象是最强大的,你下凡后,必须战胜大象,你才有资格回到我身边,否则,你就永远留在动物世界吧。”老鼠答应了山神的条件。
但老鼠一来到动物界,便感到,它向山神的承诺是轻率的。因为,它到动物界后,才发现自己是一种又小又弱的小动物,要战胜大象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它后悔了。
但它还是决定试一试。它想,自己要是从大象的长鼻子中钻进去,用身体堵住大象的气管,不让它喘气,大概会迫使它认输。
这天,它趁大象吃树枝之机,悄悄地钻进大象的鼻子中,准备实施它的计划。不料,刚进去一小段路程,大象觉得奇痒,便猛地打了一个喷嚏,老鼠只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它便觉得天旋地转,就像炮弹一样射向高空,半天才掉到地上,摔得它浑身上下像碎了一样痛。这一下它可知道大象的厉害了。
大象由此也恨透了老鼠。心想:这老鼠长得小,胃口可不小,它竟然想打我大象的主意,真可恶。于是,一见到老鼠,大象就用它那大脚踩老鼠,老鼠险些丧命。
此后很久,老鼠总是远远地躲开大象。它不想自讨苦吃。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大象落入了猎人设下的巨网中。它挣扎了很久,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它在等死。老鼠想:这真是天赐良机,大象现在已毫无抵抗能力,只要我在它的要害部位挖几个洞,它就会没命了,我不就战胜大象了吗?
然而,老鼠是善良的。它看到大象可怜的样子,不忍下手。它的良心告诉它,应该救大象。于是,它开始用它锋利的牙齿咬网和绳子,不知过了多久,那张巨网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大象猛地一用力,它终于从巨网中钻了出来。大象得救了。从这件关键的事情中,大象看到了老鼠可贵的心灵,它决定同老鼠结下友谊,当然,老鼠也愿意交大象这个仁厚的朋友。于是,老鼠和大象化干戈为玉帛。
不久,山神找到了老鼠,它向老鼠祝贺,说它已经战胜了大象。
老鼠说:“我还没有战胜大象呢。这大概是不可能了。”
山神说:“老鼠,你已经战胜了大象。你将你的对手变成了朋友。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战胜吗?”
一个趾高气扬的学生
一天,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真正的大师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为人指导时,从来不说话。每当学生拉完一曲,他总是把这一曲再拉一遍,让学生从倾听中得到教诲。“琴声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说。他收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在拜师仪式上,学生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这个学生很有天赋,把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学生演奏完毕,这位大师照例拿着琴走上台。但是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却久久没有奏响。他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把琴从肩上又拿了下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走下了台。众人惊慌失措,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这位大师微笑着说:“你们知道吧,他拉得太好了,我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刚才的一曲上,我的琴声对他只能是一种误导。”
全场静默片刻,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一只美丽的陶罐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另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着,现出了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的任务就是盛东西,并不是用来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消灭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为好,吵什么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许多年代以后的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积土,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其他的人说,都高兴地叫了起来。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当年在御橱的时候完全一样,朴素、美观。
“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的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它,不知道什么年代,已经完全氧化,早就无踪无影了。
同心糕
默特尔念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一放学回家他就扑进妈妈的怀里抽泣着说:“课间休息时,一个男同学高声说:‘默特尔,默特尔,慢得像龟没法逃,长得这样胖怎么好?’然后人人都跟着他说了。他们为什么要嘲笑我?我该怎么办?”
“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们要开你的玩笑,你就跟他们一起闹好了。”
“怎么闹?”
“我们不妨用同心糕试一试。”妈妈说,她的眼睛闪闪发亮。
“同心糕?”
“对!默特尔的同心糕。我们现在就来做。”
很快厨房里就弥漫着烘烤巧克力、椰丝、奶油和果仁的香味。面粉团刚烤成浅咖啡色,妈妈就把蛋糕从烤箱里取出。“你的班上有多少个同学?”她问。
“一共二十三个。”默特尔回答道。
“那么我就把同心糕切成二十八块。每个学生一块,老师汤姆金斯太太一块,再给她一块带回去给她的丈夫,还有一块给校长——剩下两块我们现在就吃。”
“明天我开车送你到学校之后,”妈妈说,“会先去跟汤姆金斯太太谈谈。到时候她会叫你的同学排好队,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地对你说:‘默特尔,默特尔,请你给我一块同心糕!’”
“跟着,你就从盘子里铲起一块来,放在餐巾纸上,对同学说:‘我是你的朋友默特尔,这是你要的同心糕!’”
第二天,妈妈所说的全都实现了。
从此以后,同学作的第一首打油诗没有人再念了。默特尔反而不时听到同学念道:“默特尔,默特尔,给我烤个同心糕!”
妈妈在万圣节、圣诞节和情人节都烤同心糕,给默特尔带到学校分给同学。昔日嘲笑他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
诚为贵
小玫的家里有一片茶园,每逢周末,她就随妈妈去集市上卖茶叶。后来,妈妈染上了重病,再也不能去卖茶叶了,家里的状况也越来越糟,好长时间连买一斤肉的钱也省不出来。小玫决定单独去卖茶叶。临走时,妈妈撑着病恹恹的身子虚弱地靠着门交代她:“小玫,卖了茶叶,记着买点肉回来。”
她在集市上“守株待兔”地摆了大半天地摊,很少有人问津。偶尔有人想要时,又怀疑茶叶不够斤两。她就照实直说:“包装袋上标明五百克,实际上是四百克。”尽管她诚心诚意,可人家听了她的实话后反而抬腿就走。眼看太阳快下山了,而她篮子里的茶叶却一包都没动,小玫慌了,便提着篮子去推销,一路问到菜市场,也没卖出一包,她沮丧极了。
在一个卖肉的摊位前,小玫站住了:“师傅,您要茶叶吗?上好的清明茶。”
那师傅手一挥:“不要。”
她又大着胆子问:“要不,就拿我的茶叶换你的肉,好吗?”
那师傅朝她一望:“怎么换?”
小玫一听有希望,忙说:“我的茶叶一斤一百二十五元,肉五元一斤,是吧?就一袋茶叶两斤肉,怎么样?”
那师傅心动了,接过她的茶叶,看了看,又用手掂了掂,盯着她问:“够不够斤两?”
“你有秤,最好称称看……”没容小玫说清楚,一个妇女走过来要买肉,打断了她的话。那师傅也顾不上理小玫,手脚麻利地砍了肉,过秤后装在那妇女的篮子里。妇女付钱后正要走,看到了小玫篮子里的茶叶:“这茶叶看起来蛮好,多少钱一包?”
“一斤一百二十五元,一包十元。”小玫说。
那妇女便拿过两包茶叶看了后又掂了掂,然后递给卖肉师傅说:“你称一下看。”小玫正要解释,不料卖肉师傅放在秤上一称,肯定地告诉那女人:“你看,一袋五百克,足量!你就买个放心吧。”
小玫一听,愣住了,想想不对劲,显然,卖肉师傅的秤有问题。
她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对他们说:“不对,我的茶叶只有四百克。”他俩都愣住了。片刻后,那妇女将篮子里的肉甩在案板上,冷冷地说:“给我退钱!”
卖肉师傅狠狠地白小玫一眼,无奈地退了钱。那女人接过钱,对小玫说:“小姑娘,你很诚实。跟我走吧,你的茶叶我要了。”
小玫跟着妇女来到了土产公司,进了办公室后,她对小玫说:“小姑娘,我想收购你这种茶叶,货多吗?”
小玫惊呆了,点头不迭。
她接着说:“你有多少我要多少,但要换上名副其实的包装袋,做生意要以诚为贵。这一点,你比我更懂。”
因为诚实,小玫差点卖不出一包茶叶,甚至心灰意冷要动摇她的诚实;也因为诚实,茶叶有了销路,从此她家里的境况大有好转。
不抱不哭的孩子
作家赵树理下乡有个经验,不抱不哭的孩子。若一位大嫂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正在哭着,他会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和大嫂说话,很快就亲热地谈起来了。起初,朋友们总是不理解,对他说:“你应该把不哭的孩子抱过来,正哭着的不要去抱。孩子正哭着,你去抱,不是自讨苦吃吗?”
他解释说,能抱在怀里的孩子,怕不会超过三岁。这样的年龄,任情任性,无牵无挂,既不会敬重名人,更不会畏惧权贵,哭与不哭,连想都不会去想,全凭他一时的感觉。再从发展的趋势说,正哭着的孩子,不外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哭下去,再是慢慢地停下来或戛然而止。孩子哭着,你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他原本就在哭着;而一旦不哭了,你就平白地得到一份好处。原本就不哭的孩子,也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不哭,再就是“哇”的一声哭了。不管他是为什么哭的,都是在你手里哭的,你都会落个“不讨孩子喜欢”的名声。
怕就怕“认真”二字
著名作家肖复兴曾感慨地说:“现在,有些编辑部、出版社,编一些文摘或选集,挑选了你的文章,就像从无人管理的果园里摘果子,随便伸手摘下来便装进他的篮里,视为己有。事前,不跟你打招呼;事后,不寄样书和稿酬。似乎一切都那么天经地义。如此巧取豪夺,颇有‘公然抱茅入竹去’的感觉,在我已不止一次。虽有《著作权法》高高在上,想想为区区一篇文章而费周折,总觉得麻烦,便屡屡作罢。”
但肖先生也不是不关注自己的劳动成果。
几年前,热心的读者告诉肖先生,他写的一篇《可怜的马斯卡尼》被《读者》(曾用名为《读者文摘》)转载了,问他知道不知道?肖先生一无所知,并且感到奇怪。以前,《读者》曾转载过他的文章,每次事前事后均有信函相告。怎么这一次没有了呢?于是,他给《读者》编辑部写了一封短信相问。当时,并不抱什么希望。
不料,没过多久,他收到《读者》编辑李一郎先生的回函:
“您好!来信收悉。我刊今年第8期转载了您的《可怜的马斯卡尼》一文。发稿前曾给《随笔》去函询问您的地址,以便出刊后给您奉寄样刊和稿酬。但至出刊也未能收到该刊的复函。为此,我们只好将您此文的转载费寄至中国版权研究会。故请您去信与该会联系,他们会负责给您将稿酬汇寄的,请放心……”
同时,李一郎先生还寄来了转载他这篇文章的《读者》。
肖先生心里忽然很感动。他感动的是李先生的认真。对方完全可以寄一份杂志,三言两语说说。李先生却极详细地告诉了自己事情的始末以及稿酬的原委。在他的信后不仅署上他的姓名,还盖上了朱红的公章大印。
肖先生认为:“眼下,这样认真的人不多,尤其是对外界与自己不搭界的人认真的人不多了。人们更看重的是自己,自然认真便成了奢侈和累赘。……优秀的编辑永远不是仅仅拿着剪刀和糨糊就可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除了学识之外,还要有这种认真,对作者与读者的认真。”
肖复兴先生没有如李先生信中告诉他的那样,给中国版权研究会写信,因为现在稿酬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重要的了。他收到了李一郎先生的信,便也同时收到了自己所期待的、比稿酬更重要的:认真。
牧鹅的理论
塞西尔养了一百只鹅。有一天,死了二十只。于是,他跑到犹太牧师那里,请教怎样牧鹅。
那位犹太牧师专注地听完塞西尔的叙述,问道:
“你是什么时候放牧的?”
“上午。”
“哎呀!纯粹是个不利的时辰!要下午放牧!”
塞西尔感谢牧师的劝告,高兴地回了家。三天后,他跑到犹太牧师那里。
“牧师,我又死了二十只鹅。”
“你是在哪里放牧的?”
“小河的右岸。”
“哎呀,错了!要在左岸放牧。”
“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牧师,上帝祝福您。”
过了三天,塞西尔再次来到犹太牧师那里。
“牧师,昨天又死了二十只鹅。”
“不会吧,我的孩子。你给它们吃了什么?”
“喂了包谷,包谷粒。”
犹太牧师坐着深思良久,开始发表见解:
“你做错了,应该把包谷磨碎喂给鹅吃。”
“万分感谢您——牧师。由于您的劝告,上帝会酬谢您。”
第三天,塞西尔有点不快地,但又充满希望地敲着犹太牧师的房门。“哦,又碰到什么新问题啦?我的孩子。”犹太牧师得意地问道。
“昨晚又死了二十只鹅。”
“没关系,只要充满信心,常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鹅在哪里饮水?”
“当然是在那条小河里。”
“真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不能让它们饮河水,要给它们喝井水,这样才有效。”
“谢谢,牧师。您的智慧总是拯救您的信徒。”
塞西尔通过开着的门进来时,犹太牧师正埋头读着一部厚厚的古旧的书。
“向您问好,牧师。”塞西尔带着极大的尊敬说道。
“上帝把你召到我这儿。看,甚至现在我都在替你的鹅操心。”
“又死了二十只鹅,牧师。现在我已经没有鹅了。”
犹太牧师长时间地沉默不语。深思许久后,他叹息道:
“我还有几个忠告没对你说,多可惜啊!”
猎枪和照相机
这天,13岁的兰特第一次跟爸爸出去打猎。
其实,他并不喜欢打猎。自从父亲给他买了猎枪,教他瞄着泥鸽子射击,并说要带他来海湾这个小岛打猎,他就不高兴。但他决定把这件事对付过去,因为他爱父亲,世上他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父亲的赞扬。如果一切顺利,他知道他今天会受到表扬的。
天已大亮。在海湾的尽头,一长串野鸭在旭日的映衬下一掠而过。
“上子弹吧,它们很快就会飞到你的头顶上的。”父亲看着儿子把枪栓扳开,装上子弹,把枪还原,也给自己的枪装上子弹,快活地说:“你先来打。啊,我盼今天已经盼了很久了,就你和我两个人……”
他突然中止说话,倾身向前,眯缝着眼睛说:“有一小群正朝这边飞来。你先把头低下,到时我会叫你。”
“有四只黑的,”他父亲说,“还有一只马拉特鸭。准备!”
兰特机械地服从命令。他站起身,像父亲曾教他的那样俯下身瞄准。
这时,野鸭群仿佛已发现有人,纷纷四散飞走。那只马拉特鸭好像有线在牵引一样,一下子又飞了起来。它在空中逗留了一秒钟。兰特想扣扳机,结果还没有来得及动手指,那只野鸭早已乘着气流,飞得无影无踪了。
“怎么啦?”父亲问,“怎么不开枪?”
兰特关上保险,小心地把枪放在角落里。“它们那样活生生的。”他说着便哭了起来。
父亲有好一阵子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在兰特身边蹲下,说:“又来了一只,试试看吧。”
兰特没有放下掩脸的手:“不行,爸爸,我做不到。”“快点,来,不然它就要飞走了。”父亲急切地说。
兰特感到有一样硬东西在碰他,一看,原来父亲递给他的不是枪,而是照相机。“快,”父亲和蔼地说,“它不会老停在那里的。”
兰特的父亲大声拍手,惊得那只大野鸭猛地振翅飞过。兰特放下相机:“我拍到它了。”他的脸神采飞扬。
“是啊,很好。”父亲拍拍兰特的肩膀。兰特在父亲的眼睛里没有看到失望,却看到了自豪感、理解和爱意。“没关系,儿子,我一直就爱打猎,但你不一定要有这种爱好。决定不干一件事时也需要勇气。”他顿了顿,“现在你来教我照相好吗?”
十一次敲门
去迪特公司面试那天,克里弗德特意梳洗打扮了一番,又系了一条新领带,以祝福自己好运。上午十点钟,他准时走进了迪特公司人力资源部。
秘书小姐已经向经理通报过了,克里弗德最后定了定心,然后提着手提包来到经理办公室门前,轻轻地敲了两下门。
“是克里弗德先生吗?”屋里的人问道。
“你好,经理先生!我是克里弗德。”克里弗德礼貌地推开门。
“抱歉,克里弗德先生。你能再去敲一次门吗?”端坐在沙发上的经理懒散地注视着克里弗德,表情有些冷淡。
克里弗德对经理的话有些许疑惑,但他并未多想,关上门,重新敲了两下,然后推门走进去。
“不,克里弗德先生,这次不如第一次好,你能再来一次吗?”经理示意他出去重来。
克里弗德重新敲门,再一次走进房间。
“先生,这样可以吗?”
“这样说话不好……”
克里弗德又一次敲门进屋:“我是克里弗德,见到你很高兴,经理先生。”
“请别这样。”经理依然淡淡地说道,“还得再来一次。”
克里弗德又作了一次尝试:“抱歉,打扰你工作了。”
“这回差不多了,但如果你能再来一次想必会更好,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克里弗德第十次退出来时,他内心的喜悦和憧憬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些许恼火。他想,进门打招呼哪有这么多讲究?这哪里是面试呀,分明是在戏弄人。
克里弗德几乎要气恼地转身离开了,可他旋即又改变了想法:不行,我不能就这样逃开,即使迪特公司不打算录用我,也得听到他们当面对我说。
于是,克里弗德缓缓地舒了一口气,第十一次敲响了门。不过这次他得到的不是拒绝,而是热烈欢迎的掌声。克里弗德没有想到,他第十一次敲门,叩开的竟是一扇成功之门。
原来,迪特公司此次打算招聘一名市场调查员。而一名优秀的市场调查员,不仅要具备学识素养,更要具备耐心和毅力等心理素质。这十一次敲门和问候就是考查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题。
仅仅为了荣誉
1914年初,《泰晤士报》上刊登了下面这则招聘启事:
“应聘者即将参加极其危险的旅程:赴南极探险,薪酬微薄,需在极度苦寒、危机四伏且数月不见天日的地段工作。不保证安全返航,如若成功唯一获得的仅有荣誉。”
究竟会有多少人仅仅为了“荣誉”二字来应聘呢?负责人沙克尔顿心里还真没底。他在起草这则启事的时候就想:与“极度苦寒”、“危险四伏”和“不能保证安全返航”相比,这种“成功的荣誉”是否太空洞、太虚无了呢?但他同时又想:一个看不到这种荣誉的人,他也不会具备足够的勇气和热情去挑战那种极度的苦,并接受死亡的考验。他觉得,在这则启事里,“荣誉”比金钱、官位和美女更有感召力。
让沙克尔顿颇感欣慰的是,在启事登出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前来报名的应聘者竟达5000人之多!这么多的人来应聘,也使沙克尔顿心里的荣誉感更强烈、更神圣了。
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沙克尔顿最后选定了27名船员,于1914年8月1日,乘木船从伦敦出发,开始了前往南极探险的壮举。但他们却险些全军覆没。他们刚到达南极边缘的威尔德海时,船就深陷在冰川之中动弹不得,并随着浮冰在漫漫严冬中漂浮了10个月之久。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在“弹尽粮绝”、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沙克尔顿只好放弃继续往前的念头,他们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生的希望都已经非常渺茫了。但是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温暖的火苗在闪动、在支撑着他们顽强地活过每一天——那就是一种神圣庄严的荣誉感。
最后,沙克尔顿带着几个人,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靠一只22英尺长的救生艇,横渡了1300海里的海面,到一个设有捕鲸站的岛上搬来救兵,这才使所有船员得以活着归来。人们始终把他们当成英雄来看待,并且这样评价他们:“这虽然是一次失败的航行,但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的典范。”而支撑他们走过这一艰难历程的,除了那些被他们用来充饥的冰雪和企鹅肉之外,就是那种在许多人眼里一文不值的荣誉感了。
只有五块钱也要坚持
因为警察局寻回的失物往往无人认领,或者物主提出证据后又放弃不要,所以,警察局的储物室里存放的物品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那里有各种东西:照相机、立体声扬声器、电视机、工具箱和汽车收音机等。这些无人认领的物品,每年一次以拍卖的方式出售。去年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警察局的拍卖中,就有大量的自行车出售。
当第一辆自行车开始竞价时,拍卖员问谁愿意第一个叫价时,站在最前面的12岁小男孩布克说:“5块钱。”
“已经有人出5块钱了,还有谁愿意叫价?好,10块,谁出15块?”叫价持续下去,拍卖员回头看了一下布克,可他没有再出价。
随后,另一辆自行车接着开投。布克又出5块钱,仍是不再加价。跟着几辆自行车也是这样叫价出售,布克每次总是出价5块钱,从不多加。不过,5块钱的确太少,而那些自行车都被卖到35块或40。块钱,有的甚至超过100块。
休息时,拍卖员问布克为什么让那些上好的自行车给人家买去,而不出较高价竞争。布克说,他只有5块钱。
拍卖接着进行,还有照相机、收音机以及更多的自行车要拍卖。布克依然给每辆自行车5块钱,而每一辆自行车总是有人出价比他高出很多。
慢慢地,观众开始注意到这个每次都首先出价的布克,他们似乎感到将有什么事情发生。
经过一个半小时后,拍卖就要结束了。最后还剩下一辆自行车——是非常棒的一辆,车身光亮如新,有10个排档、69厘米车轮、双位手刹车、杠式变速器和一套电动灯光装置。
拍卖员问:“有谁出价吗?”
这时,站在最前面的布克用低得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5块钱。”
拍卖员停止了喊价站在那里。
观众席鸦雀无声。既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加价。
最后拍卖员大声地说:“成交15块钱卖给那个穿短裤和球鞋的小伙子。”
观众席上掌声如雷。
布克拿出握在汗湿的拳头里已被揉皱的5块钱钞票,买了那辆世界上最漂亮的自行车,他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