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诗、词发展——融合中嬗变

中国诗词 作者:靳超 著


第三节 诗、词发展——融合中嬗变

从本质上来看,诗与词本属同源,故词又称“诗余”,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词是在诗歌发展成熟之后嬗变而来的。纵观诗词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诗与词的关系十分复杂,时而藕断丝连,时而融合互渗,时而若即若离,时而界限明晰。可以说,诗与词的发展是在相互融合中发生着各自的嬗变。

隋唐之际 诗词浑融。词起源于隋唐时期,而在唐朝,诗歌无论是格律形式、内容境界还是艺术风格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地。作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文体,诗歌已经到达了一个巅峰之境,于是文人们便开始在规则内进行自由式的尝试。最早的词诞生于民间,而当词诞生之时,其形态与诗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文体特征。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乍一看与七言绝句十分相似,只是把第三句切割成了三言两句。张志和注意到了发于民间的这种文体,但并未真正意识到这种文体与诗的明显界限。于是尽管诸如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有意识地创作“词”,但对“词”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对此,著名文学家缪钺曾说过:“盖唐代以诗入乐,诗句齐整,而乐谱参差,以词就谱,必加衬字,久之,感其不便,于是或出于乐工之请求,或由于诗人之自愿,依乐谱之音律,作为长短句之新词,以便歌唱……”这段话的意思是:唐代本是以“诗”入乐的,然而乐谱中的音调参差不齐,而诗句是整齐的句子,为了合乐演奏,就通过加衬字的方式对“诗”进行合乎乐谱的改造,诗便渐渐发展为“长短句”的形式。再到后来,乐工为了方便入乐,直接按谱填词,或者文人自愿进行合乎乐谱的文体创作。总之,在隋唐时期,诗与词处在一种混沌状态,而词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在诗的基础上开始走上了发展之路。

晚唐五代 界限明晰。晚唐五代时期,词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发展。词的文体特征与风格特征逐渐凸显,开始以独立的态势从诗中分离。词的独立之路始于《花间集》。《花间集》是由后蜀赵崇祚编纂而成,其中所选录的词大多具有婉丽绮靡、雕琢香软的风格,并且词律上也达到了相当严整的境地,因此词的基调在此基本奠定,后世称为“花间派”。其中温庭筠的成就最高,其《菩萨蛮》等词作脍炙人口,可谓一开“词为艳科”的先河。可与后蜀词相提并论的是南唐词,最著名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其词不仅风格上有绮丽的底色,更在主题上抒写了国破家亡、怀念故国之痛,开拓了词思想内容的境界。可以说,婉丽绮靡的脂粉香气与悲凉伤情成为晚唐五代词的两条路径,并以此为特征渐渐地与诗分离开来。

两宋时期 诗词融渗。在晚唐五代词的定型下,北宋前期的词沿着婉约的道路前进,贡献最大的当属柳永,柳永不仅在小令方面有重大突破,还大量创作慢词,词的体式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随后,以苏轼为代表的作家开始“以诗为词”,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作家“以文为词”,将诗歌所能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注入词中,这样便大大开拓了词境。在词的形式方面,在前题序、运用议论、化用典故等诗的特征也被加入宋词的创作中来,从而开创了词的豪放一脉。甚至词的创作可以不合音律,渐渐成为文人创作的文体。这样,诗词又从独立走到了相互融渗,主要是诗对词的融合。

南宋时期 词体独立。到了南宋,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强调词的独立性地位。李清照所撰《词论》十分明晰地阐释了这种观点,她认为词应该有词独有的本质属性,词体应当独立,并强烈反对诗词一体论。李清照认为,从词的音乐性上来讲,词应该协律严格,“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从思想主题上来看,词应该表现个人情感和情绪,而表现社会共同情感的家国情怀、身世浮沉等主题应该是诗所表现的范围,词则有词自己的内容;从风格特征上来看,词应该雅化,而非低俗尘下之作,词应当清丽婉转、情思柔绕,而非慷慨激昂,吞吐山河,更不能直露低俗。由此可见,李清照的主张维护了词体的独立性地位,让词与诗的界限划分清晰。

宋室南渡 词诗再融。在词学理论上,继苏轼提出“诗词同源”的理论基础之后,南宋王灼亦提出“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进一步强化了苏轼“诗词同源”的理论。在词的创作上,由于宋室南渡,有识之士一直怀有收拾山河、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由于词在宋代是主流文体,因此救亡图存、国家使命、社会责任等主题进入词作中,词的表现境界进一步扩大,从表现婉丽绮靡的个人情绪转变为事事关心的家国之情,开始朝着诗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强化词的社会功利性。如辛弃疾、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充满着现实批判性与爱国主义精神,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将诗歌的表现手法融入词中。可以说诗词在特定时代下进行了进一步的融合。

总之,诗词始终在若即若离、相互独立、融合互渗中不断发展,正是这样的矛盾让词不断汲取诗的精华,不断地向前发展。《文心雕龙·通变》中曾载:“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意思是至于文学作品中文辞的气势和力量,只有通达变化才得以长久地发展,这是没有任何常规的办法的,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由诗到词亦是如此,从文体通变的角度来看,诗词在融合中独立是文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志和,字子同,唐代诗人,《渔歌子》是其代表作。

此为著名文史大家缪钺在《诗词散论》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词的起源应遵循张惠言的说法,即“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名曰词”。并对张惠言的观点加以具体阐释。

此句出自李清照的《词论》。该篇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不仅涉及词学创作等诸多问题,还对唐五代词的独特风格做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创作的一部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学论著。其体大思精,纲目清晰,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创作经验,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