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歌舞剧《情系塞罕坝》剧本

情系塞罕坝 作者:高俊虎


歌舞剧《情系塞罕坝》剧本

编剧:高俊虎 蒋小娟

主要角色

于丽娜——女,广西籍,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育苗过程中,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了同事那青松的牺牲,带着一份内疚,将自己终身奉献给塞罕坝。

方 莉——女,北京籍,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性格直率,乐观,晚年还鼓励自己的孙子回到塞罕坝工作,为了塞罕坝建设无私奉献。

王建国——男,天津籍,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性格诙谐幽默,偶尔有些情绪,但意志始终坚定。晚年鼓励自己的外孙女回塞罕坝工作。

王书记——男,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全剧的精神领袖,终身奉献给了塞罕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先锋模范作用的代表。

秘 书——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林场党委书记王书记的秘书,为人正直,一腔热血。

那青松——男,承德籍,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为人爽快热情,乐于助人,对同事关怀有加,暴风雪中,为保护于丽娜,不顾个人安危,在风雪路上壮烈牺牲。

林 森——塞罕坝第三代建设者。从小生活在望海楼上,孩童时期对父母的工作不理解,随着塞罕坝生态的变化,少年时期逐渐理解了父辈们的坚守,受到他们的感召,长大成人后接过了父母的接力棒,成了塞罕坝第三代建设者中的一员。

林森爸——男,塞罕坝第二代建设者,望海楼瞭望员。为守护绿色,甘愿坚守在孤寂的望海楼中,为了工作,同林森妈一起,把自己的孩子带上望海楼,牺牲小家,成全大家。

林森妈——女,塞罕坝第二代建设者,望海楼记录员。为了便于照看孩子,将林森带到了孤寂的望海楼,为塞罕坝的建设奉献终身。

男青年——塞罕坝第三代建设者。方莉的孙子,热爱文艺,受到塞罕坝精神的感召,自愿来到塞罕坝工作,成为建设者中的一员。

女青年——塞罕坝第三代建设者。王建国的外孙女,受到塞罕坝精神的感召,自愿来到塞罕坝工作,成为建设者中的一员。

场领导——塞罕坝第三代建设者,现任林场领导。对老一代林场建设者颇为敬重,重视塞罕坝建设者的传承以及塞罕坝精神的传承。

第一幕《牢记使命》

画外音:塞罕坝,这个美丽高岭,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清朝末期被开禁放垦,日本侵华时期对这里烧杀掠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千里松林已变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浑善达克沙漠就像打开闸门的洪水,南侵直接威胁到京津冀的生态安全。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决定建设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自18个省的林业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听从党的召唤来到了塞罕坝!

节目1: 《党的召唤》

【1962年的塞罕坝。】

【一望无迹,人迹罕至,雄壮而荒凉。】

【荒原上,黄沙蔽日,狂风滚滚。】

【一股青春的气息随着风吹到了塞罕坝上。】

【各地大学生听从党的召唤,从各地前来塞罕坝报到。】

众:东北林学院报到!

承德农业学校报到!

白城子林业机械学校报到!

独:上海张曼报到!

杭州黎嘉怡报到!

南京钱若明报到!

北京方莉报到!

广西于丽娜报到!

湖南肖一竹报到!

四川丁铁军报到!

天津王建国报到!(天津口音)

节目2: 《豆蔻年华》

塞罕坝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挡不住满怀激情的青年们,他们冒严寒、斗风沙,在荒漠沙地上造林。劳动中,这些青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来自承德的男青年那青松,正在默默关注从广西来的女青年于丽娜……一个从南方来的姑娘,似乎对北方还有些不适应,清秀的脸庞,被黄沙吹打得有些发红。那青松决定关心一下这位外乡来的姑娘。

【那青松靠近于丽娜。】

那青松:哎!于丽娜,那天报到,我听着你是从广西来的?

于丽娜:对呀,你呢?

那青松:我,本地人啊!(骄傲地)

于丽娜:那我问你,你们这儿的冬天是不是特别冷?我听说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啊……

那青松:冷是冷了点儿,可也美呀!那大雪一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你准保没见过!

于丽娜(憧憬地):是没见过……(胆怯地)可我从小就怕冷……

那青松:没事!有我呢!到了冬天,我照顾你!保准你冻不着!

于丽娜:那你不怕冷?

那青松:不怕!我们承德爷们个个都是铁打的汉……

【来自北京的女青年方莉看到那青松和于丽娜在交谈,突然凑了过来。】

方 莉:那青松,别吹牛了,三组植苗锹坏了,等着你去修呢!

【那青松一缩脖,走下台去。】

于丽娜:方莉,北京那么好,守着天安门,你咋也来这了?

方 莉:我是学育苗的,来这才能学以致用嘛!

于丽娜:育苗?现在我们种的都是全国各地支援来的苗子呀!

方 莉:所以成活率才低嘛,我们育苗组商量了,今年冬天要在坝上育自己的苗。经历了大雪,扛过了严寒,苗子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于丽娜:我是学病虫害的,那我就为这些大树保驾护航!

节目3: 《最美的青春》

从全国各地运来的树苗,在塞罕坝种植的成活率很低,育苗成了塞罕坝建设者必须攻克的难关。为了保证树苗适应塞罕坝的立地条件,这些青年人决定搭建育苗实验室,这个冬天留在坝上,培育树苗。

刚来林场工作的六名女大学生,挤在一个狭小的地窨子里,天太冷了,即使穿着大衣、裹着棉被也难以入睡……

【伴随着风声和摇篮曲,五个女孩儿睡着了……】

【于丽娜在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看家书,睡着了……】

【大风起时,于丽娜和五个女孩同时惊醒。】

【风雪将育苗实验室吹倒了!】

男干部:起风了!女生宿舍和实验室都被吹倒了,同志们——抢救树苗,集体转移!

【暴风雪中,那青松与于丽娜相遇,发现于丽娜没穿大衣。】

那青松:于丽娜,你怎么不穿大衣啊?

于丽娜:我在实验室,房子突然倒了,来不及回宿舍。

那青松:哎呀!

【那青松脱大衣给于丽娜。】

于丽娜:不行,这么冷,我不能穿你的大衣!

那青松:不是跟你说了,承德爷们都是铁打的汉,不怕冷!

于丽娜:那也不行!

那青松:少废话,我说过,我会照顾你的!

承德青年那青松将自己的大衣披给了衣着单薄的于丽娜,但自己迷失在风雪当中。伴随着失温,那青松向前挣扎着,但无法抵抗残酷的现实,他逐渐冻僵在雪地……等到同志们寻到那青松时,他已变成了一座“雪雕”,永远地留在了那年冬天的风雪中……

节目4: 《马蹄坑会战》

时光辗转,春天来了,但阴霾笼罩在塞罕坝林场的每一个职工心里。那青松牺牲了,造林失败了,职工情绪低落,有的要调动工作离开塞罕坝,有的干脆准备当“逃兵”。作为塞罕坝的党委书记,王书记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场面,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部队在敌后战场打游击,条件的艰苦,同志的牺牲……他理解大家,但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不能辜负党交予塞罕坝的使命,于是他决定带领大家总结失败原因,走出困境。为了鼓舞职工士气,统一思想,场党委决定打一场“硬仗”……

【林场场部。】

【王书记出现在台上,旁边三三两两地蹲着无精打采的技术员和工人。】

王书记:(轻声地)同志们……

【无人理睬。】

王书记:(清了清嗓子,轻声地)同志们……

【无人理睬。】

【王书记来到正在哭泣的于丽娜身旁。】

王书记:于丽娜同志,咋又抹上眼泪了……

于丽娜:要不是我去实验室没穿大衣,那青松也不会……您处分我吧!

王书记:这事都过去两年了,忘了吧。

于丽娜:我忘不了……

王书记:青松是个汉子,他可不愿意看你掉眼泪啊。

【于丽娜强忍住,拭去泪水。】

【王书记看到方莉,换了个语气。】

王书记:方莉,召集人,咱们开个会。

方 莉:去年冬天育苗又没成功,书记,大伙都没有信心了。

王书记:(鼓励地)所以才要开会呀,来,用你的大嗓门给吆喝吆喝!

方 莉:(大声地)同志们,开会啦!

【同志们懒洋洋地起身,无精打采。】

秘 书:(气愤地)你们能不能打起精神来?!

王书记:(伸手制止秘书)(音乐起)看来大家的情绪都很消沉呀,这个我理解,当年游击队连续打败仗,鬼子追进山沟里的时候,也这样过,可最后呢?抗日战争那么艰难,我们还是打赢了!所以,没什么好垂头丧气的!

【王建国向前一步。】

王建国:(举手示意要发言)书记!

王书记:说!

王建国:两年了,光我们这个小组就种出去10000多棵苗子,现在只活了47棵,还不知道一场风吹死多少,一场雪还剩几棵呢。这活儿真没啥干头啊!

王书记:你说的没错,我们的条件确实差,那是以前!现在不一样了,林业部派来了专家,省厅和承德行署调配来了现代化机械设备,围场县又派来了好几百壮劳力,场党委决定,今年春天要在马蹄坑组织一场大会战,这是关键的一仗,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有信心打赢这一仗,你们有没有信心?众:有——

塞罕坝植树造林的转折点——著名的“马蹄坑会战”自此拉开了帷幕。林场的建设者们重拾了信心,他们摩拳擦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节奏中,奔赴了马蹄坑造林的前线,劳动的呐喊声、植苗锨与土地的摩擦声、拖拉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混合在了一起,最终塞罕坝建设者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第二幕《艰苦创业》

画外音:1964年的马蹄坑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胜利,增强了第一代建设者的信心和斗志,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这支队伍,在承德行署和围场县政府的支持下,2000多名社员到塞罕坝支援造林,拉开了大面积造林的帷幕。

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他们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在那艰苦创业的岁月里,他们在流沙中植树,在石头缝儿里栽绿,在荒漠上建房,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茬一茬接着干,一代一代往下传。

节目5: 《艰辛历程》

【林森一家三口站在望火楼上,父亲正在用望远镜瞭望。】

林 森:(不耐烦地)爸,我不想住在这……这里没有小朋友……

林森妈:有老朋友呀!妈妈陪你做游戏,爸爸和你捉迷藏!

林 森:可是没有沙果干吃……

林森妈:明年让你爸在楼下给你种几棵沙果树,妈给你晾干还不行?

林 森:(仍不开心)可这儿到底有啥呀,非要我们在这儿看着?

林森爸:绿呀!

林 森:哪呢?我怎么看不见呀?

林森爸:(把望远镜给孩子)给,你好好看,两山之间那一片……

林 森:那也算绿?我看跟荒山没啥两样……

林森爸:现在区别是不大,可往后,一年一个样!所以王爷爷才派爸妈在这看着,你得帮我们一起看着,万一被山火烧了,咱们可对不起全国各地来的种树人!(种树人三个字特别强调)

【方莉和于丽娜出现在众人面前。】

方 莉:(大嗓门)老林,你说得好啊!

林森爸:(快步走上前)哟,方技术员,于技术员,你们怎么来了?

于丽娜:路过,场领导让我们来看看你们。

方 莉:林森,来,这是场部发的好吃的。

林 森:(高兴地)谢谢方阿姨,谢谢于阿姨。

林森妈:(把水倒上)你们俩咋跑这么远的地方来了?

方 莉:考察呀,开过动员大会了,明年春天要开展大规模的山地造林了。

于丽娜:用的是咱自己培育的苗子。

【林森爸妈对视,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激动神情。】

林森妈:(兴奋地)哎呀,方技术员,育苗成功了?

方 莉:成功了,比外来的苗子成活率高多了!

林森爸妈分别上前握手:祝贺呀!

林 森:瞧把你们高兴的,绿就那么重要吗?

方 莉:当然,有绿就有希望!

于丽娜:有绿就有未来!

林 森:我好像懂了,有绿就有沙果干!

林森妈:(上前将孩子搂在怀里)对了!

林森爸:好儿子!

远处,山地造林已经全面展开了,道路崎岖难行,树苗、水、土运输困难,只能人背肩挑,一棵棵的苗,一担担的土,一桶桶的水,一个个地运,一步步地走……大地,不再是曾经的荒芜,一片绿色,已经冉冉升起。

节目6: 《情愿是一棵树》

时光流逝,林森成长为一名青年,此时的林森似乎比父母都要兴奋,因为他曾经认为不可能的,竟然变成现实了!在他心里,就如奇迹一般,他逐渐地从不理解变为了好奇,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父辈们无怨无悔地付出,甘之如饴。

【林森跑到望火楼上。】

林 森:(先跑上场)爸、妈,快来看呀,绿了!

林森爸:是啊,绿了……

林森妈:绿了……

【爸爸和妈妈手握在一起。】

舞台另一端出现技术员打扮的方莉、于丽娜、王建国

方 莉:(吆喝着)丽娜、建国,你们看,我们的山峦绿了!

王建国:(大声地)1977年,“雨凇”灾害损失的57万亩树,我们补种成功了,1980年旱死的12.6万亩落叶松,我们也重新种上树了!现在整个塞罕坝全都绿起来了!

【于丽娜突然忧伤了起来。】

于丽娜:(轻声地)青松……那青松同志,方莉和建国他们说的,你都听见了吗?塞罕坝绿了,我们的塞罕坝全都绿了!

【方莉将于丽娜搂在怀里。】

方 莉:咱们都是一天上坝的127个大学生。

王建国:一共369名职工。

方 莉:我们算是完成了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王建国:回到天津卫,我也能吹吹牛了。

于丽娜:我不走,一辈子就留在这儿了。

王建国:于科长?

于丽娜:我是病虫害专业的,我要用一生,守护塞罕坝的这片绿色。咱们的老场长,把骨灰撒在了马蹄坑,他老人家都回来了,我还往哪走啊?再说,那青松同志为了我,把青春和生命都留在了这里,我得陪着他……

王建国和方莉都看向于丽娜。

【于丽娜目视前方。】

【三人走下。】

【林森一家三口聚在望火楼里。】

林森爸:老伴儿啊,场里通知了,以后咱们这儿不叫望火楼,叫望海楼!

林森妈:为啥?

林森爸:这你还不懂?看,林子成海了!

林森妈:哦,这么个望海楼,好听!咱这一辈子,没白干!

林 森:爸妈,你们林二代为了塞罕坝辛苦了!我们林三代已经做好了准备,接班!

林森爸妈:(看向孩子齐声)你说啥?

林 森:爸妈,林场招工,我报了名,今天接到通知,被录取啦。

【父母惊讶。】

林 森:咋?你们不高兴?

林森爸:高兴,可……到林场上班,怕你一辈子下不了坝。

林森妈:是啊,我们也知道招工,可没敢告诉你。

林 森:爸妈,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大林子、二林子、小林子、林苗、林草、林花、都报了名!我们都是塞罕坝的孩子,我们的志向就是,把青春和人生都奉献给塞罕坝,做这里的一棵树!

王书记和林场的建设者们站在“功勋树”前,时间赋予塞罕坝的已是一片林海,而赋予第一代建设者们的,已是两鬓斑白,他们望着这片林海,久久不能自已,唯有引吭高歌,才能抒发他们此时的心情:

不知不觉时间斑白了两鬓,

更珍惜你和我坚定的脚步;

不知不觉旧闻绽放了成熟,

更怀恋你和我最美的青春。

情愿是一棵树,

情愿守住那份孤独,

青春无悔,

只为梦圆,

我还在这里为你守候,

绿色的信念布满前路。

情愿是一棵树,

情愿治理这片荒芜,

忠诚无欲,真情永远,

我还是这样爱你如初,

绿色的梦里写满幸福。

节目7: 《守护绿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林森长大成人。现在的林森,已成为一名塞罕坝林场的职工,他逐渐体会到父母对这片林海无私的热爱、无法舍弃的职责与担当。

受父母几十年甘于寂寞影响的奉献精神,他选择承担了护林防火的职责,不过与父母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消防员,用他的话讲,他更喜欢穿梭在这片绿色中,与森林为伍,近距离地倾听森林为他讲述的故事。

【一转眼,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此时森林仿佛活了过来,为望海楼一家三口铺建了一条道路,年迈的望海楼夫妻来探望已成为消防员的儿子。】

林 森:爸!妈!你们怎么来了!

林森爸:七个月没见了,爸想你!

林 森:爸,不是七个月,是七个月零九天!

【老两口抱住孩子。】

林 森:爸!妈!你们看这片林子多美啊!

林森爸:以后这儿就归你管了,你可得看好咯!

林 森:放心吧,老爸!

【林森爸笑着,又拿望远镜去看远方。】

【母亲从兜里掏出一把东西,塞在儿子手里。】

林 森:妈,这是啥?

林森妈:沙果干,妈给你晾的,当年你爸在望海楼下种的那几棵沙果树今年大丰收!妈一个个选的果,我保证是塞罕坝最好吃的沙果干。

【儿子看着沙果干,一时间心头涌上万般滋味。】

【林森爸从脖子上摘下望远镜,递到了林森手里,林森接过父母手中的望远镜,延续了父辈对塞罕坝的守护,成为塞罕坝第三代护林人。】

【夫妻二人恋恋不舍地走了,留下了已是满脸泪水的孩子。】

第三幕《绿色发展》

画外音: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节目8: 《塞罕坝之歌》

时间来到2017年,正逢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55周年,林场领导邀请塞罕坝老一辈建设者们回到塞罕坝。此时,林场场部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代表正在紧张地排练着晚会的压轴节目——大合唱《美丽的高岭》,洪亮的声音回响在塞罕坝林海的每一片树叶之间:

啊,绿洲、松海,绿洲、塞罕坝,

美丽的高岭,

美丽的高岭,

山清水秀,鸟啼鹿鸣,

日照千里,青松风茂。

啊,三代人,艰苦创业,昔日荒漠变绿洲,

拼搏奉献持之以恒,

绘出最美的画卷,

塞罕坝人,辛苦耕耘谱写奋斗的赞歌,

绿色屏障,生态文明,

中华民族精神永恒。

是谁把爱交给蓝天,

让千里松林拨动美妙的琴弦,

是谁把梦留给大地,

茫茫荒漠变成多彩画卷。

忘不了你牢记使命托起绿水青山,

让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

忘不了你艰苦创业铸就人间奇迹,

生态文明范例,引领绿色发展。

无怨无悔,时代脊梁,

地球卫士丰碑,耸立百姓心间,

生态福祉人民享,幸福的歌儿放声唱。

牢记嘱托,美好向往记心上,

久久为功,建设我们中华好家园,

建设我们中华好家园。

塞罕坝精神永续传唱,新时代、新起点,

再谱新篇章。

【老年的于丽娜和第三代场领导一直在观看节目的排练情况。】

场领导:老人家,这是为弘扬塞罕坝精神排练的新节目,您看咋样?

于丽娜:好!我仿佛又看到了王书记、刘场长、方莉、张曼、丁铁军、肖一竹、王建国……

场领导:这么多老同志的名字您都能叫得上来呀?于丽娜老师,您可真是场里的一宝,我们第三代可得好好跟您学习!

于丽娜:(笑着摇头)方莉和王建国脑子都比我好使,等他们来了,跟他们学!

场领导:已经派车去接了,告诉您吧,他们可都不是空着手来的。

于丽娜:带礼物了?带的啥?

场领导: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节目9: 《绿色之旅》

【蓝天白云之下。】

【在马头琴的音乐声中,一个文艺男青年加入了一个表演队伍,载歌载舞……】

【一个女青年正在欣赏蒙古族马头琴和舞蹈表演。】

【男青年被女青年吸引,快步走上前。】

男青年:你从哪来的?

女青年:天津啊,你呢?

男青年:北京!

女青年:来旅游的吗?

男青年:我是来工作的!

女青年:这么巧,我也是!

【女青年突然发现了什么。】

女青年:哎,这个好玩!

【两人被另一个民族特色节目吸引,跑去观看。】

【特色节目表演结束。】

【老年方莉和老年王建国返回了塞罕坝,此时正看着远方。】

方 莉:这下面就是海林吧?

【王建国手里拿着定位仪,正在使劲看。】

王建国:应该是,这树都能长这么高,马蹄坑会战的时候,谁敢想会是这个成果!

【老年于丽娜上台。】

于丽娜:方莉?

方 莉:(突然转身)于丽娜!

【二人拥抱。】

方 莉:你看他是谁?

王建国:(夸张的天津口音)就是,你看看我是谁?

于丽娜:还用得着看?一听声音就听出来了!王建国呗。

王建国:老于,这几年承德、围场变化也太大了,过去那破旧的土房全变成了青砖灰瓦的农家院了!过去从天津过来,最少得两天两夜,现在,高速公路一下来,直接上“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一路上都是青山绿水,还没看够呢,就到地方了!下车再一看,这塞罕坝,美得真是不敢认了!

方 莉:还有,这文旅资源也真是丰富,我孙子一来就被迷上了!

于丽娜笑了。

王建国:对了,上坝的时候,我碰到几个老乡,说现在这个旅游、光伏,还有那呜呜转的大风车,都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呢。

于丽娜:场里还在逐年增强碳汇能力,还有咱们坝上的树苗,都卖到全中国去喽,不仅场里有经济收益,这周边的老乡都跟着致富喽!

【王建国和方莉都竖起大拇指。】

【场领导带着男女青年上。】

场领导:三位前辈,你们在这啊!

女青年:姥爷!

男青年:奶奶!

【女青年来到王建国身边。】

【男青年来到方莉身边。】

于丽娜:都长这么大了?恭喜你们俩啊!

两个青年:(同时向于丽娜鞠躬)于奶奶好!

于丽娜:好,好,欢迎来到我们塞罕坝!

两个青年:是咱们塞罕坝!

【于丽娜一愣。】

场领导:您刚才不是问方老和王老带什么礼物吗?这两个林三代就是他们送给塞罕坝最珍贵的礼物!

女青年:我是育苗专业的。

男青年:我学的是病虫害,跟于奶奶是同行。

于丽娜:(激动地)哎呀,你们要把孩子送到坝上来……

方 莉:是孩子自己要来的。

王建国:我这个当姥爷的,毕竟是塞罕坝第一代的建设功臣嘛,我就在背后给外孙女扇扇风,点点火……

于丽娜:(拉住两个孩子)太好了,塞罕坝有了接班人,塞罕坝的未来就看你们的了!

节目10: 《塞罕坝——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如今的塞罕坝,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从原来的“黄沙蔽天日、飞鸟无栖树”变成了如今的“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鸟的天堂”。因此荣获了联合国环保署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三代建设者代表在林海中、花丛中、在一群绿衣仙子的簇拥下,翩翩起舞,纵情欢唱。他们用歌声,诉说着塞罕坝的今天,传递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让塞罕坝绿色奇迹永远延续:

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花开在这里喜洋洋,

比别的地方更芬芳,

这里是风光旖旎的地方。

神奇的故事四方传扬,

这里是令人迷恋的地方,

幸福在这里,找到天堂。

噢……塞罕坝,你的向往我的故乡;

噢……塞罕坝,我的故乡你的向往,

你的向往我的故乡。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

风来到这里不想走,

也想为人间添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