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京、南京的历史沿革与明以前小说中的文学书写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具体到中国城市发展的情况上来看,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似乎比经济更为重要,张光直先生即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并非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心的工具,“城邑的建造是政治行为的表现,而不是聚落自然成长的结果”[1]。这一点在都城这一较为特殊的城市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封建王朝的中枢,都城的建造比府县城更为坚固壮丽,它汇聚了皇宫、中央衙署、祭祀坛庙等一个王朝最核心的要素,政治上的中心地位同时又引起经济上的向心效应,都城城市经济的体量远非地方城市可比。因此,在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视野中,都城往往最容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也更具标本意义。
中国古代王朝常有多座都城,如唐代以长安为京师,以洛阳为东都。宋代则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历经朝代更替与历史变迁,许多过去曾作为都城的地名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现代则只有北京与南京两座城市仍保留了过去作为都城的标志:“京”。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在明清两代再次成为国都,南京在明代先为国都,后为留都,北京则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后便成为国都并延续到清代。这一北一南两座城市,政治地位上的特殊性与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杂糅,使它们成为各自地域的“中心”,围绕它们产生了诸多话题,并得到多方面的表现。
明清两代是通俗小说繁荣发展的时代,作品数量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走进小说当中,而语体变化所带来的小说容量的扩充也增强了文学作品对城市生活诸方面展示的能力,达到了一种过去各种文学作品未曾有过的高度。在明清小说所塑造的众多城市形象中,北京与南京可以说是出场最多的两座城市,并且经常被小说作者在有意无意间放在一起进行描写,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对比得到了多样的体现,构成了一种北南之间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双城”图景,其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深入挖掘。
在正式进入对明清小说中北京与南京的研究之前,本章将对两座城市的历史沿革以及发展历程予以概述,并对明代以前小说中有关两座城市的书写进行回顾。
[1]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载《文物》198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