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我本无家更安往

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 作者:费勇 著


02/ 我本无家更安往

下面这首诗显示了苏东坡从 “人生到处知何似”那种青春期的茫然,转向“我本无家更安往”那种聚焦于安家的愿望,也显示了一般中国士大夫所向往的生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这首诗是 1072 年苏东坡刚到杭州做通判时写的。“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一直做不到小隐隐于野,也做不到大隐隐于市,没想到到了杭州,可以实现中隐,也算是得到了长久的清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我本来就已经没有家乡了,能够到哪里去呢?再说,我的故乡眉州也没有这样美好的湖光山色。

这首诗的第一句有一个关键词—隐,隐居的隐,隐逸的隐。中国的士大夫自古以来就有“隐”的情结,这个“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层意思,指的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出自《易经》里“蛊”卦,一般解释为贤人君子高尚其志节,不肯出仕。更准确的意思是,不去为皇帝官府服务,而专心侍奉自己的父母。我们今天也有人辞掉了工作,回家照顾父母,这个也叫隐。第二层意思,是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如果政治黑暗,就不做官。第三层意思,完全否定政治,甚至否定世俗生活,返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生活里。

“隐”这个概念涉及的是人如何对待工作,更确切地说,是人如何对待社会化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对待名利。

小隐隐于野,是完全脱离了社会,到自然中去隐居。一般人做不到。大隐隐于市,是身在红尘之中,却能隐藏机锋,清净无为,大智若愚;又或者像禅宗说的那样,在坐立卧行的日常行为里,不着相,不起分别心。这种境界也很难做到。所以,苏东坡说不如“中隐”。这种说法不是苏东坡首创,而是来自白居易。白居易有一首诗叫《中隐》,里面就说大隐要隐在朝廷,太喧嚣了;小隐要躲在深山,太冷清了;不如中隐,去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官。没有多少责任,既不会太忙碌,又不会太空闲;虽然不会大富大贵,却也不会忍受饥寒。

这首诗的第二句,有一个关键词—家。看似表达上有一点矛盾,一方面说自己没有家,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的故乡没有这样美丽的湖山。其实并不矛盾,就像我们今天考上了大学离开家乡,不打算回去,毕业之后面临着各种选择,不知道最终在哪儿安定下来,一方面有故乡,另一方面确实不知道家在哪里。

苏东坡离开眉州之后,他的父亲想定居在河南,但其父亲显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他去世之后灵柩被运回到眉州老家。苏东坡先是到了凤翔,但显然没有定居凤翔的打算,他曾以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凤翔与眉州的感受,觉得凤翔远不如自己的家乡眉州美丽。

凤翔八观 东湖(节选)

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

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然而,一到杭州,他却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苏东坡甚至认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由此可见他对于杭州的喜爱。1074 年,苏东坡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他填了一首《蝶恋花·密州上元》,怀念起杭州的繁华。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很多年后,元祐年间,他又到杭州做知州,写过这样一首诗:

送襄阳従事李友谅归钱塘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在杭州住了五年多了,自己觉得已经是杭州人了,在故乡眉州其实已经没有家了,想在杭州住下来,和西湖做邻居。

显然,苏东坡很想定居在杭州,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也许只是因为买不起杭州的房子。“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眉州已经不打算回去,那到底要在哪里安家呢?想要安定下来,这个念想跟随了苏东坡一辈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