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傅斯年生命的最后一刻

书中自有山河 作者:谭徐锋 著


傅斯年生命的最后一刻

五四时期,星汉灿烂,傅斯年少年成名,为师友所倚重,在当时声名显赫,学问与文章皆可圈可点。

后来他留学欧洲,回国办研究所,做学问,当大学校长,在学术界风靡一时。作为知识分子,他既与国民党关系密切,又不时对政治腐败与国计民生提出尖锐的批评,一时舆论为之瞩目。最为知名的是在《世纪评论》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对宋氏的贪婪进行激烈批评,迫使宋氏不得不辞职。

得知南京即将易主,一直病痛缠身的傅斯年,甚至想过追随陈布雷、段锡朋之后,以无量安眠药,了断余生。只是世势的催逼,使得自杀都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刚刚给北大收拾出一番新容颜,因教育事务繁重,他得了严重的高血压,不得不赴美治病,住院三四个月后方有好转。医生嘱其归国后不要有过多行政事务,以静养为主。可是时势紧急,人才匮乏,回国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对于此次任命,他并非没有顾虑,但最终顾念旧谊,赴台就任。

入主台大之后,他首先提倡学生的心性之学,培养学生的浩然之气。他重视成绩的考核,奖优罚劣,平时功课很紧,大一功课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学期测试异常严格,有各种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勤学,校风很快好转。另一个重心就是千方百计维持台大校园的安定,对于学生的膳宿问题尽量解决,清贫而优秀的学生绝不会失学。

他还尽力寻觅优秀的教授,对于聘任极为重视。招考新生,唯才是举,绝不允许情面通融。

学生们不仅乐于向学,也对他极为信任。

本来,台湾大学在他的努力维系下,不久就进入正轨,正可以高歌猛进,不曾想一次小小的事件却夺去傅斯年的生命。

压倒傅斯年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台湾省参议员的无理纠缠。

当时,台湾粮食紧张,即使是台湾大学学生也吃不饱,傅斯年作为校长,一有机会,就会给学生办交涉,为他们争取增加菜金,要求在春节、端午和中秋给学生加菜,尤其是挑选最肥厚的猪肉,让这些青年人能有一顿好饭。

不少学生患了肺病,他特意在操场盖了一排小屋,供这些学子居住,为了避免蚊虫叮咬,还装上窗纱,又专门给他们每人每天一颗鸡蛋与一小瓶牛奶,可谓无微不至。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出席了由蒋梦麟召集的农复会的一次会议,提了不少意见。下午二时,由于台大教育器材失窃,部分奖学金有被移作宿舍内部工程之用的指控,傅斯年又前往台湾省参议会接受参议员郭国基的质询。

其实宿舍一事,傅斯年原计划是楼上每间住十二人,楼下房间全部用于学生读书,但学生觉得不方便,于是楼上楼下每间都住六人,其余空间可以放书与行李。

郭国基对此不依不饶,提出“学生睡上下铺,为什么不能每个房间都住十二个人”。傅斯年说,如果这样,学生书桌无处放。针对傅斯年提出修临时教室,郭又提出教室白天上课,晚上不上课,似乎觉得教室晚上可以用于作息,傅斯年心情极为激动,“我们的教员当然不能白天晚上都上课,但我的学生是流民吗?我们又不是流民收容所!”话音刚落,傅斯年脑溢血突发,说声“不好!”瞬时昏倒会场,送到医院,不久就惨然病逝。蒋介石下令动员所有名医抢救,依然无力回天。

郭国基则潜逃,谎称逃回宜兰,实则潜伏起来。学生群情激奋,要求政府还其傅校长,甚至差点引起军警干预。无奈一代雄才竟然在内忧外困中与世长辞。

尽管傅斯年执掌台大仅仅700余天,可台大人始终将他视为“台大的守护神”,为了纪念他们这位创校校长,台大特意将其骨灰埋在校园中,并且树立了一座傅园,让他们的老校长伴随着心爱的学生成长。傅斯年的去世,不仅是他个人和家庭的不幸,也是台大的不幸,胡适曾给傅夫人说,有人曾动员他接替傅斯年,“为亡友,为台大,我确曾考虑过,但我没有孟真的才能。他那样才大心细,尚不免以身殉校,我最不能办事,又最厌恶应付人,应付事,又有心脏病,必不能胜任这样烦难的事,所以我坚决辞谢了”。他推荐当时的台大教务长钱思亮接任。

不久启用的傅钟,则俨然成为了台湾大学的象征,每堂上下课都会钟响二十一声,这源于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