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荫麟情史

书中自有山河 作者:谭徐锋 著


张荫麟情史

历史学界公认,很难出现年轻的历史学家,由于需要积累很久,要学有所成,必须要四十岁甚至五十岁才能有较大的成就,那些史学名著的写就似乎也的确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张荫麟却是个异数。

张荫麟,广东东莞人,号素痴。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二中。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由于聪颖过人,积学有年,很快就在《学衡》杂志第21期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乡前辈、史学大师梁启超观点提出异议,梁启超不以为忤,反而对其青眼有加,“善加辅导,俾成史学界之瑰宝”。

他在清华七年,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文学院四才子”。以一个本科生,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国闻周报》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四十多篇,深得当时史学界称赞。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研究生之时,已经名重一时。

陈寅恪将其视为自己的学术传人,多次揄扬,以为“其人记诵博洽而思想有条理”,“必为将来最有希望之人材”。以狂著称的熊十力,在张荫麟去世后,不由感叹:“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可惜的是,在抗日战争的国难声中,满怀着不甘,张荫麟因病在遵义浙江大学去世,年仅三十七岁。

吴宓惊闻张荫麟的死讯,于1942年10月26日日记感叹:“英才早逝,殆成定例。宓素以荫麟为第二梁任公,爱其博雅能文,而惜其晚岁《中国通史》之作,创为新体,未免误入歧路。且未卒业而殂逝,亦与任公同。至一九四〇年因爱容琬而与妻伦慧珠离婚,终则琬乃回北平,嫁一协和医士。荫麟于是抑郁烦躁。”

吴宓日记中所说“伦慧珠”是张荫麟早年家教的女学生,父亲乃广东东莞籍著名藏书家伦明,伦氏藏书有三秘诀:“以俭、以勤、以恒。”为了购书,省吃俭用,积累资金,为了好书,甚至变卖家当,也在所不顾。著名书商孙殿起戏称其为“破伦”。难能可贵的是,伦明不仅仅藏书,还对书籍史有很深的研究,所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一书,很有价值。

家境贫寒的张荫麟,对他这位女学生颇有好感,锲而不舍地追求,不过从其给忘年交容庚的信来看,这一追求,似乎并不顺利。在张荫麟赴美留学之前,伦慧珠并没有接受张荫麟的追求。张荫麟不依不舍,在美国依然跟她通信,最后伦慧珠才慢慢接受了这段感情。

从其留下的材料来看,或许不解风情与书呆子气十足,是伦慧珠不愿轻易应许的缘由。

1929年2月28日张荫麟与容庚信中提到:

近又接以数函,伊言爱我,但又言不愿结婚。使伊言果为高洁超尘、孤芳自赏、为弟曩昔所想象者,弟方以得与友好为荣,纵为之独身亦所甘愿。惜乎对伊此种幻想今已无法维持,聆伊此言,只有笑其手段太滑而已。……故弟今再不愿流连,亦知一旦割断,彼此都感痛苦。然不此,他日痛苦当更大耳。弟自揆无论如何总不能说有负于珠。……然弟思之终不免黯然自伤。

8月9日写道:

她的心理我看得清清楚楚:失了我吗?恐怕将来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人,以致后悔。得到我吗?又觉得不十分满意。所以彷徨反复,飘摇不定。这根本的原因是她与我没有共同的志尚,对于我的工作不感到什么价值!她所期望的是赀富的物资生活,而我以一□□书生,现时又不能有这样的保证。我现在对她已没有多大留恋。

就在反复的纠结中,二人鸿雁传书,情窦终于绽开。伦慧珠身体瘦弱,在婚前甚至得过肺病。

1934年,张荫麟从美国学成归来,应清华大学之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等伦慧珠身体复原后,1935年4月,张荫麟与她结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