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长篇小说与连续剧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作者:陈丹青 著


长篇小说与连续剧

《新周刊》专题访谈

您曾经指认说“美剧是二十一世纪的长篇小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点?

你看,我们这代人从小读长篇: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年代没娱乐,抱个长篇啃着,可以活一阵。

小时候不懂,《战争与和平》一会儿在彼得堡,一会儿在拿破仑前线,很刺激。长大复读,明白长篇小说好比长途跋涉,几组人物、几条线索,交叉叙述到最后,聚散生死,你借小说活了一回。现在我还觉得托尔斯泰那些人物好比我家三外公或表姊妹,熟极了。

1982年我刚到美国,头一回发现世界上有连续剧。亲戚告诉我,从孩子上小学到进大学,还没播完。那时中国有连续剧了吗?听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世同堂》,日本的《阿信》,风靡一时,一到夜里街巷就空了,家家户户看——到九十年代,我也掉进去了!

小说、电视,媒介完全不同,当时哪想到对应长篇小说。

1990年母亲移民纽约,看不懂美国电视,我就从唐人街租国内的录像带陪妈妈看,一看,完蛋了,停不下来。先是《渴望》,接着是《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宋丹丹演的《好男好女》……后来回国见到王朔、郑小龙、赵宝刚、冯小刚一伙,我上前猛握手,谢谢他们,他们好像不太相信似的。

十年间看了大约两千集,一直看到回国定居。

但在纽约不看美剧:我的英文没好到听懂那么快的俚语,也没兴趣:那是美国人的家务事。真的,多数是家庭剧:一对傻夫妻,两个胡闹的小孩,层出不穷的逗趣,永远在客厅沙发周围,朋友进来、冤家进来、警察罪犯进来,一阵阵哄堂大笑据说是配音的。后来英达执导的情境喜剧《我爱我家》,非常非常好,因为是“我家”的事儿,全能懂。此后国内家庭剧再没超越《我爱我家》。

我们现在看的美剧大制作,八九十年代还没出现。也有,只记得两个:《彼得大帝》,美、意、中、日合拍的《马可·波罗》,已经有现在美剧的规模和美学,当电影拍。

美剧的渊源大约追溯到二战前后黑白连续剧。当时叫肥皂剧,《露露姑姑》很有名:就一家庭主妇,伴随两三代美国人长大,真是“为人民服务”啊。八十年代那个演员死了,我在电视节目看过片段回顾,围个围裙,烫个头发,等于众人的姑妈,造型是四五十年代美国画报那种。抗战后美军进入上海,市民都看美国画报,“文革”时,家家户户避嫌,扔到垃圾箱,给我看见了,记住了。

我知道你前两年是每天晚上都要看美剧的,比如《广告狂人》《都铎王朝》,你一直在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你在美国看大陆连续剧,回国了又追美剧。

在纽约白天画画,夜里吃完饭洗好碗撒好尿,就坐沙发上傻看。回国后追美剧有个重要原因:据说从《欲望都市》开始,美剧的播放模式变了,上班族的中产阶级可以打开电脑随时看,不必等电视一周播一集。

所以我就说,丹青在美国干吗?在纽约跟在国内一样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