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注释解析

吴兴华新诗注释解析 作者:柳伟平


第一部分
注释解析

第一章 新绝句

绝句四首

(一)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精读】

这首《绝句》被多位评论家所引用评论,如宋淇《论新诗的形式》、卞之琳《吴兴华的诗与译诗》,以及张松建《新传统的奠基石》中都有专门介绍,均同意这首诗别开生面,能代表吴兴华在诗歌化古与革新方面的成就。当然,评论大都停留在“古味”“含蓄”“音乐感”等表层,缺乏深度解读。冯睎乾特意指出,此诗的原型,其实就是明人林章(字初文)的诗《渡江词》。所以要读懂吴诗,必须先解读林诗,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待东风不待潮,

渡江十里九停桡。

不知今夜秦淮水,

流向扬州第几桥。(一作:送到扬州第几桥。)

林诗之意,是有一人乘舟踏上旅途,离开扬州,扬帆而去,却又对情人恋恋难舍,不愿借东风与潮水之便,为的就是航速慢一些。可就算摇橹前进,他也还嫌快呢,所以渡江十里,就停了九次船,真是情深意长。但诗人觉得,单单如此,还不足以表现旅客的留恋与无奈,于是就有了最后两句。东风与潮水都是由东向西,旅客本来可以借风潮之便,那说明他是要扬帆西去。而秦淮水的流向恰好相反,是由西向东。旅客在船尾往回看,却看不见情人的身影,也看不见扬州繁华,只得木木地立着,看着船下汤汤流水,心里忽然生出奇思妙想:这些流水正奔赴扬州而去,今夜会送到扬州的哪座桥?如果能经过情人家门口,能不能将我的思念带去,传达给她呢?四句诗,将眷恋思念之情层层推进,真是情深意浓,感人至深。

而吴兴华的诗化用这首《渡江》,但情景与意境都大不相同。林诗写的是“别离”,吴诗却有两种可能,一是写“寻人”,二是写“等人”。这里分开来解析。

一、寻人

既是寻人,那自然不能一日千里,而最好是一步一停,仔细辨认寻找。既然要慢,那就不能借东风和暮潮的便利,可吴诗偏偏说“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旅客的航船是由西向东,与东风和暮潮的方向相反,一旦遇到风潮,航速会减缓,或者靠岸停泊。甚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旅客就是林诗中那位西去之人,此刻回到秦淮,要寻找旧情人。但时日已久,他已忘记她的住处。于是走走停停,在许多陌生的门前停船,前去寻访打听,但都未能如愿。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这两句诗写得极精巧雅致,又极含蓄蕴藉。其实暗暗用了几处前人诗文。“江南一夜的春雨”,让人想到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考虑到诗歌第一句是“暮潮”,那时间已过去了一夜,他彻夜难眠,又迎来了清晨时分。春雨过后,河水涨溢,白茫茫一片,岸边乌桕林立,千树万树,望之不尽。而“乌桕”又是有其特定含义。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之句,温庭筠《西州词》也写道:“门前乌桕树,惨澹天将曙。鸂鶒飞复还,郎随早帆去。”于是,乌桕成为与爱情息息相关的伯劳与鸂鶒栖游的所在,又或是期待恋人的女子门前的风景,充满了离别与等待的隐喻。

旅客眼前的千万树乌桕,都在等待伯劳归来。那么到底哪一株属于自己的情人?他寻觅不见,心里又是急躁,又是惆怅,于是眉头不展,喟然长叹一声:“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但惟有滔滔河水,昼夜不息,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等人

既是等人,那诗中主角就是一位女子了。我们姑且编写一个故事吧。她有个心上人,未能成亲,相好之后,心上人就顺流而下返回故乡。他们约定好重逢之日,但男子未能守约,经久不归。女子非常痴情,日日在河边等待,期待着郎君乘舟返回,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诗句: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仍然等待”,说明她已等了不知多少日子,但痴情并未改变,依然等着“东风吹送下暮潮”,让郎君的归舟可以行驶得更快一些。但是“过尽千帆皆不是”,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却都没有送来她的郎君。

她心里无限感伤:郎君啊,又是一夜江南春雨,多少桃李已被雨打风吹去,我的容颜又岂能长久?你怎么不趁我青春年少,早些回来践约,过美好的日子?但这些直抒胸臆的话语,诗中都没有说,只淡淡地写了“乌桕千万树”,真是言浅意深。一株乌桕,代表一份思念,等着伯劳飞回栖息,那千万树乌桕,又是何等的渴望啊!可惜郎君始终没来。女子默默地念叨: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女子一腔真情,却无处倾诉。她不知道男子的地址,所以连信件传情都不能够。那么,她唯一的指望,就是靠流水寄情。正所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眼前一流江水,从眼前滔滔而过,或许它也将经过你门前的长桥,那么,它能不能捎去我的心意,催你早些回来呢?女子的深情,自此已跃然于纸,感人至深。

这样一首诗,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真是“诗无达诂”,可见吴兴华诗的含蓄与灵动。

(二)

一轮满月滑移下无垢的楼台

微步起落下东风使桃李重开

仿佛庭心初舒展孔雀的丽尾

万人惊叹的眼目都被绣上来

【精读】

这首诗写得非常清新,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倒是充满隐喻、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的是一幅月光下的美景,在他的绝句诗中非常特别。

诗歌第一句倒是平淡无奇,用了“满月”和“无垢的楼台”两个意象,又用了“滑移”这个动词,营造出洁净清幽的意境。第二句是写月下之景。“微步起落”即可以形容月光徐徐照进庭院,温柔可喜;又可形容东风款款而来,一路拂动庭中枝叶花草,仿佛美人的凌波微步。“东风使桃李重开”,用法接近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月光之下的庭院,一切与白天不同。一眼望去,处处跳跃着月光,触目都像是桃李盛开,顿觉生机无限。这样的比喻,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就有了下面两句。

仿佛庭心初舒展孔雀的丽尾

万人惊叹的眼目都被绣上来

诗人大处着眼,将庭心比作孔雀的尾屏。“万人惊叹的眼目”又分两种解释:一是看到庭心月色之美,万人都惊艳得目瞪口呆;二是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我们可以看到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的,美丽得让万人惊叹。按照下文的“绣”字,应当以第二种解释为妥。也就是说,明澈的月光之下,庭院中热闹非凡,仿佛桃李盛开,像是孔雀将丽尾缓缓打开,显出了当中的色彩与图形。而“绣”字用得精妙,似乎天地之间有一双巧手,将美景细细绣出,显得精致清雅,又别具一格。

短短四句诗,文字简约,将月景写得静谧中有灵动,清新而又透出华丽,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意境,值得反复吟咏。

(三)

昨天我曾献给你朝日的蔷薇

引来十里的蜂蝶上你的素衣

如今我带来一束无色的花朵

空际疏疏的几点,伴白云齐飞

【精读】

此诗写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而从容自得。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生体悟,也可以读成一篇诗论。

第一句中“朝日的蔷薇”,勾勒的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蔷薇为藤生植物,一般攀缘于树干或墙体上,春日里数百朵同时开放,花瓣粉红娇嫩,在朝阳下定然是一派艳丽,可以引来“十里的蜂蝶”。

年轻时情窦初开,少男少女彼此钟情,胸中爱意澎湃,如胶似漆,恨不能两个融成一个。这种浓烈的初恋,当然只能用蔷薇之类色彩艳丽的花朵方能比拟。但这种爱情,纵然浪漫,“十里的蜂蝶”一齐拥来,热闹之极,但蜂蝶到底轻浪,采了花蜜,旋即振翅远去。这时的爱情,容易失之于浅浮。

时过境迁,情感经过沉淀,变得含蓄而悠长。第三句中“一束无色的花朵”,可以理解为青竹。马天来《赋丹霞下寺竹》中写道:“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所以“不秋草”和“无色花”,就变成了青竹的别称。心智成熟的人,不再追求浮华,而是转而欣赏平淡的景致。于是此刻的心绪,情到浓处,表面看来变得平淡,就像一幅中国画,画中疏疏几枝青竹,不施粉黛,立于白云之下,随风摇曳,悠然淡远。

当然,此诗也可视作一篇诗论。吴兴华作诗,起初依仗其才华,致力于辞藻与典故之堆砌,繁复华丽,造成凄美冷艳的诗境。但随着文笔日渐成熟,就将这些看得淡了,开始寻求下笔自然,想极力摆脱造作,正如杜甫所说:“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而吴兴华的这首诗便是如此,意象平淡简远,节奏轻快和谐,读上去如有一股清风拂面。但平淡不觉其平淡,华丽不觉其华丽,可见其运功之细致。

(四)

天才表面上总要人力的凝妆

暴露在群众眼中听凭说短长

从生到灭被一切误解所颠倒

美人盛时的颜色才子的文章

【精读】

这首诗是一篇诗论,有傲骨,有见地,有执着,也有些牢骚。第一句“天才表面上总要人力的凝妆”,说的是对诗歌的见解。比如我们总说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这种天然清澈,真的是李太白天生就会的吗?当然不是,这种境界,乃是李太白经过多年锤炼的成果,将诗艺烂熟于心,才能挥洒自如。表面上看去浑然天成,不露凿痕,其实是精巧的人工,也就是吴兴华所说的“人力的凝妆”。

第二句表现的是对自己诗歌的信心。“听凭说短长”,明显是出自赵翼的《论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赵翼推行“性灵”诗风,与当时诗坛主流分庭抗礼。而吴兴华也目下无人,觉得时下诗坛并无足观,自己的诗歌木秀于林,卓然不群,就听凭别人议论吧。因为这些议论,并不能影响他的主张。在他看来,写诗的人多,懂诗的人少,大多数人只是矮人观场,人云亦云而已,当不得真的。

但这种执着,难免遭到误解。于是第三、四句语气颇为决绝。“美人盛时的颜色”,清丽动人,却并不见得就有好运。才子也是如此,因为文章太过出众,就容易遭受嫉恨,最终命运多舛。但美女依然是美女,才子依然是才子,就算“从生到灭被一切误解所颠倒”,但总有一天,其价值会被人所发现,于是可以对那些有意无意的误解者说一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绝句二首

(一)

凄凉的侧向西去,落日的金车

黄叶繁响着依次从枝上扭脱

几日来不肯举手拂一拂尘镜

怕看深秋的痕迹在额上增多

【精读】

第一首主题简单,不过是感慨岁月流逝,怕容颜易老。第一句是“落日的金车凄凉的侧向西去”的倒装。如此倒装的好处,在于突出了“凄凉”二字,淡化了“金车”二字的辉煌。于是我们可以想到一位女子,巴巴地望着天空由丽日中天,渐渐转为夕阳西下,一天又将逝去,她的心里空落落的。但这种失落还是轻的。因为第二句就从一天的消逝,写到美好春夏的消逝。伤春悲秋,自古皆然,而吴兴华却写得推陈出新。

黄叶繁响着依次从枝上扭脱

诗句中加粗的三个词语,用得十分用力且沉痛。首先来看“繁响”。秋日里黄叶飘零,基本上无声无息,至多也是轻微的扑簌,但在女子心里,却激起了重重的鸣响。“依次”二字,说明女子看了许久,一枚飘落,又一枚飘落,每一枚都让她心惊胆颤,却又无能为力。再来看“扭脱”二字,写出黄叶是多么留恋枝头,留恋青春岁月,但无奈的是,岁月和秋风一起,无情地将之扭落。我们几乎能听见黄叶的悲鸣,而这悲鸣,正在女子的心头一次次回荡。

最后两句算得上是直抒胸臆。“几日来不肯举手拂一拂尘镜/怕看深秋的痕迹在额上增多。”这个细节,暴露了女子的内心。她看到黄叶的脱落,感觉自己也过完了最好的季节,衰老正在追袭,她无处逃避。但她不愿正视,不能接受,以致不敢去拂去镜子上灰尘,因为她怕看到自己的脸上,已刻上深秋的痕迹。

她为什么恐慌?或许是爱人久别未归,她怕来日相逢时,自己已容颜憔悴,二人再不会有当年的情怀了。

(二)

柳叶如双眉微颦弯弯的下垂

迎风的柳枝比拟你细的腰围

你的颜面如十里台城的柳色

使人为六朝金粉兴今昔之悲

【精读】

此诗主题和上一首一样,也是关于岁月与容颜,只是这首诗是用男子的口吻来写的,而且写得更为含蓄。

诗歌前两句先着力描写女子的姿容美丽。“柳叶如双眉微颦弯弯的下垂”,就是“双眉微颦如柳叶弯弯的下垂”,一个倒装,让“柳叶”先进入读者双目,立即展现出一幅清新的画面,直观而生动。下一句也是一样,先写迎风柳枝摇曳多姿,营造出一种柔韧轻盈的美感,再写“比拟你细的腰围”。女子如此之美,不过因为“微颦”二字,又带有淡淡的忧伤,真是可人之极,却又那么遥远,让诗人只能远观,无法近前,心里定然是有些惆怅的,于是就有了下面两句意义颇为隐晦的诗句:

你的颜面如十里台城的柳色

使人为六朝金粉兴今昔之悲

之前诗人已将女子的双眉比作柳叶,又将细腰比作柳枝,此处则认为女子的颜面如同“十里台城的柳色”。女子已全然是柳树的化身了。而“台城柳”是个特定的意象,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所以要解此诗,须得先了解韦庄的诗歌《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本是六朝皇家享乐之地,歌舞升平,繁华之极,到了唐朝,已沦落为荒草一片,繁华化成梦幻泡影,让人心生思古之幽情。只有那些垂柳,依然天真无知,全然不管兴亡之苦,春来依然舒枝展叶,在雨中如烟如雾,笼罩着十里长堤。

吴兴华诗中,说女子颜面也如台城柳色,就与“六朝金粉”形成对比。六朝金粉女子何其美艳,但都被时间的河流冲刷殆尽,只留一些痕迹在文献及传说之中。而女子像台城柳一样,没有兴亡之苦,虽然有淡淡惆怅,也只是少女情怀,并无沧桑之感。但时光何等无情,六朝的繁华都容易消散,女子的容颜又怎能长久?

男子看着眼前女子的美貌,却想到无情的未来,红颜易逝,青春不再。在时间面前,什么都把握不住,男子充满了无力之感。这种悲凉,乃是千古之难题,永难消除,怎不令人心生今昔之悲,幻灭之感?

绝句三首

(一)

黄昏陌上的游女尽散向谁家

追随到长巷尽处不识的马车

一春桃李已被人践踏成泥土

独有惜影的红衣掩映在长河

【精读】

此诗主题为一男子的相思之意、孤单之苦。

诗一开头,写的是黄昏时分,在郊外春游的女子们玩耍了一天,都各自回家去了。一名男子本已相中了一位女子,倾心不已,却苦于羞涩,不能向前结识,心里自然是百感交集,坐立不安。一直到女子的马车驶回城中,他心里又恋恋不舍,于是一路追随,渴望得到女子的回眸。但直追到长巷尽处,却依然无计可施,最后当然无果,心里颇为失落,催马缓缓向前,无聊地看着沿途的风景。于是一切景象,都染上了内心的色彩。

一春桃李已被人践踏成泥土

独有惜影的红衣掩映在长河

这两句颇为精致,而且耐人寻味。男子失落之余,只见眼前桃李飘落,落英缤纷,被来往的行人车辆践踏成泥土,不由心生怜惜之意。他或许在想,刚才那位女子,不知她境遇如何,过得顺心,还是无奈。可自己想要去怜惜,却全无机会。他或许也联想到自身,自己的年华也宛如桃李,随意飘落,也无人惜取,无人关爱。

他怅然远望,一道长河铺展在面前,夕阳的残红映照在江中,仿佛一位红衣女子在顾影自怜。“惜影”二字,可参见白居易的《寒闺夜》:“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诗人自觉孤单,唯有影子相伴,于是倍加珍惜,通宵不灭灯。而越是珍惜影子,就越是反衬出身边无人,倍觉孤单。由此,“惜影”二字,就渗透着深刻的悲凉。夕阳如此,男子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最末两句,诗人用灵动的文笔,将形影相吊、无可奈何之状,绘制成一幅颜色绚丽,骨子里却悲凉的画面,让人嗟叹不已。

(二)

高揖马鞭于熙来攘往的路岐

万户千门垂杨下我伫足沉疑

一夜的西风长安为落叶之国

不得不珍惜多年无尘的素衣

【精读】

此诗抒发的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感伤。吴兴华发表此诗时,不过二十岁,恰是少年才子,自然不会有这种体会。因此,他只是用别人之典,感别人之伤,用新诗之瓶,盛古典之意境,进行了一些诗歌试验而已。

读此诗的要诀,首先在于弄清几个典故。一二两句的原型乃是李白的《相逢别》:“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在长安都市的岔路口,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主人公与朋友马上相逢,高举马鞭作揖,又各自为前途而奔忙,于是匆匆相别。他们相逢说了些什么,诗中没有交代。但辞别之后,主人公情绪明显低落了。在万户千门的垂杨下,他驻足沉思,感慨万千。可如何感慨,诗人没有明说,却荡开一笔,开始写景。

一夜的西风长安为落叶之国

此句化自贾岛“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在原诗中,贾岛是说与朋友夏日告别,如今已是秋天,不由心生挂念。而在此诗中,诗人是在感慨时间之流逝,匆匆又是一年过去,黄叶飘零,自己马齿徒增,并无所成,让人顿生蹉跎之感,于是自嘲地说了一声:

不得不珍惜多年无尘的素衣

这句说得很是心酸。“素衣”二字,源于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表面意思是,长安洛阳两地风尘颇多,一袭白衣也染成黑色了,说的是羁旅风霜之苦;而其寓意是,京中恶浊,混迹其中,纵然是洁身自好之人,时间一久,也容易被沾染了。

而陆游曾反其意而用之,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当时陆游六十二岁,光复中原的壮志未酬,在京城杭州闲居无聊,不得重用,于是感叹:一身素衣,还来不及被风尘所染,只想回家躬耕,清明之前即可回家。

吴兴华诗中的主人公说,“不得不珍惜多年无尘的素衣”,也正是在说,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至今仍一身素衣,欲“化缁”而不可得,更不必说什么身居要职了。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出他与好友相遇时曾发生了什么。也许好友已春风得意,高头大马,高举黄金鞭,相比之下,让他顿生失落。

(三)

肠断于深春一曲鹧鸪的声音

落花辞枝后羞见故山的平林

我本是江南的人来江北作客

不忍想家乡此时寒雨正纷纷

【精读】

解析一首诗,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谁在诗中发出声音。艾略特在《诗的三种声音》一文中曾说:“第一种声音是诗人对自己说话,或不对任何人说话;第二种是诗人对听众说话,不管人多人少;第三种是诗人试图创造一个戏剧性人物在诗中说话;这时他说着话,却不是他本人所说的,而只是虚构的人物对另一个虚构的人物可能说的话。”

那么这首《绝句》,又是谁的声音呢?可以明确的是,肯定不是诗人对自己说话,也不是对听众说话,因为吴兴华自己虽祖籍杭州,却生在天津,学于北平,不会有江南人到江北作客的感伤。那么只能是第三种声音,吴兴华创造了一个戏剧性人物,让他来说话。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考虑到第三句类似于李煜的“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我们就假定李煜作为此诗的主人公吧。或许此时李煜已亡国,被押送到汴京,幽禁在汴梁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寂寞日子。于是深春的一声鹧鸪声,便让他心生怀乡之情,而故国不堪回首,自然令人断肠。

落花辞枝后羞见故山的平林

此句化自李白的《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原诗说的是司马相如以一篇上林赋得宠,封郎官,顿生异心,开始厌弃卓文君,意欲纳茂陵女为妾。文君得知后,写了一首《白头吟》,要与司马相如决绝。所以“落花辞条”,说的就是一朝分离,就羞于回归故林,就像大河东流,不肯西归一样。而李煜说这番话,意思是说,亡国之后,深知自己过错极多,耽于享乐,疏于政事,所以如今被敌国软禁,算得上是“落花辞枝”,但已经无脸面对故土百姓了。话虽如此,但思乡之情,又岂是用理性所能克制的?于是有了下面两句:

我本是江南的人来江北作客

不忍想家乡此时寒雨正纷纷

江南江北,水土不服倒是其次,而人生境遇更是天壤之别。昔日身在宫苑,软玉暖香,不胜快活。如今深陷囹圄,前途未卜,无限凄凉哀伤。于是他更加思念故土,追忆往昔。但自从灭国之后,家乡遭受战火侵扰,又被别人侵占,不知道又是怎样的情形了。诗人用“寒雨纷纷”来写故土百姓的凄凉处境,算得上恰如其分。而这恰好又是李煜自己的罪过,于是他出现了极其矛盾的心理,既思念家乡,却又“不忍想”。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当然,这个人物未必是李煜,也可以是一个平常的游子。他从江南北上,奔波于生计,或是身在仕途,多年不能回乡,深春时忽听到一曲鹧鸪声,就勾起思乡之情。而后他又从思乡情,想到壮志未酬,或是俗务缠身,以致不能回乡,心中极是无奈。同时,他又怕家乡亲人会有变故,于是又不敢思乡,最后伫立在寒雨寂寞难言,心中百感交集,真是凄苦无比。

注:化自林章《渡江词》:“不待东风不待潮,渡江十里九停桡。不知今夜秦淮水,流到扬州第几桥。”

注:江南一夜的春雨:见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伸向明朝卖杏花”。乌桕千万树:见温庭筠《西州词》:“艇子摇两桨,催过石头城。门前乌桕树,惨澹天将曙。鸂鶒飞复还,郎随早帆去。”乌桕成为与爱情息息相关的伯劳与鸂鶒栖游的所在,又或是期待恋人的女子门前的风景,充满了离别与等待的隐喻。

注:无色的花朵:指青竹。马天来《赋丹霞下寺竹》:“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

注:赵翼《论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注:陆游《古别离》:“粉绵磨镜不忍照,女子盛时无十年。”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后苑,此后六朝均为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即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娱乐之地。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韦庄曾写作《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六朝:三国东吴、东晋,以及南朝时的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金粉:旧时妇女妆饰用的铅粉,常用以形容繁华绮丽。

注:陌上:田间小路上。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作“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作“陌”。

注:惜影:见白居易《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意为孑然一身,倍感孤单,唯有与影相伴,因而对影子有怜惜之意。红衣:当为夕阳晚霞。

注:高揖:双手抱拳高举过头作揖。古代作为辞别时的礼节。《孔丛子.儒服》﹕“子高游赵﹐平原君客有邹文﹑季节者与子高相友善。及将还鲁﹐故人诀既毕﹐文节送行﹐三宿临别﹐文节流涕交颐﹐子高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其徒问曰﹕‘先生与彼二子善,彼有恋恋之心﹐未知后会何期﹐凄怆流涕﹐而先生厉声高揖﹐无乃非亲亲之谓乎?’”后亦指辞谢告退。路岐:即路歧,岔道。王廙《笙赋》:“发千里之长思,咏别鹤於路歧。

注:以上”二句化自李白《相逢别》:“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注:此句”化自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素衣: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注:化自李白《白头吟》:“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注:见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注:T. S.” Eliot, The Three Vioces of Poet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5), p. 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