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进灿烂的耒阳之秋

飘逸香醇的耒阳 作者:欧阳正平 著


走进灿烂的耒阳之秋

走进秋天,走进耒阳之秋,满目金黄,遍地稻香,秋叶红了,山野烂漫,碧水蓝天,村落明亮,一片绚丽风光,一派秋天的收获。

驱车去小水镇的小圩,站在山巅,俯瞰那一片浅草依依、稻穗飘飘的田野,看远处山峦如黛,碧水潺潺,天高云低,不禁想起唐代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只是小圩之秋,有些羞涩,没有太多的凋意。

稻谷正在禾坪晾晒,村民正在忙碌,湾门口的池塘,有几只鸭子,浮着水,划一层波光,不时鸣叫一声,给恬静的田垌,平添几分生气。不远处,画栋雕梁的古老房屋,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小圩之古老,厚重而又沉淀,据说已有上千年历史,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我曾听人讲过,耒阳土著姓氏不多,而小圩附近的李姓、龙姓人家,就是扎根这片土地的古老族群。只是历史在前进,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耒阳土著姓氏的真正来源,就像无法考证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

我总在思考耒阳远古以来的迁徙和变迁。没错,湖南曾号称南蛮之地,而作为湖南腹地的耒阳,又濒临更蛮荒的岭南,那么,耒阳的文明进程应该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是,按照史学界的论证,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汉人被迫往南迁徙,真正纯正中原文化已在今天的福建、广东、赣南这些地方,那么,和这些地方相关联的耒阳,难道不是承袭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了吗?

耒阳文化的内涵,既有包容性,又有独创性,既传承了中原文明,又助推了岭南文明,可以说如一个中轴,承袭了远古文明的精华,因此说,耒阳历史的厚重感,可媲美任何古老县治。

中国人崇尚历史,更崇尚推进文明进程的古代先人。耒阳人何尝不是如此?从神农创耒溯源,再到蔡伦、罗含等古代名人,如果没有历代耒阳先贤的呵护宣扬,后人又如何知晓这些名人的掌故和传说?

同理,在耒阳,一个地域,一个湾村,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所尊崇的先贤,能够从传说,从族谱,从口头故事上流传下来,从斑斑建筑雕刻印痕中流传下来,就证明耒阳人对文化及其文明极为尊重,极为推陈出新,极为古为今用。

其实,漫步秋叶飘红的耒阳山野,拾一片落花,捡一块残砖断瓦,就能勾起你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崇尚。一条小溪,清冽流淌,如一线跳动的音符,连接山上山下,连接乡村田野,连接屋前屋后的村落。站在溪流旁,掬一口山泉,遥望远方衰落的古村落,看着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油然而生的,是对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赞叹。这种赞叹,在秋风瑟瑟、秋叶飘零的季节,特别惆怅,特别耐人寻味。

如今的乡村,早已褪去原始的风韵,一条条水泥路,一座座水泥桥,一栋栋钢筋水泥屋,早已把那些青石板路,那些弯弯石板,那些青砖瓦屋,挤到不显眼的角落,挤到亮堂的山岭背后了。

时代的步伐,匆匆而又匆匆,就像秋天山野的枫叶,不经意间,由绿而翠,由翠而红,由红而深红。就如同自然规律,春夏秋冬,季节更迭,四季分明。

眼下的乡村,新房遍布,旧房躲进了角落,一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新房,或典雅,或新潮,全然没了古老青砖瓦屋的翻版,以前的江南秋雨挂檐头,早变成了绵绵秋雨绕洋楼。

季节如期而至,乡村,却变得潇洒,变得令人陌生和兴奋。只是,对一些怀旧的人来说,惆怅如缕缕炊烟,挂在眼眸,挂在远去的记忆中。

古韵渐渐远去,却有些让人依依不舍。迎着深秋的阳光,我走进余庆办事处同仁村梓江湾村,这里山峦重叠,石岭连绵。禾坪上,76岁的李楚英老人,面对着自己那间有些破败的老屋,喃喃自语。整个梓江湾,原来有四个组,七百多号人,都住在沿袭了几百年的老房里。

而今,短短一二十年时间,老房飘摇欲坠,一栋栋新房早已取代老房,成了另一道风景,随着村民潮水般地涌进城,眼下湾里只有几十号人。人少了,新房稀稀落落住着一些老人,而那些延续几百年的老房,则极少有人居住。由于没有拆除,老房仍耸立湾的四周,形成一道极不协调的画面。

类似梓江湾这样如秋风般飘零的乡村旧房,耒阳还随处可见。新房耸立,旧房没有拆除,这种格局,相信还会延续一些年月。这种延续,实际上是一种割舍不尽的情愫,上升一层,则是文化进程的一种连接。古老湾村,给我们留下的,是先辈的辛酸和期望,是民风民俗的传承和印痕。假如乡村没有了画栋雕梁的旧楼,没有了一格格树木窗台,那么,我们耒阳方言中最贴近古韵的“箭眼”,今后怎么去描述和解释?

文化的传承,有时候是需要原始东西做辅助的,就如同现代化进程中,总要营造一些先进东西去引领一样。旧貌换新颜,那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然而,在飞速的时代变更中,我们是不是在某些方面要做些停滞,或者轻缓一下脚步。面对那些几百上千年的传承,如小圩那样的古老建筑,如梓园那样的旧房,可不可以发动有识之士,如装扮钢筋水泥楼宇一样,去加以修缮,旧中出新,那么,文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会如磁铁一样,屹立于耒阳大地,就会如秋天的清风一样,溢芳流彩,渗透到耒阳的东西南北,造福于后代。

时代越发展,历史越向前,文化传承显得越重要。扎根沃土的传统文化,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让中华文明车轮滚滚向前。毫无疑问,对耒阳传统文化的延续,是需要多方努力的,不仅需要保护一些古建筑古村落,更要保护由古民居而繁衍的本土民风民俗、民间文艺、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间俚语,等等。只有多管齐下,发挥政府主导民众自发参与的原则,才能将土著文化传承传袭,发扬光大。

深秋,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枫叶飘红,山野烂漫,碧水潺潺,蓝天白云,收获的田野上,一派溢光流彩,把恬静的氛围,把古老村舍和现代建筑交相辉的乡村,装点得绚丽多姿,妖娆迷人。

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有诗云: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声伴着秋叶,方显秋的辽阔,满满收获的秋日,彰显无边的魅力。

日新月异的变迁,让城市和乡村变得更美更靓丽。走进秋天,走进耒阳之秋,在斑斓的色彩中,去领略大美耒阳,去参悟耒阳的文化底蕰,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会产生一种为传统文化传承做一份努力的冲动。

(此文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