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关注这一方水土

牛浪湖畔:时光里的章庄 作者:曾纪鑫,杨先金,胡祖义 编


序:关注这一方水土

樊星

得知来自公安章庄铺镇的一批作家已经编好了一本写故乡的文集《牛浪湖畔》,其中有我多年的朋友潘宜钧、曾纪鑫、胡祖义的大作。朋友们希望我写个序,我感到非常荣幸。

四十五年前,我高中毕业,插队的地方就在离公安县城只有八里地的曾埠头附近(当时叫杨厂公社荆江大队三八生产队)。在那里劳动、挣工分、生活,直到高考突然恢复后的1977年底,在杨厂中学参加高考后,才离开那片土地。在那里度过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光。因此,对与公安县有关的一切事都特别留意。我也有幸回去几次,一次是在县城给华师函授班上课,两次是参加文学活动(参加过诗人邹平的作品研讨会,还有一次是“黄山头”酒厂的文化活动)。每次去,我都会在当年拉板车爬过的杨公堤、老邮局门前的阅报栏,还有赶过船的码头一带怀旧,凭吊青春。一直到今天,每当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此书将中国新文学的源头上溯到“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或者当我遇到来自公安的老友(包括作家陈应松、潘宜钧、曾纪鑫、胡祖义、侯丽),收到他们的赠书,甚至,每当我在武汉街头看到“公安牛肉鱼杂”“公安锅盔”的招牌,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特别的情感: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

而今,二十多位公安章庄籍作家将各自写故乡、赞美故乡的诗文汇成一册《牛浪湖畔》,凝聚了他们(亦称“郑公作家群”)共同的故乡记忆,也成为章庄人宣传家乡的一张别致的名片,可喜可贺!这本书的出版,增添了章庄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对于宣传章庄、宣传公安,立了一块里程碑。

我注意到,章庄作家们的故乡记忆常常不约而同地汇聚在对那里的神秘文化、神奇感觉的渲染上——从杨先金的《揭秘牛浪湖》对故乡“风水好、出人才”的点染,对郑公渡水文化的深情回望,到曾纪鑫的《故乡新港》中有关“桥、水、鱼,是我童年的三个重要符号”的真切回忆,还有杨传向的《漫说牛浪湖》中有关“古道旁,牛浪湖边,那神秘的兵器堆总是诱惑着后人钩沉拾遗的奇想”以及“楚辞里充溢着屈宋离骚、九歌、天问、招魂、高唐赋、神女赋等等情愫的涔阳风物,如兰芷、杜若、荇荷、蒲苇、薜荔、辛夷等等,此地最盛”的妙笔,连同潘宜钧在《樊家嘴》中对故乡苦涩往事的追怀,尤其是对于那里回荡的“凄楚的丧歌,古远的调子”的咏叹,以及郭业友在《经山历水话章庄》中那句“水的不尚浮华,以‘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谦卑滋养着这里的文明”,卢成用在《展翅凤凰鸣春风》中有关在风雪交加之夜驾一叶扁舟游湖的浪漫回忆,乃至胡祖义在《今古积淀 旅游大镇》中关于“郑公渡”来历的动人讲述,谭维帖《童年记忆,牛浪湖畔郑公渡》中关于“一千多年来,只要是文人墨客吟咏公安的诗篇,无不对公安的水感慨系之,赞叹不已”的回眸,都令人浮想联翩:遥想楚风的神秘、历史的厚重、水乡的苍茫,思接民间无数神奇的传说、文学经典中那些传达神秘体验的篇章(从《楚辞》《洛神赋》到《聊斋志异》),还有沈从文的名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连同“上善若水”的古老智慧,以及陈应松作品中对公安水乡神秘文化的渲染,连同我在公安感受过的民间楚风遗存(例如“跳丧”)……甚至,关于牛浪湖的得名,各位作家也有不同的记载:或说湖水似琼浆,故名“牛奶湖”;或说得名于“巨浪如牛”,很富有神思异彩,都凝聚了令人感慨的想象!湖北是楚文化的故乡,楚文化的一大特色正是神秘、神奇(鲁迅论《楚辞》便有“其思甚幻”一语,见《汉文学史纲要》)。章庄的作家们在冥冥中以生花妙笔渲染故乡的神奇历史、神秘民俗,使得他们的故乡记忆平添了一层瑰丽的异彩。由此可见,此地楚风之得天独厚、源远流长,这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另一大看点,便是对于故乡生活气息的描摹——黑丰的《宁静的小杨叶》中对于“在火坑烤红薯、烤土豆、烤糍粑。在火坑坐上一个陶罐,炖红枣、莲子、藕、腊肉、灌肠、猪蹄什么的”温暖追忆,李开梅的《郑东街》中“大年三十晚上,郑东街家家户户会在火塘里烧上一个大树蔸来守岁”的温馨场景,胡祖义《贺新年的民间艺人》中关于“过去农村过年时,能看见许多孩子走乡串户打三棒鼓”的深刻印象,杨先金的《“美人蕉”的传说》中记录的婆婆有关古人以脚小为美,所以粽子也包得如“美人脚”般玲珑的浓浓乡情,连同那些怀念荷香、橘香、藕香、稻香、野菜香、茶香的美文(如潘宜钧的《庚子春疫十记》,杨先金的《游子恋橘》,伍业琼的《家乡的莲》,胡祖义的《难以忘却的乡间美食》,曾纪鑫的《我生命中的水稻》,谭兴龙、李良文的《十里飘香紫金茶》等,都散发出公安水乡特有的气息——朴素、温馨、清新、醇厚。这一切,与关于历史风云(如刘成喜的《青山秀水章庄铺》)、历代名人(如杨先金的《揭秘牛浪湖》、胡祖义的《沉淀的历史和传说》等文)的讲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看到水乡淳朴民风的另一面:像牛浪湖一样激荡的峥嵘往事,惹人遐想,那一方水乡,孕育了丰厚的物产、灿烂的文化,也经历过天灾人祸、艰难困苦的一次次考验,砥砺出既温馨浪漫又刚强坚韧的民气,也因此才成就许多传说,凝聚在一起,升腾出感人至深也气势冲天的浩荡云阵。

读罢掩卷,感慨良多。在各地争相抢占宣传本土文化高地的新浪潮中,杨先金大校深谋远虑,呕心沥血,带领章庄作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我读过不少展示各地文化特色的“大散文”(从胡平写江西文化的《千年沉重》到马丽华写西藏文化的《藏北游历》《西行阿里》,从陆文夫的《老苏州》、贾平凹的《老西安》、叶兆言的《老南京》、流沙河的《老成都》、于坚的《老昆明》、池莉的《老武汉》到汤世杰写丽江的《殉情之都》、叶广芩写周至的《老县城》等),都是当代作家书写地域文化的厚重收获。我也知道各地都有一批作家在梳理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方面下了大功夫,为研究、宣传本乡本土的文化写出了许多佳作。然而,像章庄作家群这样齐心协力为故乡小镇谱写文学新篇的群体行动,似不多见。这本书,是章庄文化建设的硕果,也是一个标杆:由有关领导干部积极支持,作家们踊跃参与写作,亮出“章庄作家群”(亦名“郑公作家群”)的身份,以创作的实力来继承、发扬“公安派”的精神,打造当代公安文化的新品牌。

匆匆草就,难免挂一漏万;言不尽意,此情灼然可感。

感谢那片热土!也期待那片迷人的水乡涌现出更多的文学新人,产生出更多、更厚重的佳作!

2021年10月9日于武昌南湖

作者简介:

樊星,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浪湖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