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玉振金声泽后昆——《江苏传统中的家规集萃》序

为书作嫁 作者:程章灿 著


玉振金声泽后昆
——《江苏传统中的家规集萃》序

家规就是家训,也可以称为家诫,用字不同,词义却是一样的。规、训二字连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新词“规训”(discipline)。在西方后现代文化学研究的语境中,“规训”这个词除了规范、训诫的表面词义之外,还有社会对个人言行、思想进行管制的意思,隐喻社会力量的强硬、冰冷,透露出社会与个体之间二分甚至对立的关系。家规、家训,可以说是家族或家庭对其成员的规范和训诫,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种规训所突出的更多是尊长对后生的教育和培养,突出家风、家学对家族家庭成员所起到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寄托着家族的期望,透着亲情的温暖。

中国人历来注重教育,看重子女的教养。教养的形成,固然有赖于有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机制,但更有赖于家教。称赞一个人“家教好”,那不仅是对这个人很高的评价,也表达了对其家庭的充分尊重。家规、家训、家诫之类,可以统称为“庭训”。“庭训”是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出自《论语》,它揭示了家规、家训起源与儒学文化传统的关系。有一天,孔子的儿子孔鲤看见父亲站在庭院里面,于是“趋而过庭”——“趋”是晚辈在长辈面前恭敬地低着头、小步快走的样子。孔子叫住孔鲤,问他:“你学《诗》了吗?”“没有。”孔子说:“你不学《诗》,怎么能正确地说话呢?”孔鲤受了教诲,就“退而学《诗》”去了。又有一天,孔鲤在庭院中再次见到父亲。父亲问他:“你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于是,孔鲤就“退而学礼”去了。这是最早的“庭训”记载,也可以说是对孔门家规的记录。夫子循循善诱,为后世家长树立了榜样。“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以儒学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古代中国,家规、家训、家诫等深度融入社会各阶层的家庭,成为培育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家规、家训、家诫之类的文字流传至今。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无论是盛世还是衰世,这一传统都绵延不断。总体而言,其宗旨都是培养家族人才,传承家学,延续家风,光宗耀祖,服务社会。就其具体形式而言,又各有不同,有的注重口头教导,有的注意文字训诫,有的注重言传,有的注重身教。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分裂、动乱的时代,以家规、家诫为代表的家族教育文化传统却表现得特别突出。那个时代的许多名人,包括曹操、曹丕、王肃、诸葛亮、羊祜、杜预、颜延之、萧嶷、王僧虔、徐勉、北魏孝文帝等,都留下了家诫、家训之类的文字。就连西晋“竹林七贤”中那位以性格峻急刚烈著称的嵇康,也写下了《家诫》,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如何小心处世、如何谨慎地待人接物。而被推为“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系宏大、结构完整,是这个时代的家训中名副其实的集大成之作。

江苏人杰地灵、文化发达,产生了许多文化世家,为中国历史贡献了许多杰出人才,这与江苏重视家族教育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西晋末年,以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中原士族纷纷南渡,定居南京以及江苏各地,在这里生根,在这里成长。他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非常看重家族子弟的成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后辈,使其传承家学、延续家风,这些家族因而得以绵延久远,为中国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祖籍山东临沂,而生长于南京的颜之推,就是这批文化世族中的一员。《颜氏家训》不仅是魏晋南北朝家规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江苏家规的代表作。

六朝以降,江苏文化日益发展繁荣,在中国文化版图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唐宋迄明清,江苏文化名贤不匮,世家不绝,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江苏名贤世家的家规、家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文化蕴含极为丰富,或崇尚耕读传家,或勉励廉洁奉公,或催人奋发自强,或劝人积德为善,总之,充满了积极入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故家乔木,令人怀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金声玉振 泽被后世——江苏传统中的家规集萃》整理江苏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家规,萃取精华,重在阐发传统家规对家风培育、家道延续、家族传承的重要意义,及其虽历上千年而不竭的精神穿透力与文化生命力,既传承、突出了江苏文脉,又致力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更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相信它的出版,必将受到全社会的欢迎。

2008年1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