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西游记》的人类学语境

《西游记》诗性哲学精神 作者:张兴龙


二、《西游记》的人类学语境

古代中国一直不乏优秀的神话作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早早地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神话概念,因此,在中国的神话艺术王国里,多少有点儿像孙悟空带领一群猴狲在打闹折腾,热闹固然热闹,却苦于没有世界性的名分而颇有苦中作乐的意味。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神话在世界神话中的地位。因此,中国虽然和古希腊等国家一样产生过优秀的早期神话,终究在神话学的地位上无法与古希腊相比,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笔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长期被我们本土学者漠视,到了 20 世纪,才有少数学者涉足其中,而且,旧中国的最早研究者们恰恰是从西方引用神话学的概念来解读中国神话的。

按照目前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中国最早提出神话概念的是 1902年的梁启超先生,他第一次使用了由日本学者发明的来自myth的“神话”一词。在 20 世纪初年《新民丛报》(1903)上发表的署名为蒋观云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中使用“神话”概念,其后,王国维先生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也以西方古希腊灿烂的神话为比照,论述了中国《庄子》《列子》的南方文化在想象力上远远大于北方。由他们开启的中国神话研究先河之作,对后来我国神话研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过,由于他们的学术研究明显受到留学或游历日本期间的日本神话学研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中国神话的阐释仍然依赖非本土的外来神话理论框架,从而无法真正做到在文化深层结构上切入中国神话本质。同时,两位国学大师也没有非常专注于神话本身,其后的蔡元培、顾颉刚、郑振铎等著名学者对神话的研究,大多与此类似。真正意义上切入中国神话本质问题的,当属现代文学著名学者鲁迅和茅盾。

鲁迅对神话的关注出现在 1908 年,在他发表的《破恶声论》一文中,指出神话与文明的问题,按照其一贯倡导的民智启蒙、救亡图存的理念,认为不了解神话就不了解西方文明。1923 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于神话的理解和阐释有了巨大的突破。在该书的第二篇题为“神话与小说”中,鲁迅认为,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在鲁迅看来,神话就是先民对于人自身无法理解现象的一种解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