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里的昌凌——序陈昌凌小说《烟雨桃李》
张道发
和昌凌兄相识算来近二十年了吧,我们第一次见面的细节早如云烟。只恍惚记得:那时我是乡下的“闲人”,整天侍弄诗歌这“劳什子”,而昌凌是某乡村学校的老师,闲时也喜欢拨弄文学与书法。
之后的许多年,我们彼此杳无音讯。之后,又因为文字“久别重逢”。文学这个“媒人”将两颗热爱文学的心连在一起。一晃,我们都已人到中年。时光真是残忍而仁慈,不变的,仍是我们对文学的热情。
这几年,昌凌在散文写作上可谓风生水起,一本厚厚的《枫桥镇的早春》将他这支散文之笔磨得透亮。他不时有散文发表或获奖。我本以为昌凌会在散文写作上继续精进,没成想,某一个响晴响晴的天气里,他突然交给我一部长篇小说,就是这本《烟雨桃李》,搞得我十分惊讶!
诗和散文我还能说上个一二,对于小说,我是十足的门外汉。我平时对小说的审美仍停留在几部经典而唯美的小说里,比如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汪曾祺的《受戒》。读多了这样富有诗意的小说,反观当下的小说,总觉得“杂而无味”,所以,平时极少阅读小说,尤其是当下作家们的小说。我固执地以为:“他们写不出什么来”。当然,这是我的偏见。
昌凌的这部《烟雨桃李》,题材是针对当下民办中职教育的种种,书写一种独特的体验、心态和观点,表达一种关切。这部小说总体写得舒张有度,渗透着散文风格,既有小说的情节线索,也有散文的语言妙趣,这也印证了昌凌对本小说的审美取向。小说就像一只鸟,轻盈的身影可以飞落在世界的任何枝头,让读者倾听它的呼吸和脉跳,随着它叙事的节律而起伏震荡。
昌凌兄的这部小说是有渊源的,题材来源于他真实的生活。作家本人曾有过十几年民办教育工作者的经历,他对里面的拐拐角角可谓通透,这也是他创作的“材料库”。小说似乎信手拈来,毫不费劲,但作者并非有丝毫的松懈,追求小说的艺术乃是其中的“力道”。会读的读者会在这部小说里找到共鸣点。
零碎地写下这些,可能会让大家失望,因为,我似乎并没有写出什么。哦,还是让聪明的读者去读吧。只要进入这部小说,你就会走进作者为我们建构的这所校园里,让我们一起喜怒哀乐,共度一段丰沛的人生!
(作者系肥东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