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富矿(代序)
有一次,在京城与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晤谈,他说:“现实中诸多问题,都可在明史中找到答案,可谓读了明朝就明白。”我笑道:“若单单以明朝论明朝,倒是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之处,或可说读了明朝不明白。”王先生听罢一笑,回道:“这两个立论都站得住,你我各持己论,写一本随笔加以阐释如何?”我觉得这建议不错,于是拉拉杂杂写了十几篇明史札记,并以《看了明朝不明白》为题目,在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杂志上开辟了专栏。而王先生亦以《看了明朝就明白》为题,在大连的《城市美文》杂志上开设专栏。如此东西呼应,诚文坛雅事也。
去年受《美文》杂志邀请,去西安访问,平凹先生笑着说:“你的这些明史札记,实际上都是你写作《张居正》时剩下的边角余料,如今再派上用场,用另一种面目出现,实在很好。”他的判语下得很对。这部书的出版,实乃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副产品。
说是副产品,是指运用的史料而言。若就文章的锤炼以及思考的指向,本书则另有气象。
却说在《美文》杂志开了《看了明朝不明白》的专栏之后,便有不少出版社前来邀约洽商这本书稿的出版。出版家与作家之间,从来就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但某一本书与某一家出版社合作,则完全出于机缘。去年12月份,我应广东人民出版社之邀,前往广州参加南国书香节有关活动并在广州大学城演讲,得以结识该社诸位领导以及同仁,发觉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学历史出身的,顿时大感亲切,便决定把《看了明朝不明白》交由他们出版,并越俎代庖,一并将王春瑜先生的《看了明朝就明白》交给了他们。因为这两本书虽题义相悖,但旨趣相同,放在一起出版,可方便读者品鉴。
近两年来,我因忙于将《张居正》搬上荧屏,不但编剧,而且还承担了总策划的任务,所以每感时间不够用。本来可以多写几篇文章,让这本书显得更厚实一些,但实在分身无术。加之王先生早已成书,也不好意思让他精美的书稿老是一壁向隅,于是只好匆促交稿。
我曾说过,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国民都有嗜史的习惯,中国人也不例外。一个人只要稍稍有了一点阅历之后,就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历史情结”,这是历史小说在读书界大为走俏的原因。近几年,读史札记之类的书,亦在书坊间流行。但是,窃以为,此类书中,志史者多,识史者少。明代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富矿,它不但是中国专制文化的鼎盛期,更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市民社会的生长期。深入其中,进行发掘与辨析,对今天的社会,借鉴的意义尤大。
2006年5月18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