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溪小学的故事
吴建亚
江溪小学始建于1906年,初名“私立江陂初等小学堂”,期间共经历了18次校名演变,于2017年正式更名为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至今,学校已有117年的办学历史。
图1 江溪校园 贺文熠绘
1916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瞿秋白来校任教。瞿秋白到无锡当教员的历史,最早见诸他写的《饿乡纪程》。经无锡尤伟、周汉成两同志多处调查查明,秋白任教的小学,原先是南宋理学名儒杨龟山(道南先生) 后裔在南祠堂内的家塾“道南书塾” (又称杨氏书塾),地址在江溪桥东堍。它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江溪桥又称江陂桥,学校初名“私立江陂初等小学堂”,又因办学经费由杨氏义塾负担,当地人简称它为“杨氏小学”。
民国四年(1915年),教育部命令全国小学均改称“国民学校”,它又改称“江陂国民学校” 或“杨氏国民学校”。秋白至杨氏国民学校当教员,是经过多人辗转相托,雇了船,由秦耐铭陪同到校任职,当时学校的校长是许若杞先生。
秋白任教时,学校设有国文、乡土、算术、书法、图画、唱歌、缀法(写作) 等好几门课程,考试卷以“佳哉可也” 四字分等级,每天上下午各上三节课。秋白在无锡江陂小学只任教一个学期,即1916年2月至7月,放暑假后便辞职他去。尽管仅任教半年但感受到的社会内容却是极其丰富的,以致他在以后的回忆文章中,多处满怀深情地记叙着这段经历。先生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先进的办学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校共有6位校长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共有15位校长任职,现任校长是吴建亚女士。民国时期,学校规模不大,设施也很简陋,只有4个班级,34名学生,5名教职员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后翻建了前大楼和后大楼,新建了科学、电脑、美术等专用教室。教育管理日趋规范,走向教育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先后改造、扩建了两幢教学大楼,完善了操场、教室等一批校舍设施。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进行教师业务培训。改革开放大潮中,时任无锡市委副书记陈璧显同志来母校视察,参加建校90周年庆祝活动。跨入新世纪后,江溪小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以全新面貌融入新吴区、无锡市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瞿秋白图书馆、博雅楼、弘毅楼、文沁楼、励志楼、致远楼等建筑,矗立于校园内。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学校在教育科研、特色发展等方面均获取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家校共育”示范校、全国文明校园培育单位、全国双有先进集体、全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平安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金奖学校、无锡市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等诸多荣誉。
图2 校园地图 王志宸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