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泼墨于故乡那一片热土——西河柳《守住人生的心锁》序

守住人生的心锁 作者:西河柳 著


泼墨于故乡那一片热土——西河柳《守住人生的心锁》序

⊙ 梁剑章

2007年9月份,西河柳加入河北省散文学会,2009年学会举办第六届河北省散文名作奖表彰大会,我在石家庄与他见面,印象中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不善张扬、温文尔雅的年轻人。今年春季,他加了我的微信,说是要出一本集子,看我能不能写上几句话,我说把稿子发给我吧,这就促成了这篇序言。

西河柳生于1978年,其人生经历并不复杂,一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娃子,中专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并且一直在工作岗位上。他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少时读书如饥似渴,奠定了文学基础,十七八岁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二十多岁在山东《菏泽日报》发表微型小说《血雨》处女作,此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二十多年来,精于多种文体的创作,获得了满满的收获。

收入本书的文章包括《斜晖脉脉》《亲情拳拳》《柳色青青》《物华依依》《枣林深深》《莲叶田田》《言之凿凿》7个专辑70余篇。纵观全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描述精细,用语洗练,是一部接地气,有血有肉,视野开阔,感情充沛,评述精当,蕴含丰富哲理思考的散文集。

行唐是冀中大地一座古老的县城,它西倚巍巍太行山,东靠广袤的华北平原,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地势,郜、沙、磁、曲,四河贯境。在隋、唐、五代时期,行唐南通常山关(今正定),北临古代名山恒山(又名常山,别名大茂山),东通唐代绫绢主要输出地,唐代名城定州,西达都城长安,其道路交通之便利,可谓“四通八达”,也因此造就了独具行唐特色的历史文化。

我尤为感慨的是,西河柳扎根于行唐这片热土,以深情的笔触描摹了行唐的山山水水等自然风貌,描述了古今发生在这里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深刻地再现了它浓厚的历史风华。他的这种描述不是片面的、零星的,而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尽管有些文化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通过作者清晰的记录,厚实的文笔,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原貌,让行唐的历史一脉相承,让人们永久的记住它们,缅怀它们。清凉寺曾经是行唐当地最大的一座寺庙,那里所留存的“敦煌壁画”可谓价值连城,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但在当地早已销声匿迹。一位曾经在行唐工作过的市委领导偶然出访英国,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厅发现了一幅注明来自行唐清凉寺的“敦煌壁画”,由此引起了全城的高度关注和震动。作者以一篇11000多字的《风雨清凉寺》,详细阐述了清凉寺的建造历史、规制、规模以及“敦煌壁画”被强行盗卖的整个过程,解开了当时贫弱中国文物流失的内幕,为壁画的流失“定了案”。不管以后壁画能不能回归,当年侵略者偷窃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为今后的文物保护敲响了警钟。

西河柳对于行唐古文化的追寻,不仅仅就山说山,就水说水,就寺说寺,他放开视角,力求把每一处遗址,每一个故事说深讲透,使读者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在《风光旖旎孔雀湖》一文中,他谈到孔雀湖的“洗心亭”,不仅介绍了行唐洗心亭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旁征博引,介绍了神州大地多处洗心亭,指出洗心亭的内涵在于如《抱朴子·用刑》所言:“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洗心,即悔过自新之意。“洗心亭”,也许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修建的。神树湾景区门口,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雪浪石影壁,引起了作者的关注。他深入了解雪浪石的产地,了解到这种“片麻岩”产生的过程。它的主要产地为定州、曲阳。宋代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说:“中山府土中出石,灰黑,燥而无声,温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常往山中,采一石,置于燕居处,曰之为雪浪石。”由于苏东坡这位大文豪在定州任职,“片麻岩”便有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雪浪石”。

西河柳的文笔常常生发出丰富的想象,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形象去拓宽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从寥寥数笔中牢牢地记住它们。他在《不尽风韵说缶山》中描述缶山的体态:“缶山,是大自然赐予行唐人的‘女神’”“怎么看也不像古代的瓦缶,倒像一个多情的少妇,羞赧地袒露胸脯,蜷缩着躯体,自西向东、背地面天地横亘于行唐北部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处。”这种描述,不仅让到过缶山的人加深了印象,也引起了没有去过缶山的人想去的强烈欲望。

在行唐这片热土上,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都掩藏着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似乎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一个作家的使命就是要把他们还原,让他们留在史册上。在叙述自然风景、文物遗存的同时,西河柳注意挖掘那一方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行唐是全国闻名的红枣文化之乡,有文字记载的栽植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作者以多篇幅描写行唐红枣的神韵:“碎碎的、翠黄的枣花挂满了枝梢。细细的叶梗,有序的叶片,孱孱弱弱的”“碎碎的花蕊凝然向中间簇拥着,宛如托着一颗水晶的心,又似淡绿的雪片。在袅袅的风中,追逐着一个个成熟的故事”。因此,在作者笔下,就有了《探秘千年古枣树》《神木“雷劈枣”》《真是一树红玛瑙》《枣乡美酒枣木杠》《枣林苍茫数千秋》这一系列优美的篇章。那年,我曾经去过曲阳虎山,在那里品味了当地的枣木杠酒,清澈透明,浓烈劲足,三口下去豪迈之气顿生。行唐与曲阳是临县,具有一脉相传的酒乡风韵。

亲情、友情、爱情是散文写作绕不开的主题。西河柳的情感散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给人以真实淳朴的感受。在《亲情拳拳》小辑里,作者写到了父亲:“因为这威严,父亲成了我眼中力量与支撑的象征”“只是,当我真正懂得了父母恩情的时候,却因为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和自己的家庭上,而无暇过多地亲近照顾他们。一次次迎面走来,又一次次转身离去。”也许,这就是作者内心的愧疚吧。一篇《回家》,作者从郑州上车一路北下,当踏进家门时,看着母亲慈祥地脸庞,一声“妈,我回来了!”注入了游子思家的多少酸楚。这样的散文能不让人感动吗?还有,作者与弟弟的相互关爱,与妻子的相互扶持,甚至于一盆栀子花、一个黄昏、一缕夕阳、一颗晨星,都可以从他笔下流淌出一篇篇美文。“在夕阳里,我深锁的愁眉舒展开来。我的心纤尘不染,目光温柔如水。我所遭遇的种种痛苦和磨难也都将会化为吉祥。”这就是西河柳对于黄昏的解读。

中国的历史是丰厚的,毫无疑问,这中间有着许多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注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德善正义的追求。即便是评述文章,西河柳的文笔也与行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古空闻属许由》讲述了尧舜时代高洁贤德之人许由,隐居在箕山颍水(指行唐县)一带,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以“拒受尧禅”“颍水洗耳”闻名天下的故事;《乐羊食子克中山》讲述了战国初期魏国将领乐羊“挥鞭称神树”的传说;《王羲之一笔断江河》讲述了书圣王羲之在行唐甘泉河为学生架桥、为民造福的故事……这些传说,无疑丰富了行唐的历史文化,填充了行唐的文学宝库,是值得肯定的。

一个成熟的散文作者,必然是一个思考者。本集所收录的多篇议论性文章也彰显了作者的思考范围、思考广度和思考深度。《别和上天谈公平》告诉我们,世界上是没有绝对公平的,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思想包袱,轻松上阵,轻松前进,轻松面对人生。《直面缺陷》告诉我们,有缺陷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极力掩饰缺陷,从而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人生就好比一把锁,锁芯不坚固,再庞大的外表都没有用。因此,守住“锁芯”十分重要。作者爱茶,茶可静心,茶可润心,因此就有了《十里梅坞蕴茶香》《定园品茶听评弹》《雾里青茶事》等多篇文章。从品茶中,作者升华了思想境界,历练了人生。“蓦然发现,手中握着的,原来正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是西河柳在品茶中得到的感悟。

在叙述许多重大事件的过程中,西河柳不忘家乡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将它们记录得细腻可亲。《难忘“苦累饭”》《软韧甜糯“牛筋干”》《长忆腊八糜》《年糕,一抹缱绻的乡愁》《甜蜜的糖活儿》讲述了行唐众多风味小吃,让人馋涎欲滴。唐布曾经是行唐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行唐的土布织造兴起于元末,至明初时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六百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行唐民间织布业异常发达,几乎家家纺线,户户织布,在北方尤其是晋东北、雁北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后来唐布受到现代化纺织工业的冲击,迅速走向没落,但作者依旧怀念幼年时那“咣当咣当”的织布声,怀念外婆在纺车前忙忙碌碌的身影。

《言之凿凿》小辑为评述作品。其语言叙述准确,观点新颖,彰显了作者的独立思考精神,如评价陕西作家文兰先生的长篇小说《命运峡谷》,我认为是他近年来现实主义经典化写作的一个突破,是经过长期酝酿和艰苦创作的容量较大的厚重之作。评价闻香流连的农村往事系列散文,则选取了独特视角,通过描写柳罐、纺车、风箱以及锔盆锔碗、缚笤帚等,记录农村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农具、炊具及生活方式,在古今观照中透视生活变化,在轻吟低唱中抒写乡土情怀。同时,不少文章也谈到了作者创作的一些体会。总之,本书语言质朴,穿透力强,读后给人以美的感悟和享受。

在创作上,西河柳始终认为,家乡和家乡文化是他创作的主要源泉,这不仅是他深深的恋乡情结,也是他创作的持恒动力。生他养他的故土,他认为有责任、有义务把历史的遗音,历史的风采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撰写出来,献给家乡,献给读者。多年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很好,很有成绩。我们应当为他这种创作精神和创作行为表示肯定和祝贺。

“瑟瑟风雪中,我是那株固执的腊梅。看着你遥遥无期,我却依然固守着冬天”,这是西河柳早年写下的诗句,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河柳“这株腊梅”在经历了风寒之后,会不断绽放出更为灼艳的花朵。

2022年5月1日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