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多年的烹饪学习和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尊师好学,认真研究烹饪理论,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指导思想,在中国四川、山东、广东、海南等各地区得到几十位国家特级烹饪技师、名厨、烹饪高手的指点;在国外,又得到外籍西餐高级厨师的亲自传授。作为一名“红案”特级厨师,多年来,不断取各家之长,掌握了各地区各种风味菜肴的实践操作经验。根据多年的烹饪实践,他总结出了40种“味型”的调和理论,目的是使各菜系在菜肴味道的创新上走出一条新路。 烹饪界由于多年来养成的“保守”习惯,在菜肴调味配比这一重要环节的传授上,师傅常常不能倾囊相授,使得下一代厨师在学习中费功、费时,效率甚低,不利于烹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总结,将各地区的调味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使菜肴的口味达到标准化、系列化;“调味”作为一种“艺术”,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此书总结了中餐调味及西餐调味的一些规律,希望对厨师在继承和发展各地区烹饪事业上有所帮助。本书中之各味型的例菜,在制作的烹调器具的选择上,本着“干净、轻便、快捷、效率高”的原则,选用中国广东地区台式煤气鼓风灶、中国粤式单底煸锅。灶的优点在于上下水方便,容易调节火力,干净无污染;煸锅的优点在于体轻,受热快,容量大。在烹调方法上,选择简便易行、容易掌握的烹调方法,如“飞水”(我国南方的叫法,北方叫“出水”)、“拉油”(南方的叫法,北方叫“滑油”)。在菜肴的外观“形”的参评上,以广东地区的“明汁亮芡”为标准,与山东、四川等地区的“抱汁亮油”和“明油亮芡”相比减少了用油,有利于人体的保健。当然,各地区在调味上,还应运用自己所擅长的烹调方法及调味标准,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水土、口味等各个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