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时期
四、宋代时期
五、金元时期
六、明朝时期
七、清朝时期
八、民国时期
九、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目的
一、除去杂质,纯净药材
二、便于制剂和贮存
三、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确保安全用药
四、增强功效,提高疗效
五、改变药性,扩大应用范围
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七、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第二节 常用炮制方法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他制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一、古代毒性的概念
二、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
三、中药毒性分级
四、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五、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六、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配伍
一、相须
二、相使
三、相畏
四、相杀
五、相恶
六、相反
第二节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三、服药食忌
第三节 剂量
一、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第四节 用法
一、煎药法
二、用药法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叶(附:紫苏梗)
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葱白
第二节 疏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木贼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附:寒水石)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淡竹叶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椿皮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一、主要用于温热病的药物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贯众
熊胆
四季青
二、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
射干
山豆根(附:北豆根)
马勃
三、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
……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一童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十九章 涌吐药
第二十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录一 中药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三 《中药学》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