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赵超注译 陈完者,陈厉公他之子也。〔1〕完生,周太史过陈,〔2〕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3〕“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4〕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5〕【注释】〔1〕“陈厉公他”,《春秋左氏传》桓公五年记载:“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又《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二年记载:“八月壬辰,陈侯跃卒。”杜预注中说陈侯跃是厉公。《春秋左氏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五父即陈佗,因此陈厉公并非陈他(佗),本书此处与《陈杞世家》并误。“他”与“佗”同,音tuō。陈国为西周封立的诸侯国,妫姓,传说是帝舜之后。陈国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都城宛丘,在今河南淮阳。陈厉公是陈国第十三代国君,公元前七○六年至前七○○年在位。〔2〕“太史”,古代官名。周代的太史是史官和历官的首长,掌管官司文书、策命、记事,以及史事典籍、天文历法、占卜、祭祀等。〔3〕“《观》之《否》”,《观》卦变成了《否》卦。《观》,音guān,《否》,音pǐ,都是《周易》中卜筮的卦象,《观》为(
),《巽》( )在上,《坤》( )在下,《否》为( ),《乾》( )在上,《坤》( )在下。《巽》最下面的阴爻变成阳爻,就变成了《乾》,即《观》卦变成了《否》卦。〔4〕“四岳”,上古时代掌管四方山川诸侯的官员。孔安国说四岳是羲和的四个儿子。姜姓的祖先据说就是尧时的四岳。〔5〕“陈衰,此其昌乎”,陈国最后一个国王陈湣公在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被楚国擒灭。此前两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四八一年),田常杀了齐简公,作了齐王。这个太史的预言恰与事实巧合。
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1〕其母蔡女。〔2〕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他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为厉公。〔3〕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4〕厉公亦数如蔡。〔5〕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他”,罪之也。
【注释】〔1〕“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鲍、佗、跃三人均为陈文公子。〔2〕“蔡女”,蔡国国王的女儿,蔡国,周代封国,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后被楚国灭掉。〔3〕“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为厉公”,本书《陈杞世家》作“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五父即佗,此处与《陈杞世家》均误,厉公为跃,前文已述。〔4〕“淫于蔡人”,与蔡国人私通。“数”,音shuò,多次,“归”,出嫁的女子回母家去。〔5〕“如”,到……去。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1〕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2〕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3〕齐懿仲欲妻完,〔4〕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5〕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6〕卒妻完。〔7〕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注释】〔1〕“齐桓公欲使为卿”,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六八五年至前六四三年在位。齐国,西周初封姜尚为齐公,地在今山东。卿,周代的官名,为辅佐国君的高级官员。〔2〕“羁”,音jī,羁旅,在外寄居作客。“负檐”,即负担,泛指为生计奔波。檐为担字假借。〔3〕“工正”,周代官名,掌管官营手工业和各种技工。〔4〕“懿仲”,齐国大夫,《史记志疑》考证为陈国大夫。“妻完”,把女儿给陈完作妻子。〔5〕“蜚”,与“飞”同。“于蜚”,比翼双飞。《诗经·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其羽。”“和鸣”,互相应合着鸣叫。“锵锵”,凤凰叫声。〔6〕“莫之与京”,没有人能比他的地位更高大。“京”,大。〔7〕“卒妻完”,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陈完。“卒”,终于。
完卒,谥为敬仲。〔1〕仲生稚孟夷。〔2〕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3〕【注释】〔1〕“谥”,音shì。古代帝王及官僚、贵族死后,根据他们生前事迹所赠予的称号。〔2〕“稚孟夷”,《世本》作“夷孟思”。〔3〕“以陈字为田氏”,“陈字”,一本作“陈氏”。徐广认为:“应劭云始食菜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正义》按:“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史记正义》亦取此说。根据《说文解字》:“田,陈也。”钱大昕说古代读陈作田。可见当时田、陈是相通的字。战国齐铜器陈璋壶等器物铭文中齐国王族仍姓陈,但写作“■”,与春秋陈国铜器铭文中的陈写作“敶”不同,史称陈氏改姓或系指此字形的改动。
田稚孟夷生湣孟庄,〔1〕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田文子事齐庄公。〔2〕【注释】〔1〕“湣孟庄”,《世本》作“闽孟克”,又一本作“湣孟芷”。疑均为字误。〔2〕“齐庄公”,齐灵公的儿子,名光。公元前五五三年至五四八年在位,后被大夫崔杼弑杀。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
晋之大夫栾逞作乱于晋,〔1〕来奔齐,齐庄公厚客之。晏婴与田文子谏,〔2〕庄公弗听。
【注释】〔1〕“栾逞”,晋国大夫栾书的孙子。栾逞因有罪投奔齐国,后被齐庄公派回晋国曲沃谋反,做齐国内应,兵败而死。〔2〕“晏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机智贤明,有《晏子春秋》一书叙述其言行。详见本书《管晏列传》。
文子卒,〔1〕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
【注释】〔1〕“文子卒”,卒字可能是衍文。
无宇卒,生武子开与釐子乞。〔1〕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2〕行阴德于民,〔3〕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于晋,〔4〕与叔向私语曰:〔5〕“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矣。”
【注释】〔1〕“釐”,音xī,与“僖”通。〔2〕“禀予民以大斗”,禀,音lǐn,与廪同,赐给人谷物。这句话是说用大斗量粮食赐给百姓。〔3〕“阴德”,暗地里施予的德行。〔4〕“已而”,随即。〔5〕“叔向”,即羊舌肸,字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肸”,音x!。
晏婴卒后,范、中行氏反晋。〔1〕晋攻之急,范、中行请粟于齐。田乞欲为乱,树党于诸侯,乃说景公曰:“范、中行数有德于齐,齐不可不救。”齐使田乞救之而输之粟。〔2〕【注释】〔1〕“范、中行氏”,即范献子和中行文子,二人均为晋国大夫。〔2〕“输之粟”,把粮食运送给他们。
景公太子死,后有宠姬曰芮子,生子荼。〔1〕景公病,命其相国惠子〔2〕与高昭子〔3〕以子荼为太子。景公卒,两相高、国立荼,是为晏孺子。而田乞不说,〔4〕欲立景公他子阳生。阳生素与乞欢。晏孺子之立也,阳生奔鲁。田乞伪事高昭子、国惠子者,每朝代参乘,〔5〕言曰:“始诸大夫不欲立孺子。孺子既立,君相之,大夫皆自危,谋作乱。”又绐大夫曰:〔6〕“高昭子可畏也,及未发先之。”诸大夫从之。田乞、鲍牧与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昭子闻之,与国惠子救公。公师败。田乞之众追国惠子,惠子奔莒,〔7〕遂返杀高昭子。晏圉奔鲁。〔8〕【注释】〔1〕“荼”,音shū,又读作tú。〔2〕“国惠子”,名夏。〔3〕“高昭子”,名张。〔4〕“不说”,不高兴。“说”,音yuè,与悦通。〔5〕“代”,《春秋左氏传》哀公六年作“必”。“参乘”,也作“骖乘”,陪坐在车上的人。古代乘车,御者在中间,尊者坐在左边,坐在右边陪同的人即参乘。〔6〕“绐”,音dài,欺骗,用假话哄骗。〔7〕“莒”,音jǔ,古代方国名。春秋时期由计斤(在今山东胶县西南)迁移到莒(在今山东莒县)。周考王十年(公元前四三一年)被楚国所灭。〔8〕“晏圉”,晏婴的儿子。圉,音yù。
田乞使人之鲁,迎阳生。阳生至齐,匿田乞家。请诸大夫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1〕幸而来会饮。”会饮田氏。田乞盛阳生橐中,〔2〕置坐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大夫皆伏谒。〔3〕将盟立之,田乞诬曰:〔4〕“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鲍牧怒曰:“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诸大夫欲悔,阳生乃顿首曰:“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恐祸及己,乃复曰:“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遂立阳生于田乞之家,是为悼公。乃使人迁晏孺子于骀,〔5〕而杀孺子荼。悼公既立,田乞为相,专齐政。
【注释】〔1〕“常之母有鱼菽之祭”,“常之母”,田常的母亲。田常是田乞的儿子。田乞用这个词称呼自己的妻子。“菽”,音shū,豆类。齐国风俗,由妇女主持祭祀。自称是鱼豆的祭祀,是谦逊之词,表示祭品微薄。〔2〕“盛阳生橐中”,把阳生装在口袋里。橐,音tuó,皮制的口袋。〔3〕“伏谒”,趴在地下行礼拜见。〔4〕“诬”,说假话,哄骗别人。〔5〕“骀”,音tái,春秋时期齐国的地名,在今山东临朐县。
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
鲍牧与齐悼公有郄,〔1〕弑悼公。〔2〕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3〕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4〕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5〕归乎田成子!”齐大夫朝,御鞅谏简公曰:〔6〕“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君弗听。
【注释】〔1〕“有郄”,有嫌隙,不和。“郄”,音xī,空隙。〔2〕“弑”,音shì,古代臣下杀死君主,儿子杀死父母的行为。〔3〕“监”,姓,一本作“阚”。〔4〕“心害”,心中猜忌,嫉妒。〔5〕“妪”,音yù,老妇人。“乎”,语助词。“芑”,音qǐ,野菜。〔6〕“御”,官名,掌管车马。“鞅”,人名,也是田氏一族。《春秋左氏传》哀公十四年作“诸御鞅”,诸御亦为官名。
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1〕常与田氏有卻。〔2〕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子我曰:“吾欲尽灭田氏适,〔3〕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于田氏疏矣。”不听。已而豹谓田氏曰:“子我将诛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子我舍公宫,〔4〕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宫,欲杀子我。子我闭门。简公与妇人饮檀台,〔5〕将欲击田常。太史子余曰:“田常非敢为乱,将除害。”简公乃止。田常出,闻简公怒,恐诛,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贼也。”〔6〕田常于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
【注释】〔1〕“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史记索隐》、《史记正义》等考证子我即监止。监止又作阚止,《春秋左氏传》哀公六年载阚止之事,杜预注即认为是子我。此将一人误分为二人,下“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一句亦同。宗人之说误。〔2〕“有卻”,有矛盾,不合。“卻”,音x9,空隙。〔3〕“田氏适”,田氏的嫡系子孙。适与嫡通,指正妻及正妻所生的长子,或指正妻生的继承家长地位的儿子。〔4〕“子我舍公宫”,子我住在齐简公的宫室中。“舍”,动词,住宿。本书《齐太公世家》作“子行舍于公宫”。此处疑误,〔5〕“檀台”,齐国宫中台观名,《史记正义》称:“在青州临淄县东北一里(即今山东淄博市东北)。”〔6〕“需”,音nuò,迟疑不决。“贼”,毁坏,危害。“需,事之贼也”,迟疑会招致危难,所以是事情败坏的根源。
简公出奔,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1〕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2〕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3〕遂杀简公。简公立四年而杀。于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
【注释】〔1〕“执”,捉住。“徐州”,齐国城邑名,在今山东滕县南。一说为齐国西北边界上的地名。〔2〕“蚤从”,早听从。“蚤”,音zǎo,“早”的假借字。〔3〕“复立”,再次被立为齐国的国王。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田常言于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于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1〕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2〕【注释】〔1〕“安平”,周代齐国城邑名。司马彪《郡国志》称:“北海东安平,六国时曰安平。”其地在今山东临淄市以东。〔2〕“琅邪”,《史记正义》称“沂州也”,即今山东临沂。“自为封邑”,自己给自己封赠土地。田常自行占有的封邑包括从安平至琅邪一线以东的全部土地,即今胶东半岛。
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1〕及田常卒,有七十余男。
【注释】〔1〕“宾客舍人”,有一定才能本领,被王公贵族以客人身份供养的人叫宾客,王侯贵族们的左右亲信属官称舍人。
田常卒,子襄子盘代立,〔1〕相齐。常谥为成子。
【注释】〔1〕“子襄子盘”,“盘”,有的版本作“塈”,又有的版本作“班”,未知孰是。
田襄子既相齐宣公,三晋杀知伯,〔1〕分其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以有齐国。
【注释】〔1〕“三晋杀知伯”,这是春秋末年的重大事件。当时,晋国的卿韩氏、魏氏、赵氏三家势力增大,瓜分了晋国,形成三个新的国家:韩、魏、赵。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在原晋国的土地上,故称为三晋。“知伯”,即荀瑶,世为晋卿,曾把持晋国朝政,因向赵氏索取土地不得,率魏、韩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与韩、魏合谋,共同消灭了知氏,分了知氏的土地。详见本书《晋世家》、《赵世家》。
襄子卒,子庄子白立。〔1〕田庄子相齐宣公。宣公四十三年,伐晋,毁黄城,围阳狐。〔2〕明年,伐鲁、葛及安陵。〔3〕明年,取鲁之一城。
【注释】〔1〕“子庄子白”,《世本》中作“庄子伯”,名伯。〔2〕“毁黄城,围阳狐”,黄城、阳狐均为春秋时晋国城邑。黄城在今山东冠县以南。阳狐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3〕“伐鲁、葛及安陵”,本书《六国年表》作“伐鲁、莒及安阳”,《史记志疑》认为此处“葛”当作“莒”,“安陵”疑误。这种看法是将“鲁”定为鲁国,周诸侯国,在今山东南部,“莒”为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安阳,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一说,鲁指鲁国朝宿邑鲁城,在今河南许昌市南;葛指葛城,在今河南长葛县北;安陵为郑国城邑,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这几个地点比较接近,应以此说为准。
庄子卒,子太公和立。〔1〕田太公相齐宣公。宣公四十八年,取鲁之郕。〔2〕明年,宣公与郑人会西城。伐卫,取■丘。〔3〕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自廪丘反。〔4〕【注释】〔1〕“庄子卒,子太公和立”,《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云:“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索隐》引《竹书纪年》脱一“四”字,应为齐宣公四十五年。本书此处漏记田悼子。〔2〕“郕”,音ch6ng,古代城邑名,在今山东泗水县西北。〔3〕“卫”,为周代诸侯国,姬姓,地在今河南北部。“■丘”,卫国城邑名,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南。“■”,音gu4n,即“贯”省形。贯为古代小国名。〔4〕“廪丘”,古代城邑名,地在今山东范县东南。
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1〕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2〕明年,鲁败齐平陆。〔3〕【注释】〔1〕“淫于酒、妇人,不听政”,“淫”,沉溺,迷惑。“听政”,管理政务。这句话是说齐康公沉溺于酒色之中,不管理国家政事。〔2〕“以奉其先祀”,用来供给他祭祀祖先。“先祀”,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3〕“平陆”,城邑名,在今山东汶上县北。
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1〕求为诸侯。〔2〕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
【注释】〔1〕“魏文侯”,名都,《世本》作名斯。执政二十二年时列为诸侯,是战国七雄之一。详见本书《魏世家》。“浊泽”,魏城邑,在今山西运城市西,一说在今河南临颍县。〔2〕“求为诸侯”,请求被正式策命为诸侯。
齐侯大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1〕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韩,〔2〕韩求救于齐。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曰:〔3〕“蚤救之孰与晚救之?”〔4〕驺忌曰:“不若勿救。”段干朋曰:〔5〕“不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6〕不若救之。”田臣思曰:〔7〕“过矣君之谋也!〔8〕秦、魏攻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齐也。”桓公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9〕韩自以为得齐之救,因与秦、魏战。楚、赵闻之,果起兵而救之。齐因起兵袭燕国,取桑丘。〔10〕【注释】〔1〕“子桓公午立”,《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云:“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春秋后传》记载与之相近。与本书此处记载不同。〔2〕“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韩”,《史记志疑》加以考证,认为此处是将齐宣王二十九年战胜燕子哙的事件误载入桓公五年下。“秦”,周诸侯国,地在今陕西。“韩”,原为晋国大夫,后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国。地在今河南。〔3〕“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此处记事有误,所召大臣系何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齐威王二十六年邯郸之战时召集的驺忌、段干朋,有人认为是齐宣王二年召集的驺子、田忌、孙膑等人。〔4〕“孰与”,何如,选择副词。这个和那个之间哪一个好?〔5〕“驺忌”,即邹忌,齐大夫,被齐威王任为相,封下邳成侯。“段干朋”,齐大夫,姓段干,名朋。《战国策》中作“段干纶”。〔6〕“且折”,将要受到挫败。折,挫折,损失。〔7〕“田臣思”,即田忌,齐国将军。《战国策》中作“田期思”,《竹书纪年》作“田期”、“徐州子期”。〔8〕“过矣”,太过分了。〔9〕“阴告”,暗地里告诉。〔10〕“桑丘”,燕国城邑,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
六年,救卫。桓公卒,〔1〕子威王因齐立。〔2〕是岁,故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皆入田氏。
【注释】〔1〕“六年,救卫。桓公卒”,《史记索隐》据《竹书纪年》称: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则桓公十九年而卒,与此不同。〔2〕“威王因齐”,《史记志疑》考证“齐”为衍文。威王名因。
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1〕三年,三晋灭晋后而分其地。六年,鲁伐我,入阳关。〔2〕晋伐我,至博陵。〔3〕七年,卫伐我,取薛陵。〔4〕九年,赵伐我,取甄。〔5〕【注释】〔1〕“因齐丧”,因为齐国有丧事,“灵丘”,古代城邑,当时属齐国。地在今山西灵丘县,一说在今山东高唐县,又一说在今河北束鹿县东。三说中似以山东高唐县一地较切合实际。〔2〕“阳关”,春秋时为鲁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后被齐国占领。〔3〕“晋伐我,至博陵”,《史记志疑》引《资治通鉴》作“魏伐我”。应以“魏”为正,当时晋国已亡。“博陵”,齐城邑名,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4〕“薛陵”,春秋时薛国的故址,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5〕“甄”,又作“鄄”,二字相通,音juàn。地在今山东鄄城县北。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1〕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2〕毁言日至。〔3〕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4〕民人给,〔5〕官无留事,〔6〕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7〕“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8〕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9〕惠王请献观以和解,〔10〕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11〕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注释】〔1〕“委”,委托政务。〔2〕“即墨”,齐城邑,地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3〕“毁言”,坏话,诋毁的言语。〔4〕“田野辟”,田野被开垦出来。“辟”,开辟,拓垦。〔5〕“民人给”,人民的生活富足。“给”,音jǐ,充足。〔6〕“官无留事”,官府里没有积压的公事。说明办事迅速认真。〔7〕“阿”,即东阿县,齐国城邑,故地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8〕“烹”,煮。古代用大鼎烧沸水把人煮死,这种刑罚叫烹。〔9〕“惠王”,魏惠王,名(音y0ng),魏武侯之子。多次战败,便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被齐军在马陵(今山东鄄城县东北)打败后,国力不振。曾聘请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人协助国政,《孟子》中的梁惠王即指魏其人。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前三三八年在位。〔10〕“观”,古代城邑,在今河南清丰县南。《史记志疑》云败魏于浊泽与伐魏取观为两次战事,不可混为一谈。〔11〕“饰非”,掩饰过错。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1〕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2〕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3〕“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4〕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5〕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6〕攫之深,〔7〕之愉者,〔8〕政令也;钧谐以鸣,〔9〕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10〕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11〕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12〕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13〕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14〕连而径者,〔15〕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注释】〔1〕“驺忌子”,即邹忌。此处亦记载邹忌自齐威王时始入仕,前文称齐桓公五年召大臣商议时有邹忌,显然有误。“鼓琴”,弹奏琴。〔2〕“须臾”,过了一会儿。〔3〕“户”,房门。〔4〕“勃然”,猛然变了脸色的样子。〔5〕“浊”,指琴弦较粗、较松时发出的浊音。“春温”,《史记志疑》云:《索隐》本无“春”字,后人附注异本,传写连为“春温”耳,当衍“春”字。〔6〕“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史记集解》引《琴操》曰:“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清”,指琴弦上紧时发出的清音。〔7〕“攫”,音jué用手指甲持弦。〔8〕“”,音shì,与“释”通,放开琴弦。《史记集解》云:徐广曰:“一作‘舒’。”《史记会注考证订补》案:“《通志》作舍,舍上有而字。”愉,音shū。〔9〕“钧谐以鸣”,和谐地鸣响。〔10〕“回邪”,迂回弯曲,这里指声音的回旋曲折。“不相害”,不互相妨碍。〔11〕“弭人民”,使人民安定。“弭”,音mǐ,安抚,安定。〔12〕“若夫语五音之纪”,如果谈论五音的本义。“五音”,指古代表示音阶的五种基本音调:宫、商、角、徵、羽。《史记会注考证订补》云:《御览》卷五七七“若夫语”作“若语”,无“夫”字。〔13〕“丝桐”,指琴,琴用桐木制作,安上丝弦,故称丝桐。〔14〕“治昌”,国家治理昌盛。〔15〕“连而径者”,接连而且直接发出的声音。
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1〕“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2〕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3〕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4〕淳于髡曰:“狶膏棘轴,〔5〕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6〕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7〕淳于髡曰:“弓胶昔幹,〔8〕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9〕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10〕淳于髡曰:“狐裘虽敝,〔11〕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12〕不能载其常任;〔13〕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14〕至门,而面其仆曰:〔15〕“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16〕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17〕封以下邳,〔18〕号曰成侯。
【注释】〔1〕“淳于髡”,“髡”,音kūn,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学者,出身赘婿,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时,被引用,任齐国大夫。后曾到魏国,魏王想任用他做卿相。他谢绝辞去。《新序》中记载的这段对话情况与此不同。〔2〕“陈诸前”,在您的面前陈述出来。“诸”,之于。〔3〕“得全全昌”,《史记索隐》云:“得全,谓人臣事君之礼全具无失。”“全昌者,谓若无失则身名获昌。”〔4〕“谨受令,请谨毋离前”,“令”,《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引枫山、三条本均作“命”,《太平御览》五百七十七亦作“命”。古代“命”、“令”二字相通,战国金文中县令的令字多写作命。此句的意思是:对您的指教心悦诚服,铭记不忘,让它永远不离自己眼前。〔5〕“狶”,音xī,猪。“狶膏”,猪油,用以润滑。“棘轴”,棘木做的车轴,坚硬光滑。〔6〕“不能运方穿”,不能在方孔中运转。〔7〕“请谨事左右”,侍奉好君王的身边近臣。〔8〕“弓胶昔干”,“干”,《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乾’。”“昔”,旧的,“干”,弓身。《考工记》作“■干”。此句指做弓时,用胶涂在旧的弓身上,放入矫正弓形状的器具中,使它粘合。〔9〕“不能傅合疏罅”,“罅”,音xià,缝隙。不能长久弥合裂缝空隙。〔10〕“请谨自附于万民”,把自己依附于人民中,指处理国事要符合人民利益。〔11〕“狐裘虽敝”,狐皮大衣虽然破旧。〔12〕“大车不较”,“较”,校正调试。指大车不经过校正调整。〔13〕“常任”,一般标准的运载重量。〔14〕“趋出”,小步快行着走出去。〔15〕“面其仆”,面向他的仆从。〔16〕“若响之应声”,好像回响应和声音一样。〔17〕“居期年”,过了一年。“期”,音jī。〔18〕“下邳”,古代城邑名,汉代东海郡有下邳县,地在今江苏邳县以东。“邳”,音pī。
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1〕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2〕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3〕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4〕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5〕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6〕使守南城,〔7〕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8〕吾臣有朌子者,〔9〕使守高唐,〔10〕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11〕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12〕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13〕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14〕梁惠王惭,不怿而去。〔15〕【注释】〔1〕“与赵王会平陆”,《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引《考证》称赵王为赵威侯,按语云赵成侯。《史记·六国年表》亦作赵成侯。“平陆”,在今山东汶上县以北。〔2〕“会田于郊”,在郊野中聚会打猎。“田”,与“畋”同,田猎。〔3〕“威王曰”,《史记索隐》按语云《韩诗外传》中引用的这段对话是齐宣王与赵王说的,和此处说法不同。〔4〕“若寡人国小也”,此句各处引用时有所不同。《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引《后汉书·李膺传》作“寡人之国虽小”,《韩诗外传》作“若寡人之小国也”,《群辅录》上、《玉海》一百三十四引作“寡人国虽小”。〔5〕“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怎么能拥有万辆军车的大国却没有珍宝呢?周代制度,王畿千里,拥有一万辆兵车,所以以万乘比喻大国。乘,四匹马驾的一辆车。〔6〕“檀子”,齐国大臣,姓檀,子是对人的美称。〔7〕“南城”,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元和郡县志》载:沂州费县南城,在县南九十里。〔8〕“泗上”,指泗水流域地区,古泗水发源于蒙山南麓,向南注入淮河。“十二诸侯”,指位于泗水流域的邾、莒、宋、鲁、邹、蔡等小国。〔9〕“朌子”,即田朌,齐国大臣。“朌”,音b1n。〔10〕“高唐”,齐国城邑名,在今山东高唐县东北。〔11〕“东渔于河”,向东到河水中来捕鱼,意即侵犯齐国。〔12〕“徐州”,战国齐邑,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中认为是薛县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以南,与此文义不符。《史记会注考证订补》集各家考证认为应在东平舒,即今河北大城县。《汉书·地理志》载勃海郡东平舒,是临近燕、赵两国的军事要地,所以下文称“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13〕“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祭”,祭祀求祷。“北门”、“西门”,均为齐国徐州的城门。燕国人和赵国人畏惧齐国,所以来城门外祭祀祷告。〔14〕“岂特”,岂只是,不仅是。〔15〕“不怿”,不高兴。“怿”,音yì。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1〕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2〕以弊〔3〕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注释】〔1〕“邯郸”,古代都邑名,在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三八六年赵敬侯将国都从晋阳迁至此。〔2〕“襄陵”,古代城邑,在今河南睢县,当时属魏国。《史记正义》称在兖州邹县,即今山东邹县;《史记会注考证》称在山西平阳府,即今山西临汾以东;与战国时魏国领地均不相符。〔3〕“弊”,削弱,使之疲惫。
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1〕公孙阅谓成侯忌曰:〔2〕“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3〕而命在公矣。”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4〕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注释】〔1〕“田忌”,前文作“田臣思”,又作“田期”、“田期思”。〔2〕“公孙阅”,齐国大臣。《战国策·齐策》原作“公孙闳”,今本《战国策》作“公孙闬”。又《太平御览》七二六引《春秋后语》作“公孙闵”。〔3〕“非前死则后北”,“北”,战败逃回。不是在前锋战死,就是在后卫败逃。〔4〕“桂陵”,古地名,《史记正义》称在曹州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即今山东菏泽县东北。近人认为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北。
三十三年,杀其大夫牟辛。〔1〕【注释】〔1〕“大夫”,一作“夫人”。《史记索隐》云《史记·六国年表》亦作“夫人”。并引王劭考证认为牟辛可能是夫人之字。但今本《六国年表》中仍作“大夫”。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1〕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2〕求成侯,不胜而奔。〔3〕【注释】〔1〕“验其辞”,核实去占卜者说的话。〔2〕“临淄”,古代城邑,吕尚被封为齐侯,建都营丘,后改名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3〕“不胜而奔”,“奔”,逃走。此处记载有误,田忌出奔之日,梁玉绳认为在齐宣王二年马陵之战后,钱穆认为在齐威王十五年。《史记》之误源于《战国策·齐策》。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强立。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1〕周致伯于秦孝公。〔2〕【注释】〔1〕“商鞅”,卫国人,姓公孙,亦作卫鞅,因在秦国主持变法,被封于商,故称作商鞅。详见《史记·商君列传》。〔2〕“周致伯于秦孝公”,周天子授予秦孝公诸侯霸主身份。“伯”,与“霸”通。
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1〕宣王召田忌复故位。〔2〕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3〕田忌曰:〔4〕“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曰:〔5〕“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6〕且魏有破国之志,〔7〕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8〕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9〕韩因恃齐,〔10〕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11〕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12〕杀其将庞涓,〔13〕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14〕盟而去。〔15〕【注释】〔1〕“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史记志疑》认为此说有误,应当是魏伐韩……赵不利,败于南梁。韩向齐国求援。“南梁”,古城邑名,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2〕“宣王召田忌复故位”,《史记志疑》认为宣王二年无召田忌一事,《史记》误载。钱穆认为召回田忌确有其事。见《史记会注考证订补》。〔3〕“驺忌子曰:‘不如勿救’”,当时邹忌已死。《史记索隐》引王劭语“此时邹忌死已四年”。钱穆则认为邹忌死于宣王元年。〔4〕“田忌曰”,《战国策》中记述此段对话时作“张丐曰”。一本作“张田曰”。〔5〕“孙子”,即战国军事家孙膑,详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6〕“顾”,却,反而。〔7〕“有破国之志”,有攻破一个国家的志向。〔8〕“愬于齐”,到齐国来告诉求援。“愬”,音s),与“诉”同。〔9〕“阴告”,暗地告诉,私下回答。〔10〕“韩因恃齐”,韩国因此依仗齐国。“恃”,音shì,依靠。〔11〕“田婴”,齐国将领,后任齐相,被封于彭城和薛。〔12〕“马陵”,古代地名。马陵之战是古代著名战役。孙膑指挥齐军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击败魏军。魏军主帅庞涓自杀。马陵之战战场所在,一说在今河南范县,一说在今河北大名县,一说在今山东鄄城县。〔13〕“庞涓”,战国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因妒忌,陷害孙膑致残。后被齐军打败,自杀。〔14〕“博望”,古代城邑,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15〕“盟”,盟誓。
七年,与魏王会平阿南。〔1〕明年,复会甄。魏惠王卒。〔2〕明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3〕十年,楚围我徐州。十一年,与魏伐赵,赵决河水灌齐、魏,兵罢。十八年,秦惠王称王。
【注释】〔1〕“平阿”,古地名。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2〕“魏惠王卒”,此时魏惠王早已去世。魏惠王后元十七年去世,当时相当于齐宣王二年。〔3〕“诸侯相王”,诸侯们互相称为王。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1〕淳于髡、田骈、〔2〕接予、〔3〕慎到、〔4〕环渊〔5〕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6〕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7〕【注释】〔1〕“驺衍”,战国阴阳家,齐国人。《汉书·艺文志》载有《驺子始终》五十六篇。〔2〕“田骈”,“骈”,音piān,战国道家,齐国人,著有《田子》二十五篇,号为天口骈。〔3〕“接予”,战国道家,齐国人。《汉书·艺文志》载有《接予》二篇。〔4〕“慎到”,战国道家,处士,赵国人。《汉书·艺文志》载《慎子》四十二篇。〔5〕“环渊”,战国道家,楚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环渊著有上下篇。〔6〕“不治而议论”,不治理政事,只发议论。〔7〕“稷下”,齐国地名,在齐国都城临淄城稷门附近。齐桓公以下历代君王在此设立学宫,广招文学之士,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十九年,宣王卒,子湣王地立。〔1〕【注释】〔1〕“湣王地”,《史记索隐》引《世本》云名遂。
湣王元年,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齧桑。〔1〕三年,封田婴于薛。〔2〕四年,迎妇于秦。七年,与宋攻魏,败之观泽。〔3〕【注释】〔1〕“秦使张仪”,战国纵横家,魏国人,曾任秦相、魏相,施行连横,瓦解齐、楚等国的同盟。详见《史记·张仪列传》。“齧桑”,“齧”,音ni8,古代地名,在今江苏沛县西南,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县北。〔2〕“封田婴于薛”,诸家考证认为封田婴不在齐湣王时,梁玉绳认为在宣王二十二年,阎若璩认为在齐威王时。〔3〕“败之观泽”,此次战役记载与《宋微子世家》不同,当属于误载。“观泽”,古代地名,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
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1〕秦败屈丐。〔2〕苏代〔3〕谓田轸〔4〕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5〕张仪曰:‘煮枣将拔,〔6〕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7〕此特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余,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8〕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田轸曰:“奈何使无东?”对曰:“韩冯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韩王曰‘冯以为魏’,必曰‘冯将以秦韩之兵东却齐宋,冯因抟〔9〕三国之兵,〔10〕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故地必尽得之矣’。张仪救魏之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曰‘仪且以秦韩之兵东距齐宋,仪将传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名存亡国,〔11〕实伐三川而归,〔12〕此王业也’。公令楚王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王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13〕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韩冯之东兵之辞且谓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韩以窘魏,魏氏不敢东,是孤齐也’。张仪之东兵之辞且谓何?曰‘秦韩欲地而兵有案,〔14〕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楚王欲而无与地,〔15〕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16〕秦韩之王劫于韩冯、张仪而东兵以和徇服魏,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17〕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18〕【注释】〔1〕“雍氏”,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禹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似误。楚国围攻雍氏之役,梁玉绳认为不在湣王十二年。〔2〕“屈丐”,楚国将领。〔3〕“苏代”,战国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东周洛阳人。〔4〕“田轸”,又称作陈轸,曾在秦、楚、齐国任官。〔5〕“韩冯”,韩国相,本名公仲侈。〔6〕“煮枣”,古代地名,在今山东菏泽县西。〔7〕“弗能拔”,不能战胜,不能阻止。“拔”,指齐军攻克魏地。〔8〕“逐”,跟随,听从。〔9〕“抟”,音tuán,聚集,汇合,统一指挥。〔10〕“三国之兵”,指秦、魏、韩三国的军队。〔11〕“名存亡国”,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将要覆灭的国家。〔12〕“三川”,指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地区,因境内有河水、洛水、伊水三条河川而得名。〔13〕“而王以施三川”,“施”,施行,设置。指秦王的威力施加到三川地区。〔14〕“案”,与“按”同,按兵不动。〔15〕“楚王欲而无与地”,楚王想让魏国服从自己,却不给韩国土地。〔16〕“有一大德也”,有一件大的恩德。指田轸能使秦国、韩国不动兵就得到土地,是对秦国、韩国有恩德。〔17〕“公常执左券”,“公”,指田轸。“左券”,古代的契约写在木版或竹简上,称为券。一破两半,右券为原券,立券人收执。左券交债权人持有,作为索债凭证。这里以此比喻田轸处于有恩于秦、韩,可以收取利益的有利地位。〔18〕“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之多资矣”,“其”,指秦、韩两国。由于田轸对他们有恩,他们认为田轸好,而嫌恶张仪索取利益过多了。
十三年,秦惠王卒。二十三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1〕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质于齐。〔2〕二十五年,归泾阳君于秦。孟尝君薛文入秦,〔3〕即相秦。文亡去。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4〕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5〕二十九年,赵杀其主父。〔6〕齐佐赵灭中山。〔7〕【注释】〔1〕“重丘”,古代地名,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2〕“泾阳君”,秦王子,名市。“质”,作为抵押的人质。〔3〕“孟尝君薛文”,即田文,齐国贵族,封号孟尝君,由于祖先被封于薛,又称作薛文,以养士闻名,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详见《史记·孟尝君列传》。〔4〕“函谷”,古代关隘名,东起崤山,西至潼津。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历代视为兵家要地。〔5〕“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梁玉绳认为此事在湣王二十六年。实际上二十八年与二十六年有过不同的两次战役,秦割地在二十八年盐河之役后。“河外”,指黄河以南、以西的地区,此处指今陕西华阴县至河南陕县一带。〔6〕“主父”,即赵国武灵王,被公子成及李兑包围三月,饿死在沙丘宫。〔7〕“齐佐赵灭中山”,灭中山不在湣王二十九年。《史记·赵世家》载:惠文王三年(即齐湣王五年),灭中山。“中山”,战国时戎狄小国,在今河北中部。有关史载不详。近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大量中山国文物,补充了它的历史。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1〕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2〕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3〕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4〕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5〕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6〕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7〕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8〕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9〕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10〕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11〕有淮北,楚之东国危;〔12〕有陶、平陆,梁门不开。〔13〕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14〕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15〕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注释】〔1〕“章华东门”,左思《齐都赋》注云齐小城北门。《括地志》云齐城章华之东有闾门、武鹿门。〔2〕“魏冉”,为秦相,被封于穰,又称穰侯,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免。详见《史记·穰侯列传》。〔3〕“卒”,音cù,与“猝”通。仓促之间,突然。〔4〕“勿备称也”,不要同时称帝。〔5〕“让争”,《通志》作“让受”,辞去称帝,不接受这个建议。〔6〕“释帝”,放弃称帝。〔7〕“桀宋”,指宋王偃,因为他荒淫无道,如同夏桀,所以当时诸侯称之为“桀宋”。〔8〕“约钧”,“钧”与“均”同,指约定得到的利益相等。〔9〕“倍约宾秦”,“倍”与“背”通。背弃约定,把秦国作为宾客一样礼貌对待。一说“宾”与“摈”通,指摈弃秦国,则与下文中“敬秦以为名”不符。〔10〕“阳地”,濮阳地区,在今河南濮阳县。〔11〕“赵之阿东国危”,“阿”,《史记正义》云即东阿。《史记志疑》云阿东,《战国策》作“河东”〔12〕“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淮北指今江苏徐州、泗水一带。楚之东国指今江苏北部。〔13〕“陶”,即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梁”,指魏国都城大梁。〔14〕“贷”,与“代”同,代替,取代。一说为“贰”之误字,不确。〔15〕“形服”,由于形势而被迫顺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1〕韩聂与吾友也,〔2〕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所以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3〕此韩聂之所祷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4〕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5〕伏式结轶西驰者,〔6〕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7〕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注释】〔1〕“新城”,古代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南,当时属宋国。“阳晋”,古代地名,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北。〔2〕“韩聂”,齐国谋士,《战国策·韩策》中作“韩珉”。〔3〕“安邑”,魏国城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秦昭王二十一年由魏国割让秦国。〔4〕“宋治不安”,《战国策》作“宋地不安”。〔5〕“中国白头游敖之士”,中原地区头发都白了的游说士人,“敖”,与“遨”通。〔6〕“伏式结轶”,“式”,与“轼”通,车箱前的横木。“轶”,音zhé,即车辙。伏在轼上,意为乘车出行,车辙在大地上相互交错。〔7〕“温”,古代小国名,原称苏国,战国时被魏国占有。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三十九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1〕王解而却。〔2〕燕将乐毅遂入临淄,〔3〕尽取齐之宝藏器。湣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4〕称臣而共具。湣王不逊,卫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5〕遂走莒。〔6〕楚使淖齿将兵救齐,〔7〕因相齐湣王。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8〕【注释】〔1〕“败我济西”,《史记》其他世家传记中均不载楚国参加此役,下文中又称楚国派兵救齐,似此处有误。“济西”,指济水以西地区。〔2〕“解”,分崩,溃散。“却”,退却。〔3〕“乐毅”,中山国人,燕国将领,极善于用兵,曾任燕国亚卿,封昌国君。后燕惠王中反间计,罢免了他。乐毅逃到赵国,死于赵。详见《史记·乐毅列传》。〔4〕“辟宫舍之”,腾出宫殿来给他住。〔5〕“邹”,古代小国名,在今山东邹县、滕县、济宁一带。“鲁”,古国名,在今山东曲阜、泰安一带。“弗内”,“内”与“纳”同,不接纳,不让入城。〔6〕“莒”,齐国城名,在今山东莒县,本为莒国,被齐灭后设城邑。〔7〕“淖齿”,楚国将军。“淖”,音nào。〔8〕“侵地卤器”,侵占的土地和掠获的财宝器物。
湣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1〕家庸。〔2〕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3〕怜而常窃衣食之,而与私通焉。淖齿既以去莒,莒中人及齐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惧其诛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以保莒城而布告齐国中:“王已立在莒矣。”
【注释】〔1〕“太史敫”,人名,姓太史,名敫(音jiào,一音yào)。〔2〕“家庸”,家中的佣人。〔3〕“非恒人”,不是一般的人。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1〕终身不睹君王后。〔2〕君王后贤,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礼。
【注释】〔1〕“污吾世”,污辱了我的家世。〔2〕“睹”,见。
襄王在莒五年,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齐故地尽复属齐。齐封田单为安平君。〔1〕【注释】〔1〕“田单”,临淄人,齐国将军,坚守即墨,用火牛阵击破燕军,一举收复齐国失地七十余城。被封为安平君,任齐相。后入赵为赵相。
十四年,秦击我刚、寿。〔1〕十九年,襄王卒,子建立。
【注释】〔1〕“刚、寿”,二城邑名。刚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1〕“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2〕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3〕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4〕遂围邯郸。
【注释】〔1〕“周子”,齐国谋臣,本名不详。〔2〕“扞蔽”,屏障,遮蔽物。“扞”,音h4n。〔3〕“奉漏瓮沃焦釜”,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干了的锅。比喻事态紧急,需赶快救助。〔4〕“长平”,古代城邑,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十六年,秦灭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东郡。〔1〕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2〕置酒咸阳。〔3〕三十五年,秦灭韩。三十七年,秦灭赵。三十八年,燕使荆轲刺秦王,〔4〕秦王觉,杀轲。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辽东。〔5〕明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6〕四十二年,秦灭楚。明年,虏代王嘉,〔7〕灭燕王喜。
【注释】〔1〕“置东郡”,设置东郡。东郡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2〕“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3〕“咸阳”,秦国都城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4〕“荆轲刺秦王”,为战国末年著名事件。“荆轲”,卫国人,受燕太子丹重托,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和地图去秦国,以献图为名行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详见《史记·刺客列传》。〔5〕“亡走辽东”,逃亡到辽东去。辽东为燕郡,在今辽宁辽阳市一带。〔6〕“历下”,古代地名,在今山东济南市。〔7〕“代王嘉”,代国国王,名嘉。代国在今河北及山西北部,曾依属赵国。国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1〕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于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2〕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3〕王建遂降,迁于共。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4〕疾建用客之不详也。〔5〕【注释】〔1〕“共”,古代国名,在今河南辉县。〔2〕“间金”,用来离间的贿赂金钱。〔3〕“民莫敢格者”,百姓们没有敢于拼斗的。“格”,搏斗。〔4〕“住建共者客耶”,使齐王建迁住到共去的人是客卿们吧?“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5〕“疾”,憎恨,痛恨。“不详”,不审慎,不了解。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1〕《易》之为术,幽明远矣,〔2〕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3〕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4〕【注释】〔1〕“《易》”,即《周易》,古代占卜书。〔2〕“幽明”,深奥而且明晰。〔3〕“比”,接连。“二君”,指齐悼公、齐简公。〔4〕“遵厌兆祥”,遵循着占卜的卦象预言。“厌”,祭名,又作镇抑之意。“兆祥”,指用龟甲占卜时灼裂的纹理,通过它显示吉凶。
译文 陈完这个人,是陈厉公陈他的儿子。陈完出生时,周朝的太史路过陈国,陈厉公让他给陈完卜一卦,得到的卦象是由《观》卦变成《否》卦。周太史说:“这种卦象是能观看到国家的光芒,利用的是在王室作宾客的机会。这可能是说这个孩子代替陈氏拥有国家吧?可能不在这里而在别的国家吧?但不是他自己,而是在他的子孙身上应验。如果是在别的国家,一定是在姜姓国家。姜姓是四岳官员的后代。事物不可能两者同时强大,陈国衰亡时,这个孩子的后代可能会昌盛吧?”
陈厉公这个人是陈文公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蔡侯的女儿。陈文公去世后,陈厉公的哥哥陈鲍被立为国君,就是陈桓公。陈桓公和陈他是异母兄弟。到了陈桓公患病的时候,蔡国人替陈他杀死了陈桓公和太子免,立陈他为君,就是陈厉公。陈厉公即位后,娶了蔡侯的女儿。蔡侯的女儿和蔡国人私通,多次回蔡国去。陈厉公也多次去蔡国。陈桓公的小儿子陈林怨恨陈厉公杀死他的父亲和哥哥,就叫蔡国人把陈厉公诱骗出来杀死了。陈林自己立为国君,就是陈庄公。所以陈完不能被立为国君,作了陈国的大夫。陈厉公被杀死,是由于色欲而出国去,所以《春秋》上记载道“蔡国人杀了陈他”,是认为他有罪过。
陈庄公去世,立他的弟弟陈杵臼为国君,就是陈宣公。陈宣公二十一年,杀死了太子御寇。陈御寇和陈完相互友爱。陈完害怕自己会受连累,所以逃到齐国去。齐桓公想要让他作卿。陈完推辞说:“逃亡流浪的臣子,有幸能免除挑着担子奔走的命运,已经是您的恩惠了。不敢再担任高官。”齐桓公委派他作工正。齐国的懿仲要把女儿嫁给陈完,对此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这是凤凰一齐飞翔,相互应和,鸣叫锵锵。有妫氏的后裔,将要在姜姓国家繁育。五代后会昌盛,与正卿的地位相同。八代以后,就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最终把女儿嫁给了陈完。陈完逃到齐国时,齐桓公即位有十四年了。
陈完去世,被谥为敬仲。敬仲生了稚孟夷。敬仲到了齐国后,把陈姓改为田姓。
田稚孟夷生了湣孟庄,田湣孟庄生了文子须无。田文子服侍齐庄公。
晋国的大夫栾逞在晋国作乱,来投奔齐国。齐庄公把他作为客人优厚招待。晏婴和田文子劝谏齐庄公。庄公不接受。
田文子去世。他生了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很有力气,侍奉齐庄公,十分得宠。
桓子无宇去世。他生了武子开和釐子乞。田釐子乞侍奉齐景公,任大夫。他向百姓收赋税时用小斗称量,给百姓借粮食时用大斗称量。暗暗地给人民施恩德,而齐景公不加禁止。田氏由此获得了齐国的人心,田氏宗族越来越强盛。人民都思念田氏的恩德。晏子多次劝谏齐景公。齐景公不听从。后来晏子出使晋国,和叔向私下谈论,说:“齐国的政权最终要归到田氏手中了。”
晏婴去世后,范氏和中行氏反叛晋国。晋国攻打他们,十分激烈。范氏、中行氏向齐国请求借粮。田乞想要叛乱,要在诸侯中树立私党,就劝说齐景公:“范氏、中行氏多次对齐国有恩。齐国不能不救他们。”齐国派田乞去救援他们,并且给他们运送粮食。
齐景公的太子死了,他后宫中有个宠姬叫芮子,生了儿子,名荼。齐景公病了,命令齐相国惠子和高昭子封荼为太子。齐景公去世后,国惠子、高昭子两个相立荼为国君,就是晏孺子。而田乞不高兴,想要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为国君。阳生一向与田乞交好。晏孺子立为国君后,阳生逃到鲁国去。田乞装出服从侍奉高昭子、国惠子的样子,每次朝见都代替侍卫在高昭子、国惠子的车上随侍,对他们说:“起初各位大夫们都不想要立孺子。孺子即位后,你们做他的国相,大夫们人人自危,商议要叛乱。”田乞又骗大夫们说:“高昭子很可怕呀,你们要赶在他动手之前先发制人。”大夫们都听从田乞。田乞、鲍牧和大夫们带兵进入王宫,攻打高昭子。高昭子听到消息,和国惠子去援救齐君。国君的军队打败了。田乞的部下去追击国惠子,国惠子逃到莒城。田乞就返回来杀了高昭子。晏婴的儿子晏圉逃到鲁国去。
田乞派人到鲁国去迎接阳生。阳生回到齐国,藏在田乞家中,田乞去邀请各位大夫,说:“我儿子田常的母亲有个用鱼和豆子作祭品的祭祀。希望你们能来我家聚会饮酒,我会感到很荣幸。”在田家聚会饮酒时,田乞把阳生装进一个皮囊,放在酒席的中央。打开皮囊,让阳生出来,说:“这就是齐君了。”大夫们全都俯伏着拜见阳生。将要盟誓立阳生为君时,田乞哄骗说:“我和鲍牧一起谋划立阳生为国君的。”鲍牧发怒了,问:“大夫们忘了景公的命令吗?”大夫们又想要反悔。阳生就叩头说:“可以,就立我为君,不可以,就算了吧。”鲍牧恐怕自己招致灾祸,就又说:“全都是景公的儿子,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在田乞家中立阳生为国君,就是齐悼公。就派人把晏孺子迁到骀地去,接着又把他杀了。齐悼公即位后,田乞做了相,独掌齐国的政权。
四年,田乞去世,他的儿子田常代替了他的地位,就是田成子。
鲍牧与齐悼公不和,杀了悼公。齐国人共同立齐悼公的儿子壬为国君,就是齐简公。田常成子和监止共同任左右相,辅佐齐简公。田常心中惧怕监止。监止得到齐简公的宠幸,无法夺去他的权力。于是田常再次施行田釐子的施政方法,用大斗贷出粮食,用小斗收回债务。齐国人歌唱他说:“老奶奶啊采芑菜,送呀送给田成子!”齐国大夫上朝时,掌御官田鞅劝谏齐简公说:“田氏和监氏不能并存,请您选择一个吧。”齐简公不听从。
子我这个人是监止的同宗,和田氏常有嫌隙。田氏的远房宗族田豹侍奉子我,得到他的宠信。子我说:“我想要把田氏的嫡支全都消灭掉,让田豹取代田氏的族长。”田豹说:“我在田氏宗族中只是疏远的分支罢了。”不肯答应。过后田豹对田氏讲:“子我将要杀尽田氏,田氏不先下手,祸害就要来临了。”子我住在齐景公宫中。田常兄弟四个人驾着车到宫中去,想要杀子我。子我关起门。齐简公和妃子们在檀台饮酒,准备要攻打田常。太史子余说:“田常不是敢于作乱,只是要除害。”齐简公就作罢了。田常出动后,听说齐简公发怒了,害怕被诛杀。准备要逃亡。田子行说:“犹豫不决是办事最大的危害。”田常于是去攻打子我。子我率领他的部下攻打田氏,没有打胜,逃亡出走。田氏的部下追击,杀死了子我和监止。
齐简公逃出去。田氏的部下追击,在徐州抓住了齐简公。齐简公说:“早采纳御鞅的话,也不会遇上这种灾难。”田氏的部下害怕齐简公再次即位会诛杀自己,就杀了齐简公。齐简公即位四年后被杀死。于是田常把齐简公的弟弟骜立为国君,就是齐平公。齐平公即位后,田常任相。
田常杀了齐简公以后,害怕诸侯们共同来征讨自己,就把侵占鲁国、卫国的土地都归还了,和西方的晋国、韩氏、魏氏、赵氏订约结盟,与南方的吴国、越国通使交好。论功行赏,亲近百姓,因此齐国又安定下来。
田常对齐平公说:“施予恩德,是人们都想要的,您来做这件事。执行刑罚,是人们所憎恶的,请让臣子我来做这件事。”这样做了五年,齐国的政事全归了田常。田常于是把鲍氏、晏氏、监止和公族中强大的势力都诛杀光了,而且把齐国自安平以东至琅邪的土地都割给自己,作为封邑。田常的封邑比齐平公享有的食邑还大。
田常就挑选齐国中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作后宫妃子。后宫中的妃子数以百计。而田常让他的宾客和舍人们出入后宫,不加禁止。到田常去世时,有了七十多个儿子。
田常去世,他的儿子襄子盘代替了他的地位,任齐相。田常被谥为田成子。
田襄子任齐宣公的相以后,韩、赵、魏三家杀死了知伯,分了他的领地。田襄子把他的兄弟和宗族亲属全委派做齐国各个城邑的大夫,又和韩、赵、魏三家互通使节,将要借此占有齐国。
田襄子去世,他的儿子庄子白继位。田庄子做齐宣公的相。宣公四十三年,齐国攻打晋国,捣毁了黄城,包围了阳狐。第二年,攻打鲁国、葛城和安陵。下一年,又攻取了鲁国的一个城。
庄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公和继位。田太公任齐宣公的相。宣公四十八年,夺取了鲁国的郕城。第二年,齐宣公和郑国国君在西城相会。攻打卫国,夺取了廪丘。宣公五十一年去世,田会在廪丘造反。
齐宣公去世。他的儿子康公贷被立为国君。贷即位十四年,沉溺于酒和妇女,不过问政务。田太公就把康公放逐到海边去,给他一个城作食邑,用来供奉祭祀他的祖先。第二年,鲁国在平陆打败了齐国。
三年,田太公与魏文侯在浊泽会见,请求列为诸侯。魏文侯就派使节去向周天子和各国诸侯传言,请求将齐国相田和立为诸侯。周天子答应了。齐康公的十九年,田和被立为齐侯,排列在周朝的诸侯中,纪为元年。
齐侯太公和即位二年后去世。他的儿子齐桓公田午即位。桓公午五年,秦国、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召来大臣们商议,问:“早点去救韩国呢?还是晚点去救呢?”驺忌说:“不如不去救。”段干朋说:“不去救,韩国就将受到挫败而且被魏国吞并。不如去救韩国吧。”田臣思说:“您的想法太过分了!秦国、魏国去攻打韩国、楚国,赵国一定会去救它们。这是上天把燕国交给齐国呀。”齐桓公说:“好。”就在私下答复韩国使者,把他打发走了。韩国自以为得到了齐国的救助,因此和秦国、魏国作战。楚国、赵国听到这个消息,果然起兵去救韩国。齐国趁机起兵袭击燕国,夺取了桑丘。
六年,齐国援救卫国。齐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威王因齐即位。这一年,原来的齐康公去世了,他没有后嗣,封邑全都归了田氏。
齐威王元年,三晋趁齐国办丧事来攻打齐国的灵丘。威王三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晋国,然后分了晋国的土地。六年,鲁国攻打齐国,攻入阳关。三晋攻打齐国,到了博陵。七年,卫国攻打齐国,夺取了薛陵。九年,赵国攻打齐国。占领了甄地。
齐威王开始即位以来,不管理国事,把政务全交给卿大夫处理。九年之间,诸侯们纷纷来侵略。人民得不到治理。于是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召来,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诋毁你。然而我派人去视察即墨,田野被开辟出来,人民衣食充足,官府里没有延误耽搁的公事。东方因此安宁。这是由于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近臣来求取赞誉的缘故。”封赠他一万家人口的食邑。又把阿大夫召来说:“自从你去守阿城,每天都听到赞誉你的话。然而我派人去视察阿地,田野没有得到开垦,人民生活贫困。前些时赵国攻打甄地,你不能救助。卫国夺取了薛陵,你不知道。这是因为你用金钱财物重重地贿赂我的左右近臣以求得赞誉。”当天,齐威王把阿大夫煮死,连身旁近臣中曾经称誉阿大夫的人也全都煮死。接着起兵向西方攻击赵国、卫国,在浊泽打败了魏军而且包围了魏惠王。魏惠王请求献出观城来达成和解。赵国归还了齐国长城。于是齐国内人人震惊畏惧,都不敢文过饰非,竭尽诚意为国服务。齐国大治。各国诸侯听到后,有二十多年不敢对齐国发动战争。
驺忌子依靠弹琴的技艺见到威王。齐威王很喜欢他,让他住在右边的房间中,作为上宾。过了一会儿,威王弹琴,驺忌子推开门进来说:“琴弹得真好啊!”威王很不高兴,放下琴,握着剑柄说:“先生没有仔细看我弹琴的样子,根据什么知道我弹得好呢?”驺忌子说:“那大弦的声音重浊,像春天般温和,是代表国君。小弦的声音明快而清晰,是象征国相。手持琴弦紧而有力,放开时舒缓适度,是表示政令。声音均匀和谐地奏响,大小互相配合,声音曲折缠绕又不互相妨害,这是在显现四时。因此我知道您弹琴弹得好。”齐威王说:“你很善于谈音乐。”驺忌子说:“何止谈音乐,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在这里面。”齐威王又不高兴了,变了脸色,说:“如果说谈论五音的原理,我相信没有能像先生您这样的。如果说治理国家和安定人民的道理,又怎么会在弹琴中呢?”驺忌子说:“那大弦的声音重浊,像春天般温和,是代表国君。小弦的声音明快而清晰,是象征国相。手持琴弦紧而有力,放开时舒缓适度,是表示政令。声音均匀和谐地奏响,大小互相配合,声音曲折缠绕又不互相妨害,这是在显现四时。重复而不杂乱,是国家治理昌盛的原由,连续不断又直接相通,是保存国家不致灭亡的根本。所以说琴声调和,天下大治。表现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没有能像五音这样明白的了。”齐威王说:“好啊!”
驺忌子见到齐威王三个月后就接受了相印。淳于髡去见他,说:“您很善于说话啊!我有一些愚笨的看法,愿意在您面前讲一讲。”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淳于髡说:“侍奉周到,礼节周全,就会完全成功。侍奉不周,丧失礼仪,就会完全败亡。”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这些教诲永远不离开我的眼前。”淳于髡说:“猪油抹在棘木车轴上,是为了润滑。但是它不能在方孔中运转。”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恭顺小心地侍奉国君身边的人。”淳于髡说:“用胶粘合旧的弓身,是为了让它聚合在一起,但是仍不能填塞弥补住所有的缝隙。”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把自身依附于千万民众之中。”淳于髡说:“狐皮袍子虽然破旧,也不能用黄狗的皮去补。”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小心地选择君子,不使小人夹杂到他们中间。”淳于髡说:“大车不进行校正调整,不能负担一般的载重量。琴瑟不校正调整,不能形成协调的音响。”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修订法律,监督奸吏。”淳于髡说完后,快步走出去,到了门口,面向他的仆从说:“这个人啊,我对他讲了五句隐含喻义的话,他回答我就像回声一样迅速。这个人一定会在不久后受封的。”过了一年,齐威王把下邳封给驺忌,封号为成侯。
齐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在平陆会见。二十四年,与魏王(梁惠王)在郊野上聚会打猎。魏王问道:“您也有宝物吗?”齐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的小国,还有十颗能照亮车乘前后各十二辆车那么远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齐国这样一个有上万辆兵车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齐威王说:“我对珍宝的看法与您不同。我的大臣中有一个叫檀子的,派他去守南城,那样楚国就不敢向东方来侵犯,泗水地区的十二国诸侯全都来朝见。我的大臣中有一个叫檀子的,派他守高唐,那样赵国就不敢到东面的河中来捕鱼。我的官吏中有一个叫黔夫的,叫他守徐州,就使得燕国人到徐州北门来祭告,赵国人到西门来祭告,迁移来跟随他的人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中有一个叫种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道不拾遗。我要用这些人照耀千里远近,岂止是十二辆车远近呢!”梁惠王十分惭愧,怏怏不乐地离开了。
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包围了邯郸,赵国到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来商议,说:“救赵呢?还是不救?”驺忌子说:“不如不救。”段干朋说:“不救就是不义,而且也对我们不利。”齐威王说:“为什么呢?”段干朋回答说:“魏国并吞了邯郸,那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而且去救赵国,把军队驻扎在赵国郊外,这样赵国不受攻打,但魏国仍能保全。所以不如向南去攻打襄陵,以削弱魏国,邯郸被攻占了也能趁机利用魏国被削弱的时机。”齐威王依从了他的计策。
以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和。公孙阅对成侯驺忌说:“您为什么不谋划去征伐魏国,这样田忌一定任大将。战胜了有功,就是您的谋划适宜。作战不获胜,田忌不是在前军阵亡,就是在后军逃跑,他的命运就由您控制了。”于是成侯就对齐威王说,派田忌去南方攻打襄陵。十月,邯郸被攻克了,齐国接着起兵攻打魏国,在桂陵把魏军打得大败。于是齐国在诸侯中最强大,自己称为王,以此号令天下。
三十三年,齐国杀死了大夫牟辛。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对成侯驺忌说:“您何不派人拿着十斤黄金到市上占卜,让他说‘我是田忌的家人。我的主人三战三胜,威震天下。他想要办大事,是吉利呢还是不吉利’?”去占卜的人出走后,接着就派人去抓给他占卜的人,在国王那里核实查证他的供词。田忌听说后,就率领他的部下去袭击临淄,要抓成侯,没有取胜就出逃了。
三十六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宣王辟彊被立为王。
宣王元年,秦国任用商鞅。周天子赠给秦孝公霸主的名号。
二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和韩国友好,共同去攻打魏国。赵国作战不利,和敌军有南梁交战。齐宣王召回田忌来官复原职。韩国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宣王召来大臣们商议说:“早救呢?还是晚救?”驺忌子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就会使韩国受到挫败而且被魏国吞并,不如早去援救。”孙子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被削弱时前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来承受魏国的军队,反而要听命于韩国了。而且魏国有灭亡韩国的打算,韩国眼看要被灭亡,一定会到东方来向齐国求告。我们因此能和韩国结下深厚的情谊,又能在晚些时候利用魏国的疲惫不堪,就能获得重大的利益,而且得到尊贵的名分。”齐宣王说:“好。”就在私下里答复了韩国的使者,打发他们回去。韩国因此依仗有齐国支持,五次交战,都没有取胜,从而到东方来把国家命运托付给齐国。齐国趁机起兵,派田忌、田婴为大将,孙子为军师,去援救韩国、赵国,攻打魏国。在马陵把魏军打得大败,杀死了魏将庞涓,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这以后,韩、赵、魏三国的国王全都通过田婴引见,在博望朝见齐王,盟誓以后归去。
七年,齐王与魏王在平阿以南会见。第二年,又在甄地会见。魏惠王去世。第二年,与魏襄王在徐州会见,诸侯们互相称为王。十年,楚国包围了齐国的徐州。十一年,齐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决开河水堤防,用水灌齐国和魏国军队,战争才停止。十八年,秦惠王称为王。
齐宣王喜好善长文学和游说的士人,像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一类的人有七十六位,全被赐予府第,任官上大夫,不从事政务,只发议论。因此齐国的稷下学宫中读书人又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
十九年,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齐湣王地即位。
齐湣王元年,秦国派遣张仪和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在齧桑会见。三年,把田婴封在薛地。四年,从秦国迎来王后。七年,和宋国攻打魏国,在观泽打败了魏军。
十二年,攻打魏国。楚国包围了雍氏,秦国打败了楚将屈丐。苏代对田轸说:“我希望能有机会拜见您,是为了办一件非常完美的事,使楚国给您利益,办成对您有好处,办不成也对您有好处。今天我站在门口时,有个客人说魏王对韩冯、张仪讲:‘煮枣快被攻占了,齐国军队又在进攻,你们来救寡人还罢了,如果不来救,寡人就没法阻止齐军攻占城池了。’这只是一种转弯的托辞。秦国、韩国的军队不向东来援救,只要十来天,魏国就会转向韩国,跟随秦国,秦国听从张仪的话,携手共同与齐、楚交好。这就是您的成功业绩了。”田轸说:“怎么能让他们不向东出兵呢?”苏代回答说:“韩冯要求救魏国的话,一定不会对韩王说‘我是为魏国出兵’。一定会说‘我将用秦国、韩国的兵向东去击退齐军、宋军,我趁机总管三国的军队,乘屈丐被削弱的机会,向南去割占楚国的土地,我们原有的土地一定能全部收回了’。张仪要求救魏国的话,必定不会说‘我是为了魏国’,一定会说‘我将要用秦国、韩国的军队向东去抵挡齐军、宋军,我将要聚集三国的兵力,乘屈丐被削弱的机会,向南去割占楚国的土地,名义上是保存将要灭亡的国家,实际上去攻占三川地区后返回,这是称王的基业啊’。您让楚王给韩国土地,让秦国钳制他们订立和约,对秦王说‘请让楚国给韩国土地,而大王您得以在三川地区施加影响。韩国不用动用兵力就能从楚国得到土地’。韩冯要向东出兵的话将怎么对秦国说呢?他会说‘秦国不用发兵就得到了三川地区,讨伐楚国、韩国,使魏国处于窘困的境地,魏国不敢与东方联合,这就孤立了齐国’。张仪要向东出兵的话将如何说呢?他说‘秦国、韩国想得到土地,而按兵不动,声威影响到魏国。魏国就有了理由,想到不能失去齐国和楚国的支持了’。魏国转变,离弃秦国、韩国,争着去侍奉齐国、楚国。楚王想要魏国依从又不想给它土地。您能让秦国和韩国的军队不出动就得到土地,对它们有大恩德啊!秦王、韩王被张仪、韩冯胁迫而向东发兵,使魏国顺服。您可以经常手执债券向秦国、韩国去索取报偿。这样秦、韩两国会认为您友善,而厌恶张仪他们索取无度了。”
十三年,秦惠王去世。二十三年,齐国与秦国在重丘打败了楚国。二十四年,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二十五年,齐国让泾阳君回秦国去。孟尝君薛文到秦国去,就任了秦相。薛文逃走了。二十六年,齐国与韩国、魏国共同攻打秦国,军队到了函谷驻扎下来。二十八年,秦国把河外的土地割给韩国以达成和约,双方停止战争。二十九年,赵国杀死了主父。齐国帮助赵国灭掉了中山国。
三十六年,齐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进入齐国,在章华东门受接见。齐王说:“啊,好啊,你过来!秦国派魏冉来给我送上帝号,你认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大王您问臣子问得很仓猝,而祸患是从很微小的地方产生的。我希望大王把帝号接受下来但不要同时就称帝。秦王称帝以后,天下能对他处之安然。大王就称帝,也不算落后。而且在争帝名上谦让,也没有伤害。秦国称了帝后,天下都憎恶它,大王因此就不称帝,以收服天下,这是一种大资本。而且天下立了两个皇帝。大王认为天下是尊重齐国呢?还是尊重秦国呢?”齐王说:“尊重秦国。”苏代说:“放弃帝号,天下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齐王说:“敬爱齐国,而憎恶秦国。”苏代说:“两位帝王订立盟约去攻打赵国,与攻打夏桀一样的宋国暴君比起来,哪一个有利呢?”齐王说:“攻打夏桀一样的宋国暴君有利。”苏代说:“哪种约定都是均等的,然而与秦国一起称帝,会使天下只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放弃帝号就使天下敬爱齐国而憎恶秦国,攻打赵国不如攻打宋国的暴君有利。所以我希望大王明确地放弃帝号,以收服天下人心,背离约定,将秦国作为宾客一样相待,不和它争尊崇的名号,而大王利用这个空隙攻占宋国。占有宋国,会让卫国的阳地处于危险中;占有济西,赵国的阿城一带的东方领土处于危险中;占有淮北,楚国的东方领地感到危险;占有陶和平陆,大梁城的城门都不敢打开。放弃称帝而代之攻打宋国暴君一事,国家受到了尊重,名望崇高,燕国、楚国也被这种形势慑服,天下各国没有人敢不听您的命令,这是商汤王、周武王听做的事业。我们在名义上敬重秦国,然后让天下人去憎恶它,这就是所谓的以卑下地位转为尊者的方法。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于是齐国放弃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帝位。
三十八年,攻打宋国。秦昭王发怒说:“我喜爱宋国的程度和喜爱新城、阳晋相同。韩聂和我是朋友,却攻打我所喜爱的地方,这是为什么?”苏代为齐国向秦王解说:“韩聂攻打宋国,正是为了大王。齐国强大,再加上宋国的土地辅助,楚国、魏国必定会害怕,害怕就一定会来西方侍奉秦国。这样大王可以不使用一个士兵,不损伤一个战士,不做什么事就割占了安邑。这就是韩聂为大王所祈祷的啊。”秦王说:“我担心的是齐国难以捉摸。一时合纵,一时连横,这怎么解释呢?”苏代回答:“天下的各国能让齐国捉摸透吗?齐国所以攻打宋国,由于它知道服侍秦国,可得到有上万辆军车的大国来辅助自己。不向西方服侍秦国就会使宋地不平安。中原地区上了年纪的游说说客们全都在处心积虑地想要离间齐国和秦国的友情。乘着车子纷纷向西行驶的人们,没有一个说齐国好的。驾车纷纷东奔的人们,没有一个说秦国的好话。为什么呢?他们全都不愿意齐国和秦国联合。怎么晋、楚这些国家如此聪明,而齐国、秦国这样愚昧呢?晋、楚各国联合起来,一定是商议谋算齐国、秦国。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必定图谋晋、楚各国。请您根据这一点来决定。”秦王说:“是的。”于是齐国就去攻伐宋国。宋王出逃,死在温城。齐国向南割占了楚国的淮河以北一带,向西攻入三晋,想要借此并吞周王室,自己作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如郑、鲁等国君全都向齐国称臣,诸侯们恐惧不安。
三十九年,秦国来进攻,攻占了齐国的九个城。
四十年,燕、秦、楚、韩、赵、魏各国合谋,各自派出精锐军队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齐军。齐国的军队崩溃,退却了。燕国将军乐毅就进了临淄,把齐国的库藏宝器全部掳取走。齐湣王逃走,跑到卫国。卫国国君腾出宫殿来给他住,向他称臣,供给他用品。齐湣王傲慢不逊,卫国人攻打他。齐湣王逃走,逃到邹国、鲁国,表现出骄傲的神色。邹、鲁的国君不让他入城。齐湣王就逃到莒城去。楚国派淖齿率领军队救齐国,淖齿趁机做了齐湣王的相。淖齿便杀了齐湣王而和燕国共同分了侵占齐国的土地与抢夺的宝器。
齐湣王遭杀害,他的儿子法章改了姓名,给莒城太史敫家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看法章容貌奇特,认为他不是平常人,心中怜爱他,经常偷偷给他衣裳食物,而且和法章私通。淖齿离开莒城后,莒城中的人民与齐国逃亡的大臣聚到一起寻找湣王的儿子,想要立他为王。法章还害怕他们是在追杀自己,过了好久,才敢说出“我就是湣王的儿子”。于是莒人共同立法章为齐王,就是齐襄王。以此保卫莒城,并且向齐国内宣布说:“国王已经在莒城即位了。”
齐襄王即位后,立太史家的女儿为王后,就是君王后,生了儿子建。太史敫说:“女儿不通过媒人,自己嫁人,这不是我的后代,污辱了我的门风家世。”就一辈子不见君王后。君王后很贤德,不由于不见面而失去作子女的礼节。
齐襄王在莒城五年,田单就用即墨军队打败了燕军,到莒城迎接襄王,进入临淄。齐国的原有土地全部重归齐国。齐国封田单为安平君。
十四年,秦军攻打齐国的刚、寿。十九年,齐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建被立为国王。
齐王建即位六年,秦国攻打赵国,齐国、楚国去救援。秦国君臣谋划说:“齐、楚两国去救赵国,他们亲密我们就退兵,不亲密就去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请求齐国给粮食,齐国不答应。周子说:“不如答应给粮食,以使秦军退走,不答应秦军就不会退却。这使秦国的计谋得逞,而齐国、楚国的计谋就失算了。而且赵国对齐国和楚国来讲是一种屏障,就像牙齿外面有嘴唇一样,唇亡齿寒。今天秦国灭了赵国,明天祸患就危及齐国、楚国。而且救援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干的锅一样紧急。救助赵国,是崇高的道义,打退秦军,是大显威名。救助要灭亡的国家这种仁义,退走强大的秦军这种威名,您不去致力争取却偏要吝惜粮食。这样为国家谋划是错的。”齐王不肯听从。秦国在长平打败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接着包围了邯郸。
十六年,秦国消灭了周王室。齐国的君王后去世。二十三年,秦国设置了东郡。二十八年,齐王去朝见秦王。秦王嬴政在咸阳设酒宴招待。三十五年,秦国灭掉韩国。三十七年,秦国灭掉赵国。三十八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发觉了,杀死了荆轲。第二年,秦军攻克燕国,燕王逃到辽东去。第二年,秦军灭掉魏国,秦国军队进驻历下。四十二年,秦国灭掉楚国。第二年,秦军俘虏了代王嘉,消灭了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国军队攻打齐国。齐国国王听从了相国后胜的计策,不作战,让军队投降了秦国。秦国俘虏了齐王建,把他流放到共地去。便把齐国灭亡,改为郡。天下被秦国统一了,秦王嬴政自己确定称号为皇帝。起先,君王后贤德,侍奉秦国很恭谨,与各国诸侯讲信义,齐国又是在临近大海的东方,秦国日夜不停地攻打三晋和燕国、楚国,这五个国家各自在秦国进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齐王建即位四十多年来没有遭受战争。君王后去世,后胜做齐相。他接受了很多秦国用来离间的贿赂,派很多宾客到秦国去。秦国又给了他们很多金钱,宾客们全都反过来为秦国离间齐国,劝齐王废除合纵,去朝见秦王,不整治军需战备,不帮助韩、赵、魏、燕、楚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此得以灭掉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最终秦国军队也进入了临淄,民众没有敢于拼斗的。齐王建便投降了,被流放到共地。所以齐国人怨恨齐王建不早些和诸侯们合纵抗秦,听任奸臣宾客们,造成亡国,编成歌唱道:“是松树吗?是柏树吗?让王建住到共地的是宾客们吧?”这首歌是痛恨齐王建在任用宾客时不认真审察的。
太史公说:孔子在晚年喜欢读《易经》。《易经》作为一种学术,非常深奥明晰,不是通达事物的人才,谁能注意到这些呢!所以周太史给田敬仲完占卦,占到十世以后。等到田完逃到齐国,懿仲给他占卜也这么说。田乞和田常所以能接连侵犯悼公、简公,独揽齐国的大权,不一定是事态逐渐发展而成的,倒好像是在遵循着卜兆,实现预言啊。
),《巽》( )在上,《坤》( )在下,《否》为( ),《乾》( )在上,《坤》( )在下。《巽》最下面的阴爻变成阳爻,就变成了《乾》,即《观》卦变成了《否》卦。〔4〕“四岳”,上古时代掌管四方山川诸侯的官员。孔安国说四岳是羲和的四个儿子。姜姓的祖先据说就是尧时的四岳。〔5〕“陈衰,此其昌乎”,陈国最后一个国王陈湣公在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被楚国擒灭。此前两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四八一年),田常杀了齐简公,作了齐王。这个太史的预言恰与事实巧合。
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1〕其母蔡女。〔2〕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他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为厉公。〔3〕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4〕厉公亦数如蔡。〔5〕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他”,罪之也。
【注释】〔1〕“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鲍、佗、跃三人均为陈文公子。〔2〕“蔡女”,蔡国国王的女儿,蔡国,周代封国,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后被楚国灭掉。〔3〕“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为厉公”,本书《陈杞世家》作“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五父即佗,此处与《陈杞世家》均误,厉公为跃,前文已述。〔4〕“淫于蔡人”,与蔡国人私通。“数”,音shuò,多次,“归”,出嫁的女子回母家去。〔5〕“如”,到……去。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1〕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2〕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3〕齐懿仲欲妻完,〔4〕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5〕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6〕卒妻完。〔7〕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注释】〔1〕“齐桓公欲使为卿”,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六八五年至前六四三年在位。齐国,西周初封姜尚为齐公,地在今山东。卿,周代的官名,为辅佐国君的高级官员。〔2〕“羁”,音jī,羁旅,在外寄居作客。“负檐”,即负担,泛指为生计奔波。檐为担字假借。〔3〕“工正”,周代官名,掌管官营手工业和各种技工。〔4〕“懿仲”,齐国大夫,《史记志疑》考证为陈国大夫。“妻完”,把女儿给陈完作妻子。〔5〕“蜚”,与“飞”同。“于蜚”,比翼双飞。《诗经·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其羽。”“和鸣”,互相应合着鸣叫。“锵锵”,凤凰叫声。〔6〕“莫之与京”,没有人能比他的地位更高大。“京”,大。〔7〕“卒妻完”,最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陈完。“卒”,终于。
完卒,谥为敬仲。〔1〕仲生稚孟夷。〔2〕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3〕【注释】〔1〕“谥”,音shì。古代帝王及官僚、贵族死后,根据他们生前事迹所赠予的称号。〔2〕“稚孟夷”,《世本》作“夷孟思”。〔3〕“以陈字为田氏”,“陈字”,一本作“陈氏”。徐广认为:“应劭云始食菜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正义》按:“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史记正义》亦取此说。根据《说文解字》:“田,陈也。”钱大昕说古代读陈作田。可见当时田、陈是相通的字。战国齐铜器陈璋壶等器物铭文中齐国王族仍姓陈,但写作“■”,与春秋陈国铜器铭文中的陈写作“敶”不同,史称陈氏改姓或系指此字形的改动。
田稚孟夷生湣孟庄,〔1〕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田文子事齐庄公。〔2〕【注释】〔1〕“湣孟庄”,《世本》作“闽孟克”,又一本作“湣孟芷”。疑均为字误。〔2〕“齐庄公”,齐灵公的儿子,名光。公元前五五三年至五四八年在位,后被大夫崔杼弑杀。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
晋之大夫栾逞作乱于晋,〔1〕来奔齐,齐庄公厚客之。晏婴与田文子谏,〔2〕庄公弗听。
【注释】〔1〕“栾逞”,晋国大夫栾书的孙子。栾逞因有罪投奔齐国,后被齐庄公派回晋国曲沃谋反,做齐国内应,兵败而死。〔2〕“晏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机智贤明,有《晏子春秋》一书叙述其言行。详见本书《管晏列传》。
文子卒,〔1〕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
【注释】〔1〕“文子卒”,卒字可能是衍文。
无宇卒,生武子开与釐子乞。〔1〕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2〕行阴德于民,〔3〕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于晋,〔4〕与叔向私语曰:〔5〕“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矣。”
【注释】〔1〕“釐”,音xī,与“僖”通。〔2〕“禀予民以大斗”,禀,音lǐn,与廪同,赐给人谷物。这句话是说用大斗量粮食赐给百姓。〔3〕“阴德”,暗地里施予的德行。〔4〕“已而”,随即。〔5〕“叔向”,即羊舌肸,字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肸”,音x!。
晏婴卒后,范、中行氏反晋。〔1〕晋攻之急,范、中行请粟于齐。田乞欲为乱,树党于诸侯,乃说景公曰:“范、中行数有德于齐,齐不可不救。”齐使田乞救之而输之粟。〔2〕【注释】〔1〕“范、中行氏”,即范献子和中行文子,二人均为晋国大夫。〔2〕“输之粟”,把粮食运送给他们。
景公太子死,后有宠姬曰芮子,生子荼。〔1〕景公病,命其相国惠子〔2〕与高昭子〔3〕以子荼为太子。景公卒,两相高、国立荼,是为晏孺子。而田乞不说,〔4〕欲立景公他子阳生。阳生素与乞欢。晏孺子之立也,阳生奔鲁。田乞伪事高昭子、国惠子者,每朝代参乘,〔5〕言曰:“始诸大夫不欲立孺子。孺子既立,君相之,大夫皆自危,谋作乱。”又绐大夫曰:〔6〕“高昭子可畏也,及未发先之。”诸大夫从之。田乞、鲍牧与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昭子闻之,与国惠子救公。公师败。田乞之众追国惠子,惠子奔莒,〔7〕遂返杀高昭子。晏圉奔鲁。〔8〕【注释】〔1〕“荼”,音shū,又读作tú。〔2〕“国惠子”,名夏。〔3〕“高昭子”,名张。〔4〕“不说”,不高兴。“说”,音yuè,与悦通。〔5〕“代”,《春秋左氏传》哀公六年作“必”。“参乘”,也作“骖乘”,陪坐在车上的人。古代乘车,御者在中间,尊者坐在左边,坐在右边陪同的人即参乘。〔6〕“绐”,音dài,欺骗,用假话哄骗。〔7〕“莒”,音jǔ,古代方国名。春秋时期由计斤(在今山东胶县西南)迁移到莒(在今山东莒县)。周考王十年(公元前四三一年)被楚国所灭。〔8〕“晏圉”,晏婴的儿子。圉,音yù。
田乞使人之鲁,迎阳生。阳生至齐,匿田乞家。请诸大夫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1〕幸而来会饮。”会饮田氏。田乞盛阳生橐中,〔2〕置坐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大夫皆伏谒。〔3〕将盟立之,田乞诬曰:〔4〕“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鲍牧怒曰:“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诸大夫欲悔,阳生乃顿首曰:“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恐祸及己,乃复曰:“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遂立阳生于田乞之家,是为悼公。乃使人迁晏孺子于骀,〔5〕而杀孺子荼。悼公既立,田乞为相,专齐政。
【注释】〔1〕“常之母有鱼菽之祭”,“常之母”,田常的母亲。田常是田乞的儿子。田乞用这个词称呼自己的妻子。“菽”,音shū,豆类。齐国风俗,由妇女主持祭祀。自称是鱼豆的祭祀,是谦逊之词,表示祭品微薄。〔2〕“盛阳生橐中”,把阳生装在口袋里。橐,音tuó,皮制的口袋。〔3〕“伏谒”,趴在地下行礼拜见。〔4〕“诬”,说假话,哄骗别人。〔5〕“骀”,音tái,春秋时期齐国的地名,在今山东临朐县。
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
鲍牧与齐悼公有郄,〔1〕弑悼公。〔2〕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3〕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4〕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5〕归乎田成子!”齐大夫朝,御鞅谏简公曰:〔6〕“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君弗听。
【注释】〔1〕“有郄”,有嫌隙,不和。“郄”,音xī,空隙。〔2〕“弑”,音shì,古代臣下杀死君主,儿子杀死父母的行为。〔3〕“监”,姓,一本作“阚”。〔4〕“心害”,心中猜忌,嫉妒。〔5〕“妪”,音yù,老妇人。“乎”,语助词。“芑”,音qǐ,野菜。〔6〕“御”,官名,掌管车马。“鞅”,人名,也是田氏一族。《春秋左氏传》哀公十四年作“诸御鞅”,诸御亦为官名。
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1〕常与田氏有卻。〔2〕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子我曰:“吾欲尽灭田氏适,〔3〕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于田氏疏矣。”不听。已而豹谓田氏曰:“子我将诛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子我舍公宫,〔4〕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宫,欲杀子我。子我闭门。简公与妇人饮檀台,〔5〕将欲击田常。太史子余曰:“田常非敢为乱,将除害。”简公乃止。田常出,闻简公怒,恐诛,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贼也。”〔6〕田常于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
【注释】〔1〕“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史记索隐》、《史记正义》等考证子我即监止。监止又作阚止,《春秋左氏传》哀公六年载阚止之事,杜预注即认为是子我。此将一人误分为二人,下“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一句亦同。宗人之说误。〔2〕“有卻”,有矛盾,不合。“卻”,音x9,空隙。〔3〕“田氏适”,田氏的嫡系子孙。适与嫡通,指正妻及正妻所生的长子,或指正妻生的继承家长地位的儿子。〔4〕“子我舍公宫”,子我住在齐简公的宫室中。“舍”,动词,住宿。本书《齐太公世家》作“子行舍于公宫”。此处疑误,〔5〕“檀台”,齐国宫中台观名,《史记正义》称:“在青州临淄县东北一里(即今山东淄博市东北)。”〔6〕“需”,音nuò,迟疑不决。“贼”,毁坏,危害。“需,事之贼也”,迟疑会招致危难,所以是事情败坏的根源。
简公出奔,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1〕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2〕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3〕遂杀简公。简公立四年而杀。于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
【注释】〔1〕“执”,捉住。“徐州”,齐国城邑名,在今山东滕县南。一说为齐国西北边界上的地名。〔2〕“蚤从”,早听从。“蚤”,音zǎo,“早”的假借字。〔3〕“复立”,再次被立为齐国的国王。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田常言于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于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1〕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2〕【注释】〔1〕“安平”,周代齐国城邑名。司马彪《郡国志》称:“北海东安平,六国时曰安平。”其地在今山东临淄市以东。〔2〕“琅邪”,《史记正义》称“沂州也”,即今山东临沂。“自为封邑”,自己给自己封赠土地。田常自行占有的封邑包括从安平至琅邪一线以东的全部土地,即今胶东半岛。
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1〕及田常卒,有七十余男。
【注释】〔1〕“宾客舍人”,有一定才能本领,被王公贵族以客人身份供养的人叫宾客,王侯贵族们的左右亲信属官称舍人。
田常卒,子襄子盘代立,〔1〕相齐。常谥为成子。
【注释】〔1〕“子襄子盘”,“盘”,有的版本作“塈”,又有的版本作“班”,未知孰是。
田襄子既相齐宣公,三晋杀知伯,〔1〕分其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以有齐国。
【注释】〔1〕“三晋杀知伯”,这是春秋末年的重大事件。当时,晋国的卿韩氏、魏氏、赵氏三家势力增大,瓜分了晋国,形成三个新的国家:韩、魏、赵。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在原晋国的土地上,故称为三晋。“知伯”,即荀瑶,世为晋卿,曾把持晋国朝政,因向赵氏索取土地不得,率魏、韩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与韩、魏合谋,共同消灭了知氏,分了知氏的土地。详见本书《晋世家》、《赵世家》。
襄子卒,子庄子白立。〔1〕田庄子相齐宣公。宣公四十三年,伐晋,毁黄城,围阳狐。〔2〕明年,伐鲁、葛及安陵。〔3〕明年,取鲁之一城。
【注释】〔1〕“子庄子白”,《世本》中作“庄子伯”,名伯。〔2〕“毁黄城,围阳狐”,黄城、阳狐均为春秋时晋国城邑。黄城在今山东冠县以南。阳狐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3〕“伐鲁、葛及安陵”,本书《六国年表》作“伐鲁、莒及安阳”,《史记志疑》认为此处“葛”当作“莒”,“安陵”疑误。这种看法是将“鲁”定为鲁国,周诸侯国,在今山东南部,“莒”为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安阳,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一说,鲁指鲁国朝宿邑鲁城,在今河南许昌市南;葛指葛城,在今河南长葛县北;安陵为郑国城邑,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这几个地点比较接近,应以此说为准。
庄子卒,子太公和立。〔1〕田太公相齐宣公。宣公四十八年,取鲁之郕。〔2〕明年,宣公与郑人会西城。伐卫,取■丘。〔3〕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自廪丘反。〔4〕【注释】〔1〕“庄子卒,子太公和立”,《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云:“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索隐》引《竹书纪年》脱一“四”字,应为齐宣公四十五年。本书此处漏记田悼子。〔2〕“郕”,音ch6ng,古代城邑名,在今山东泗水县西北。〔3〕“卫”,为周代诸侯国,姬姓,地在今河南北部。“■丘”,卫国城邑名,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南。“■”,音gu4n,即“贯”省形。贯为古代小国名。〔4〕“廪丘”,古代城邑名,地在今山东范县东南。
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1〕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2〕明年,鲁败齐平陆。〔3〕【注释】〔1〕“淫于酒、妇人,不听政”,“淫”,沉溺,迷惑。“听政”,管理政务。这句话是说齐康公沉溺于酒色之中,不管理国家政事。〔2〕“以奉其先祀”,用来供给他祭祀祖先。“先祀”,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3〕“平陆”,城邑名,在今山东汶上县北。
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1〕求为诸侯。〔2〕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
【注释】〔1〕“魏文侯”,名都,《世本》作名斯。执政二十二年时列为诸侯,是战国七雄之一。详见本书《魏世家》。“浊泽”,魏城邑,在今山西运城市西,一说在今河南临颍县。〔2〕“求为诸侯”,请求被正式策命为诸侯。
齐侯大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1〕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韩,〔2〕韩求救于齐。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曰:〔3〕“蚤救之孰与晚救之?”〔4〕驺忌曰:“不若勿救。”段干朋曰:〔5〕“不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6〕不若救之。”田臣思曰:〔7〕“过矣君之谋也!〔8〕秦、魏攻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齐也。”桓公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9〕韩自以为得齐之救,因与秦、魏战。楚、赵闻之,果起兵而救之。齐因起兵袭燕国,取桑丘。〔10〕【注释】〔1〕“子桓公午立”,《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云:“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春秋后传》记载与之相近。与本书此处记载不同。〔2〕“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韩”,《史记志疑》加以考证,认为此处是将齐宣王二十九年战胜燕子哙的事件误载入桓公五年下。“秦”,周诸侯国,地在今陕西。“韩”,原为晋国大夫,后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国。地在今河南。〔3〕“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此处记事有误,所召大臣系何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齐威王二十六年邯郸之战时召集的驺忌、段干朋,有人认为是齐宣王二年召集的驺子、田忌、孙膑等人。〔4〕“孰与”,何如,选择副词。这个和那个之间哪一个好?〔5〕“驺忌”,即邹忌,齐大夫,被齐威王任为相,封下邳成侯。“段干朋”,齐大夫,姓段干,名朋。《战国策》中作“段干纶”。〔6〕“且折”,将要受到挫败。折,挫折,损失。〔7〕“田臣思”,即田忌,齐国将军。《战国策》中作“田期思”,《竹书纪年》作“田期”、“徐州子期”。〔8〕“过矣”,太过分了。〔9〕“阴告”,暗地里告诉。〔10〕“桑丘”,燕国城邑,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
六年,救卫。桓公卒,〔1〕子威王因齐立。〔2〕是岁,故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皆入田氏。
【注释】〔1〕“六年,救卫。桓公卒”,《史记索隐》据《竹书纪年》称:梁惠王十二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则桓公十九年而卒,与此不同。〔2〕“威王因齐”,《史记志疑》考证“齐”为衍文。威王名因。
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1〕三年,三晋灭晋后而分其地。六年,鲁伐我,入阳关。〔2〕晋伐我,至博陵。〔3〕七年,卫伐我,取薛陵。〔4〕九年,赵伐我,取甄。〔5〕【注释】〔1〕“因齐丧”,因为齐国有丧事,“灵丘”,古代城邑,当时属齐国。地在今山西灵丘县,一说在今山东高唐县,又一说在今河北束鹿县东。三说中似以山东高唐县一地较切合实际。〔2〕“阳关”,春秋时为鲁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后被齐国占领。〔3〕“晋伐我,至博陵”,《史记志疑》引《资治通鉴》作“魏伐我”。应以“魏”为正,当时晋国已亡。“博陵”,齐城邑名,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4〕“薛陵”,春秋时薛国的故址,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5〕“甄”,又作“鄄”,二字相通,音juàn。地在今山东鄄城县北。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1〕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2〕毁言日至。〔3〕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4〕民人给,〔5〕官无留事,〔6〕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7〕“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8〕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9〕惠王请献观以和解,〔10〕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11〕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注释】〔1〕“委”,委托政务。〔2〕“即墨”,齐城邑,地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3〕“毁言”,坏话,诋毁的言语。〔4〕“田野辟”,田野被开垦出来。“辟”,开辟,拓垦。〔5〕“民人给”,人民的生活富足。“给”,音jǐ,充足。〔6〕“官无留事”,官府里没有积压的公事。说明办事迅速认真。〔7〕“阿”,即东阿县,齐国城邑,故地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8〕“烹”,煮。古代用大鼎烧沸水把人煮死,这种刑罚叫烹。〔9〕“惠王”,魏惠王,名(音y0ng),魏武侯之子。多次战败,便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被齐军在马陵(今山东鄄城县东北)打败后,国力不振。曾聘请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人协助国政,《孟子》中的梁惠王即指魏其人。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前三三八年在位。〔10〕“观”,古代城邑,在今河南清丰县南。《史记志疑》云败魏于浊泽与伐魏取观为两次战事,不可混为一谈。〔11〕“饰非”,掩饰过错。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1〕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2〕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3〕“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4〕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5〕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6〕攫之深,〔7〕之愉者,〔8〕政令也;钧谐以鸣,〔9〕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10〕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11〕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12〕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13〕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14〕连而径者,〔15〕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注释】〔1〕“驺忌子”,即邹忌。此处亦记载邹忌自齐威王时始入仕,前文称齐桓公五年召大臣商议时有邹忌,显然有误。“鼓琴”,弹奏琴。〔2〕“须臾”,过了一会儿。〔3〕“户”,房门。〔4〕“勃然”,猛然变了脸色的样子。〔5〕“浊”,指琴弦较粗、较松时发出的浊音。“春温”,《史记志疑》云:《索隐》本无“春”字,后人附注异本,传写连为“春温”耳,当衍“春”字。〔6〕“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史记集解》引《琴操》曰:“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清”,指琴弦上紧时发出的清音。〔7〕“攫”,音jué用手指甲持弦。〔8〕“”,音shì,与“释”通,放开琴弦。《史记集解》云:徐广曰:“一作‘舒’。”《史记会注考证订补》案:“《通志》作舍,舍上有而字。”愉,音shū。〔9〕“钧谐以鸣”,和谐地鸣响。〔10〕“回邪”,迂回弯曲,这里指声音的回旋曲折。“不相害”,不互相妨碍。〔11〕“弭人民”,使人民安定。“弭”,音mǐ,安抚,安定。〔12〕“若夫语五音之纪”,如果谈论五音的本义。“五音”,指古代表示音阶的五种基本音调:宫、商、角、徵、羽。《史记会注考证订补》云:《御览》卷五七七“若夫语”作“若语”,无“夫”字。〔13〕“丝桐”,指琴,琴用桐木制作,安上丝弦,故称丝桐。〔14〕“治昌”,国家治理昌盛。〔15〕“连而径者”,接连而且直接发出的声音。
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1〕“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2〕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3〕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4〕淳于髡曰:“狶膏棘轴,〔5〕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6〕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7〕淳于髡曰:“弓胶昔幹,〔8〕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9〕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10〕淳于髡曰:“狐裘虽敝,〔11〕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12〕不能载其常任;〔13〕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14〕至门,而面其仆曰:〔15〕“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16〕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17〕封以下邳,〔18〕号曰成侯。
【注释】〔1〕“淳于髡”,“髡”,音kūn,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学者,出身赘婿,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时,被引用,任齐国大夫。后曾到魏国,魏王想任用他做卿相。他谢绝辞去。《新序》中记载的这段对话情况与此不同。〔2〕“陈诸前”,在您的面前陈述出来。“诸”,之于。〔3〕“得全全昌”,《史记索隐》云:“得全,谓人臣事君之礼全具无失。”“全昌者,谓若无失则身名获昌。”〔4〕“谨受令,请谨毋离前”,“令”,《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引枫山、三条本均作“命”,《太平御览》五百七十七亦作“命”。古代“命”、“令”二字相通,战国金文中县令的令字多写作命。此句的意思是:对您的指教心悦诚服,铭记不忘,让它永远不离自己眼前。〔5〕“狶”,音xī,猪。“狶膏”,猪油,用以润滑。“棘轴”,棘木做的车轴,坚硬光滑。〔6〕“不能运方穿”,不能在方孔中运转。〔7〕“请谨事左右”,侍奉好君王的身边近臣。〔8〕“弓胶昔干”,“干”,《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乾’。”“昔”,旧的,“干”,弓身。《考工记》作“■干”。此句指做弓时,用胶涂在旧的弓身上,放入矫正弓形状的器具中,使它粘合。〔9〕“不能傅合疏罅”,“罅”,音xià,缝隙。不能长久弥合裂缝空隙。〔10〕“请谨自附于万民”,把自己依附于人民中,指处理国事要符合人民利益。〔11〕“狐裘虽敝”,狐皮大衣虽然破旧。〔12〕“大车不较”,“较”,校正调试。指大车不经过校正调整。〔13〕“常任”,一般标准的运载重量。〔14〕“趋出”,小步快行着走出去。〔15〕“面其仆”,面向他的仆从。〔16〕“若响之应声”,好像回响应和声音一样。〔17〕“居期年”,过了一年。“期”,音jī。〔18〕“下邳”,古代城邑名,汉代东海郡有下邳县,地在今江苏邳县以东。“邳”,音pī。
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1〕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2〕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3〕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4〕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5〕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6〕使守南城,〔7〕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8〕吾臣有朌子者,〔9〕使守高唐,〔10〕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11〕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12〕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13〕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14〕梁惠王惭,不怿而去。〔15〕【注释】〔1〕“与赵王会平陆”,《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引《考证》称赵王为赵威侯,按语云赵成侯。《史记·六国年表》亦作赵成侯。“平陆”,在今山东汶上县以北。〔2〕“会田于郊”,在郊野中聚会打猎。“田”,与“畋”同,田猎。〔3〕“威王曰”,《史记索隐》按语云《韩诗外传》中引用的这段对话是齐宣王与赵王说的,和此处说法不同。〔4〕“若寡人国小也”,此句各处引用时有所不同。《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引《后汉书·李膺传》作“寡人之国虽小”,《韩诗外传》作“若寡人之小国也”,《群辅录》上、《玉海》一百三十四引作“寡人国虽小”。〔5〕“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怎么能拥有万辆军车的大国却没有珍宝呢?周代制度,王畿千里,拥有一万辆兵车,所以以万乘比喻大国。乘,四匹马驾的一辆车。〔6〕“檀子”,齐国大臣,姓檀,子是对人的美称。〔7〕“南城”,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元和郡县志》载:沂州费县南城,在县南九十里。〔8〕“泗上”,指泗水流域地区,古泗水发源于蒙山南麓,向南注入淮河。“十二诸侯”,指位于泗水流域的邾、莒、宋、鲁、邹、蔡等小国。〔9〕“朌子”,即田朌,齐国大臣。“朌”,音b1n。〔10〕“高唐”,齐国城邑名,在今山东高唐县东北。〔11〕“东渔于河”,向东到河水中来捕鱼,意即侵犯齐国。〔12〕“徐州”,战国齐邑,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中认为是薛县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以南,与此文义不符。《史记会注考证订补》集各家考证认为应在东平舒,即今河北大城县。《汉书·地理志》载勃海郡东平舒,是临近燕、赵两国的军事要地,所以下文称“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13〕“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祭”,祭祀求祷。“北门”、“西门”,均为齐国徐州的城门。燕国人和赵国人畏惧齐国,所以来城门外祭祀祷告。〔14〕“岂特”,岂只是,不仅是。〔15〕“不怿”,不高兴。“怿”,音yì。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1〕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2〕以弊〔3〕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注释】〔1〕“邯郸”,古代都邑名,在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三八六年赵敬侯将国都从晋阳迁至此。〔2〕“襄陵”,古代城邑,在今河南睢县,当时属魏国。《史记正义》称在兖州邹县,即今山东邹县;《史记会注考证》称在山西平阳府,即今山西临汾以东;与战国时魏国领地均不相符。〔3〕“弊”,削弱,使之疲惫。
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1〕公孙阅谓成侯忌曰:〔2〕“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3〕而命在公矣。”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4〕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注释】〔1〕“田忌”,前文作“田臣思”,又作“田期”、“田期思”。〔2〕“公孙阅”,齐国大臣。《战国策·齐策》原作“公孙闳”,今本《战国策》作“公孙闬”。又《太平御览》七二六引《春秋后语》作“公孙闵”。〔3〕“非前死则后北”,“北”,战败逃回。不是在前锋战死,就是在后卫败逃。〔4〕“桂陵”,古地名,《史记正义》称在曹州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即今山东菏泽县东北。近人认为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北。
三十三年,杀其大夫牟辛。〔1〕【注释】〔1〕“大夫”,一作“夫人”。《史记索隐》云《史记·六国年表》亦作“夫人”。并引王劭考证认为牟辛可能是夫人之字。但今本《六国年表》中仍作“大夫”。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1〕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2〕求成侯,不胜而奔。〔3〕【注释】〔1〕“验其辞”,核实去占卜者说的话。〔2〕“临淄”,古代城邑,吕尚被封为齐侯,建都营丘,后改名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3〕“不胜而奔”,“奔”,逃走。此处记载有误,田忌出奔之日,梁玉绳认为在齐宣王二年马陵之战后,钱穆认为在齐威王十五年。《史记》之误源于《战国策·齐策》。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强立。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1〕周致伯于秦孝公。〔2〕【注释】〔1〕“商鞅”,卫国人,姓公孙,亦作卫鞅,因在秦国主持变法,被封于商,故称作商鞅。详见《史记·商君列传》。〔2〕“周致伯于秦孝公”,周天子授予秦孝公诸侯霸主身份。“伯”,与“霸”通。
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1〕宣王召田忌复故位。〔2〕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3〕田忌曰:〔4〕“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曰:〔5〕“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6〕且魏有破国之志,〔7〕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8〕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9〕韩因恃齐,〔10〕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11〕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12〕杀其将庞涓,〔13〕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14〕盟而去。〔15〕【注释】〔1〕“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史记志疑》认为此说有误,应当是魏伐韩……赵不利,败于南梁。韩向齐国求援。“南梁”,古城邑名,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2〕“宣王召田忌复故位”,《史记志疑》认为宣王二年无召田忌一事,《史记》误载。钱穆认为召回田忌确有其事。见《史记会注考证订补》。〔3〕“驺忌子曰:‘不如勿救’”,当时邹忌已死。《史记索隐》引王劭语“此时邹忌死已四年”。钱穆则认为邹忌死于宣王元年。〔4〕“田忌曰”,《战国策》中记述此段对话时作“张丐曰”。一本作“张田曰”。〔5〕“孙子”,即战国军事家孙膑,详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6〕“顾”,却,反而。〔7〕“有破国之志”,有攻破一个国家的志向。〔8〕“愬于齐”,到齐国来告诉求援。“愬”,音s),与“诉”同。〔9〕“阴告”,暗地告诉,私下回答。〔10〕“韩因恃齐”,韩国因此依仗齐国。“恃”,音shì,依靠。〔11〕“田婴”,齐国将领,后任齐相,被封于彭城和薛。〔12〕“马陵”,古代地名。马陵之战是古代著名战役。孙膑指挥齐军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击败魏军。魏军主帅庞涓自杀。马陵之战战场所在,一说在今河南范县,一说在今河北大名县,一说在今山东鄄城县。〔13〕“庞涓”,战国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因妒忌,陷害孙膑致残。后被齐军打败,自杀。〔14〕“博望”,古代城邑,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15〕“盟”,盟誓。
七年,与魏王会平阿南。〔1〕明年,复会甄。魏惠王卒。〔2〕明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3〕十年,楚围我徐州。十一年,与魏伐赵,赵决河水灌齐、魏,兵罢。十八年,秦惠王称王。
【注释】〔1〕“平阿”,古地名。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2〕“魏惠王卒”,此时魏惠王早已去世。魏惠王后元十七年去世,当时相当于齐宣王二年。〔3〕“诸侯相王”,诸侯们互相称为王。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1〕淳于髡、田骈、〔2〕接予、〔3〕慎到、〔4〕环渊〔5〕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6〕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7〕【注释】〔1〕“驺衍”,战国阴阳家,齐国人。《汉书·艺文志》载有《驺子始终》五十六篇。〔2〕“田骈”,“骈”,音piān,战国道家,齐国人,著有《田子》二十五篇,号为天口骈。〔3〕“接予”,战国道家,齐国人。《汉书·艺文志》载有《接予》二篇。〔4〕“慎到”,战国道家,处士,赵国人。《汉书·艺文志》载《慎子》四十二篇。〔5〕“环渊”,战国道家,楚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环渊著有上下篇。〔6〕“不治而议论”,不治理政事,只发议论。〔7〕“稷下”,齐国地名,在齐国都城临淄城稷门附近。齐桓公以下历代君王在此设立学宫,广招文学之士,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十九年,宣王卒,子湣王地立。〔1〕【注释】〔1〕“湣王地”,《史记索隐》引《世本》云名遂。
湣王元年,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齧桑。〔1〕三年,封田婴于薛。〔2〕四年,迎妇于秦。七年,与宋攻魏,败之观泽。〔3〕【注释】〔1〕“秦使张仪”,战国纵横家,魏国人,曾任秦相、魏相,施行连横,瓦解齐、楚等国的同盟。详见《史记·张仪列传》。“齧桑”,“齧”,音ni8,古代地名,在今江苏沛县西南,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县北。〔2〕“封田婴于薛”,诸家考证认为封田婴不在齐湣王时,梁玉绳认为在宣王二十二年,阎若璩认为在齐威王时。〔3〕“败之观泽”,此次战役记载与《宋微子世家》不同,当属于误载。“观泽”,古代地名,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
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1〕秦败屈丐。〔2〕苏代〔3〕谓田轸〔4〕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5〕张仪曰:‘煮枣将拔,〔6〕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7〕此特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余,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8〕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田轸曰:“奈何使无东?”对曰:“韩冯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韩王曰‘冯以为魏’,必曰‘冯将以秦韩之兵东却齐宋,冯因抟〔9〕三国之兵,〔10〕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故地必尽得之矣’。张仪救魏之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曰‘仪且以秦韩之兵东距齐宋,仪将传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于楚,名存亡国,〔11〕实伐三川而归,〔12〕此王业也’。公令楚王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王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13〕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韩冯之东兵之辞且谓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韩以窘魏,魏氏不敢东,是孤齐也’。张仪之东兵之辞且谓何?曰‘秦韩欲地而兵有案,〔14〕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楚王欲而无与地,〔15〕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16〕秦韩之王劫于韩冯、张仪而东兵以和徇服魏,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17〕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18〕【注释】〔1〕“雍氏”,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禹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南,似误。楚国围攻雍氏之役,梁玉绳认为不在湣王十二年。〔2〕“屈丐”,楚国将领。〔3〕“苏代”,战国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东周洛阳人。〔4〕“田轸”,又称作陈轸,曾在秦、楚、齐国任官。〔5〕“韩冯”,韩国相,本名公仲侈。〔6〕“煮枣”,古代地名,在今山东菏泽县西。〔7〕“弗能拔”,不能战胜,不能阻止。“拔”,指齐军攻克魏地。〔8〕“逐”,跟随,听从。〔9〕“抟”,音tuán,聚集,汇合,统一指挥。〔10〕“三国之兵”,指秦、魏、韩三国的军队。〔11〕“名存亡国”,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将要覆灭的国家。〔12〕“三川”,指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地区,因境内有河水、洛水、伊水三条河川而得名。〔13〕“而王以施三川”,“施”,施行,设置。指秦王的威力施加到三川地区。〔14〕“案”,与“按”同,按兵不动。〔15〕“楚王欲而无与地”,楚王想让魏国服从自己,却不给韩国土地。〔16〕“有一大德也”,有一件大的恩德。指田轸能使秦国、韩国不动兵就得到土地,是对秦国、韩国有恩德。〔17〕“公常执左券”,“公”,指田轸。“左券”,古代的契约写在木版或竹简上,称为券。一破两半,右券为原券,立券人收执。左券交债权人持有,作为索债凭证。这里以此比喻田轸处于有恩于秦、韩,可以收取利益的有利地位。〔18〕“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之多资矣”,“其”,指秦、韩两国。由于田轸对他们有恩,他们认为田轸好,而嫌恶张仪索取利益过多了。
十三年,秦惠王卒。二十三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1〕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质于齐。〔2〕二十五年,归泾阳君于秦。孟尝君薛文入秦,〔3〕即相秦。文亡去。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4〕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5〕二十九年,赵杀其主父。〔6〕齐佐赵灭中山。〔7〕【注释】〔1〕“重丘”,古代地名,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2〕“泾阳君”,秦王子,名市。“质”,作为抵押的人质。〔3〕“孟尝君薛文”,即田文,齐国贵族,封号孟尝君,由于祖先被封于薛,又称作薛文,以养士闻名,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详见《史记·孟尝君列传》。〔4〕“函谷”,古代关隘名,东起崤山,西至潼津。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历代视为兵家要地。〔5〕“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梁玉绳认为此事在湣王二十六年。实际上二十八年与二十六年有过不同的两次战役,秦割地在二十八年盐河之役后。“河外”,指黄河以南、以西的地区,此处指今陕西华阴县至河南陕县一带。〔6〕“主父”,即赵国武灵王,被公子成及李兑包围三月,饿死在沙丘宫。〔7〕“齐佐赵灭中山”,灭中山不在湣王二十九年。《史记·赵世家》载:惠文王三年(即齐湣王五年),灭中山。“中山”,战国时戎狄小国,在今河北中部。有关史载不详。近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了大量中山国文物,补充了它的历史。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1〕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冉致帝,〔2〕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3〕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4〕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5〕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6〕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7〕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8〕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9〕无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10〕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11〕有淮北,楚之东国危;〔12〕有陶、平陆,梁门不开。〔13〕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14〕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15〕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注释】〔1〕“章华东门”,左思《齐都赋》注云齐小城北门。《括地志》云齐城章华之东有闾门、武鹿门。〔2〕“魏冉”,为秦相,被封于穰,又称穰侯,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免。详见《史记·穰侯列传》。〔3〕“卒”,音cù,与“猝”通。仓促之间,突然。〔4〕“勿备称也”,不要同时称帝。〔5〕“让争”,《通志》作“让受”,辞去称帝,不接受这个建议。〔6〕“释帝”,放弃称帝。〔7〕“桀宋”,指宋王偃,因为他荒淫无道,如同夏桀,所以当时诸侯称之为“桀宋”。〔8〕“约钧”,“钧”与“均”同,指约定得到的利益相等。〔9〕“倍约宾秦”,“倍”与“背”通。背弃约定,把秦国作为宾客一样礼貌对待。一说“宾”与“摈”通,指摈弃秦国,则与下文中“敬秦以为名”不符。〔10〕“阳地”,濮阳地区,在今河南濮阳县。〔11〕“赵之阿东国危”,“阿”,《史记正义》云即东阿。《史记志疑》云阿东,《战国策》作“河东”〔12〕“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淮北指今江苏徐州、泗水一带。楚之东国指今江苏北部。〔13〕“陶”,即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梁”,指魏国都城大梁。〔14〕“贷”,与“代”同,代替,取代。一说为“贰”之误字,不确。〔15〕“形服”,由于形势而被迫顺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1〕韩聂与吾友也,〔2〕而攻吾所爱,何也?”苏代为齐谓秦王曰:“韩聂之攻宋,所以为王也。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3〕此韩聂之所祷于王也。”秦王曰:“吾患齐之难知。一从一衡,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国令齐可知乎?齐以攻宋,其知事秦以万乘之国自辅,不西事秦则宋治不安。〔4〕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5〕伏式结轶西驰者,〔6〕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也!晋楚合必议齐秦,齐秦合必图晋楚,请以此决事。”秦王曰:“诺。”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7〕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注释】〔1〕“新城”,古代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南,当时属宋国。“阳晋”,古代地名,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北。〔2〕“韩聂”,齐国谋士,《战国策·韩策》中作“韩珉”。〔3〕“安邑”,魏国城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秦昭王二十一年由魏国割让秦国。〔4〕“宋治不安”,《战国策》作“宋地不安”。〔5〕“中国白头游敖之士”,中原地区头发都白了的游说士人,“敖”,与“遨”通。〔6〕“伏式结轶”,“式”,与“轼”通,车箱前的横木。“轶”,音zhé,即车辙。伏在轼上,意为乘车出行,车辙在大地上相互交错。〔7〕“温”,古代小国名,原称苏国,战国时被魏国占有。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三十九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1〕王解而却。〔2〕燕将乐毅遂入临淄,〔3〕尽取齐之宝藏器。湣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4〕称臣而共具。湣王不逊,卫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5〕遂走莒。〔6〕楚使淖齿将兵救齐,〔7〕因相齐湣王。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8〕【注释】〔1〕“败我济西”,《史记》其他世家传记中均不载楚国参加此役,下文中又称楚国派兵救齐,似此处有误。“济西”,指济水以西地区。〔2〕“解”,分崩,溃散。“却”,退却。〔3〕“乐毅”,中山国人,燕国将领,极善于用兵,曾任燕国亚卿,封昌国君。后燕惠王中反间计,罢免了他。乐毅逃到赵国,死于赵。详见《史记·乐毅列传》。〔4〕“辟宫舍之”,腾出宫殿来给他住。〔5〕“邹”,古代小国名,在今山东邹县、滕县、济宁一带。“鲁”,古国名,在今山东曲阜、泰安一带。“弗内”,“内”与“纳”同,不接纳,不让入城。〔6〕“莒”,齐国城名,在今山东莒县,本为莒国,被齐灭后设城邑。〔7〕“淖齿”,楚国将军。“淖”,音nào。〔8〕“侵地卤器”,侵占的土地和掠获的财宝器物。
湣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1〕家庸。〔2〕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3〕怜而常窃衣食之,而与私通焉。淖齿既以去莒,莒中人及齐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惧其诛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于是莒人共立法章,是为襄王。以保莒城而布告齐国中:“王已立在莒矣。”
【注释】〔1〕“太史敫”,人名,姓太史,名敫(音jiào,一音yào)。〔2〕“家庸”,家中的佣人。〔3〕“非恒人”,不是一般的人。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为王后,是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1〕终身不睹君王后。〔2〕君王后贤,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礼。
【注释】〔1〕“污吾世”,污辱了我的家世。〔2〕“睹”,见。
襄王在莒五年,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齐故地尽复属齐。齐封田单为安平君。〔1〕【注释】〔1〕“田单”,临淄人,齐国将军,坚守即墨,用火牛阵击破燕军,一举收复齐国失地七十余城。被封为安平君,任齐相。后入赵为赵相。
十四年,秦击我刚、寿。〔1〕十九年,襄王卒,子建立。
【注释】〔1〕“刚、寿”,二城邑名。刚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1〕“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2〕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3〕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4〕遂围邯郸。
【注释】〔1〕“周子”,齐国谋臣,本名不详。〔2〕“扞蔽”,屏障,遮蔽物。“扞”,音h4n。〔3〕“奉漏瓮沃焦釜”,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干了的锅。比喻事态紧急,需赶快救助。〔4〕“长平”,古代城邑,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十六年,秦灭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东郡。〔1〕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2〕置酒咸阳。〔3〕三十五年,秦灭韩。三十七年,秦灭赵。三十八年,燕使荆轲刺秦王,〔4〕秦王觉,杀轲。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辽东。〔5〕明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6〕四十二年,秦灭楚。明年,虏代王嘉,〔7〕灭燕王喜。
【注释】〔1〕“置东郡”,设置东郡。东郡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2〕“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3〕“咸阳”,秦国都城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4〕“荆轲刺秦王”,为战国末年著名事件。“荆轲”,卫国人,受燕太子丹重托,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和地图去秦国,以献图为名行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详见《史记·刺客列传》。〔5〕“亡走辽东”,逃亡到辽东去。辽东为燕郡,在今辽宁辽阳市一带。〔6〕“历下”,古代地名,在今山东济南市。〔7〕“代王嘉”,代国国王,名嘉。代国在今河北及山西北部,曾依属赵国。国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1〕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于秦,秦王政立号为皇帝。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2〕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3〕王建遂降,迁于共。故齐人怨王建不蚤与诸侯合从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4〕疾建用客之不详也。〔5〕【注释】〔1〕“共”,古代国名,在今河南辉县。〔2〕“间金”,用来离间的贿赂金钱。〔3〕“民莫敢格者”,百姓们没有敢于拼斗的。“格”,搏斗。〔4〕“住建共者客耶”,使齐王建迁住到共去的人是客卿们吧?“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5〕“疾”,憎恨,痛恨。“不详”,不审慎,不了解。
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1〕《易》之为术,幽明远矣,〔2〕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后;及完奔齐,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3〕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4〕【注释】〔1〕“《易》”,即《周易》,古代占卜书。〔2〕“幽明”,深奥而且明晰。〔3〕“比”,接连。“二君”,指齐悼公、齐简公。〔4〕“遵厌兆祥”,遵循着占卜的卦象预言。“厌”,祭名,又作镇抑之意。“兆祥”,指用龟甲占卜时灼裂的纹理,通过它显示吉凶。
译文 陈完这个人,是陈厉公陈他的儿子。陈完出生时,周朝的太史路过陈国,陈厉公让他给陈完卜一卦,得到的卦象是由《观》卦变成《否》卦。周太史说:“这种卦象是能观看到国家的光芒,利用的是在王室作宾客的机会。这可能是说这个孩子代替陈氏拥有国家吧?可能不在这里而在别的国家吧?但不是他自己,而是在他的子孙身上应验。如果是在别的国家,一定是在姜姓国家。姜姓是四岳官员的后代。事物不可能两者同时强大,陈国衰亡时,这个孩子的后代可能会昌盛吧?”
陈厉公这个人是陈文公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蔡侯的女儿。陈文公去世后,陈厉公的哥哥陈鲍被立为国君,就是陈桓公。陈桓公和陈他是异母兄弟。到了陈桓公患病的时候,蔡国人替陈他杀死了陈桓公和太子免,立陈他为君,就是陈厉公。陈厉公即位后,娶了蔡侯的女儿。蔡侯的女儿和蔡国人私通,多次回蔡国去。陈厉公也多次去蔡国。陈桓公的小儿子陈林怨恨陈厉公杀死他的父亲和哥哥,就叫蔡国人把陈厉公诱骗出来杀死了。陈林自己立为国君,就是陈庄公。所以陈完不能被立为国君,作了陈国的大夫。陈厉公被杀死,是由于色欲而出国去,所以《春秋》上记载道“蔡国人杀了陈他”,是认为他有罪过。
陈庄公去世,立他的弟弟陈杵臼为国君,就是陈宣公。陈宣公二十一年,杀死了太子御寇。陈御寇和陈完相互友爱。陈完害怕自己会受连累,所以逃到齐国去。齐桓公想要让他作卿。陈完推辞说:“逃亡流浪的臣子,有幸能免除挑着担子奔走的命运,已经是您的恩惠了。不敢再担任高官。”齐桓公委派他作工正。齐国的懿仲要把女儿嫁给陈完,对此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这是凤凰一齐飞翔,相互应和,鸣叫锵锵。有妫氏的后裔,将要在姜姓国家繁育。五代后会昌盛,与正卿的地位相同。八代以后,就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最终把女儿嫁给了陈完。陈完逃到齐国时,齐桓公即位有十四年了。
陈完去世,被谥为敬仲。敬仲生了稚孟夷。敬仲到了齐国后,把陈姓改为田姓。
田稚孟夷生了湣孟庄,田湣孟庄生了文子须无。田文子服侍齐庄公。
晋国的大夫栾逞在晋国作乱,来投奔齐国。齐庄公把他作为客人优厚招待。晏婴和田文子劝谏齐庄公。庄公不接受。
田文子去世。他生了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很有力气,侍奉齐庄公,十分得宠。
桓子无宇去世。他生了武子开和釐子乞。田釐子乞侍奉齐景公,任大夫。他向百姓收赋税时用小斗称量,给百姓借粮食时用大斗称量。暗暗地给人民施恩德,而齐景公不加禁止。田氏由此获得了齐国的人心,田氏宗族越来越强盛。人民都思念田氏的恩德。晏子多次劝谏齐景公。齐景公不听从。后来晏子出使晋国,和叔向私下谈论,说:“齐国的政权最终要归到田氏手中了。”
晏婴去世后,范氏和中行氏反叛晋国。晋国攻打他们,十分激烈。范氏、中行氏向齐国请求借粮。田乞想要叛乱,要在诸侯中树立私党,就劝说齐景公:“范氏、中行氏多次对齐国有恩。齐国不能不救他们。”齐国派田乞去救援他们,并且给他们运送粮食。
齐景公的太子死了,他后宫中有个宠姬叫芮子,生了儿子,名荼。齐景公病了,命令齐相国惠子和高昭子封荼为太子。齐景公去世后,国惠子、高昭子两个相立荼为国君,就是晏孺子。而田乞不高兴,想要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为国君。阳生一向与田乞交好。晏孺子立为国君后,阳生逃到鲁国去。田乞装出服从侍奉高昭子、国惠子的样子,每次朝见都代替侍卫在高昭子、国惠子的车上随侍,对他们说:“起初各位大夫们都不想要立孺子。孺子即位后,你们做他的国相,大夫们人人自危,商议要叛乱。”田乞又骗大夫们说:“高昭子很可怕呀,你们要赶在他动手之前先发制人。”大夫们都听从田乞。田乞、鲍牧和大夫们带兵进入王宫,攻打高昭子。高昭子听到消息,和国惠子去援救齐君。国君的军队打败了。田乞的部下去追击国惠子,国惠子逃到莒城。田乞就返回来杀了高昭子。晏婴的儿子晏圉逃到鲁国去。
田乞派人到鲁国去迎接阳生。阳生回到齐国,藏在田乞家中,田乞去邀请各位大夫,说:“我儿子田常的母亲有个用鱼和豆子作祭品的祭祀。希望你们能来我家聚会饮酒,我会感到很荣幸。”在田家聚会饮酒时,田乞把阳生装进一个皮囊,放在酒席的中央。打开皮囊,让阳生出来,说:“这就是齐君了。”大夫们全都俯伏着拜见阳生。将要盟誓立阳生为君时,田乞哄骗说:“我和鲍牧一起谋划立阳生为国君的。”鲍牧发怒了,问:“大夫们忘了景公的命令吗?”大夫们又想要反悔。阳生就叩头说:“可以,就立我为君,不可以,就算了吧。”鲍牧恐怕自己招致灾祸,就又说:“全都是景公的儿子,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在田乞家中立阳生为国君,就是齐悼公。就派人把晏孺子迁到骀地去,接着又把他杀了。齐悼公即位后,田乞做了相,独掌齐国的政权。
四年,田乞去世,他的儿子田常代替了他的地位,就是田成子。
鲍牧与齐悼公不和,杀了悼公。齐国人共同立齐悼公的儿子壬为国君,就是齐简公。田常成子和监止共同任左右相,辅佐齐简公。田常心中惧怕监止。监止得到齐简公的宠幸,无法夺去他的权力。于是田常再次施行田釐子的施政方法,用大斗贷出粮食,用小斗收回债务。齐国人歌唱他说:“老奶奶啊采芑菜,送呀送给田成子!”齐国大夫上朝时,掌御官田鞅劝谏齐简公说:“田氏和监氏不能并存,请您选择一个吧。”齐简公不听从。
子我这个人是监止的同宗,和田氏常有嫌隙。田氏的远房宗族田豹侍奉子我,得到他的宠信。子我说:“我想要把田氏的嫡支全都消灭掉,让田豹取代田氏的族长。”田豹说:“我在田氏宗族中只是疏远的分支罢了。”不肯答应。过后田豹对田氏讲:“子我将要杀尽田氏,田氏不先下手,祸害就要来临了。”子我住在齐景公宫中。田常兄弟四个人驾着车到宫中去,想要杀子我。子我关起门。齐简公和妃子们在檀台饮酒,准备要攻打田常。太史子余说:“田常不是敢于作乱,只是要除害。”齐简公就作罢了。田常出动后,听说齐简公发怒了,害怕被诛杀。准备要逃亡。田子行说:“犹豫不决是办事最大的危害。”田常于是去攻打子我。子我率领他的部下攻打田氏,没有打胜,逃亡出走。田氏的部下追击,杀死了子我和监止。
齐简公逃出去。田氏的部下追击,在徐州抓住了齐简公。齐简公说:“早采纳御鞅的话,也不会遇上这种灾难。”田氏的部下害怕齐简公再次即位会诛杀自己,就杀了齐简公。齐简公即位四年后被杀死。于是田常把齐简公的弟弟骜立为国君,就是齐平公。齐平公即位后,田常任相。
田常杀了齐简公以后,害怕诸侯们共同来征讨自己,就把侵占鲁国、卫国的土地都归还了,和西方的晋国、韩氏、魏氏、赵氏订约结盟,与南方的吴国、越国通使交好。论功行赏,亲近百姓,因此齐国又安定下来。
田常对齐平公说:“施予恩德,是人们都想要的,您来做这件事。执行刑罚,是人们所憎恶的,请让臣子我来做这件事。”这样做了五年,齐国的政事全归了田常。田常于是把鲍氏、晏氏、监止和公族中强大的势力都诛杀光了,而且把齐国自安平以东至琅邪的土地都割给自己,作为封邑。田常的封邑比齐平公享有的食邑还大。
田常就挑选齐国中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作后宫妃子。后宫中的妃子数以百计。而田常让他的宾客和舍人们出入后宫,不加禁止。到田常去世时,有了七十多个儿子。
田常去世,他的儿子襄子盘代替了他的地位,任齐相。田常被谥为田成子。
田襄子任齐宣公的相以后,韩、赵、魏三家杀死了知伯,分了他的领地。田襄子把他的兄弟和宗族亲属全委派做齐国各个城邑的大夫,又和韩、赵、魏三家互通使节,将要借此占有齐国。
田襄子去世,他的儿子庄子白继位。田庄子做齐宣公的相。宣公四十三年,齐国攻打晋国,捣毁了黄城,包围了阳狐。第二年,攻打鲁国、葛城和安陵。下一年,又攻取了鲁国的一个城。
庄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公和继位。田太公任齐宣公的相。宣公四十八年,夺取了鲁国的郕城。第二年,齐宣公和郑国国君在西城相会。攻打卫国,夺取了廪丘。宣公五十一年去世,田会在廪丘造反。
齐宣公去世。他的儿子康公贷被立为国君。贷即位十四年,沉溺于酒和妇女,不过问政务。田太公就把康公放逐到海边去,给他一个城作食邑,用来供奉祭祀他的祖先。第二年,鲁国在平陆打败了齐国。
三年,田太公与魏文侯在浊泽会见,请求列为诸侯。魏文侯就派使节去向周天子和各国诸侯传言,请求将齐国相田和立为诸侯。周天子答应了。齐康公的十九年,田和被立为齐侯,排列在周朝的诸侯中,纪为元年。
齐侯太公和即位二年后去世。他的儿子齐桓公田午即位。桓公午五年,秦国、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召来大臣们商议,问:“早点去救韩国呢?还是晚点去救呢?”驺忌说:“不如不去救。”段干朋说:“不去救,韩国就将受到挫败而且被魏国吞并。不如去救韩国吧。”田臣思说:“您的想法太过分了!秦国、魏国去攻打韩国、楚国,赵国一定会去救它们。这是上天把燕国交给齐国呀。”齐桓公说:“好。”就在私下答复韩国使者,把他打发走了。韩国自以为得到了齐国的救助,因此和秦国、魏国作战。楚国、赵国听到这个消息,果然起兵去救韩国。齐国趁机起兵袭击燕国,夺取了桑丘。
六年,齐国援救卫国。齐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威王因齐即位。这一年,原来的齐康公去世了,他没有后嗣,封邑全都归了田氏。
齐威王元年,三晋趁齐国办丧事来攻打齐国的灵丘。威王三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晋国,然后分了晋国的土地。六年,鲁国攻打齐国,攻入阳关。三晋攻打齐国,到了博陵。七年,卫国攻打齐国,夺取了薛陵。九年,赵国攻打齐国。占领了甄地。
齐威王开始即位以来,不管理国事,把政务全交给卿大夫处理。九年之间,诸侯们纷纷来侵略。人民得不到治理。于是齐威王把即墨大夫召来,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诋毁你。然而我派人去视察即墨,田野被开辟出来,人民衣食充足,官府里没有延误耽搁的公事。东方因此安宁。这是由于你不巴结我的左右近臣来求取赞誉的缘故。”封赠他一万家人口的食邑。又把阿大夫召来说:“自从你去守阿城,每天都听到赞誉你的话。然而我派人去视察阿地,田野没有得到开垦,人民生活贫困。前些时赵国攻打甄地,你不能救助。卫国夺取了薛陵,你不知道。这是因为你用金钱财物重重地贿赂我的左右近臣以求得赞誉。”当天,齐威王把阿大夫煮死,连身旁近臣中曾经称誉阿大夫的人也全都煮死。接着起兵向西方攻击赵国、卫国,在浊泽打败了魏军而且包围了魏惠王。魏惠王请求献出观城来达成和解。赵国归还了齐国长城。于是齐国内人人震惊畏惧,都不敢文过饰非,竭尽诚意为国服务。齐国大治。各国诸侯听到后,有二十多年不敢对齐国发动战争。
驺忌子依靠弹琴的技艺见到威王。齐威王很喜欢他,让他住在右边的房间中,作为上宾。过了一会儿,威王弹琴,驺忌子推开门进来说:“琴弹得真好啊!”威王很不高兴,放下琴,握着剑柄说:“先生没有仔细看我弹琴的样子,根据什么知道我弹得好呢?”驺忌子说:“那大弦的声音重浊,像春天般温和,是代表国君。小弦的声音明快而清晰,是象征国相。手持琴弦紧而有力,放开时舒缓适度,是表示政令。声音均匀和谐地奏响,大小互相配合,声音曲折缠绕又不互相妨害,这是在显现四时。因此我知道您弹琴弹得好。”齐威王说:“你很善于谈音乐。”驺忌子说:“何止谈音乐,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在这里面。”齐威王又不高兴了,变了脸色,说:“如果说谈论五音的原理,我相信没有能像先生您这样的。如果说治理国家和安定人民的道理,又怎么会在弹琴中呢?”驺忌子说:“那大弦的声音重浊,像春天般温和,是代表国君。小弦的声音明快而清晰,是象征国相。手持琴弦紧而有力,放开时舒缓适度,是表示政令。声音均匀和谐地奏响,大小互相配合,声音曲折缠绕又不互相妨害,这是在显现四时。重复而不杂乱,是国家治理昌盛的原由,连续不断又直接相通,是保存国家不致灭亡的根本。所以说琴声调和,天下大治。表现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没有能像五音这样明白的了。”齐威王说:“好啊!”
驺忌子见到齐威王三个月后就接受了相印。淳于髡去见他,说:“您很善于说话啊!我有一些愚笨的看法,愿意在您面前讲一讲。”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淳于髡说:“侍奉周到,礼节周全,就会完全成功。侍奉不周,丧失礼仪,就会完全败亡。”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这些教诲永远不离开我的眼前。”淳于髡说:“猪油抹在棘木车轴上,是为了润滑。但是它不能在方孔中运转。”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恭顺小心地侍奉国君身边的人。”淳于髡说:“用胶粘合旧的弓身,是为了让它聚合在一起,但是仍不能填塞弥补住所有的缝隙。”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把自身依附于千万民众之中。”淳于髡说:“狐皮袍子虽然破旧,也不能用黄狗的皮去补。”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小心地选择君子,不使小人夹杂到他们中间。”淳于髡说:“大车不进行校正调整,不能负担一般的载重量。琴瑟不校正调整,不能形成协调的音响。”驺忌子说:“恭谨地接受您的教导,请让我修订法律,监督奸吏。”淳于髡说完后,快步走出去,到了门口,面向他的仆从说:“这个人啊,我对他讲了五句隐含喻义的话,他回答我就像回声一样迅速。这个人一定会在不久后受封的。”过了一年,齐威王把下邳封给驺忌,封号为成侯。
齐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在平陆会见。二十四年,与魏王(梁惠王)在郊野上聚会打猎。魏王问道:“您也有宝物吗?”齐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的小国,还有十颗能照亮车乘前后各十二辆车那么远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齐国这样一个有上万辆兵车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齐威王说:“我对珍宝的看法与您不同。我的大臣中有一个叫檀子的,派他去守南城,那样楚国就不敢向东方来侵犯,泗水地区的十二国诸侯全都来朝见。我的大臣中有一个叫檀子的,派他守高唐,那样赵国就不敢到东面的河中来捕鱼。我的官吏中有一个叫黔夫的,叫他守徐州,就使得燕国人到徐州北门来祭告,赵国人到西门来祭告,迁移来跟随他的人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中有一个叫种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道不拾遗。我要用这些人照耀千里远近,岂止是十二辆车远近呢!”梁惠王十分惭愧,怏怏不乐地离开了。
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包围了邯郸,赵国到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来商议,说:“救赵呢?还是不救?”驺忌子说:“不如不救。”段干朋说:“不救就是不义,而且也对我们不利。”齐威王说:“为什么呢?”段干朋回答说:“魏国并吞了邯郸,那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而且去救赵国,把军队驻扎在赵国郊外,这样赵国不受攻打,但魏国仍能保全。所以不如向南去攻打襄陵,以削弱魏国,邯郸被攻占了也能趁机利用魏国被削弱的时机。”齐威王依从了他的计策。
以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和。公孙阅对成侯驺忌说:“您为什么不谋划去征伐魏国,这样田忌一定任大将。战胜了有功,就是您的谋划适宜。作战不获胜,田忌不是在前军阵亡,就是在后军逃跑,他的命运就由您控制了。”于是成侯就对齐威王说,派田忌去南方攻打襄陵。十月,邯郸被攻克了,齐国接着起兵攻打魏国,在桂陵把魏军打得大败。于是齐国在诸侯中最强大,自己称为王,以此号令天下。
三十三年,齐国杀死了大夫牟辛。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对成侯驺忌说:“您何不派人拿着十斤黄金到市上占卜,让他说‘我是田忌的家人。我的主人三战三胜,威震天下。他想要办大事,是吉利呢还是不吉利’?”去占卜的人出走后,接着就派人去抓给他占卜的人,在国王那里核实查证他的供词。田忌听说后,就率领他的部下去袭击临淄,要抓成侯,没有取胜就出逃了。
三十六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宣王辟彊被立为王。
宣王元年,秦国任用商鞅。周天子赠给秦孝公霸主的名号。
二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和韩国友好,共同去攻打魏国。赵国作战不利,和敌军有南梁交战。齐宣王召回田忌来官复原职。韩国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宣王召来大臣们商议说:“早救呢?还是晚救?”驺忌子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就会使韩国受到挫败而且被魏国吞并,不如早去援救。”孙子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被削弱时前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来承受魏国的军队,反而要听命于韩国了。而且魏国有灭亡韩国的打算,韩国眼看要被灭亡,一定会到东方来向齐国求告。我们因此能和韩国结下深厚的情谊,又能在晚些时候利用魏国的疲惫不堪,就能获得重大的利益,而且得到尊贵的名分。”齐宣王说:“好。”就在私下里答复了韩国的使者,打发他们回去。韩国因此依仗有齐国支持,五次交战,都没有取胜,从而到东方来把国家命运托付给齐国。齐国趁机起兵,派田忌、田婴为大将,孙子为军师,去援救韩国、赵国,攻打魏国。在马陵把魏军打得大败,杀死了魏将庞涓,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这以后,韩、赵、魏三国的国王全都通过田婴引见,在博望朝见齐王,盟誓以后归去。
七年,齐王与魏王在平阿以南会见。第二年,又在甄地会见。魏惠王去世。第二年,与魏襄王在徐州会见,诸侯们互相称为王。十年,楚国包围了齐国的徐州。十一年,齐国和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决开河水堤防,用水灌齐国和魏国军队,战争才停止。十八年,秦惠王称为王。
齐宣王喜好善长文学和游说的士人,像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一类的人有七十六位,全被赐予府第,任官上大夫,不从事政务,只发议论。因此齐国的稷下学宫中读书人又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
十九年,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齐湣王地即位。
齐湣王元年,秦国派遣张仪和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在齧桑会见。三年,把田婴封在薛地。四年,从秦国迎来王后。七年,和宋国攻打魏国,在观泽打败了魏军。
十二年,攻打魏国。楚国包围了雍氏,秦国打败了楚将屈丐。苏代对田轸说:“我希望能有机会拜见您,是为了办一件非常完美的事,使楚国给您利益,办成对您有好处,办不成也对您有好处。今天我站在门口时,有个客人说魏王对韩冯、张仪讲:‘煮枣快被攻占了,齐国军队又在进攻,你们来救寡人还罢了,如果不来救,寡人就没法阻止齐军攻占城池了。’这只是一种转弯的托辞。秦国、韩国的军队不向东来援救,只要十来天,魏国就会转向韩国,跟随秦国,秦国听从张仪的话,携手共同与齐、楚交好。这就是您的成功业绩了。”田轸说:“怎么能让他们不向东出兵呢?”苏代回答说:“韩冯要求救魏国的话,一定不会对韩王说‘我是为魏国出兵’。一定会说‘我将用秦国、韩国的兵向东去击退齐军、宋军,我趁机总管三国的军队,乘屈丐被削弱的机会,向南去割占楚国的土地,我们原有的土地一定能全部收回了’。张仪要求救魏国的话,必定不会说‘我是为了魏国’,一定会说‘我将要用秦国、韩国的军队向东去抵挡齐军、宋军,我将要聚集三国的兵力,乘屈丐被削弱的机会,向南去割占楚国的土地,名义上是保存将要灭亡的国家,实际上去攻占三川地区后返回,这是称王的基业啊’。您让楚王给韩国土地,让秦国钳制他们订立和约,对秦王说‘请让楚国给韩国土地,而大王您得以在三川地区施加影响。韩国不用动用兵力就能从楚国得到土地’。韩冯要向东出兵的话将怎么对秦国说呢?他会说‘秦国不用发兵就得到了三川地区,讨伐楚国、韩国,使魏国处于窘困的境地,魏国不敢与东方联合,这就孤立了齐国’。张仪要向东出兵的话将如何说呢?他说‘秦国、韩国想得到土地,而按兵不动,声威影响到魏国。魏国就有了理由,想到不能失去齐国和楚国的支持了’。魏国转变,离弃秦国、韩国,争着去侍奉齐国、楚国。楚王想要魏国依从又不想给它土地。您能让秦国和韩国的军队不出动就得到土地,对它们有大恩德啊!秦王、韩王被张仪、韩冯胁迫而向东发兵,使魏国顺服。您可以经常手执债券向秦国、韩国去索取报偿。这样秦、韩两国会认为您友善,而厌恶张仪他们索取无度了。”
十三年,秦惠王去世。二十三年,齐国与秦国在重丘打败了楚国。二十四年,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二十五年,齐国让泾阳君回秦国去。孟尝君薛文到秦国去,就任了秦相。薛文逃走了。二十六年,齐国与韩国、魏国共同攻打秦国,军队到了函谷驻扎下来。二十八年,秦国把河外的土地割给韩国以达成和约,双方停止战争。二十九年,赵国杀死了主父。齐国帮助赵国灭掉了中山国。
三十六年,齐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苏代从燕国来,进入齐国,在章华东门受接见。齐王说:“啊,好啊,你过来!秦国派魏冉来给我送上帝号,你认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大王您问臣子问得很仓猝,而祸患是从很微小的地方产生的。我希望大王把帝号接受下来但不要同时就称帝。秦王称帝以后,天下能对他处之安然。大王就称帝,也不算落后。而且在争帝名上谦让,也没有伤害。秦国称了帝后,天下都憎恶它,大王因此就不称帝,以收服天下,这是一种大资本。而且天下立了两个皇帝。大王认为天下是尊重齐国呢?还是尊重秦国呢?”齐王说:“尊重秦国。”苏代说:“放弃帝号,天下是敬爱齐国呢?还是敬爱秦国呢?”齐王说:“敬爱齐国,而憎恶秦国。”苏代说:“两位帝王订立盟约去攻打赵国,与攻打夏桀一样的宋国暴君比起来,哪一个有利呢?”齐王说:“攻打夏桀一样的宋国暴君有利。”苏代说:“哪种约定都是均等的,然而与秦国一起称帝,会使天下只尊崇秦国而轻视齐国,放弃帝号就使天下敬爱齐国而憎恶秦国,攻打赵国不如攻打宋国的暴君有利。所以我希望大王明确地放弃帝号,以收服天下人心,背离约定,将秦国作为宾客一样相待,不和它争尊崇的名号,而大王利用这个空隙攻占宋国。占有宋国,会让卫国的阳地处于危险中;占有济西,赵国的阿城一带的东方领土处于危险中;占有淮北,楚国的东方领地感到危险;占有陶和平陆,大梁城的城门都不敢打开。放弃称帝而代之攻打宋国暴君一事,国家受到了尊重,名望崇高,燕国、楚国也被这种形势慑服,天下各国没有人敢不听您的命令,这是商汤王、周武王听做的事业。我们在名义上敬重秦国,然后让天下人去憎恶它,这就是所谓的以卑下地位转为尊者的方法。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于是齐国放弃帝号重新称王。秦国也放弃了帝位。
三十八年,攻打宋国。秦昭王发怒说:“我喜爱宋国的程度和喜爱新城、阳晋相同。韩聂和我是朋友,却攻打我所喜爱的地方,这是为什么?”苏代为齐国向秦王解说:“韩聂攻打宋国,正是为了大王。齐国强大,再加上宋国的土地辅助,楚国、魏国必定会害怕,害怕就一定会来西方侍奉秦国。这样大王可以不使用一个士兵,不损伤一个战士,不做什么事就割占了安邑。这就是韩聂为大王所祈祷的啊。”秦王说:“我担心的是齐国难以捉摸。一时合纵,一时连横,这怎么解释呢?”苏代回答:“天下的各国能让齐国捉摸透吗?齐国所以攻打宋国,由于它知道服侍秦国,可得到有上万辆军车的大国来辅助自己。不向西方服侍秦国就会使宋地不平安。中原地区上了年纪的游说说客们全都在处心积虑地想要离间齐国和秦国的友情。乘着车子纷纷向西行驶的人们,没有一个说齐国好的。驾车纷纷东奔的人们,没有一个说秦国的好话。为什么呢?他们全都不愿意齐国和秦国联合。怎么晋、楚这些国家如此聪明,而齐国、秦国这样愚昧呢?晋、楚各国联合起来,一定是商议谋算齐国、秦国。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必定图谋晋、楚各国。请您根据这一点来决定。”秦王说:“是的。”于是齐国就去攻伐宋国。宋王出逃,死在温城。齐国向南割占了楚国的淮河以北一带,向西攻入三晋,想要借此并吞周王室,自己作天子。泗水一带的诸侯,如郑、鲁等国君全都向齐国称臣,诸侯们恐惧不安。
三十九年,秦国来进攻,攻占了齐国的九个城。
四十年,燕、秦、楚、韩、赵、魏各国合谋,各自派出精锐军队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齐军。齐国的军队崩溃,退却了。燕国将军乐毅就进了临淄,把齐国的库藏宝器全部掳取走。齐湣王逃走,跑到卫国。卫国国君腾出宫殿来给他住,向他称臣,供给他用品。齐湣王傲慢不逊,卫国人攻打他。齐湣王逃走,逃到邹国、鲁国,表现出骄傲的神色。邹、鲁的国君不让他入城。齐湣王就逃到莒城去。楚国派淖齿率领军队救齐国,淖齿趁机做了齐湣王的相。淖齿便杀了齐湣王而和燕国共同分了侵占齐国的土地与抢夺的宝器。
齐湣王遭杀害,他的儿子法章改了姓名,给莒城太史敫家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看法章容貌奇特,认为他不是平常人,心中怜爱他,经常偷偷给他衣裳食物,而且和法章私通。淖齿离开莒城后,莒城中的人民与齐国逃亡的大臣聚到一起寻找湣王的儿子,想要立他为王。法章还害怕他们是在追杀自己,过了好久,才敢说出“我就是湣王的儿子”。于是莒人共同立法章为齐王,就是齐襄王。以此保卫莒城,并且向齐国内宣布说:“国王已经在莒城即位了。”
齐襄王即位后,立太史家的女儿为王后,就是君王后,生了儿子建。太史敫说:“女儿不通过媒人,自己嫁人,这不是我的后代,污辱了我的门风家世。”就一辈子不见君王后。君王后很贤德,不由于不见面而失去作子女的礼节。
齐襄王在莒城五年,田单就用即墨军队打败了燕军,到莒城迎接襄王,进入临淄。齐国的原有土地全部重归齐国。齐国封田单为安平君。
十四年,秦军攻打齐国的刚、寿。十九年,齐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建被立为国王。
齐王建即位六年,秦国攻打赵国,齐国、楚国去救援。秦国君臣谋划说:“齐、楚两国去救赵国,他们亲密我们就退兵,不亲密就去攻打他们。”赵国没有粮食,请求齐国给粮食,齐国不答应。周子说:“不如答应给粮食,以使秦军退走,不答应秦军就不会退却。这使秦国的计谋得逞,而齐国、楚国的计谋就失算了。而且赵国对齐国和楚国来讲是一种屏障,就像牙齿外面有嘴唇一样,唇亡齿寒。今天秦国灭了赵国,明天祸患就危及齐国、楚国。而且救援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干的锅一样紧急。救助赵国,是崇高的道义,打退秦军,是大显威名。救助要灭亡的国家这种仁义,退走强大的秦军这种威名,您不去致力争取却偏要吝惜粮食。这样为国家谋划是错的。”齐王不肯听从。秦国在长平打败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接着包围了邯郸。
十六年,秦国消灭了周王室。齐国的君王后去世。二十三年,秦国设置了东郡。二十八年,齐王去朝见秦王。秦王嬴政在咸阳设酒宴招待。三十五年,秦国灭掉韩国。三十七年,秦国灭掉赵国。三十八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发觉了,杀死了荆轲。第二年,秦军攻克燕国,燕王逃到辽东去。第二年,秦军灭掉魏国,秦国军队进驻历下。四十二年,秦国灭掉楚国。第二年,秦军俘虏了代王嘉,消灭了燕王喜。
四十四年,秦国军队攻打齐国。齐国国王听从了相国后胜的计策,不作战,让军队投降了秦国。秦国俘虏了齐王建,把他流放到共地去。便把齐国灭亡,改为郡。天下被秦国统一了,秦王嬴政自己确定称号为皇帝。起先,君王后贤德,侍奉秦国很恭谨,与各国诸侯讲信义,齐国又是在临近大海的东方,秦国日夜不停地攻打三晋和燕国、楚国,这五个国家各自在秦国进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齐王建即位四十多年来没有遭受战争。君王后去世,后胜做齐相。他接受了很多秦国用来离间的贿赂,派很多宾客到秦国去。秦国又给了他们很多金钱,宾客们全都反过来为秦国离间齐国,劝齐王废除合纵,去朝见秦王,不整治军需战备,不帮助韩、赵、魏、燕、楚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此得以灭掉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最终秦国军队也进入了临淄,民众没有敢于拼斗的。齐王建便投降了,被流放到共地。所以齐国人怨恨齐王建不早些和诸侯们合纵抗秦,听任奸臣宾客们,造成亡国,编成歌唱道:“是松树吗?是柏树吗?让王建住到共地的是宾客们吧?”这首歌是痛恨齐王建在任用宾客时不认真审察的。
太史公说:孔子在晚年喜欢读《易经》。《易经》作为一种学术,非常深奥明晰,不是通达事物的人才,谁能注意到这些呢!所以周太史给田敬仲完占卦,占到十世以后。等到田完逃到齐国,懿仲给他占卜也这么说。田乞和田常所以能接连侵犯悼公、简公,独揽齐国的大权,不一定是事态逐渐发展而成的,倒好像是在遵循着卜兆,实现预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