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新注 作者:(汉)司马迁原著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李解民注译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1〕其先宋人也,〔2〕曰孔防叔。〔3〕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4〕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5〕祷于尼丘得孔子,〔6〕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7〕生而首上圩顶,〔8〕故因名曰丘云。〔9〕字仲尼,〔10〕姓孔氏。〔11〕【注释】〔1〕“鲁”,诸侯国名,西周初年所封,姬姓,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建都曲阜(今山东曲阜),领有今山东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春秋时国势渐弱,春秋后期公室被卿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所瓜分。战国时沦为小国,公元前二五六年被楚国所灭。“昌平乡”,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因有昌平山而得名。“陬”,音zōu,邑名,亦作“郰”、“鄹”,在今山东曲阜东南。〔2〕“宋”,诸侯国名,西周初年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所封,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领有商旧都周围地区,约当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国所灭。〔3〕“孔防叔”,孔子曾祖。《潜夫论·志氏姓》云:“防叔为华氏所偪,出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源于《世本》(见《诗·商颂谱疏》所引。)则孔防叔为孔氏从宋至鲁的第一代,司马迁当采此说,故此首举孔防叔。但《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服虔注云:“孔子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华督所杀,其子奔鲁也。”又以孔子五代祖为奔鲁之第一代。《左传》昭公七年杜预注及后来不少学者依从服说。“防”,鲁国邑名,在今山东费县东北。〔4〕“叔梁纥”,孔子父亲,名纥,字梁,排行叔,为陬邑大夫,故亦称“陬人纥”、“陬叔纥”、“梁纥”、“陬叔”。勇武有力,参见《左传》襄公十年。“纥”,音hé。〔5〕“颜氏女”,鲁人颜氏之女,名征在。“野合”,男女私通。前人对此解说不一。《索隐》云:“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义。”《正义》以为叔梁纥娶征在,时年已过阳道绝的六十四岁,因称“野合”。崔适《史记探源》云:“此文疑本作‘纥与颜氏女祷于尼邱,野合而生孔子于尼邱’。埽地为祭天之坛而祷之,犹《诗》所谓‘以弗无子’也;遂感而生孔子,犹《诗》所谓‘履帝武敏歆’也。故曰‘野合’。……即此所谓纥与颜氏女祷于尼邱野合而生孔子也,太史公以受命帝王尊孔子故云尔。”皆多臆测之辞,不足信。《孔子家语·本姓》云:“叔梁纥娶施氏,无男;其妾生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颜父问三女,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遂以妻之。”所载与此不同。〔6〕“祷”,祈祷,向神祈告求福。“尼丘”,山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7〕“鲁襄公”,名午,鲁成公之子,定姒所生,三岁即位,公元前五七二年至前五四二年在位。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云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关于孔子的出生年、月、日,历来歧说纷纭。比较可信的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即公元前五五一年八月二十七日。〔8〕“圩”,音wéi,凹,中间低而四周高。“圩顶”,凹顶,中间凹陷的头顶。〔9〕“云”,句末语助词。“故因名曰丘云”,所以就取名叫丘。按:《白虎通·姓名》云:“孔子首类尼丘山,盖中低而四旁高,如屋宇之反。”〔10〕“字”,表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生下来先取名;到二十岁举行冠礼后再取字。字是根据本名涵义另取有对应关系的别名。对人称字,表示尊敬。“仲尼”,“仲”,老二,为孔子排行,据《孔子家语》他有异母兄孟皮;“尼”,当因“尼丘”而来,为孔子的字,与其名“丘”相应。〔11〕“姓孔氏”,先秦时代,一般有身份的人,均有姓、有氏。姓为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为由姓派生出来分支的称号。孔子系宋人后裔,姓“子”,而“孔”则为孔子这一支的氏。孔氏的始祖,当是六世祖孔父嘉。按《孔子家语·本姓》云:“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司马迁生活的汉代,已合“姓”、“氏”为一,故有此以氏为姓的错误说法。

  丘生而叔梁纥死,〔1〕葬于防山。〔2〕防山在鲁东,〔3〕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4〕母讳之也。〔5〕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6〕设礼容。〔7〕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8〕盖其慎也。〔9〕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10〕然后往合葬于防焉。〔11〕【注释】〔1〕“丘生而叔梁纥死”,按《孔子家语·本姓》云:“生三岁而叔梁纥死。”与此不同。〔2〕“防山”,在今山东曲阜东,亦称“笔架山”。〔3〕“鲁东”,指鲁国国都的东面。〔4〕“疑”,疑惑,不明白,不清楚。〔5〕“讳”,讳忌,隐瞒。〔6〕“俎”,音zǔ,古代祭祀时载放牲体的长方形容器。“豆”,形似高足盘,也是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容器。〔7〕“设”,摆设,演习。“礼容”礼仪法度。〔8〕“殡”,停柩,尸体装敛入棺而未下葬。“五父之衢”,鲁国都城内街道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9〕“盖”,连词,表示说明原由。“慎”,谨慎,慎重。〔10〕“郰”,同“陬”,邑名。“輓父”,《礼记·檀弓》作“曼父”,人名。“诲”,告诉。〔11〕“焉”,音yān,语气词,表示句末停顿。按:从“孔子母死”以下至此一段,又见《礼记·檀弓》。

  孔子要绖,〔1〕季氏飨士,〔2〕孔子与往。〔3〕阳虎绌曰:〔4〕“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5〕孔子由是退。

  【注释】〔1〕“要”,音yāo,通“腰”。“绖”,音di6,古代丧服中用的麻带。“要绖”,腰间系的麻带。此指丧服。〔2〕“季氏”,即季孙氏,为鲁桓公少子季友后裔,执掌鲁国国政的三家贵族之一。此指当时执政的季武子,即季孙宿。“飨”,音xiǎng,宴请。“士”,士子,士人,此指当时有地位的读书人。〔3〕“与”,随,从。〔4〕“阳虎”,名虎,字货,亦称“阳货”。“阳”或作“杨”,又称“杨虎”、“杨货”。季孙氏家臣。后挟持季桓子,占据阳关(今山东泰安南),一度把持国政。公元前五○二年,他因想清除三桓势力而被击败,出奔阳关。次年奔齐。后经宋国到晋国,为赵鞅家臣。“绌”,通“黜”,贬斥,斥退。〔5〕“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此指孔子。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1〕诫其嗣懿子曰:〔2〕“孔丘,圣人之后,〔3〕灭于宋。〔4〕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5〕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6〕三命兹益恭,〔7〕故鼎铭云:〔8〕‘一命而偻,〔9〕再命而伛,〔10〕三命而俯。〔11〕循墙而走,〔12〕亦莫敢余侮。〔13〕■于是,〔14〕粥于是,以■余口。’〔15〕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16〕必有达者。〔17〕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18〕吾即没,〔19〕若必师之。”〔20〕及釐子卒,〔21〕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22〕是岁,季武子卒,〔23〕平子代立。〔24〕【注释】〔1〕“大夫”,春秋时代,国君之下的贵族依职位高低分为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大夫为仅次于卿的等级。“釐”,音xī,通“僖”。“孟釐子”,亦作“孟僖子”。名貜,氏仲孙(亦称“孟孙”),亦称“仲孙貜”。孟孝伯仲孙羯之子,死于公元前五一八年。按:《左传》昭公七年云:“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史记》此处脱落“不能相礼……”一段文字,直接“及其将死也,……”,将孟釐子之死误植于此年。据《春秋经》,孟僖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时当孔子三十四岁,当以《左传》为是。“且”,将,将要。〔2〕“诫”,告诫,嘱咐。“嗣”,后嗣,嫡嗣,继承人。“懿子”,名何忌,亦称“孟懿子”、“仲孙何忌”、“仲孙忌”、“孟孙”。鲁国大夫,生于公元前五三一年,死于公元前四八一年。〔3〕“圣人”,指商汤王。或谓指宋国始祖微子启,也有以为指下文的弗父何和正考父。〔4〕“灭于宋”,一般学者根据《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所引服虔注,认为是指孔子六世祖孔父嘉被宋国太宰华督所杀,五世祖木金父奔鲁。〔5〕“弗父何”,亦作“弗甫何”、“弗父河”,宋湣公太子,依礼法为嫡嗣,应当继承君位。据《潜夫论·志氏姓》、《孔子家语·本姓》,自弗父何以下至孔子的世系为:弗父何——宋父周——世父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皋夷(祁父)——防叔——伯夏——叔梁纥——孔子。但《诗·商颂谱疏》所引《世本》无“世父胜”一代。本注从前者。“厉公”,即宋厉公,名鲋祀(或作“鲂祀”、“方祀”),宋湣公庶子,弗父何之弟。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6〕“正考父”,弗父何曾孙,孔子七世祖。“佐”,辅佐。“戴”,宋戴公,公元前七九九年至前七六六年在位。“武”,宋武公,名司空,宋戴公之子,公元前七六五年至前七四八年在位。“宣公”,宋宣公,名力,宋武公之子,公元前七四七年至前七二九年在位。详见本书《宋微子世家》。〔7〕“三命”,三次受命,指诸侯国的上卿。《礼记·王制》云:“大国之卿不过三命。”“兹”,通“滋”,益,更加。〔8〕“鼎铭”,鼎上的铭文。此指正考父庙之鼎铭文。〔9〕“偻”,音lǚ,曲背。表示恭敬。〔10〕“再”,二。“伛”,音yǔ,曲背,其弯曲度比偻大,表示更恭敬。〔11〕“俯”,曲身。其弯曲度比俯大,表示最恭敬。〔12〕“循墙”,沿着墙边。此指走路避开路中央。“走”,疾趋,跑。“循墙而走”,沿着墙根小跑。表示对人的极度恭敬。〔13〕“莫”,没有人,没有谁。“余”,我。“莫敢余侮”,即“莫敢侮余”,没有人敢侮辱我。〔14〕“■”,音zh1n,稠粥,厚粥。“是”,代词,此指鼎。〔15〕“■”,音h*,同“糊”,粥,这里用作动词,是用粥喂养的意思。〔16〕“当世”,当政,为国君。〔17〕“达者”,通达的人,显赫的人。〔18〕“欤”,音yú,吧,语气词,表示推测。〔19〕“即”,若,如果。“没”,通“殁”,死亡。〔20〕“若”,你。“师之”,以他为师。〔21〕“及”,至,到。“卒”,死,死亡。“釐子卒”,按《春秋》,孟釐子卒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当时孔子为三十四岁。〔22〕“南宫敬叔”,氏南宫,谥敬(或作“顷”),叔排行,名说(或作“阅”),故亦称“南宫说”。为仲孙氏之后,又称“仲孙阅”。孟懿子之子,孟懿子之弟,鲁国大夫,生于公元前五三一年。按:自“鲁大夫孟釐子病”至此,当本于《左传》昭公七年。〔23〕“季武子”,名宿,谥武,亦称“季孙宿”、“季孙”。季文子之子,鲁大夫,自公元前五六一年至前五三五年执掌国政。〔24〕“平子”,季平子,名意如,谥平,亦称“季孙意如”、“季孙”。季武子之孙,季悼子纥之子。因其父早死,故季武子死后,他继位为季氏宗主。鲁国卿大夫,公元前五一九年至前五○五年执掌国政。“代立”,继位。此指继承季武子的官爵。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1〕料量平;〔2〕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3〕由是为司空。〔4〕已而去鲁,〔5〕斥乎齐,〔6〕逐乎宋、卫,〔7〕困于陈、蔡之间,〔8〕于是反鲁。〔9〕孔子长九尺有六寸,〔10〕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注释】〔1〕“尝”,曾,曾经。“史”,掌管文书的官吏。“季氏史”,季氏手下的官吏,不是指季氏的家臣。《索隐》云:“有本作‘委吏’。”按《孟子·万章下》云:“孔子尝为委吏矣。”则此“季氏史”当系“委吏”之误。“委吏”为主管粮食仓库的官吏。〔2〕“料”,量,计量。“料量”,计量,统计称量。“平”,平正,准确。〔3〕“司职”,牧养牲畜的官吏,即《周礼》《春官·肆师》、《地官·牛人》中的“职人”。按《孟子·万章下》云孔子“尝为乘田矣”,“乘田”也为掌管六畜草料放牧的官吏。“畜”,牲畜。“番”,繁殖。“息”,生息,生长。〔4〕“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建筑。“由是为司空”,崔适《史记探源》认为此句“系下文‘由中都宰为司空’之重文”。可备一说。〔5〕“已而”,事后,不久。“去”,离开,离去。〔6〕“斥”,排斥,驱逐。“齐”,国名,西周初年所封异姓诸侯国,姜姓,始封君吕尚,建都营丘,改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辖境约当今山东北部。春秋初年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国力强盛,成为霸主。春秋后期君权逐渐转入大臣田(亦作“陈”)氏家族。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7〕“卫”,国名,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所封诸侯国,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弟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当时大国。公元前六六○年被翟人击败,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沦为小国。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公元前二五国年被魏国所灭。后一度复国,都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公元前二○九年被秦所灭。〔8〕“陈”,国名,周武王灭商后所封诸侯国,妫姓,始封君为胡公满,相传是舜的后代,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辖境约当今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一部分。公元前四七九年被楚国所灭。“蔡”,国名,西周初所封诸侯国,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叔度,后因参与武庚反叛而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名胡)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时多次迁都,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公元前四四七年被楚国所灭。〔9〕“反”,通“返”,返回。按:自“已而去鲁”至此及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崔适《史记探源》认为“皆定公十四年去鲁后至反鲁之总结,重衍于此也”,合乎事理,可从。〔10〕“有”,又。“九尺有六寸”,即“九尺又六寸”,九尺六寸。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1〕“请与孔子适周。”〔2〕鲁君与之一乘车,〔3〕两马,一竖子俱,〔4〕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5〕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6〕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7〕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8〕发人之恶者也。〔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10〕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11〕【注释】〔1〕“鲁君”,鲁国国君。按司马迁的系年编排,当指鲁昭公。〔2〕“适”,往,到。“周”,朝代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姬姓,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向东迁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平王东迁以前史称西周,东迁以后称东周。进入东周,周王室日益衰微,逐渐沦为徒有天下共主空名的末等小国,并经常成为诸侯强国侵犯的对象。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五六年被秦国所灭。此“周”当指周王室所在地雒邑。〔3〕“与”,给,赐。“乘”,音shèng,古人称一车四马为一乘。〔4〕“竖子”,小子,童仆。〔5〕“盖”,大概,大约。“老子”,春秋时思想家,被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他的姓名、身世,传说不一,难以确定。据本书《老子韩非列传》,则有三说。一说氏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当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隐居,著《道德经》五千余言。或谓楚人老莱子。或谓即周太史儋。“云”,句末语助语。“盖见老子云”,本书《老子韩非列传》亦载孔子见老子问礼,《孔子家语·观周》所载较详,可参看。前人对此事系年及有无,多有疑词。〔6〕“窃”,窃取,盗取。此为自谦之词。“号”,名号,名义。〔7〕“深察”,详察,洞察。“近于死”,接近死亡,指有杀身之祸。〔8〕“广大”,《孔子家语·观周》作“闳达”,宽广弘大。〔9〕“发”,举发,抉发。“恶”,邪恶,丑恶。〔10〕“毋”,音wú,不要。“毋以有己”,不要有自己,指舍身忘己。〔11〕“稍”,逐渐。“益”,增益,增多。“进”,进入,进门,此指进入孔门师从孔子。

  是时也,晋平公淫,〔1〕六卿擅权,〔2〕东伐诸侯;〔3〕楚灵王兵强,〔4〕陵轹中国;〔5〕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6〕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7〕齐师侵鲁。〔8〕【注释】〔1〕“晋”,国名,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辖境有今山西西南部。春秋初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西北),出现分裂;后曲沃武公取代公室,统一晋国。晋献公时迁都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晋文公改革内政,称霸诸侯。晋景公时,迁都新田,亦称新绛(今山西曲沃西北),疆域不断拓展,成为中原强国。春秋后期,执政的六卿势力日益强大,逐渐侵夺君权。在六卿的互相争斗中,赵氏、魏氏、韩氏三家消灭兼并了范氏、中行氏、知氏。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策命魏文侯、韩景侯、赵烈侯为诸侯。晋国从此正式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晋平公”,名彪,晋悼公之子,公元前五五七年至前五三二年在位。详见本书《晋世家》。“淫”,淫逸,纵欲放荡。按本书《晋世家》晋平公十九年云:“叔向曰:‘晋,季世也。公厚赋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门,其可久乎!’”《左传·昭公三年》亦谓平公“无度”。即此所谓“平公淫”。〔2〕“六卿”,指执掌晋国国政的魏氏、赵氏、韩氏、范氏、中行氏、知氏六家世卿。“擅”,专擅,把持。“擅权”,专擅权柄,把持国政。〔3〕“东伐诸侯”,按本书《晋世家》,晋平公元年、十年,晋军两次东进攻伐齐国。〔4〕“楚”,国名,芈姓,原为古代南方部族。西周初,其首领熊鬻归附周文王,立国于荆山一带。熊鬻后裔熊绎于周成王时受封子爵,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其后疆土拓展到长江中游。公元前七○四年,楚君熊通自号武王,其子熊赀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楚庄王曾称霸诸侯,辖境西北至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至今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是当时领土最广的国家。公元前五○四年迁都鄀,亦称鄢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战国时,疆域东北到达今山东南部,西南及于今广西东北。战国末期,政治昏暗,外交、军事连连受挫。公元前二七八年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二四一年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二二三年被秦国所灭。“楚灵王”,名围,(或作“回”),后改名虔,楚共王之子,公元前五四○年至公元前五二九年在位。按本书《楚世家》载,灵王三年在申盟会诸侯,攻伐吴国;八年攻灭陈国、蔡国;十一年伐徐,军事实力强大。详见本书《楚世家》。〔5〕“陵铄”,音línglì,亦作“凌轹”,欺凌,欺压。“中国”,指中原地区。〔6〕“附”,依附,亲附。〔7〕“备”,完备,周全。〔8〕按此段所载事件,司马迁系于鲁昭公二十年,而实际时间均要早此十至二十年左右。不少学者认为是错简,当是。

  鲁昭公之二十年,〔1〕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2〕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3〕其霸何也?”〔4〕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5〕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6〕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7〕其霸小矣。”景公说。〔8〕【注释】〔1〕“鲁昭公”,名裯,或作“稠”、“袑”。鲁襄公之子,母齐归,公元前五四一年至前五一○年在位。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2〕“齐景公”,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母穆孟姬。公元前五四七年至前四九○年在位。详见本书《齐太公世家》。“晏婴”,名婴,字平仲,或谓平为谥号,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卿晏弱之子。袭父职任齐卿,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颇有政绩、声誉。卒于公元前五○○年。有后人撰辑的《晏子春秋》一书传世,集中记载了他的言行。详见本书《管晏列传》。“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本书《齐世家》、《鲁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均载此事。按《左传》昭公二十年,仅记齐景公到沛田猎,故后人对此多持怀疑态度。〔3〕“秦”,国名,相传为伯益的后代,嬴姓,原是游牧部族。非子任首领时,居于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被周孝王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作为附庸。至秦仲,被周宣王命为大夫。秦仲之孙秦襄公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被平王正式封为诸侯,赐以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丰(今陕西户县东)之地。春秋时建都雍(今陕西凤翔东南),辖境约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秦穆公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迅速富强,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六国。“秦穆公”,“穆”或作“缪”,名任好,秦德公少子。任用贤才,曾打败晋国,俘虏晋惠公,灭梁国、芮国。向西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详见本书《秦本纪》。“辟”,通“僻”,偏僻。〔4〕“霸”,指以武力统领其它诸侯。〔5〕“羖”,音g(,黑色公羊。“五羖”,即“五羖大夫”,指百里奚,或作“百里傒”。一说氏百里;一说氏百,字里。名奚。原为虞国大夫,虞亡,被晋俘去,作为陪嫁臣隶送入秦国。后出走到楚,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任为大夫,故称“五羖大夫”,辅佐秦穆公创立霸业。〔6〕“累”,音léi,通“缧”,拘系囚犯用的绳索。“绁”,音xiè,义同“缧”。“累绁”,此引申为囚禁,囚犯。〔7〕“王”,指用仁义之道统治天下。与“霸”相对。〔8〕“说”,音yuè,通“悦”。或谓理解,亦通。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1〕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2〕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3〕其后顷之,〔4〕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5〕欲以通乎景公。〔6〕与齐太师语乐,〔7〕闻《韶》音,〔8〕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9〕【注释】〔1〕“郈”,音h^u,亦作“后”、“厚”。“郈昭伯”,亦作“厚昭伯”、“后氏”,名恶,亦称“郈孙”,鲁国大夫。当年(即公元前五一七年)死于内乱。“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此所言与它书所载有出入。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益宫于郈氏,且让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吕氏春秋·察微》云:“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则其事为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而结怨构恶,季平子得罪鲁昭公,郈昭伯鼓动昭公进攻季氏。〔2〕“孟氏”,即孟孙氏,亦称仲孙氏,是鲁桓公之子仲庆父的后裔,鲁国贵族世家之一。“叔孙氏”,是鲁桓公之子叔牙的后裔,鲁国贵族世家之一。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系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裔,故又称之为“三桓”,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3〕“处”,处置,安置。“乾侯”,晋国邑名,在今河北成安东南。“齐处昭公乾侯”,据《左传》,晋人将昭公安置在乾侯,而齐人则将他安置于郓。〔4〕“顷之”,不久。〔5〕“高昭子”,氏高,名张,谥昭,亦称高张,高武子偃之子,齐国公室后裔,齐卿,执掌国政。“家臣”,春秋时代卿大夫的私家臣僚。〔6〕“通”,达,通达,交往。〔7〕“太师”,官名,乐官之长。“语”,谈论。〔8〕“《韶》”,虞舜乐名。孔子曾称赞《韶》为尽善尽美(见《论语·八佾》)。〔9〕“三月不知肉味”,很长时间连肉的滋味都不知道。形容对《韶》乐的喜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0〕“称”,称道,称赞。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1〕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2〕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3〕吾岂得而食诸!”〔4〕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5〕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6〕倨傲自顺,〔7〕不可以为下;〔8〕崇丧遂哀,〔9〕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10〕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11〕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12〕今孔子盛容饰,〔13〕繁登降之礼,〔14〕趋详之节,〔15〕累世不能殚其学,〔16〕当年不能究其礼。〔17〕君欲用之以移齐俗,〔18〕非所以先细民也。”〔19〕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20〕异日,〔21〕景公止孔子曰:〔22〕“奉子以季氏,〔23〕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24〕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25〕反乎鲁。

  【注释】〔1〕“君君”,第一个“君”,为名词,指国君;第二个“君”为动词,意为像国君的样子。“君君”意即国君像国君的样子。以下“臣臣”、“父父”、“子子”句式结构同。〔2〕“信”,真的,果真。〔3〕“虽”,即使,纵然。“粟”,粮食。〔4〕“诸”,“之乎”的合音。按:自“景公问孔子”至此,见《论语·颜渊》。〔5〕“尼溪”,齐国地名。《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作“尔稽”。〔6〕“滑”,音gǔ,通“汩”,乱,扰乱。“稽”,计较,争论。“滑稽”,善于用言辞胡搅乱缠。或谓“滑稽”原指一种流酒器,引申为言词如同流水顺畅不断,形容能言善辩。“轨法”,法度,法规。〔7〕“倨”,音jù,傲慢。“自顺”,自以为是。〔8〕“为下”,按《墨子·非儒下》、《晏子春秋·外篇第八》均作“教下”。〔9〕“崇丧”,崇尚丧事。“遂哀”,尽情哀伤。《墨子·非儒下》作“循哀”,《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作“道哀”。〔10〕“说”,音shuì,用言语劝说他人。“乞贷”,乞求借贷。〔11〕“大贤”,大贤大德的人,此指周文王、周公等。“息”,通“熄”,灭。〔12〕“有间”,有一段时间,此指很长时间。〔13〕“盛容”,盛装,盛眼。“饰”,修饰。装饰。〔14〕“登降”,尊卑,上下。〔15〕“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详”,通“翔”,行走时两臂张开。“节”,节奏,节度。〔16〕“累世”,连续几代。《墨子·非儒下》作“絫寿”,《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作“兼寿”。“殚”,音dān,竭尽,穷尽。〔17〕“当年”,一生,终身。或谓丁年,壮年。“究”,穷尽,终极。〔18〕“移”,迁移,改变。〔19〕“先”,先导,引导。“细民”,小民,百姓。〔20〕按自“景公说”至此,又见《墨子·非儒下》和《晏子春秋·外篇第八》。〔21〕“异日”,他日,指过了些日子。〔22〕“止”,留,留住。〔23〕“奉”,侍奉,对待。〔24〕“季、孟之间”,季孙氏、孟孙氏之间。季孙氏在鲁国三卿中地位最尊,孟孙氏居第三位,则所谓“季、孟之间”,实相当于叔孙氏。〔25〕“遂”,于是,就。按自“景公止孔子曰”至此,见《论语·微子》。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1〕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2〕季桓子穿井得土缶,〔3〕中若羊,〔4〕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5〕水之怪龙、罔象,〔6〕,土之怪坟羊。”〔7〕【注释】〔1〕“定公”,即鲁定公,名宋,鲁襄公之子,鲁昭公之弟,公元前五○九年至前四九五年在位。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2〕“桓子”,即季桓子,名斯,谥桓,亦称季孙斯,鲁国卿大夫,公元前五○一年至前四九二年执掌国政,卒于公元前四九二年。“嗣立”,继位。指季桓子继承季平子在季孙氏的宗主地位以及官爵。〔3〕“穿井”,掘井,挖井。“缶”,音f%u,一种口小腹大的器皿,可以盛酒浆,也可用作打水,一般用陶土制造。〔4〕“若”,如,像。按《国语·鲁语下》、《说苑·辨物》及《史记索隐》所引《家语》均作“有”。“中若羊”,按《汉书·五行志》所引《史记》作“中得虫若羊”。〔5〕“木石”,树木石头,此指山林。“夔”,音kuí,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形如龙,一足。“罔阆”,音w3ngli3ng,亦作“罔良”、“蝄■”、“方良”、“魍魉”,传说中的山林怪名。〔6〕“罔象”,传说中的水精怪名。〔7〕“坟羊”,传说中的土怪名。按:自“季桓子”以下至此,又见《国语·鲁语下》、《说苑·辨物》、《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孔子家语·辨物》、《搜神记》卷十二。

  吴伐越,〔1〕堕会稽,〔2〕得骨节专车。〔3〕吴使使问仲尼:〔4〕“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5〕防风氏后至,〔6〕禹杀而戮之,〔7〕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8〕其守为神,〔9〕社稷为公侯,〔10〕皆属于王者。”〔11〕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12〕守封、禺之山,〔13〕为釐姓。〔14〕在虞、夏、商为汪罔,〔15〕于周为长翟,〔16〕今谓之大人。”〔17〕客曰:“人长几何?”〔18〕仲尼曰:“僬侥氏三尺,〔19〕短之至也。〔20〕长者不过十之,〔21〕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22〕【注释】〔1〕“吴”,国名,亦称“句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太伯、仲雍因太王欲立少子季历,避奔荆蛮。太伯自号句吴,被拥立为吴太伯。太伯卒,仲雍继位。周武王灭商后,正式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君,列为诸侯。建都吴(今江苏苏州),辖境有今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安徽东南部一带。春秋时,寿梦称王,国力渐强。公元前五○六年吴王阖闾曾击败楚国。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领兵攻入越国,迫使越国句践臣服,并北上与晋争霸。公元前四七三年被越国所灭。“越”,国名,亦称“于越”。姒姓,相传为夏禹的后裔,始祖为夏后少康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专门奉守对禹的祭祀。春秋时与吴国经常争战。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亡吴国。此后向北扩张,称霸诸侯,辖境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之地。战国时衰落,约于公元前三○六年被楚国所灭。〔2〕“堕”,音huī,通“隳”,毁坏。“会稽”,越国首都,在今浙江绍兴。按“吴伐越,堕会稽”事在公元前四九四年。〔3〕“节”,段。“专”,独占,占满。〔4〕“使使”,第一个“使”,音shǐ,意为派遣,命令;第二个“使”,音shì,意为出使,使者。〔5〕“禹”,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姒姓,为古代夏后氏部落首领,鲧之子。鲧治水失败,舜命他继续治水,治水成功。舜死后,继任部落联盟首领。他死后,儿子启建立夏朝。详见本书《夏本纪》。“致”,招致,招来。“神”,按《左传》文公十一年孔颖达《疏》所引《国语》及《说苑·辨物》、《孔子家语·辨物》、《博物志》均作“臣”。“会稽山”,原名苗山(或作“茅山”、“防山”),在今浙江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相传夏禹到此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命名会稽,取会计之意。〔6〕“防风氏”,古部族名,此指防风氏部族首领。〔7〕“戮”,音lù,陈尸。〔8〕“神”,神灵。按《国语·鲁语下》、《说苑·辨物》、《孔子家语·辨物》均作“灵”。“纲纪”,治理,管理,此引申为护佑,造福。〔9〕“守”,守候,侍奉,祭祀。〔10〕“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为公侯”,祭祀社稷的是公侯。按此句《国语·鲁语下》作“社稷之守者为公侯”,《孔子家语·辨物》作“诸侯社稷之守为公侯”。又此句之下,《说苑·辨物》、《孔子家语·辨物》有“山川之祀为诸侯”。〔11〕“属”,隶属,归属。〔12〕“汪罔”,亦作“汪芒”、“■芒”,古部族名。〔13〕“封”,山名,在今浙江德清西南。“禺”,或作“嵎”、“隅”,山名,在今浙江德清西南。〔14〕“釐”,音x9。按《国语·鲁语下》、《孔子家语·辨物》、《左传》文公十一年杜预注作“漆”。而黄丕烈《国语札记》、王引之《经义述闻》谓“漆”系“涞”字之误。〔15〕“虞”,即“有虞氏”,此指传说中夏以前有虞氏统治的时代。舜即有虞氏领袖,居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夏”,朝代名,相传为有夏氏禹的儿子启所建立,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后迁至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末代王夏桀,被商汤所灭,前后共十三代、十六王,约相当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六世纪左右。“商”,朝代名,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后所建,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南),后曾多次迁移。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称“殷”。末代王商纣,公元前十一世纪被周武王攻灭。“在虞、夏、商为汪罔”,按《说苑·辨物》、《孔子家语·辨物》作“在虞、夏为防风氏,商为汪芒氏”,多出“为防风氏”四字,于义为长。〔16〕“周”,朝代名,此当指西周及春秋初之东周,时当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六世纪左右。“长翟”,或作“长狄”。部族名,春秋时活动于西起山西临汾、长治,东至山东边境的山谷间。鄋瞒为其后裔,见《左传》文公十一年。〔17〕“今”指当时,公元前五世纪。〔18〕“几何”,多少。〔19〕“僬侥”,音jiāoyáo,亦作“焦侥”。“僬侥氏”,传说中的矮人部族。〔20〕“至”,极,最。〔21〕“十之”,十倍于三尺,即三丈。〔22〕按本节所记,又见《国语·鲁语下》、《说苑·辨物》、《孔子家语·辨物》。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1〕与阳虎有隙。〔2〕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3〕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之。〔4〕阳虎由此益轻季氏。〔5〕季氏亦僭于公室,〔6〕陪臣执国政,〔7〕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8〕弟子弥众,〔9〕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注释】〔1〕“嬖”,音bì,宠幸,宠爱。“仲梁怀”,氏仲梁,名怀,季氏家臣。〔2〕“隙”,音xì,裂痕,怨恨。〔3〕“公山不狃”,氏公山,名“不狃”,亦作“不扰”、“弗扰”,字子泄,鲁国大夫,季氏宰,并任费邑宰。〔4〕“”,音sh@,通“释”,释放。按自“桓子嬖臣”至此,见《左传》定公五年。〔5〕“轻”,轻视。〔6〕“僭”,音jiàn,僭越,僭冒名位超越自己的本分。〔7〕“陪臣”,指诸侯的大夫,因其对天子自称“陪臣”。〔8〕“修”,编纂,整理。“《诗》”,即《诗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因被儒家奉为经典,故通常称为《诗经》。共收诗三百零五篇,编成于春秋时代。司马迁以为系孔子删定,后人多有怀疑。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类有十五国风,“雅”类有《大雅》、《小雅》,“颂”类有《国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保存了珍贵的古代史料。“《书》”,即《尚书》。中国上古历史文献资料的汇编。被儒家奉为经典,故亦称《书经》。司马迁认为经孔子选编而定。所涉内容,上起唐尧、虞舜,下至春秋时代。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发现孔子住宅壁藏《古文尚书》,东晋时又有梅颐所献伪《古文尚书》。现在流行的《十三经注疏》和《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礼》”,关于礼仪制度的文献,类似今存《仪礼》之类的典籍。不少学者认为孔子没有整理过礼书,只是对具体的礼节仪式作过规范整理。“《乐》”,《乐经》,已失传。一些学者认为孔子之时没有乐书,“乐”当指各种配合唱《诗》和举行礼仪的乐曲。〔9〕“弥”,音mí,更加。

  定公八年,〔1〕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2〕因阳虎为乱,〔3〕欲废三桓之適,〔4〕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5〕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注释】〔1〕“定公八年”,鲁定公八年,公元前五○二年。〔2〕“得意”,得志,欲望得到满足。〔3〕“因”,利用,凭借,〔4〕“三桓”,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適”,音d0,通“嫡”,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宗法制度下的合法继承人。〔5〕“更”,更改。“庶孽”,庶子,妾所生的儿子。此泛指庶出旁支的子弟。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1〕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2〕温温无所试,〔3〕莫能己用,〔4〕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5〕今费虽小,傥庶几乎!”〔6〕欲往。子路不说,〔7〕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8〕如用我,其为东周乎!”〔9〕然亦卒不行。〔10〕【注释】〔1〕“费”,音bì,亦作“鄪”、“肸”,鲁国邑名,为季氏采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畔”,通“叛”,反叛。〔2〕“循道”,遵循周代的王道。或本作“脩道”,亦通。“弥”,久,久远。〔3〕“温”,音yùn,通“蕴”,蕴结,郁结。“温温”,郁闷,不得志的样子。“试”,任用。〔4〕“莫能己用”,即“莫能用己”,没人能任用自己。〔5〕“周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丰”,或作“酆”,亦称丰京,西周国都,周文王伐崇侯虎后从岐迁都于此,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镐”,音h4o,或作“鄗”,亦称镐京、宗周,西周国都,周武王时从丰迁都于此,在今陕西长安县。〔6〕“傥”,音t3ng,倘或,或许。“庶几”,相近,差不多。“几”,音j9。〔7〕“子路”,氏仲,名由,字路,排行季,亦称“季路”、“仲由”、“季由”、“季子”、“仲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生于公元前五四二年,卒于公元前四八○年,孔子学生,曾任季孙氏宰,后任卫大夫孔悝宰,死于卫国内乱,以勇力出名。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8〕“徒”,空,徒劳。〔9〕“其”,将,将来。“为东周”,在东方复兴周道。〔10〕“卒”,结果,最终。按此事见《论语·阳货》。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1〕一年,四方皆则之。〔2〕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3〕【注释】〔1〕“中都”,鲁国邑名,在今山东汶上西。“宰”,长,长官。〔2〕“则”,效法。〔3〕“大司寇”,官名,职掌监察纠举、司法刑狱,为鲁卿。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1〕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2〕“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3〕会于夹谷。〔4〕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5〕孔子摄相事,〔6〕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7〕请具左右司马。”〔8〕定公曰:“诺。”〔9〕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10〕土阶三等,〔11〕以会遇之礼相见,〔12〕揖让而登。〔13〕献酬之礼毕,〔14〕齐有司趋而进曰:〔15〕“请奏四方之乐。”〔16〕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17〕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18〕不尽一等,〔19〕举袂而言曰:〔20〕“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21〕请命有司!”有司却之,〔22〕不去,〔23〕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24〕麾而去之。〔25〕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26〕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27〕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28〕手足异处。〔29〕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30〕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31〕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32〕小人有过则谢以文。〔33〕君若悼之,〔34〕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35〕【注释】〔1〕“及”,与,同。“平”,成,和好。〔2〕“黎鉏”,人名,本书《齐世家》作“犂鉏”,《左传》定公十年作“黎弥”。〔3〕“为”,举行。“好会”,友好盟会。〔4〕“夹谷”,一名“祝其”,齐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南。〔5〕“乘”,坐,驾。“好往”,指不加防范而友好前往。〔6〕“摄”,代,兼。“相”,赞礼者,即盟会司仪。〔7〕“具”,具备,配备。“官”,官员。〔8〕“左右司马”,即左司马、右司马,武官名,执掌军政、军法。〔9〕“诺”,答应声。〔10〕“坛”,土筑的高台,用作举行盟会或祭祀等典礼。“位”,位次,席位。〔11〕“土阶”,登台的土阶。“三等”,三级。〔12〕“会遇之礼”,一种诸侯间较为简略的会见之礼。〔13〕“揖让”,作揖谦让。“登”,上,升。〔14〕“献酬”,亦作“献■”,饮宴时敬酒劝酒。〔15〕“有司”,有关官吏。〔16〕“四方”,四边,泛指边远少数部族,即下文的“夷狄”。〔17〕“旍”,音j9ng,同“旌”,一种竿头缀有旄牛尾,下系五彩析羽的旗。“旄”,音m2o,旗竿头上用旄牛尾所做的装饰。“袚”,音f*,通“帗”,用五色彩帛制作的舞具。按周代有“帗舞”,舞者手执全羽或五彩缯而舞。“拨”,音fá,大盾。“鼓噪”,击鼓呼叫。〔18〕“历阶”,一步跨一级台阶。按古代礼制,上台阶时,每登一级需有一个两脚并立的聚足动作。历阶而上,则没有聚足动作,表示孔子为争取时间已来不及顾到细小礼节。〔19〕“不尽”,不足,不够。“不尽一等”,不够一级,即还差一级没上。〔20〕“袂”,音mèi,衣袖。“举袂”,举起衣袖,即抬起手。〔21〕“夷狄”,古时称东方各族为夷,称北方各族为狄,此泛指四方的少数部族。〔22〕“却”,退却,后退。〔23〕“去”,离去,离开。〔24〕“怍”,音zu^,惭愧。〔25〕“麾”,音hu9,通“挥”,挥手,指挥。〔26〕“优倡”,表演乐舞戏谑的艺人。“侏儒”,身材矮小的人。古时常充当优倡弄人,以供取乐。〔27〕“匹夫”,庶民,百姓。“营惑”,别本或作“荧惑”,迷惑。〔28〕“加法”,施加刑法,施刑。〔29〕“手足异处”,手脚分离,此指腰斩之刑。〔30〕“寡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31〕“为之奈何”,对这怎么办。〔32〕“谢”,认错,道歉。“质”,质实,实际行动。〔33〕“文”,文饰,言辞。〔34〕“悼”,恐惧。〔35〕“郓”,音y)n,亦称西郓,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郓城东。“汶阳”,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因在汶水之北,故名。“龟阴”,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泗水东北,因在龟山之北,故名。“于是齐侯乃归所侵之郓、汶阳、龟阴之田”,按《左传》定公十年云:“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杜预注:“三邑,皆汶阳田也。”故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此以‘汶阳,易‘讙’,误。疑‘郓’字误倒在‘汶阳’上,又脱‘讙’字。”可备一说。

  定公十三年夏,〔1〕孔子言于定公曰〔2〕:“臣无藏甲,〔3〕大夫毋百雉之城。”〔4〕使仲由为季氏宰,〔5〕将堕三都。〔6〕于是叔孙氏先堕郈。〔7〕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8〕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9〕登武子之台。〔10〕费人攻之,弗克,〔11〕入及公侧。〔12〕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13〕费人北。〔14〕国人追之,败诸姑蔑。〔15〕二子奔齐,〔16〕遂堕费。将堕成,〔17〕公敛处父谓孟孙曰:〔18〕“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19〕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20〕【注释】〔1〕“定公十三年”,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本书《鲁周公世家》,堕三都事均系定公十二年,此“三”当系“二”字之误。〔2〕“孔子言于定公曰”,据《公羊传》,当是孔子言于季孙。〔3〕“甲”,兵甲,武器。“藏甲”,私藏的武器。〔4〕“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按以上文字,参见《公羊传》定公十二年。〔5〕“季氏宰”,季氏家臣之长,即季氏总管。〔6〕“三都”,鲁国三桓的采邑,即季孙氏之费,叔孙氏之郈,孟孙氏之成,〔7〕“郈”,音h^u,鲁邑名,在今山东东平东南。〔8〕“叔孙辄”,名辄,字子张,叔孙氏庶子,鲁国大夫。〔9〕“三子”,指季孙、叔孙、孟孙,具体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宫”,住房,住宅。秦汉以后,宫才专指帝王的住宅。〔10〕“武子之台”,即季武子台,在季氏宅中。〔11〕“克”,攻克,攻下。〔12〕“入及公侧”,俞樾《茶香室经说》疑此“入”字乃“矢”字之误,则当作“矢及公则”。〔13〕“申句须、乐颀”,两人均为鲁国大夫。“下”,下台。〔14〕“北”,败走,败逃。〔15〕“姑蔑”,鲁国地名,亦称“蔑”,在今山东泗水东。〔16〕“二子”,指公山不狃和叔孙辄。〔17〕“成”,亦作“郕”,鲁国邑名,当时为孟孙氏采邑,在今山东泰安南。〔18〕“公敛处父”,名阳,氏公敛,字处父,亦称“公敛阳”,孟孙氏家臣,成邑宰。“孟孙”,仲孙何忌,即孟懿子。〔19〕“孟氏”,孟孙氏,亦称仲孙氏。“保鄣”,即“保障”,保护障蔽。〔20〕按自“仲由为季氏宰”至此,又见《左传》定公十二年。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1〕有喜色。门人曰:〔2〕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3〕与闻国政三月,〔4〕粥羔豚者弗饰贾;〔5〕男女行者别于涂;〔6〕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7〕【注释】〔1〕“行摄”,崔适《史记探源》以为系“摄行”之误倒,当依《鲁世家》“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之文例订正。“相”,国相,宰相,为最高行政长官。但当时鲁周并无相职之名,此系司马迁以秦汉相应官名所作追述。“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摄相者,乃傧相会盟之事。盖孔子自相会夹谷,后遂以司寇摄行人之职,《索隐》、《述赞》曰‘摄相夹谷’是也。”一些学者对孔子摄相也持怀疑态度。但《晏子春秋·外篇》、《荀子·宥坐》、《尹文子》等古书皆有孔子为相的记载,因此司马迁的这一记载,不宜轻易否定。按本书《十二诸侯年表》、《鲁国公世家》,皆云鲁定公十二年孔子离开鲁国。此以孔子摄相和接着出走,系于定公十四年,明显有误。当据《年表》、《鲁世家》,系于定公十二年。〔2〕“门人”,门徒,弟子。〔3〕“乱政者”,扰乱国政的人。“少正卯”,氏少正,或谓少正为官名,名卯。《论衡·讲瑞》云:“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于是诛鲁大夫乱正者少正卯”,此事最早见《荀子·宥坐》,云“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并载孔子所举少正卯兼有五恶:“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尹文子·圣人》,《淮南子·氾论》及《说苑·指武》,《论衡》《讲瑞》、《定贤》,《白虎通·诛伐篇》引《韩诗内传》,《孔子家语·始诛》等皆记之。但后来不少学者力辩其无,以为是寓言传说。〔4〕“与”,音yù,参与。“闻”,听理,操理。〔5〕“粥”,音yù,通“鬻”,卖。“贾”,通“价”。“饰贾”,加价,抬高价格。〔6〕“涂”,通“途”,道路。下“涂”字同。“男女行者别于涂”,男女行路,分道而走。《吕氏春秋·乐成》云:“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7〕“皆予之以归”,按《孔子家语·相鲁》作“皆如归焉”。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1〕盍致地焉?”〔2〕黎鉏曰:“请先尝沮之;〔3〕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4〕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5〕皆衣文衣而舞《康乐》,〔6〕文马三十驷,〔7〕遗鲁君。〔8〕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9〕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10〕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11〕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12〕孔子曰:“鲁今且郊,〔13〕如致膰乎大夫,〔14〕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15〕孔子遂行,宿乎屯。〔16〕而师己送,〔17〕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18〕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19〕维以卒岁!”〔20〕师己反,〔21〕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22〕“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23〕【注释】〔1〕“并”,兼并,并吞。〔2〕“盍”,音hé,何不。“致”,致送,献送。〔3〕“尝”,试。“沮”,音jǔ,止,阻止。〔4〕“庸”,岂,难道。“迟”,晚。〔5〕“好”,美好,漂亮。“八十人”,按《韩非子·内储说下》及《太平御览》卷五七一所引《孔子家语》均作“二八”。〔6〕“文衣”,有纹饰的衣服。“《康乐》”,《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作“容玑”,舞曲名。〔7〕“文马”,毛色有花纹的马。“驷”,音s@,四匹马。古代一车套四马,为驷。故以“驷”作为计算马匹的单位。〔8〕“遗”,音w8i,馈赠,送致。〔9〕“高门”,为鲁国都城正南门。原称“稷门”,鲁僖公时扩建增高,故称高门。〔10〕“微服”,平民服装。古代服饰,依人的地位有不同的规定。这里季桓子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而改穿地位低下的平民服装。“再三”,二三次,多次。〔11〕“语”,音yù,相告,告诉。“周道”,绕道,环绕道路。〔12〕“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13〕“郊”,祭名,冬至日在南郊祭天。这原为天子之礼,因鲁国为周公之后,周成王特赐鲁国也可举行郊祀。〔14〕“膰”,音f2n,祭肉,祭祀时作为供品的肉。按当时礼制,鲁君在郊祭之后,应将祭肉分赐宗亲和卿大夫。〔15〕“膰俎”,盛于俎中的祭肉。〔16〕“屯”,鲁地名,《集解》云:“在鲁之南也。”《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作“郭屯”。按《论语·微子》云:“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当为以上记述所本。〔17〕“师己”,鲁国大夫。亦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18〕“谒”,禀告,陈说。按《说苑·谈丛》作“喙”。〔19〕“优哉游哉”,即“优游”,悠闲自在。〔20〕“维”,按《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作“聊”。“卒岁”,过完岁月,消磨时光。〔21〕“反”,通“返”。〔22〕“喟”,音kuì,叹声。〔23〕“罪”,怪罪。“群婢”,指女乐。

  孔子遂适卫,〔1〕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2〕卫灵公问孔子:〔3〕“居鲁得禄几何?”〔4〕对曰:“奉粟六万。”〔5〕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6〕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7〕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注释】〔1〕“适”,往,去到。〔2〕“主”,以……为主人,即寓居,客居。“颜浊邹”,亦作“颜雠由”,卫国大夫。〔3〕“卫灵公”,名元,卫襄公之子,婤姶所生,公元前五三四年至公元前四九三年在位。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4〕“禄”,古代官吏的俸给。一般以发放粮食的数量为标准。〔5〕“奉”,通“俸”,俸禄。“六万”,此为俸禄数量。但其计量单位不详。《索隐》和《正义》以为是“石”,纯系猜测。当时各国量制不统一,齐国俸禄以“钟”计,如《孟子·滕文公下》“禄万钟”;卫国则以“盆”计,见《墨子·贵义》。〔6〕“谮”,音zèn,进谗言,说人坏话。〔7〕“公孙余假”,卫国大夫,当系公室后裔。本书仅此一见。“一出一入”,一会儿出去,一会儿进来,指出入频繁。《索隐》谓“以兵仗出入,以胁夫子也”,似可不信。

  将适陈,过匡,〔1〕颜刻为仆,〔2〕以其策指之曰:〔3〕昔吾入此,由彼缺也。”〔4〕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5〕匡人于是遂止孔子。〔6〕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7〕颜渊后,〔8〕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9〕文不在兹乎?〔10〕天之将丧斯文也,〔11〕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12〕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3〕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于卫,〔14〕然后得去。

  【注释】〔1〕“匡”,卫国邑名,在今河南长垣。〔2〕“颜刻”,“刻”或作“亥”、“尅”,本书《仲尼弟子列传》作“高”,《史记索隐》引《孔子家语》作“产”;字子骄,《通典》云字子精,孔子弟子。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仆”,车夫,驾车的人。〔3〕“策”,马鞭。〔4〕“缺”,缺口”,此指城墙缺口。〔5〕“暴”,强暴,施暴。〔6〕“止”,阻止,扣留。〔7〕“拘”,拘留。“焉”,于是,于此。〔8〕“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弟子,极受孔子赞赏,生于公元前五二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按以下颜渊与孔子对话,见《论语·先进》。〔9〕“文王”,周文王。“没”,音mò,通“殁”,死。〔10〕“文”,文化,此泛指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兹”,此,这,指孔子自己。〔11〕“斯”,此,这。〔12〕“后死者”,指孔子自己。“与”,与闻,闻知。〔13〕“如……何”,亦作“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予”,我。按自“孔子曰”以下至此,又见《论语·子罕》。〔14〕“从者”,随从,此指身边的弟子。“南武子”,名俞,氏宁,谥武,卫国卿大夫。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甯武子于公元前六三二年即已辅佐卫成公。又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五四六年甯氏家族被诛灭。而孔子此时距甯武子之死已有一百多年,可证所记有误。崔适《史记探源》以为“甯武子当是孔文子之讹”,可备一说。

  去即过蒲。〔1〕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2〕灵公夫人有南子者,〔3〕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4〕必见寡小君。〔5〕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6〕孔子入门,北面稽首。〔7〕夫人自帷中再拜,〔8〕环佩玉声璆然。〔9〕孔子曰:“吾乡为弗见,〔10〕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11〕“予所不者,〔12〕天厌之!〔13〕天厌之!”〔14〕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15〕出,使孔子为次乘,〔16〕招摇市过之。〔17〕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8〕于是丑之,〔19〕去卫,过曹。〔20〕是岁,鲁定公卒。

  【注释】〔1〕“蒲”,卫国邑名,在今河南长桓。〔2〕“蘧伯玉”,氏蘧(音qú),“蘧”或作“璩”,名瑗,字伯玉,谥成,蘧庄子无咎之子,卫国大夫,颇受孔子赞扬。〔3〕“南子”,亦称“釐夫人”,宋女。〔4〕“不辱”,不以为辱,谦词。“寡君”,寡人,国君的自我谦称。〔5〕“寡小君”,诸侯谦称自己的妻子。〔6〕“絺”,音ch9,细葛布。“帷”,音w7i,帷帐,帐幔。〔7〕“北面”,面朝北。“稽”,音q@,叩头至地。“稽首”,一种叩头至地的跪拜礼,是古代九拜中最恭敬的。〔8〕“再拜”,连行两次拜礼。“拜”,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拱手弯腰,相当于后来的作揖。〔9〕“环佩”,佩玉。“璆”,音qi*,佩玉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10〕“乡”,音xiàng,通“向”,过去,以前。〔11〕“矢”,通“誓”,起誓,发誓。〔12〕“所”,如果,倘若。“不”,音fǒu,通“否”,不然,不是这样。按《论语·雍也》作“否”。〔13〕“厌”,厌恶,厌弃。〔14〕按此语见《论语·雍也》。〔15〕“宦者”,阉人,宦官。“雍渠”,亦作“雍雎”、“痈疽”、“痈雎”,卫灵公的宠幸侍臣。“参乘”,亦作“骖乘”,即陪乘,立于车右,负责护卫。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参乘居右,故“参乘”又称“车右”、“戎右”。〔16〕“次乘”,第二辆车。〔17〕“招摇”,张扬炫耀。〔18〕按此语见《论语·雍也》。〔19〕“丑”,恶,厌恶。〔20〕“曹”,诸侯国名,姬姓,西周初年所封,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叔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有今山东西部地区,公元前四八七年被宋国所灭。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1〕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2〕【注释】〔1〕“桓魋”,名魋(音tu0),氏向,宋国司马,亦称“向魋”,系宋桓公后裔,故又称“桓魋”、“桓司马”。公元前四八一年,进入曹地反叛,后奔卫,又奔齐,任齐次卿。〔2〕按此语见《论语·述而》。

  孔子适郑,〔1〕与弟子相失,〔2〕孔子独立郭东门。〔3〕郑人或谓子贡曰:〔4〕“东门有人,其颡似尧,〔5〕其项类皋陶,〔6〕其肩类子产,〔7〕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8〕累累若丧家之狗。”〔9〕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10〕“形状,末也。〔11〕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12〕然哉!”〔13〕【注释】〔1〕“郑”,诸侯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即郑桓公,于公元前八○六年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周幽王时,郑桓公看到西周王朝的颓势,将财产、部族转移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时,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辖有今河南中部地区。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王室卿士,春秋初强盛一时。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三七五年被韩国灭亡。〔2〕“相失”,互相走失。〔3〕“郭”,外城。〔4〕“子贡”,名赐,氏端木(“木”或作“沐”),字子贡(“贡”或作“赣”),亦称“端木赐”,卫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二○年,孔子弟子,善于辞令。曾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历任鲁国、卫国,出使聘问各国。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5〕“颡”,音s3ng,额,额头。“尧”,即唐尧,详见本书《五帝本纪》。〔6〕“项”,颈,脖子。“皋陶”,音g1oy2o,亦称“咎繇”,偃姓,传说中东夷部族的首领。舜时任执掌刑法的官。禹时被选为继承人,因早死而未继位。〔7〕“子产”,名侨(或作“乔”);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郑穆公之孙,故氏公孙;子国之子,故又氏国。亦称“公孙侨”、“国侨”、“公孙成子”。公元前554年为郑卿,公元前五四三年执政,实行改革,公元前五二二年去世。〔8〕“要”,“腰”的本字。“禹”,即夏禹、大禹,详见本书《夏本纪》。〔9〕“累累”,通“羸羸”,瘦瘠疲惫的样子。“丧”,失。“丧家”,失去家,无家可归。〔10〕“欣然”,喜悦的样子。〔11〕“末”,末梢,枝节,次要。《史记》别本或作“未”,《白虎通义·寿命》、《论衡·骨相》亦作“未”,意为不,不是,亦通。〔12〕“然”,这样,是。〔13〕按此事又见《论衡·骨相》、《白虎通义·寿命》。《韩诗外传九》所记较详,而有所不同。

  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1〕岁余,吴王夫差伐陈,〔2〕取三邑而去。〔3〕赵鞅伐朝歌。〔4〕楚围蔡,蔡迁于吴。〔5〕吴败越王句践会稽。〔6〕【注释】〔1〕“司城贞子”,即“公孙贞子”,陈哀公之孙,公子胜之子,公子胜曾任司城,后世因以为氏,“贞”为其谥,陈国大夫。死于公元前四八○年。按此事亦见《孟子·万章上》。〔2〕“吴王夫差”,吴王阖闾之子,吴国末代君主,曾一度大败越、齐,与晋争霸,后被越灭国,自杀身亡。公元前四九五年至前四七三年在位。详见本书《吴太伯世家》。〔3〕“取三邑而去”,按《左传·哀公元年》经、传及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均无“取三邑”之事,梁玉绳《史记志疑》以为是误记。〔4〕“赵鞅”,名鞅,又名志父,氏赵,谥简,故亦称“赵简子”、“志父”,又称“赵孟”,赵景子成之子,晋国卿,公元前四九七年至前四七五年当政。他在内讧中战胜范氏、中行氏,扩大封地,为日后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详见本书《赵世家》。“朝歌”原为卫国国都,此时已成晋国之邑,在今河南淇县。按本书《十二诸侯年表》云:“赵鞅围范、中行朝歌。”〔5〕“蔡迁于吴”,按蔡迁于州来,事在鲁哀公二年(公元前四九三年),晚此一年。《左传》哀公元年云“蔡于是乎请迁于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蔡”下缺“请”字,可从。〔6〕“越王句践”,越王允常之子,亦称“■执”,公元前四九七年至前四六五年在位。曾被吴军大败,屈辱臣服。但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任用范蠡、文种等贤臣,修明政治,经过十年准备,由弱变强,结果灭亡吴国,称霸诸侯。详见本书《越王句践世家》。

  有隼集于陈廷而死,〔1〕楛矢贯之,〔2〕石砮,〔3〕矢长尺有咫。〔4〕陈湣公使使问仲尼。〔5〕仲尼曰:“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6〕昔武王克商,〔7〕通道九夷百蛮,〔8〕使各以其方贿来贡,〔9〕使无忘职业。〔10〕于是肃慎贡楛矢石砮,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11〕以肃慎矢分大姬,〔12〕配虞胡公而封诸陈。〔13〕分同姓以珍玉,〔14〕展亲;〔15〕分异姓以远方职,〔16〕使无忘服。〔17〕故分陈以肃慎矢。”试求之故府,〔18〕果得之。〔19〕【注释】〔1〕“隼”,音sǔn,一种凶猛善飞的鸟。“集”,栖止,停留。“陈廷”,《国语·鲁语下》作“陈侯之庭”。〔2〕“楛”,音h),树名。“楛矢”,用楛木制作的箭。“贯”,贯穿,射穿。〔3〕“砮”,音n(,石制的箭镞。〔4〕“咫”,音zhǐ,古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六寸二分二厘。“尺有咫”,一尺八寸。〔5〕“陈湣公”,亦作“陈愍公”、“陈闵公”,名周,又名越,陈怀公之子,陈国末代君主,公元前五○一年至前四七九年在位。详见本书《陈杞世家》。〔6〕“肃慎”,古部族名,亦作“息慎”、“稷慎”,商周时,居住于长白山以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一带,以狩猎为生。〔7〕“克”,攻克,灭亡。〔8〕“通道”,打通道路。“九夷百蛮”,《国语》韦昭注云:“九夷,东夷九国也。百蛮,蛮有百邑也。”此泛指中原四裔的少数部族。〔9〕“方贿”,方物,地方物产。“贡”,贡献,进贡。〔10〕“职业”,分内应尽的义务。〔11〕“昭”,昭彰,昭明。“令”,美。〔12〕“大姬”,周武王的长女。〔13〕“配”,婚配,成婚。这里是嫁的意思。“虞胡公”,名满,姓妫,相传为舜之后裔,亦称“胡满”、“妫满”、“虞公”。其父虞阏父为周陶正。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陈,是为陈国开国君主。详见本书《陈杞世家》。〔14〕“同姓”,指与周王同宗的姬姓诸侯。〔15〕“展”,伸展,扩展。这里是推广加深的意思。〔16〕“异姓”,指与周王室不同宗的他姓诸侯,如陈国。“职”,职贡,贡品。按《国语·鲁语下》“职”下有“贡”。〔17〕“服”,职事,义务。〔18〕“故”,旧。“府”,府库,仓库,收藏财物的地方。〔19〕按本节又见《国语·鲁语下》及《说苑·辨物》、《汉书·五行志》、《孔子家语·辨物》。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1〕更伐陈,〔2〕及吴侵陈,陈常被寇。〔3〕孔子曰:“归与归与!〔4〕吾党之小子狂简,〔5〕进取不忘其初。”〔6〕于是孔子去陈。

  【注释】〔1〕“会”,适逢,恰遇。〔2〕“更”,更替,轮番。〔3〕“被”,遭受。“寇”,侵犯,掠夺。〔4〕“与”,音yú,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吧”。〔5〕“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此指乡党,家乡。“小子”,指孔子的弟子。“狂”,狂放,轻狂。“简”,大。“狂简”,狂妄自大。此指志向远大。〔6〕“进取”,上进,努力争取。“初”,初始,初衷。按此孔子语见《孟子·尽心下》。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1〕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2〕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3〕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4〕吾出子。”〔5〕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6〕孔子曰:“要盟也,〔7〕神不听。”

  【注释】〔1〕“公叔氏”,卫献公后裔。此时之公叔氏为公叔戍,卫国大夫。“公叔氏以蒲畔”,按《左传》所载,公叔戍于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九六年)被卫灵公驱逐而出奔鲁国,并无据蒲反叛之事。司马迁所述,不详所本,或系误记。〔2〕“公良孺”,氏公良,名孺(或作“儒”),字子正,陈国人,孔子弟子,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3〕“罹”,音lí,遭遇,遭受。〔4〕“苟”,倘若,如果。〔5〕“出”,让……出去,放出。〔6〕“负”,背弃,违反。〔7〕“要”,要挟,胁迫。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1〕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2〕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3〕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4〕妇人有保西河之志。〔5〕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6〕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注释】〔1〕“吾大夫”,我的大夫,此指卫国大夫。〔2〕“待”,对待,对付,抵御。〔3〕“无乃”,岂不是,恐怕。〔4〕“死之志”,决死的志气,此指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5〕“西河”,地区名,在卫国西部的黄河西岸地区,约当今河南内黄、浚县、滑县一带。此指代卫国。〔6〕“四、五人”,指反叛的首恶只有四、五人。

  灵公老,怠于政,〔1〕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2〕三年有成。”〔3〕孔子行。〔4〕【注释】〔1〕“怠”,懈怠,懒惰。〔2〕“期”,音jī,一周年,或整月。“期月”,一整年。〔3〕“成”,成功,成效。按孔子语见《论语·子路》。〔4〕按以上三节事,亦见《孔子家语·困誓》。

  佛肸为中牟宰。〔1〕赵简子攻范、中行,〔2〕伐中牟。佛肸畔,〔3〕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4〕‘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5〕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6〕不曰白乎,涅而不淄。〔7〕我岂匏瓜也哉,〔8〕焉能系而不食?”〔9〕【注释】〔1〕“佛肸”,音b@x9,《汉书·古今人表》作“茀肸”,普国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中牟”,晋国邑名,在今河南鹤壁市西,或谓在今河北刑台、邯郸之间。“宰”,邑宰,一邑之长。〔2〕“范”,即范氏,亦称“士氏”,为晋国世卿大家之一,姓祁,传说系陶唐氏后裔。范氏先人有士■,以官为氏,故亦称“士氏”;至士■之孙士会,受封邑于范(在今山东范县),以邑为氏,始称“范氏”。此时范氏为范昭子吉射。“中行”,即中行氏,晋荀氏分支,为晋国世卿大家之一。先人荀林父为中行主将,因此为氏。此时“中行氏”为中行文子寅。〔3〕“畔”,通“叛”。因当时晋国由赵简子执政,是为正统,反对赵简子即视为反叛。〔4〕“由”,子路字,即子路自称。“诸”,之于。“之”指孔子下面说的话。〔5〕“不入”,不进入,不加入。〔6〕“磷”,音lín,薄。〔7〕“涅”,音niè,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淄”,音zī,通“缁”,黑色。〔8〕“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9〕“焉”,哪,怎么。“系”,挂,拴缚。按本节见《论语·阳货》。

  孔子击磬。〔1〕有荷蒉而过门者,〔2〕曰:“有心哉,击磬乎!硁硁乎,〔3〕莫己知也夫而已矣!”〔4〕【注释】〔1〕“磬”,音qìng,古代乐器名,用玉或石制成,悬挂于架子上,敲击出声。〔2〕“荷”,音hè,负,背,扛。“蒉”,音kuì,草编的筐。〔3〕“硁”,音k8ng,击磬发出的声音。“硁硁”,石磬声。后人常用以形容浅薄固执的样子。〔4〕“莫己知”,即“莫知己”,没人知道自己。“夫”,彼,那。“而已”,耳,罢了。按本节见《论语·宪问》。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1〕十日不进。〔2〕师襄子曰:“可以益矣。”〔3〕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4〕有间,〔5〕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6〕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7〕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8〕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9〕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10〕几然而长,〔11〕眼如望羊,〔12〕如王四国,〔13〕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14〕曰:“师盖云《文王操》也。”〔15〕【注释】〔1〕“鼓”,奏,演奏。“师襄子”,亦称“师襄”、“师堂子”,字子京,卫国乐师。〔2〕“进”,前进,此指继续往下学。〔3〕“益”,加,增加,此意同“进”。〔4〕“数”,技术,方法。〔5〕“有间”,过了一段时间。〔6〕“志”,志趣,意旨。〔7〕“为人”,作曲的人。〔8〕“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9〕“怡然”,和悦的样子。“怡”,按《韩诗外传五》作“邈”,《孔子家语·辨乐》作“睾”,高远的样子,意较顺。〔10〕“黯”,音àn,深黑。〔11〕“几”,音qí,通“颀”,颀长。〔12〕“望羊”,亦作“望洋”、“望阳”,远视的样子。〔13〕“四国”,四方,天下。〔14〕“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按本节又见《韩诗外传五》、《孔子家语·辨乐》。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1〕临河而叹曰:〔2〕“美哉水,洋洋乎!〔3〕丘之不济此,〔4〕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5〕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6〕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7〕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8〕何则?〔9〕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10〕作为《陬操》以哀之。〔11〕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12〕【注释】〔1〕“窦鸣犊、舜华”,按《集解》引徐广曰:“或作‘鸣铎、窦犨’,又作‘窦犨鸣犊、舜华’也。”徐广所引别本作“鸣铎、窦犨”,与《汉书·古今人表》、《孔子家语·困誓》、《孔丛子·记问》相合。又《说苑·权谋》作“泽鸣、犊犨”,《三国志·刘廙传》注引《新序》作“犊犨”、“铎鸣”。疑今本《史记》此处有误,当以别本作“鸣铎、窦犨”为是。〔2〕“临”,面对。“河”,黄河。〔3〕“洋洋”,盛大的样子。此处犹言“滔滔”。〔4〕“济”,渡,渡过。〔5〕“须”,待,等待。〔6〕“刳”,音kū,剖开而挖取。“刳胎”,剖腹取胎。“夭”,音y3o,刚出生的小动物。“麒麟”,亦作“骐驎”,传说中象征吉祥的一种动物。体形像鹿,独角,全身长鳞甲,尾巴似牛。〔7〕“竭泽”,抽干池泽中的水。“涸”,音hé,水干,枯竭。“渔”,打鱼。“蛟龙”,有角的龙。龙为传说中能兴云作雨、调和阴阳的神灵动物,被奉为鳞虫之长。“合”,调和。“阴阳”,阴阳之气。古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万象皆由阴阳二气交会组构而成。〔8〕“覆巢”,倾覆鸟巢。“卵”,鸟蛋。“凤皇”,即凤凰,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神鸟,雄的称“凤”,雌的称“凰”,被古人奉为飞禽之长。〔9〕“则”,哉,呢。〔10〕“息”,止,住。“陬乡”,卫国地名,当在卫、晋交界的黄河东岸处。〔11〕“《陬操》”,琴曲名。“哀之”,哀悼窦鸣犊、舜华的死。〔12〕按本节之事又见《说苑·权谋》、《三国志·魏志·刘廙传》注所引《新序》、《孔子家语·困誓》、《孔丛子·记问》。

  他日,灵公问兵陈,〔1〕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2〕军旅之事未之学也。”〔3〕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4〕仰视之,色不在孔子。〔5〕孔子遂行,复如陈。

  【注释】〔1〕“陈”,通“阵”。“兵陈”,即兵阵,作战阵法。〔2〕“俎豆之事”,俎豆皆为礼器,俎豆之事泛指礼仪之事。〔3〕“军旅”,古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此泛指军队。“未之学”,即“未学之”,没有学习过军旅之事。按自“灵公问兵陈”至此,又见《论语·卫灵公》。〔4〕“蜚”,通“飞”。〔5〕“色”,神色,表情。

  夏,卫灵公卒,立孙辄,〔1〕是为卫出公。六月,赵鞅内太子蒯聩于戚。〔2〕阳虎使太子絻,〔3〕八人衰绖,〔4〕伪自卫迎者,哭而入,〔5〕遂居焉。冬,蔡迁于州来。〔6〕是岁鲁哀公三年,〔7〕而孔子年六十矣。齐助卫围戚,〔8〕以卫太子蒯聩在故也。

  【注释】〔1〕“辄”,卫灵公太子蒯聩的儿子,公元前四九二年至前四八一年、公元前四七六年至前四六九年两度在位。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2〕“内”,通“纳”,接纳,送入。“太子蒯聩”,卫灵公的太子,即卫庄公。公元前四九六年因与灵公宠妃南子构恶,被人出卖,逃奔宋国。此时被赵鞅送入戚邑。一直到公元前四八○年才回国都即位。于公元前四七八年被戎州人己氏杀死。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戚”,卫国邑名,在今河南濮阳北。〔3〕“絻”,音w8n,古代的一种丧服,脱去冠,用布包裹头发。这里指身着这种丧服。〔4〕“衰绖”,音cu8di6,丧服。“衰”,通“缞”,原指丧服胸前当心处的麻布,也用以指丧衣。“绖”,包括首绖、腰绖。首经指围在头上的散麻绳,腰绖指缠在腰间的麻绳。衰、绖为丧服的主要部分,因常指代丧服。〔5〕“入”,此指进入戚邑。〔6〕“州来”,邑名,在今安徽凤台。原为楚邑,后入吴。至此时吴王夫差将蔡昭侯迁都于此,始称下蔡。按自“夏,卫灵公卒”至此,又见《左传》哀公二年。〔7〕“是岁鲁哀公三年”,按《左传》,以上皆为鲁哀公二年事。或谓“是岁”当作“明岁”,可备一说。〔8〕“齐助卫围戚”,《春秋》哀公三年云:“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夏,鲁桓、釐庙燔,〔1〕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陈,闻之,曰:“灾必于桓、釐庙乎?”已而果然。〔2〕【注释】〔1〕“桓”,即鲁桓公,名轨(或作“允”),鲁惠公之子,母仲子,公元前七一一年至前六九四年在位。“釐”,即鲁釐公,“釐”或作“僖”,名申,鲁庄公之少子,母成风,鲁闵公之弟。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七年在位。均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燔”,音fán,着火,焚烧。〔2〕“已而”,事后,不久。“果然”,果真这样。按本节事见《左传》哀公三年。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1〕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2〕“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3〕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4〕“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5〕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6〕吾不知所以裁之。”〔7〕子赣知孔子思归,〔8〕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注释】〔1〕“辇”,音ni3n,由人推挽的车。〔2〕“顾”,回头。“康子”,即季康子,亦称“季孙”,名肥,谥康,季桓子之子,鲁国卿大夫,公元前四九一年至公元前四六八年当政。〔3〕按季桓子之语,本于《左传》哀公三年,但出入较大。〔4〕“公之鱼”,鲁国大夫。〔5〕“冉求”,名求,字子有,氏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鲁人,孔子弟子,后为季孙氏家臣。生于公元前五二二年,卒于公元前四八九年。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6〕“斐然”,富有文采的样子。“斐”,音fěi。〔7〕“裁”,剪裁,调教。按:孔子之语见《论语·公冶长》。〔8〕“子赣”,即子贡。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蔡昭公将如吴,〔1〕吴召之也。前昭公欺其臣迁州来,后将往,大夫惧复迁,公孙翩射杀昭公。〔2〕楚侵蔡。秋,齐景公卒。〔3〕【注释】〔1〕“蔡昭公”,当作“蔡昭侯”,名申(或作“甲”),蔡悼侯之弟,公元前五一八年至前四九一年在位。详见本书《管蔡世家》。〔2〕“公孙翩”,蔡国大夫。按自“蔡昭公将如吴”以下至此,又见《左传》哀公四年。〔3〕“秋,齐景公卒”,按齐景公卒于鲁哀公五年,此误系哀公四年。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1〕叶公问政,〔2〕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3〕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4〕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5〕‘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注释】〔1〕“叶”,音shè,楚国县名,在今河南叶县南。〔2〕“叶公”,氏沈,名诸梁,字子高,亦称“沈诸梁”,因受封采邑于叶,故称叶公,楚左司马沈尹戌之子,公元前四七九年领兵平定白公之乱,曾一度兼任令尹、司马。〔3〕“来”,招致,招徕。“远”,远方,此指远方之人。“附”,通“抚”,安抚。“迩”,音ěr,近,此指附近之人。按此语见《论语·子路》。〔4〕“对”,回对,回答。〔5〕“尔”,你。〔6〕“云尔”,而已,罢了。按此语见《论语·述而》。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以为隐者,〔2〕使子路问津焉。〔3〕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4〕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5〕而谁以易之?〔6〕且与其从辟人之士,〔7〕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8〕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9〕“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0〕【注释】〔1〕“长沮、桀溺”,二隐者名。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云:“以盖以物色名之,如荷篑、晨门、荷蒉丈人之类。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长而沮洳,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因以名之也。”“耦”,音%u,两人各持一耜骈肩而耕。〔2〕“隐者”,隐士,隐居不与世人来往的人。〔3〕“津”,渡口。〔4〕“执舆”,执辔,手持马的缰绳。〔5〕“悠悠”,混乱的样子。《论语·微子》作“滔滔”。〔6〕“而”,通“尔”,你。“以”,与。“易”,变易,改变。〔7〕“辟”,通“避”。下“辟”字同此。〔8〕“■”,音y#u,农具名,形似鎯头,用来击碎土块,平整田地。此指播种后用■平土掩盖种子。“辍”,音chu^,止,停止。〔9〕“怃”,音wǔ,怅然失意的样子。〔10〕按本节见《论语·微子》。

  他日,子路行,遇荷■丈人,〔1〕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2〕五谷不分,〔3〕孰为夫子!”〔4〕植其杖而芸。〔5〕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6〕【注释】〔1〕“■”,音di4o,古代用来耘田的一种竹器。“丈人”,老人。〔2〕“四体”,四肢。此指身体。〔3〕“五谷”,五种谷物。此泛指各种粮食。〔4〕“孰”,谁。〔5〕“植”,置,立。“芸”,通“耘”,除草。〔6〕“亡”,外出,出走。按本节又见《论语·微子》。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1〕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2〕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3〕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4〕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5〕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6〕孔子讲诵弦歌不衰,〔7〕子路愠见曰:〔8〕“君子亦有穷乎?”〔9〕孔子曰:“君子固穷,〔10〕小人穷斯滥矣。”〔11〕【注释】〔1〕“军”,军队驻扎。“城父”,即“北城父”,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宝丰东、平顶山市西北。按此事见《左传》哀公六年。〔2〕“疾”,病,弊端。〔3〕“设行”,措施行动。〔4〕“用事”,主事,执掌政事。〔5〕“相与”,共同,一道。“发”,调发。“徒役”,服徭役的人。〔6〕“兴”,起,站起来。〔7〕“讲诵”,讲习诵读。“弦歌”,用琴瑟伴奏而歌。按古人读诗,无乐器伴奏为诵,有乐器伴奏即所谓“弦歌”。此“讲诵弦歌”泛指传习诗书礼乐。“衰”,衰减,减少。〔8〕“愠”,音yùn,含怒,怨恨。〔9〕“穷”,穷困,走投无路。〔10〕“固”,固守,坚持。〔11〕“斯”,则,就。“滥”,泛滥。此指没有操守节制而为所欲为。按自“绝粮”以下至此,又见《论语·卫灵公》及《庄子·让王》。

  子贡色作。〔1〕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2〕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3〕【注释】〔1〕“色作”,脸色改变,指生气不高兴。〔2〕“识”,音zhì,通“志”,记,记住。〔3〕“贯”,贯穿,统贯。“一以贯之”,有一个思想贯穿全部学说。按《论语·里仁》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则孔子贯穿全部学说的一个思想就是忠恕。按此节又见《论语·卫灵公》。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1〕‘匪兕匪虎,〔2〕率彼旷野。’〔3〕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4〕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5〕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6〕安有伯夷、叔齐?〔7〕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8〕【注释】〔1〕“《诗》云”,按以下诗句见《诗·小雅·何草不黄》。〔2〕“匪”,通“非”。或谓作“彼”解,亦通。“兕”,音sì,古代犀牛一类的动物。〔3〕“率”,循,沿着。“旷野”,空旷的野地。〔4〕“意”,意料,猜想。〔5〕“知”,通“智”,智慧,聪明。〔6〕“譬”,譬喻,比方。〔7〕“伯夷、叔齐”,商未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长子伯夷,名允,字公信;次子叔齐名致,字公达。其父打算立叔齐继位。及父死,叔齐让伯夷,伯夷不从,一起出逃投奔西伯昌。遇到西伯昌去世,周武王领兵伐纣,两人叩马阻谏。武王灭商,两人又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最后饿死。被后人视为清高守节的楷模。详见本书《伯夷列传》。〔8〕“王子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任少师,因向商纣王直言诤谏而被剖心身亡。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1〕夫子盖少贬焉?”〔2〕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3〕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4〕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5〕统而理之,〔6〕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注释】〔1〕“容”,容纳,接受。〔2〕“少”,少许,稍微。“贬”,贬损,降低。〔3〕“稼”,播种。“穑”,音sè,收获。〔4〕“顺”,顺遂,迎合。〔5〕“纲”,纲要,法度。“纪”,疏理,治理。〔6〕“统”,系统,道统。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1〕不容何病?〔2〕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4〕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5〕“有是哉,〔6〕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7〕【注释】〔1〕“推”,推广。〔2〕“病”,患,忧愁。〔3〕“丑”,丑恶,耻辱,羞愧。〔4〕“有国者”,享有国家的人,指当时的诸侯及权臣。〔5〕“欣”,欣幸,喜悦。〔6〕“是”,按《孔子家语·在厄》作“道”。〔7〕“宰”,家宰,管家。按以上四节所述事,又见《荀子·宥坐》、《韩诗外传七》、《说苑·杂言》、《孔子家语·在厄》。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1〕然后得免。

  【注释】〔1〕“楚昭王”,名轸(或作“珍”、“壬”),楚平王之子,母秦嬴,公元前五一五年至前四八九年在位。详见本书《楚世家》。“兴师”,调发军队,出兵。按以下孔子至楚的记述,学者大多表示怀疑,目前没有可信史料能证实孔子到过楚国。这或许是司马迁采用了当时的一些传说,或出于杜撰。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1〕楚令尹子西曰:“〔2〕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3〕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4〕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5〕今孔丘述三、五之法,〔6〕明周、召之业,〔7〕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8〕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9〕今孔丘得据土壤,〔10〕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11〕【注释】〔1〕“社”,古代二十五家设置一社,祭祀社神(即土地神)。因此社也成为一级居民组织单位。一社为二十五家。“书社”,二十五家结为一社,登记社人姓名于册,称为“书社”。“书社地七百里”,有名籍的社,其地方圆七百里。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云:“按古书但云书社几十、几百,而无云书社地几十里、几百里者,《史》文‘地’字、‘里’字当删。”可备一说。〔2〕“令尹”,楚国官名,为最高军政长官。“子西”,名申,亦称“公子申”,楚平王之子,楚昭王庶兄,公元前五○五年至前四七九年任令尹,死于白公之乱。〔3〕“将率”,将帅,将领。〔4〕“官尹”,各部门长官。“宰予”,氏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孔子弟子,以擅长言语著称,曾任齐国临淄大夫。生于公元前五二二年,卒于公元前四五八年。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5〕“子、男”,为周代诸侯封爵的最末二等。周爵依次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五十里”,方圆五十里,这是子、男的封地。〔6〕“三、五之法”,指三皇五帝的法度。“三皇”,据本书《秦始皇本纪》,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即本书《五帝本纪》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7〕“周”,指周公,名旦,姓姬,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采邑在周(在今陕西岐山北),因称“周公”。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即位之初,摄行国政,平定武庚等叛乱,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相传制礼作乐,创建有周一代的典章制度。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召”,音sh4o,即召公,亦作“邵公”,名奭,姓姬,谥康,采邑在召(在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召伯”。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为燕国始祖。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他治理陕以西。详见本书《燕召公世家》。〔8〕“世世”,代代,世世代代。“堂堂”,广大的样子。〔9〕“百里”,指地方百里。“百里之君”,国土方圆百里的君主。“卒”,终于,结果。〔10〕“土壤”,土地,此指封地。〔11〕“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按此详见《左传》哀公六年。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曰:“凤兮凤兮,〔2〕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3〕来者犹可追也!〔4〕已而已而,〔5〕今之从政者殆而!”〔6〕孔子下,〔7〕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8〕【注释】〔1〕“狂”,狂人。“接舆”,人名。按曹之升《四书摭余说》云:“《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诸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2〕“兮”,音xī,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3〕“往”,已往,过去。“谏”,止,挽救。〔4〕“来”,将来,未来。“犹”,还。“追”,追补,补救。〔5〕“已而”,罢了,完了。〔6〕“从政者”,当政者。“殆”,危险。〔7〕“下”,此指下车。〔8〕按以上见《论语·微子》。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1〕【注释】〔1〕“鲁哀公”,名“蒋”(或作“将”),鲁定公之子,母定姒,公元前四九四年至前四六七年在位。公元前四六八年被三桓所逼,出奔越。翌年死于越。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

  其明年,吴与鲁会缯,〔1〕征百牢。〔2〕太宰嚭召季康子。〔3〕康子使子贡往,然后得已。〔4〕【注释】〔1〕“缯”,音zēng,又读céng,亦作“曾”、“鄫”,鲁国邑名,在今山东苍山西北。〔2〕“征”,征收,征集。“牢”,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一牛、一猪、一羊为一牢。〔3〕“太宰嚭”,氏伯,名嚭(音p!),故亦称伯嚭(或作“帛喜”、“白喜”、“帛否”、“伯喜”),字子余。楚大夫伯州犁之孙,逃亡奔吴,以功任吴国太宰。吴亡后,降越为臣。一说他被越王句践所杀。〔4〕按本节事见《左传》哀公七年。

  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1〕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2〕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4〕孔子曰:“必也正名乎!”〔5〕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6〕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7〕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8〕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9〕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0〕【注释】〔1〕“鲁、卫之政,兄弟也”,此语有两层意思:一谓鲁、卫是兄弟之国,鲁国先祖周公和卫国始祖康叔为兄弟,政治传统相同,《左传》定公四年云“皆启以商政”;二谓鲁、卫两国当时的政治状况相似,苏轼《论语解》云:“是时鲁哀公七年、卫出公五年也。卫之政,父不父,子不子;鲁之政,君不君,臣不臣。卒之哀公孙邾而死于越,出公奔宋而亦死于越,其不相远如此。”按此语见《论语·子路》。〔2〕“让”,责备,谴责。〔3〕“卫君”,指当时在位的卫出公辄。〔4〕“奚”,何,什么。〔5〕“正名”,端正名称,整顿名分。〔6〕“迂”,迂阔,迂腐。〔7〕“野”,粗野,鲁莽。〔8〕“中”,正,合适,指刑罚与罪行相当。〔9〕“错”,音cuò,通“措”。〔10〕“苟”,苟且,马虎。按自“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至此,见《论语·子路》。

  其明年,〔1〕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2〕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3〕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4〕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5〕质诸鬼神而无憾。〔6〕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7〕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8〕则可矣。”而卫孔文子将攻太叔,〔9〕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10〕曰:“鸟能择木,〔11〕木岂能择鸟乎?”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12〕以币迎孔子,〔13〕孔子归鲁。〔14〕【注释】〔1〕“其明年”,此记有误。按《集解》引徐广曰:“此哀公十一年也,去吴会缯已四年矣。”故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其明年’三字误,当作‘后四年’。”〔2〕“郎”,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东北。按《左传》哀公十一年作“郊”。当以《左传》为是。〔3〕“性”,天性,天生的本能。〔4〕“何如”,如何,怎样。〔5〕“播”,播扬,传扬。〔6〕“质”,通“诘”,询问,质正。“憾”,不满意,心感不足。〔7〕“累”,累积,积聚。“千社”,二十五家为一社,千社即二万五千家。此指赏赐的封地。〔8〕“固”,通“锢”,禁锢,束缚。或谓鄙陋,鄙视,亦通。〔9〕“孔文子”,名圉(或作“圄”、”御”),氏孔,谥文,亦称“孔圉”,又称“仲叔圉”、“中叔圉”,卫国卿大夫。“太叔”,名疾(或作“齐”),氏太叔(或作“世叔”),谥悼,故亦称“太叔疾”、“世叔齐”、“悼子”,太叔懿子之子,卫国大夫。〔10〕“载”,乘具,此指车辆。按《左传》哀公十一年作“驾”。〔11〕“鸟”,此喻孔子。“木”,树,此喻诸侯国。〔12〕“逐”,按《左传》哀公十一年孔颖达《疏》引《史记》作“使”,是。“公华、公宾、公林”,鲁人,季氏家臣。〔13〕“币”,帛。古人常用作馈赠的礼物。征聘时也多赠以币帛。〔14〕按此节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1〕【注释】〔1〕“凡”,总,共。“反”,通“返”。“乎”,于。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1〕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2〕则枉者直。”〔3〕康子患盗,〔4〕孔子曰:“苟子之不欲,〔5〕虽赏之不窃。”〔6〕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注释】〔1〕“选臣”,选择臣子,即所谓知人善任。〔2〕“直”,正直。“错”,音cuò,通”措”。“诸”,之于。“枉”,曲,邪曲。〔3〕“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此语亦见《论语》。《颜渊》云:“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为对樊迟而言。《为政》云:“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对哀公所说。〔4〕“患”,忧患,担心。〔5〕“欲”,欲望,此指贪欲。〔6〕“赏”,奖赏,奖励。按自“康子患盗”以下至此,见《论语·颜渊》。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1〕《诗》、《书》缺。〔2〕追迹三代之礼,〔3〕序《书传》,〔4〕上纪唐、虞之际,〔5〕下至秦缪,〔6〕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7〕殷礼吾能言之,〔8〕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9〕观殷、夏所损益,〔10〕曰:“后虽百世可知也,〔11〕以一文一质。〔12〕周监二代,〔13〕郁郁乎文哉。〔14〕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15〕【注释】〔1〕“微”,衰微,衰落。“废”,废止,废弃。〔2〕“缺”,残缺。〔3〕“追迹”,追踪,探索。“三代”,指夏、商、周三代。〔4〕“序”,次第,此指整理编撰。“《书传》”,传述解说《尚书》的著作。此当指司马迁所见《书序》一类的资料。但《书序》形成年代较晚,不可能为孔子所编定。或谓此《书传》即指《尚书》(见马雍《〈尚书〉史话》)。〔5〕“纪”,通“记”,记载。“唐、虞”,指唐尧、虞舜。〔6〕“秦缪”,即秦缪公(亦作“秦穆公”)。〔7〕“杞”,国名,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姒姓,始封君东楼公,相传为夏禹的后裔,初都雍丘(今河南杞县),后迁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四四五年被楚国所灭。“征”,证验,证明。〔8〕“殷”,殷代,即商代。〔9〕按孔子语见《论语·八佾》。“宋不足征也”后,《论语·八佾》有“文献不足故也”一句。〔10〕“损益”,减增,变动。〔11〕“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按此两句系约取《论语·为政》而来。《为政》原文为:“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2〕“一文一质”,指时代的风气一代崇尚文采,一代崇尚质朴。《礼记·表记》云:“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复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13〕“监”,通“鉴”,借鉴,参考。“二代”,指夏、商二代。〔14〕“郁郁”,富有文采的样子。〔15〕《礼记》。传述解说礼制的著作,其内容体制类似后来汉人编集的《礼记》、《大戴礼记》。

  孔子语鲁大师:〔1〕“乐其可知也。始作,〔2〕翕如,〔3〕纵之,〔4〕纯如,〔5〕皦如,〔6〕绎如也,〔7〕以成。”〔8〕“吾自卫反鲁,〔9〕然后乐正,〔10〕雅、颂各得其所。”〔11〕【注释】〔1〕“语”,音yù,相告,告诉。“大”,音tài,通“太”。“鲁大师”,即鲁太师,鲁国乐官之长。〔2〕“作”,奏,演奏。〔3〕“翕”,音xì,聚合,统一。“翕如”,盛大的样子。〔4〕“纵”,放纵,放开。按《论语·八佾》作“从”。〔5〕“纯如”,和谐的样子。〔6〕“皦”,音ji3o,清晰,分明。“皦如”,节奏层次分明的样子。〔7〕“绎如”,连续不断的样子。〔8〕按自“孔子语鲁大师”至此,见《论语·八佾》。〔9〕“吾自卫反鲁”,按《左传》,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鲁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四八四年。〔10〕“乐正”,指审定乐曲的声律音调。即下文所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1〕“雅”,指雅乐,即所谓正声,指周人京畿地区(包括丰京、镐京和东都洛邑)的曲调声律。《诗经》各篇,原皆系乐歌。由《大雅》、《小雅》组成的《雅》,其曲调声律均属雅乐。“颂”,指颂乐,为宗庙祭祀乐歌的声律曲调。《诗经》《颂》各篇原皆系宗庙祭祀的乐歌,其节奏缓慢,有其声律曲调上的特点,属于颂乐。按以上语见《论语·子罕》。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1〕取可施于礼义,〔2〕上采契、后稷,〔3〕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4〕始于衽席,〔5〕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6〕《鹿鸣》为《小雅》始,〔7〕《文王》为《大雅》始,〔8〕《清庙》为《颂》始。”〔9〕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10〕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1〕礼乐自此可得而还,以备王道,成六艺。〔12〕【注释】〔1〕“去”,删去。“重”,重复,重出。〔2〕“义”,同“仪”。“礼义”,即礼仪。〔3〕“契”,音xiè,亦作“偰”、“卨”。商人的始祖,帝喾之子,母简狄,子姓。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一说居于番(今山东滕县)。详见本书《殷本纪》。“后稷”,名弃。周人的始祖。传说其母姜原,系有邰氏女,为帝喾元妃,踩巨人脚印,怀孕生下弃,因一度将他丢弃,故名弃。善于种植庄稼,被帝尧任为农师。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号后稷,姓姬。详见本书《周本纪》。〔4〕“幽”,即周幽王,名宫湦(“湦”或作“涅”)。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为西周王朝最后一代王。因昏庸贪婪,任用佞人虢石父,残酷盘剥,激化与百姓的矛盾。又进攻六济之戎,大败。宠幸褒姒,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曾、犬戎等起兵,他被杀于骊山下。详见本书《周本纪》。“厉”,即周厉王,名胡,周夷王之子。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加重剥削,又命令巫卫监视国人言论,实行高压政策,引起反抗。公元前八四二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于公元前八二八年在彘死去。详见本书《周本纪》。“缺”,残缺。此指王道礼乐残缺。本书《太史公自序》云:“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按孔子删诗之说,后来不少学者考证认为并不可信。〔5〕“衽”,音ren,床席。“衽席”,床席,床笫,寝居之处。此指男女房中之事。“始于衽席”,意为《诗经》的编排,从描写男女之事的诗篇开始。本书《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意亦同此。〔6〕“《关雎》”,《诗经》篇名,为《国风》第一篇,亦即《诗经》第一篇。对于该诗的解说,《鲁诗》认为是刺周康王耽溺房事而晏起之作。为司马迁所从。“乱”,乐曲的最后一章。“《关雎》之乱”,《关雎》的末章。按《论语·泰伯》云:“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似为所本,但此处文意不伦。中井积德《史记左传雕题》云:“‘之乱’二字当削。”可从。“风”,《国风》,《诗经》中的第一类,具体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部分,共一百六十篇。〔7〕“《鹿鸣》”,《诗经》篇名,为《小雅》第一篇。“《小雅》”,《诗经》第二类的第一部分,有七十四篇。〔8〕“《文王》”,《诗经》篇名,为《大雅》第一篇。“《大雅》”,《诗经》第二类的第二部分,有三十一篇。〔9〕“《清庙》”,《诗经》篇名,为《颂》的第一篇。“《颂》”,《诗经》的第三类,包括《周颂》、《鲁颂》、《商颂》等三部分,共四十篇。〔10〕“三百五篇”,即《诗经》的总篇数。“弦歌”,用琴瑟伴奏歌唱。〔11〕“《韶》”,乐曲名,相传为歌颂虞舜的乐曲。“《武》”,乐曲名,表现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乐曲。〔12〕“六艺”,即六经,指《礼》、《乐》、《书》、《诗》、《易》、《春秋》。

  孔子晚而喜《易》,〔1〕序《彖》、《系》、《象》、《说卦》、《文言》。〔2〕读《易》,韦编三绝。〔3〕曰:“假我数年,〔4〕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5〕【注释】〔1〕“《易》”,即《周易》,亦称《易经》,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此当指今传《周易》的《经》。《经》包含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皆有文字说明的《卦辞》、《爻辞》,以供占筮使用。卦、爻的起源很早,至迟不晚于商代。〔2〕“《彖》”,音tuàn,即《彖传》,亦称“《彖辞》”,分为上、下二篇,说明各卦的基本观念,属于解说《易经》的《易传》。《易传》共十篇,故又称“《十翼》”。“《系》”,即《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从总体上对《易经》作理论阐述,也属《十翼》。“《象》”,即《象传》,亦称“《象辞》”,用象数来说明卦、爻,有“大象”、“小象”两种,大象解卦,小象解说六爻。分为上下两篇,也属《十翼》。“《说卦》”,《易传》篇名,解释八卦的性质和象征。“《文言》”,《易传》篇名,专门解说《乾》、《坤》二卦。〔3〕“韦”,通“纬”,原指织物横线,此指横向编连简册的绳子。旧说皆释“韦”为熟牛皮,不可信。“绝”,断。〔4〕“假”,与,给与。〔5〕“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此为融会贯通之意。按孔子语见《论语·述而》。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如颜浊邹之徒,〔2〕颇受业者甚众。〔3〕【注释】〔1〕“六艺”,即《六经》。或谓指《周礼·地官·保氏》的礼、乐、射、驭、书、术等六种科目。〔2〕“颜浊邹”,即上文孔子在卫国所寄居的房东颜浊邹。〔3〕“颇”,稍,稍微。

  孔子以四教:〔1〕文,〔2〕行,〔3〕忠,〔4〕信。〔5〕绝四:〔6〕毋意,〔7〕毋必,〔8〕毋固,〔9〕毋我。〔10〕所慎:齐,〔11〕战,〔12〕疾。〔1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4〕不愤不启,〔1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6〕则弗复也。〔17〕【注释】〔1〕“四教”,四种教学内容。〔2〕“文”,文献典籍。〔3〕“行”,旧读xìng,行为。〔4〕“忠”,忠恕。〔5〕“信”,信用。按此语见《论语·述而》。〔6〕“绝”,杜绝,戒绝。〔7〕“意”,意度,猜测。〔8〕“必”,固执。〔9〕“固”,固陋,孤陋寡闻。〔10〕“我”,自我,这里是突出自己的意思。按此语见《论语·子罕》。〔11〕“齐”,音zāi,通“斋”,斋戒。古人在祭祀或重大典礼前,自身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沐浴更衣、吃素戒酒、不与女人同房等,以示虔诚。〔12〕“战”,战争。〔13〕“疾”,疾病。按此语见《论语·述而》。〔14〕“罕”,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按此语见《论语·子罕》。历来解说纷纭。今译文采程树德《论语集解》说,《集解》云:“盖言者,自言也。记者旁窥已久,知夫子于此三者皆罕自言,非谓以此立教也。”〔15〕“愤”,郁结,愤诽,指渴望求知而不得的心理状态。“启”,启发。〔16〕“隅”,音yú,角落。“反”,反推,类推,推论。“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举出一个角落而不能以此类推其它三个角落。由此衍出“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后又演为“举一反三”的成语。〔17〕“复”,重复。按此语见《论语·述而》。

  其于乡党,〔1〕恂恂似不能言者。〔2〕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3〕唯谨尔。〔4〕朝,〔5〕与上大夫言,〔6〕訚訚如也;〔7〕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8〕【注释】〔1〕“乡党”,古代居民组织单位,周制以五百家为一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此指乡里。〔2〕“恂”,音xún。“恂恂”,谦恭谨慎的样子。〔3〕“辩”,音pián。“辩辩”,善于言谈的样子。《论语·乡党》作“便便”。〔4〕“唯”,仅,只。“尔”,而已,罢了。〔5〕“朝”,上朝,朝见。〔6〕“上大夫”,即卿。后“下大夫”指一般的大夫。〔7〕“訚”,音y0n。“訚訚”,和悦而敢于直言的样子。〔8〕“侃”,音k3n。“侃侃”,和谐快乐的样子。“如”,意同用作词尾的“然”,……的样子。

  入公门,〔1〕鞠躬如也;〔2〕趋进,〔3〕翼如也。〔4〕君召使傧,〔5〕色勃如也。〔6〕君命召,不俟驾行矣。〔7〕【注释】〔1〕“公门”,君门,朝门。〔2〕“鞠躬”,弯曲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的样子。〔3〕“趋进”,快步前进。〔4〕“翼如”,恭敬的样子。〔5〕“傧”,音bìn,接引宾客。〔6〕“勃如”,矜持庄重的样子。〔7〕“俟”,音sì,等,等待。“驾”,系马于车。

  鱼馁,〔1〕肉败,〔2〕割不正,〔3〕不食。席不正,〔4〕不坐。〔5〕【注释】〔1〕“馁”,音n7i,指鱼类臭烂。〔2〕“败”,腐败。〔3〕“割”,分割,此指猪牛羊牲体的分割。“正”,古人分割牲体有一定的规定,符合规定的为“正”。〔4〕“席”,席子,坐席。“正”,古人设坐席,按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摆法,符合规定的为“正”。〔5〕按以上三节,均见《论语·乡党》。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是日哭,则不歌。〔1〕见齐衰、瞽者,〔2〕虽童子必变。〔3〕【注释】〔1〕按自“食于有丧者之侧”至此,见《论语·述而》。〔2〕“瞽”,音gǔ,瞎眼。〔3〕按此句《论语·子罕》作:“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三人行,必得我师。”〔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4〕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5〕【注释】〔1〕“三人行,必得我师”,按《论语·述而》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其下又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讲”,讲习,练习。〔3〕“徙”,迁移,追随。〔4〕按此语见《论语·述而》。〔5〕“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按《论语·述而》作:“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不语:怪,〔1〕力,〔2〕乱,〔3〕神。〔4〕【注释】〔1〕“怪”,怪异。〔2〕“力”,强力,暴力。〔3〕“乱”,乖乱,祸乱。〔4〕“神”,鬼神。按此语见《论语·述而》。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2〕弗可得闻也已。”〔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4〕钻之弥坚。〔5〕瞻之在前,〔6〕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博我以文,〔8〕约我以礼,〔9〕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10〕虽欲从之,蔑由也已。”〔11〕达巷党人曰:〔12〕“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13〕子闻之曰:“我何执?〔14〕执御乎?〔15〕执射乎?〔16〕我执御矣。”牢曰:〔17〕“子云:‘不试,〔18〕故艺。’”〔19〕【注释】〔1〕“文章”,文辞,此指孔子整理的文献典籍。〔2〕“天道”,自然规律,此指自然和社会之间吉凶祸福的关系。“性命”,本性,命运。按《论语·公冶长》作“性”,无“命”字。〔3〕按语见《论语·公冶长》。〔4〕“仰”,抬头,抬头看。“弥”,音mí更加。〔5〕“钻”,穿,此引申为钻研。〔6〕“瞻”,zhān,视,望。〔7〕“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循序渐进的样子。〔8〕“文”,文献。〔9〕“约”,约束,规范。〔10〕“卓尔”,特立的样子,卓越超群的样子。〔11〕“蔑”,无,没有。“由”,从。按语见《论语·子罕》。〔12〕“达巷党”,名叫达巷的党。或谓名叫达的巷党,亦通。〔13〕“无所成名”,没有用以成名的专长。〔14〕“执”,做,干。〔15〕“御”,驾车。〔16〕“射”,射箭。〔17〕“牢”,人名,孔子弟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琴牢,卫人,字子开,一字张。”当为此人,〔18〕“试”,用,任用。〔19〕“艺”,技艺,技术。按语见《论语·子罕》。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1〕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2〕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3〕曰:“河不出图,〔4〕雒不出书,〔5〕吾已矣夫!”〔6〕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7〕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8〕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9〕下学而上达,〔10〕知我者其天乎!”〔11〕【注释】〔1〕“狩”,音sh^u,打猎。“大野”,即大野泽,又名“巨野泽”,故址在今山东巨野北。〔2〕“车”,此指驾车者。“子鉏商”,氏子鉏,名商,叔孙氏家臣。〔3〕按此节见《左传·哀公十四年》〔4〕“河”,黄河。“图”,即河图,黄河所出之图。关于河图的内容性质。刘歆认为是八卦,《汉书·五行志》云:“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郑玄则认为是帝王圣者受命的祥瑞,《尚书·顾命》郑玄注:“河图,图出于河,帝王圣者之所受。”〔5〕“雒”,雒水,曾魏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改“雒”为“洛”。“书”,即雒书,雒水所出之书。汉人认为就是《尚书·洪范》所说的“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太平御览》卷八七二引《尚书中候》云:“尧率群臣,东沉于洛,退候至于下稷,赤光起,无龟负书,中背有赤文朱字。”《尚书大传》郑玄注云:“初禹治水,得神龟负文于洛,以尽得天人阴阳之用。”关于雒书的内容,《汉书·五行志》认为就是《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至“畏用六极”一段,云:“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迪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6〕“已”,尽,完。“矣夫”,“矣”、“夫”均为语气词。此连用,加强表示感叹的语气。按《论语·子罕》云:“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当为司马迁此节所本。〔7〕按自“颜渊死”至此,见《论语·先进》。〔8〕按从“颜渊死”至此,见《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和《春秋繁露·随本消息》。〔9〕“尤”,责怪。〔10〕“下”,天下,人间,此指人事。“上”,上天,此指天道、天命。“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上通天命。〔11〕按自“莫知我夫”至此,见《论语·宪问》。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1〕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2〕隐居放言,〔3〕行中清,〔4〕废中权”。〔5〕“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6〕【注释】〔1〕“柳下惠”,氏展,名获,字禽,亦称“展获”、“展禽”,谥惠,食邑于柳下,故称“柳下惠”,鲁国大夫,曾任士师。“少连”,东夷人,以善于守丧受到孔子称赞。参看《礼记·杂记》。〔2〕“虞仲,夷逸”,皆春秋时隐士。夷逸见《尸子》,《尸子》云:“或劝夷逸仕。逸曰:‘吾譬则牛,宁服轭以耕于野,岂忍被绣入庙为牺:’”〔3〕“放”,放纵,任意。“言”,言谈。〔4〕“中”,音zhòng,适合,符合。“清”,清白,高洁。〔5〕“废”,废弃,弃世。或谓通“发”,发动,行动。“权”,权变,权宜。〔6〕按本节见《论语·微子》。

  子曰:“弗乎弗乎,〔1〕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2〕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3〕上至隐公,〔4〕下讫哀公十四年,〔5〕十二公。〔6〕据鲁,〔7〕亲周,〔8〕故殷,〔9〕运之三代。〔10〕约其文辞而指博。〔11〕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12〕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13〕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14〕推此类以绳当世,〔15〕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16〕《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17〕【注释】〔1〕“弗”,不。这里是不行、不成的意思。〔2〕“病”,恨,痛恨。“没”,音mò,通“殁”,死。“没世”,终身,一辈子。“称”,称道。按此句见《论语·卫灵公》。〔3〕“因”,利用。“史记”,史官的记载。“《春秋》”,鲁国史官撰写的春秋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以极其简练的文字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汉人多以为经孔子整理修订而成,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汉代解释传授《春秋》的主要有左氏、公羊氏和谷梁氏三家,分别有《传》流存至今。〔4〕“隐公”,即鲁隐公,名息姑,鲁伯禽七世孙,鲁惠公之子,母声子,公元前七二二年至前七一二年在位。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5〕“哀公”,即鲁哀公,哀公十四年为公元前四八一年。〔6〕“十二公”,指鲁国春秋时代的十二位国君,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7〕“据鲁”,以鲁国为根据。〔8〕“亲周”,以周王室为亲承的前朝。〔9〕“故殷”,以殷代为隔朝的故旧。〔10〕“运”,通,贯通。“三代”,指鲁、周、殷。或谓夏、商、周,不确。按此“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系司马迁撷取董仲舒“三统说”,采用了《春秋》公羊家。《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王者改制作科奈何?曰:当十二色,历各法而正色,逆数三而复。……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徐彦《疏》引何休《文谥例》有“三科九旨”之说,云“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11〕“约”,简约,简略。“指”,通“旨”,旨意,意思。〔12〕“贬”,贬抑,降低。“子”,周代五等爵之第四等。〔13〕“践土”,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南。“践土之会”,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名义上在此朝见周襄王。实际上是晋文公召来周襄王,藉此来确定自己的霸主地位。〔14〕“天王”,周天子,即周襄王。“河阳”,晋国邑名,在今河南孟县西。按此事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云:“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15〕“绳”,绳正,纠正。〔16〕“开”,开启,推广。〔17〕“乱臣贼子”,指犯上作乱的大臣、子弟。“《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按《孟子·滕文公下》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在位听讼,〔1〕文辞有可与人共者,〔2〕弗独有也。〔3〕至于为《春秋》,笔则笔,〔4〕削则削,〔5〕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6〕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7〕【注释】〔1〕“在位”,指孔子在鲁司寇之位。“听”,听理,审理。“讼”,诉讼,打官司。〔2〕“文辞”,此指判词。“共”,共同,相同。〔3〕“独有”,独自占有,独自决断。按《淮南子·主术》云:“孔子为鲁司寇,听狱必师断。”《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云:“为鲁司寇,断狱屯屯,与众共之,不敢自专。”《说苑·至公》所言较详,云:“孔子为鲁司寇,听狱必师断,敦敦然皆立,然后君子进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曰云云。又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曰云云。辩矣,然后君子(曰):‘几当从某子云云乎。’……文辞有可与人共之者,君子不独有也。”另又见《孔子家语·好生》、《公羊》僖公二十八年《解诂》。〔4〕“笔”,用笔书写,记载。〔5〕“削”,用刀削除。古时以竹木为书写材料,删改时用刀先刮去竹木上的字,故叫做削。〔6〕“子夏”,名商,氏卜,字子夏,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孔子弟子。曾任鲁国莒父(今山东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西河讲学,被魏文侯尊为师。对《诗》、《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生于公元前五○七年。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赞”,赞助,修改。〔7〕按语见《孟子·滕文公下》,云:“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1〕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2〕梁柱摧乎!〔3〕哲人萎乎!”〔4〕因以涕下。〔5〕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6〕夏人殡于东阶,〔7〕周人于西阶,〔8〕殷人两柱间。〔9〕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10〕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11〕【注释】〔1〕“负杖”,倚恃手仗,拄着手杖。按《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终记》作“负手曳杖”,则意为反剪双手拖着手杖。“逍遥”,悠闲自在的样子。〔2〕“太山”,即泰山。古时被奉为众山之首。“坏”,败坏,崩溃。〔3〕“梁柱”,梁木,栋梁。“摧”,折,折断。〔4〕“哲人”,才识出众的人。“萎”,桔萎,死亡。〔5〕“涕”,泪,眼泪。〔6〕“宗”,尊崇,重用。〔7〕“东阶”,东边的台阶,古为主人升堂所走。按《礼记·檀弓》作“东阶之上”,为主人之位。〔8〕“西阶”,西边的台阶,为客人升堂所走的台阶。“周人于西阶”,按《礼记·檀弓上》作“周人殡于西阶之上”。“西阶之上”为客人之位。〔9〕“柱”,此指楹,厅堂前部的柱子。按“柱”,《礼记·檀弓上》作“楹”。“两柱间”,按《礼记·檀公》作“两楹之间”,此为堂上最尊之位,面向南方。〔10〕“奠”,定。〔11〕按自“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至此,详见《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终记》。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1〕【注释】〔1〕“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按此推算,相当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三月九日。孔子卒日,司马迁采《左氏》经、传。

  哀公诔之曰:〔1〕“■天不吊,〔2〕不慭遗一老,〔3〕俾屏余一人以在位,〔4〕茕茕余在疚。〔5〕呜呼哀哉!尼父,〔6〕毋自律!”〔7〕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8〕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9〕名失则愆。’〔10〕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11〕非名也。”

  【注释】〔1〕“诔”,音lěi,古时上对下所致的悼词。〔2〕“■”,音m0n,天空。“■天”,天,上天。“吊”,通“淑”,善,仁。“■天不吊”,按《诗·小雅·节南山》有“昊天不吊”之语。〔3〕“慭”,音y@n,且,暂且。“一老”,一老人。“不慭一老”,按此语见《诗·小雅·十月之交》。〔4〕“俾”,音bǐ,使。“屏”,屏蔽,庇护。“余一人”,原为天子自称之词,这里哀公用以自称。“俾屏余一人”,按《诗·小雅·十月之交》有“俾守我王”之语。〔5〕“茕”,音qi$ng,通“惸”,没有兄弟,引申为孤单无依。“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疚”,忧虑。按《诗·周颂·闵予小子》有“嬛嬛在疚”之语。〔6〕“尼父”,对孔子的尊称。犹如称“吕尚”为“尚父”,称“管仲”为“仲父”。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称尼父者,孔丘字仲尼,父犹仲山甫之甫也。……哀公即位时更小,至此时不过二十余耳,于一七十余老翁,宜其以父称之。”〔7〕“律”,法,此作动词,意为约束,规范。“毋自律”,即“毋律自”,没人来用礼法规范自己。〔8〕“君”,国君,指鲁哀公。“其”,此用作副词,表示推测。〔9〕“昏”,昏暗,混乱。〔10〕“愆”,音qiān,过失,谬误。〔11〕按本节见《左传》哀公十六年,又见《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终记》。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1〕弟子皆服三年。〔2〕三年心丧毕,〔3〕相诀而去,〔4〕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5〕凡六年,然后去。〔6〕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7〕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8〕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9〕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10〕后世因庙,〔11〕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12〕高皇帝过鲁,〔13〕以太牢祠焉。〔14〕诸侯、卿、相至,〔15〕常先谒然后从政。〔16〕【注释】〔1〕“泗”,水名。在今山东中部,发源于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水并源而得名。“泗上”,泗水之滨。〔2〕“服”,服丧。〔3〕“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哀悼。这是古代弟子对老师去世的服丧形式。按《礼记·檀公上》云:“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又云:“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4〕“诀”,音ju6,决绝,告别。〔5〕“庐”,庐舍,此用作动词,意为构造庐舍。“庐于冢上”,按《孟子·滕文公上》作“筑室于场”。〔6〕按自“弟子皆服三年”至此,见《孟子·滕文公上》。〔7〕“家”,用作动词,意为安家。“室”,家。〔8〕“岁时”,一年四季。“奉祠”,供奉祭祀。〔9〕“乡饮”,即乡饮酒礼,古代各级地方和乡学为荐举选拔优秀人才而举行的宴饮典礼。“大射”,为祭祀而举行的射礼,系天子之礼。按此上下文意,当指乡射,为地方以射选士之礼。射礼前要先举行乡饮酒礼。〔10〕“故所居堂”,指孔子原先居所的厅堂。“内”,内室,居室。〔11〕“庙”,孔庙。此用作动词,意为建筑孔庙。〔12〕“绝”,断绝,毁灭。〔13〕“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14〕“太牢”,牛、羊、猪齐备的祭祀供品。按《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于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十一月,“过鲁,以大牢祠孔子”。〔15〕“诸侯”,汉朝所封的诸侯王。“卿、相”,诸侯王国的卿、相。按孔子冢、庙在汉代地属鲁国,则此“诸侯、卿、相”应指鲁国的诸侯、卿、相。〔16〕“谒”,拜谒。

  孔子生鲤,字伯鱼。〔1〕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2〕【注释】〔1〕关于孔鲤名、字的由来,《孔子家语·本姓》云:“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鲤,而字伯鱼。”〔2〕按《孔子家语·本姓》云:“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则由此可推得孔鲤生于公元前五三二年,死于公元前四八三年。

  伯鱼生伋,〔1〕字子思,年六十二。〔2〕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3〕【注释】〔1〕“伋”,音j0,为鲁穆公师。〔2〕“年六十二”,或谓系“年八十二”之误。见梁玉绳《史记志疑》。〔3〕“《中庸》”,汉人收入《礼记》中。宋程颐、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子思生白,〔1〕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2〕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3〕年四十六。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4〕子高生子慎,〔5〕年五十七,尝为魏相。〔6〕【注释】〔1〕“白”,《汉书·孔光传》作“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曾任齐威王相。〔2〕“子家”,按王肃《孔子家语后序》云:“子家名傲,后名永。”〔3〕“子京”,按《史记》别本及《汉书·孔光传》作“子真”,《孔子家语后序》作“子直”,名榼。《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曾为魏相。〔4〕“五十一”,按《孔子家语后序》作“五十七”。〔5〕“子慎”,按《汉书·孔光传》作“顺”;《孔丛子·陈士义篇》作“子顺”;《孔子家语后序》云名武,又名微,又名斌,字子顺;《阙里文献考》云名谦,或作武,后名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名斌,又名胤。〔6〕“尝为魏相”,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封文信君。

  子慎生鲋,〔1〕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2〕死于陈下。〔3〕【注释】〔1〕“鲋”,字甲,见《汉书·儒林传》。〔2〕“陈王涉”,即陈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详见本书《陈涉世家》。“博士”,官名,博通古今,掌典故文献,以备皇帝咨询。〔3〕“陈”,秦国县名,在今河南淮阳。陈涉起义建都于此。

  鲋弟子襄,〔1〕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2〕迁为长沙太守。〔3〕长九尺六寸。

  【注释】〔1〕“子襄”,名腾。〔2〕“孝惠皇帝”,即汉惠帝,名盈,汉高祖刘邦之子,公元前一九四年至公元前一八八年在位,详见本书《吕太后本纪》及《汉书·惠帝纪》。〔3〕“长沙”,郡名,秦置,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改郡为国。“长沙太守”,按惠帝时长沙为国,不应有太守,当依《汉书·孔光传》作“长沙太傅”,则此“守”系“傅”之误。

  子襄生忠,〔1〕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2〕安国为今皇帝博士,〔3〕至临淮太守,〔4〕蚤卒。〔5〕安国生卬,卬生欢。〔6〕【注释】〔1〕“忠”,按《孔子家语后序》作“季中”,《书序》、《疏》作“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字子贞,博士。〔2〕“武”,《阙里文献考》云字子威。“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按《汉书·孔光传》、《孔子家语后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安国为忠之子,系武之弟。此处司马迁误记。〔3〕“今皇帝”,指汉武帝刘彻。〔4〕“临淮”,郡名,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置,郡治徐县(在今江苏泗洪南)。〔5〕“蚤”,通“早”。〔6〕“安国生卬,卬主欢”,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云:“此盖天汉以后事,后人补记。”

  太史公曰:〔1〕《诗》有之:〔2〕“高山仰止,〔3〕景行行止。”〔4〕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5〕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6〕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7〕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8〕可谓至圣矣!

  【注释】〔1〕“太史公”,即司马迁。〔2〕“《诗》有之”,按以下两句见《诗·小雅·车■》。〔3〕“仰”,仰望。“止”,之,语助同。〔4〕“景”,大,广。“行”,音háng,道,道路。〔5〕“乡”,通“向”,向往。〔6〕“祗回”,亦作“低回”,流连不舍的样子。〔7〕“布衣”,麻布衣服,为平民服装,故指代平民。〔8〕“折中”,取正,根据标准判断是非。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郰邑人輓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继承人孟懿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家族在宋国败落。他的先祖弗父何当初本该享有宋国而继位,却让给了弟弟宋厉公。等到他的先祖正考父,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次接受册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册命,曲背行礼;第二次册命,折腰行礼;第三次册命,俯身行礼,平时走路顺着墙根小跑,也就没人敢来欺侮我了。用这个鼎煮厚粥,用这个鼎煮薄粥,来喂我这张嘴。’他的恭敬有礼就是如此。我听说那圣人的后代,即使不当国执政,也必定会有通达显赫的。如今孔丘年纪轻轻喜好礼仪,他恐怕将是通达显赫的人吧!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等到孟釐子去世,孟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前往孔子那里学礼。这一年,季武子去世,季平子继位。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这时候,晋平公荒淫无度,国中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世卿专擅权柄,向东攻伐诸侯别国;楚灵王兵力强大,侵略欺凌中原各国;齐是大国而挨近鲁国。鲁国小而弱,依附于楚国,晋国就恼怒;依附于晋国,楚国便来攻伐;对齐国事奉不周,齐国军队就侵犯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年纪已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说:“昔日秦穆公国家弱小,地方偏僻,他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穆公,国家虽小,但他的志向大;地方虽然偏僻,但行为符合正道。亲自提拔百里奚,赐给大夫的爵位,从囚犯之中起用他,同百里奚交谈三天,立即将国政委授于他。凭这种做法取得人才,即使称王天下都可以,他称霸诸侯只能算小了。”齐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昭公死在乾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掘井得到一个陶罐,里面有个像羊的东西,派人询问孔子,说是“得到一条狗”。孔子说:“据我所知,应该是只羊。我听说,木石的精怪为夔、罔阆,水中的精怪为龙、罔象,土中的精怪为坟羊。”

  吴军攻伐越国,毁坏越国都城会稽,得到人骨,一节就装满一车。吴王派遣使者询问孔子:“人的骨头,数谁的最大?”孔子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众神,防风氏误期后到,大禹下令将他杀死并陈尸示众。防风氏的一节骨头就占满一车,他骨头最大了”吴国客人问:“谁是神呢?”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足以造福天下百姓,守护祭祀它的就是神,祭祀社稷的是公侯,全都隶属于王。”客人问:“防风氏守护祭祀什么呢?”孔子说:“汪罔氏的君主祭祀封山、禺山,是釐姓。在有虞氏、夏朝、商朝叫做汪罔,在周朝叫做长翟,如今称为大人。”客人问:“人最长的有多长?”孔子说:“僬侥氏身长三尺,短到了极点。最长的不过十倍于此,这是数字上的极限。”于是吴国客人说:“高明啊,圣人!”

  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怨恨。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然后释放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僭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隐退下来整理《诗》、《书》、《礼》、《乐》,弟子更加众多,纷纷从远方到达,无不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鲁定公八年,公山不狃在季氏手下不得志,利用阳虎作乱,准备废黜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的嫡长继承人,另立阳虎平素所亲善的其它庶子,于是拘捕季桓子。季桓子设诈骗过阳虎,得以脱身。鲁定公九年,阳虎交战没有取胜,逃奔到齐国。这时孔子年纪五十岁。

  公山不狃利用费邑反叛季氏,派人征召孔子。孔子遵循周道修行很久,但处处受压抑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没人能任用自己,说:“周文王、周武王起于丰、镐之地而称王天下,如今费邑尽管小,但或许有希望吧!”打算前往。子路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说:“他们召请我,岂能徒劳无益呢?如果任用我,我将在东方复兴周道!”然而结果没有成行。

  此后,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经过一年的时间,四处都来效法他。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春季,鲁国与齐国和好。夏季,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丘,这形势就会危及齐国。”于是齐国派出使者告知鲁定公举行友好会见,约定在夹谷会面。鲁定公准备乘坐车辆友好前往。孔子兼任盟会司仪之事,说:“臣下听说有文事的话必须有武备,有武事的话必须有文备。古代诸侯越出自己的疆界,必定配备文武官员作为随从。请配备左、右司马。”鲁定公说:“好。”配备了左、右司马。到夹谷会见齐景公,在那里建筑盟坛,排定席位,修起土台阶三级,按诸侯间会遇之礼相见,鲁定公与齐景公互相作揖谦让而登坛。宴饮献酬之礼完毕后,齐国官吏小步疾走进来说:“请演奏四方的舞乐。”齐景公说:“好。”于是莱夷乐人打着旌旗,挥舞羽毛、彩缯,手持矛戟剑盾,击鼓呼叫而到来。孔子快步上前,一步跨越一级台阶而往上登,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时,挥举长袖而说:“我们两国的君主举行友好盟会,夷狄的舞乐为何在此!请命令有关官员下令撤走。”主管官员发令退下,但乐人不离去,左右的人看着晏子和齐景公。景公内心有愧,挥手让他们离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官吏小步疾走进来说:“请演奏宫中的舞乐。”齐景公说:“好。”艺人侏儒便演戏调笑而上前。孔子又快步进去,一步跨越一级台阶而往上登,离坛上还有一级台阶时,说:“百姓而胆敢蛊惑诸侯的,罪该诛杀!请命令有关官员执行!”有关官员施加刑法,艺人侏儒都被处以腰斩而手足分离。齐景公恐惧而震动,知道理义不如鲁国,回国后大为惊恐,告诉他的群臣说:“鲁国臣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君主,而你们只是用夷狄之道来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君,对这如何是好?”有关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国君倘若真的对此感到恐惧,就用实际行动去道歉。”于是齐景公便归还所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之田来认错道歉。

  鲁定公十三年夏季,孔子对鲁定公说:“臣子没有私藏的武器,大夫不能拥有周长三百丈的城邑。”派仲由为季氏的管家,将要拆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的都邑。于是叔孙氏首先拆毁了郈城。季孙氏将要拆毁费城,公山不狃、叔孙辄率领费邑人袭击鲁国国都。鲁定公和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进入季氏宅第,登上季武子台。费邑人攻打季氏宅第,没有成功,射出的箭飞到了定公的身边。孔子命令大夫申句须、乐颀下台攻伐,费邑人战败逃跑。鲁都国人追击,在姑蔑打败费邑人。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奔齐国,于是拆毁费城。接着准备拆毁成城,公敛处父对孟孙说:“拆毁成城,齐国军队必定能直接到达国都北门。况且成邑,是孟氏的保护屏障,没有成邑就是没有孟氏啊。我将不拆城。”十二月,鲁定公领兵包围成邑,没有攻克。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面有喜色。门人说:“听说君子祸患降临不恐惧,福运到来不喜悦。”孔子说:“是有这样的话。但不是还有‘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而自得其乐’的话吗?”于是诛杀鲁国扰乱政事的大夫少正卯。参预治理国政三个月,卖羊羔猪豚的不随意抬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遗留在路上的东西没人捡拾;从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

  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说:“孔子当政的话,鲁国必然称霸,鲁国称霸而我齐国土地挨近它,我齐国的土地就会最先被兼并了。何不赶紧献送土地呢?”大夫黎鉏说:“请先尝试设法阻止孔子当政;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于是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齐人将盛装女乐、有纹骏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的高门外。季桓子换上平民服装前往观看多次,打算接受,就告诉鲁定公要外出巡回周游,终日前往观看,懒于处理政事。子路说:“您可以上路出走了。”孔子说:“鲁国现在将要举行郊祀,如果能将郊祀祭肉分送大夫的话,我就还可以留下。”季桓子结果接受了齐国的女乐,三天没有上朝听政;举行郊祀典礼后,又不向大夫分发祭肉。孔子于是上路,住宿在屯。大夫师己前来送行,说:“您可没有什么罪过。”孔子说:“我唱首歌可以吗?”接着唱道:“那妇人的口啊,可以让人出走;那妇人的话啊,可以叫人身死名败。悠闲自在啊,聊以消磨时光!”师己返回国都,季桓子问:“孔子说了什么?”师己将实情相告。季桓子喟然长叹说:“夫子因为那群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

  孔子于是去到卫国,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得俸禄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禄粮食六万。”卫国人也致送粮食六万。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个月,离开卫国。

  孔子打算前往陈国,经过匡邑。颜刻当驾车的,用他手中的鞭子指给孔子看,说:“昔日我进入此地,是从那个缺口。”匡人听说来了人,以为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匡人于是就留下孔子。孔子样子长得像阳虎,在匡拘留了五天。颜渊落在后面,(见到后,)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健在,我怎么敢死!”匡人拘留孔子,情况愈来愈紧急,弟子们感到恐惧。孔子说:“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孔子派随从子弟到卫国国都做甯武子的家臣,然后得以离开。

  孔子离开匡邑随即经过蒲邑。一个多月后,返回卫都,寄居在蘧伯玉家。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灵公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不以为辱想与寡人结为兄弟的,必定会见我的夫人。我的夫人希望见到你。”孔子推辞谢绝,最后不得已而拜见南子。夫人在细葛帷帐之中。孔子进门,面朝北行稽首之礼。夫人从帷帐中行拜礼两次,身上的佩玉叮■作响。孔子说:“我原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以礼相答。”子路不高兴。孔子起誓说:“我如果不是所说的那样,就让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在卫都居住一个多月,(有一天,)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宦官雍渠为车右担任护卫,出宫游览,让孔子乘第二辆车,招摇过市。孔子说:“我没看见他爱好德行如同爱好女色啊。”于是厌恶卫灵公,离开卫国,经过曹国。这一年,鲁定公去世。

  孔子离开曹国前往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想要杀死孔子,拔起那株大树。孔子离开那个地方。弟子说:“可以赶快走了。”孔子说:“上天把德行降生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有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实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孔子于是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一年多以后,吴王夫差攻伐陈国,夺取三个城邑而离开。晋国赵鞅领兵攻伐朝歌。楚军围攻蔡国,蔡人迁居到吴地。吴军在会稽击败越王句践。

  有只隼落在陈湣公的庭院中而死去,楛木箭杆穿透身子,箭镞是石制的,箭长一尺八寸。陈湣公派人询问孔子。孔子说:“隼飞来的地方很远啊,这是肃慎部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灭商朝,打通与四方各个蛮夷部族的道路,让他们各自将那里的地方特产送来进贡,使之不忘记应尽的分内义务。于是肃慎部族进贡楛木箭杆、石头箭镞,箭长一尺八寸。先王为了昭彰他的美德,把肃慎进贡的箭分赐给长女大姬,又将大姬许配给虞胡公而封虞胡公在陈。将珍宝玉器赏赐给同姓诸侯,是要推广加深亲族的关系;将远方献纳的贡品分赐给异姓诸侯,让他们不忘记义务。所以把肃慎的箭分赐给陈国。”陈湣公试着派人到旧仓库中寻找,果真得到这种箭。

  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适逢晋国、楚国争霸,轮番攻伐陈国,还有吴国也侵犯陈国,陈国经常受到劫掠。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小子志向远大,努力进取而没忘记初衷。”于是孔子离开陈国。

  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前来,非常喜欢,到郊外迎接。卫灵公问:“蒲邑可以攻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卫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如今蒲邑,是卫国用以防御晋国、楚国的屏障,用卫国军队去攻伐蒲,恐怕不行吧?”孔子说:“那里的男人有决死的志气,女人有保卫西河的志气。我们所要讨伐的叛乱者只不过四、五个人。”卫灵公说:“好。”然而没有攻伐蒲邑。

  卫灵公年老,懒于理政,没有任用孔子。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有人起用我的话,只需一年的时间罢了,三年的话就会大见成效。”孔子上路离去。

  晋国佛肸任中牟邑宰。赵简子领兵攻打范氏、中行氏,进攻中牟。佛肸反叛赵简子,派人召请孔子。子路说:“我听您说过这样的话:‘那个人本身在做不好的事,君子是不会去加入的。’如今佛肸自己占据中牟反叛,您却打算前往,怎么解释呢?”孔子说:“我是说过这句话。但不是说坚硬吗,再磨砺也不会变薄;不是说洁白吗,再污染也不会变黑。我哪能是匏瓜呢,怎么可以挂在那里而不能食用?”

  孔子击奏石磬。有个扛着草筐从门口经过的人,说:“有心思呀,就击打石磬吧!硁硁的声音啊,是在诉说没人赏识自己罢了!”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后,打算西行去见赵简子。来到黄河边而听说窦鸣犊、舜华被杀身死,他面对黄河而感叹道:“美啊,黄河的水,浩浩荡荡啊!我不能渡过它,是命中注定的啊!”子贡快步上前说:“请问您说的是什么?”孔子说:“窦鸣犊、舜华,是晋国的贤能大夫。赵简子没有得志掌权的时候,等待这两个人然后从政;及至他已经得志掌权,就杀死二人而从政。我听说过,剖腹取胎,杀死幼兽,麒麟就不会来到郊野;竭泽而渔,一网打尽,蛟龙就不会调和阴阳;捣毁巢窠,打碎鸟蛋,凤皇就不会飞翔前来。什么缘故呢?君子忌讳伤害他的同类啊。鸟兽对于不义之举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我孔丘呢!”于是返回住宿在陬乡,撰作了《陬操》的琴曲来哀悼被害的晋国大夫。接着返回卫都,进入蘧伯玉家寄居。

  有一天,卫灵公询问用兵的阵法。孔子说:“摆弄礼器的事倒曾听说过,军队作战的事没有学过啊。”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交谈,看到天上飞翔的雁,仰头注视,神色心思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上路,又前往陈国。

  夏季,卫灵公去世,卫人拥立灵公的孙子辄即位,这就是卫出公。六月,赵鞅将卫太子蒯聩送入戚邑。阳虎让太子身着孝服,又派八个人穿戴丧服,装成是从卫都前来迎接太子的,哭着进入戚邑,于是太子蒯聩就居住在那里。冬季,蔡人迁都到州来。这一年是鲁哀公即位的第三年,而孔子年已六十了。齐国帮助卫人围攻戚邑,因为卫太子蒯聩在那里的缘故。

  夏季,鲁国桓公、釐公的庙起火,鲁大夫南宫敬叔前去救火。孔子在陈国,听说鲁国火灾的消息,说:“火灾必定发生在桓公、釐公的庙吧!”事后果真如此。

  秋季,季桓子病重,坐在辇车上望见鲁都的城墙,深深地叹息道:“昔日这个国家将要振兴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不兴旺了。”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如果死了,你必定为鲁国之相;你担任鲁国之相的话,必须召请仲尼。”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位。季桓子安葬完毕,季康子打算召请孔子。大夫公之鱼说:“往日我们的先君任用孔子有始无终,结果被诸侯所嗤笑。如今又要起用他,不能有始有终,这就会再次被诸侯所嗤笑。”季康子说:“那召请谁可以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请冉求。”于是派出使者召请冉求。冉求将要上路,孔子说:“鲁人来召冉求,不是小用你,将要大用你啊。”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小子志向远大,文采斐然而有章法,我不知道调教他们的办法了。”子赣知道孔子心想回去,他去送冉求起程,趁机告诫说:“倘若任用你,就一定要招聘孔子。”

  冉求离开陈国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居蔡国。蔡昭公准备前往吴国,是吴王召他去的。以前蔡昭公欺骗他的大臣迁居州来,这之后又准备前往吴国,大夫们害怕再次迁都,大夫公孙翩用箭射杀了蔡昭公。楚军侵犯蔡国。秋季,齐景公去世。

  第二年,孔子从蔡国前往楚国叶县。叶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招徕远方贤人而安抚身边百姓。”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作回答。孔子听说此事,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回答说‘他为人呀,学习道理不感疲倦,教诲别人不觉厌烦,发奋努力废寝忘食,乐于此道而忘却了忧愁,不知衰老将要到来’。”

  孔子离开叶县,返回到蔡国。长沮、桀溺两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派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长沮说:“那个手中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说:“这个人就知道渡口呀!”桀溺对子路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桀溺说:“浑浑噩噩,天下到处是这样啊,有谁来改变这世道呢?况且与其跟从躲避恶人的士子,哪里比得上跟从避开整个世道的士子呢!”两人说完仍然耕作不止。子路把他们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鸟兽不可与之同流合群。天下有道的话,我就不必参与改变这世道了。”

  有一天,子路行走,遇到一位肩扛■的老人,问:“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你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老人把他的拐杖竖置在一边而耘除田中的杂草。子路把老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是个隐士啊。”子路再次前往,老人已经不在了。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队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楚昭王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楚国令尹子西说:“大王出使诸侯的使者有像子贡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令尹子西说:“大王的宰辅国相有像颜回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令尹子西说:“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令尹子西说:“大王的各部长官有像宰予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令尹子西说:“况且楚国的祖先在周受封时,名号为子男,封地方圆五十里。如今孔丘祖述三皇五帝的法度,彰明周公、召公的事业,大王倘若任用他,那楚国还怎么能世世代代拥有堂堂正正方圆几千里之地呢!周文王在丰京,周武王在镐京,从只有百里之地的君主最终统一天下。如今孔丘得以占据封地,有贤能的子弟作为辅佐,这不是楚国的幸福啊。”楚昭王于是作罢。当年秋季,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旁边,歌词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道德这样衰落啊?以往的事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啊!完了完了,当今从政的权贵们岌岌可危了。”孔子走下车,打算与他说话。狂人接舆快步离去,孔子没能与他说话。

  于是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在位的第六年。

  第二年,吴国和鲁国在缯邑会盟,吴国向鲁国征集牲畜猪、牛、羊各一百头。吴国太宰嚭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前往交涉,然后才得以取消。

  孔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如同兄弟一样相似。”这时候,卫国君主辄的父亲不能按礼制即位,流亡在外,各国诸侯屡次对此加以指责。而孔子的许多弟子在卫国做官,卫出公辄想请得孔子来治理国政。子路说:“卫国国君等待您来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做的是端正名分啊!”子路说:“有这样治理国政的吗,您迂阔啊!何必去端正名分呢?”孔子说:“粗鲁啊,仲由呀!名分不正的话,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事情就不成功;事情不成功,礼乐就不振兴;礼乐不振兴,刑罚就不准确;刑罚不准确,百姓就会感到无所措手足了。君子做事必须符合名分,言语必须可以实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只求一点都不马虎罢了。”

  此后第二年,冉有为季氏率领鲁国军队,同齐军在郎邑交战,打败齐军。季康子问:“你在军事方面的本领,是学习得来的呢?还是天生就有的呢?”冉有说:“是向孔子学习的。”季康子问:“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冉有回答说:“起用他就会有名声;将他宣扬到百姓中间,向鬼神询问他的为人而毫无缺憾。但我学通这军事之道,即使积累功劳有千社的封赏,老师也不认为有利。”季康子又问:“我打算召请他,可以吗?”冉求回答说:“你打算召请他的话,就不要用小人来牵制他,那便可以了。”而卫卿孔文子准备攻打大夫太叔,向孔子询问计策。孔子推辞说不知道,退出后命令驾好车马而上路,说:“鸟儿可以选择树木,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儿呢!”孔文子坚决挽留。恰好季康子派遣大夫公华、公宾、公林,带着征聘的礼物来迎接孔子,孔子就返回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总共十四年而返回到鲁国。

  鲁哀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大臣。”季康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荐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邪曲的人就会变得正直了。”季康子忧愁盗贼为患,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贪,即使悬赏盗贼,他们也不敢偷窃。”然而鲁国最终没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人后裔杞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殷人后裔宋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验证了。”孔子考察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作的变动后,说:“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礼制也可以知道,因为总是一代崇尚文采而一代崇尚质实。周礼借鉴了夏、殷两代,郁郁乎文采斐然啊。我依从周代的礼制。”所以《书传》、《礼记》出自孔门。

  孔子告诉鲁国的大师说:“乐曲的演奏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一齐出来气势盛大;接着展开,和谐清纯,层次分明,连续不断,一直到乐章演奏完成。”“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审定各类乐曲的音调声律,使雅乐、颂乐分别恢复了原貌。”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时候,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可以在礼节仪式中使用的,往上采集歌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诗篇,中间搜罗叙述殷朝、周朝盛世的诗篇,往下包括记录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残缺情景的诗篇。《诗经》全书从描写男女关系的诗篇开始,所以说:“《关雎》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用琴瑟伴奏而一一歌唱过,以求符合《韶》、《武》、《雅》、《颂》的音律。礼仪、音乐从此又可得到而称述记录,以此具备了王道的礼乐制度,编成了《礼》、《乐》、《书》、《诗》、《易》、《春秋》六经。

  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编撰《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连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他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像这样的话,我对《周易》就能融会贯通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进行教授,弟子大约有三千,其中一人兼通六经的有七十二人。像颜浊邹之流的门徒,略微接受过学业的就更加众多了。

  孔子设立四种教学内容:文献,行为,忠恕,信用。戒绝四种陋习:不随意猜测,不固执己见,不孤陋寡闻,不突出自己。他所谨慎对待的有: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对自己很少讲到利益、命运和仁德。对弟子不到为渴求知识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就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他。

  孔子在乡里,谦恭谨慎好似不会讲话的人。他在宗庙朝廷,明白流畅地发言,只是慎重小心罢了。上朝的时候,与上大夫交谈,不卑不亢;与下大夫交谈,和颜悦色。

  孔子进入国君的大门,弯着身子十分恭敬谨慎的样子;小步快走向前,小心翼翼的样子。国君召见派他接引宾客,神色庄严肃穆。国君下令召见,不等驾好车马就上路。

  鱼臭烂,肉腐败,牲体部位切割得不合规定,他就不吃。坐席位置朝向摆放不合礼制,他就不坐。

  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看见穿丧服的人、瞎了眼睛的人,即是儿童也必定变得严肃起来。

  “三个人在行走,其中必定能得到我可效法的人。”“道德不能修养,学问不能讲习,闻知正义不能追随,不好的地方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啊。”孔子让人唱歌,唱得好的话,就让他再唱一次,然后自己和他。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祸乱,鬼神。

  子贡说:“老师整理的文献典籍,可以听得到。但老师谈论天道和性命的话,不能听得到啊。”颜渊感慨地叹息道:“仰望老师的形象越来越觉得高大,钻研老师的学问越来越感到坚实。眼看就在前面,忽然又在后边。老师循序渐进善于诱导人们,用文献来广博我们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们的言行,使得我们想要停下来也不可能。竭尽我们的才智后,好像有所建树,有点特立超群的感觉。但想要继续跟进,又无从下手了。”住在达巷党的一个人说:“伟大啊孔子,博学洽闻却没有用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到这话后说:“我干什么呢?干驾车呢?还是当射手呢?我就干驾车了。”弟子牢说:“您说过:‘因为不得任用,所以学会了一些手艺。’”

  鲁哀公十四年春季,在大野泽打猎。叔孙氏的车夫子鉏商猎获一头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细看野兽,说:“是麒麟啊。”就取走了。孔子说:“黄河不再出现河图,雒水不再出现雒书,我也该完了啊!”颜渊死了,孔子说:“上天要让我死啊!”等到在鲁国西部打猎见到麒麟,孔子说:“我的道路到头了!”感慨地叹息说:“没人知道我啊!”子贡问:“为什么没人知道您?”孔子说:“不怨天,不怪人,我下学人事,上通天命,知道我的恐怕只有上天吧!”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污自己的人格,那就是伯夷、叔齐吧!”孔子认为“柳下惠、少连降低志向,玷污人格了”。认为“虞仲、夷逸二人避世隐居,放浪言论,品行堪称清白,放弃仕途合乎权变”。孔子说:“我却和他们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孔子说:“不行了不行了,君子痛恨活了一辈子而名声不被人们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我用什么将自己显现给后人呢?”于是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撰作《春秋》,上溯至鲁隐公,下讫于鲁哀公十四年,包括十二位君主。以鲁国为中心,以周王室为亲承的前朝,以殷代为隔朝的故旧,将道统贯穿于三代。简约精炼其中的文辞而意旨博大恢弘。所以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但《春秋》贬称他们为“子”;晋文公在践土的盟会实际上是他召来周天子,但《春秋》避讳此事写作“天王狩于河阳”:推衍这类《春秋》笔法来绳正当时的世道。《春秋》中褒贬的大义,后代有王者兴起的话,就能推广开来。《春秋》大义实行之后,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便都害怕了。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第二年,子路在卫国死去。孔子病重,子贡请求见面。孔子正拄着手杖在门口闲逛,说:“赐,你来得为什么这样迟啊?”孔子因此叹息,歌唱道:“泰山在崩溃啊!栋梁在折断啊!哲人在死亡啊!”接着潸然泪下。对子贡说:“天下没有王道很久了,没有人能尊崇我。夏人死后在东边的台阶上停灵,周人死后在西边的台阶上停灵,殷人死后则在厅堂前的两根柱子间停灵。昨天夜晚我做梦坐定在堂前两根柱子之间,我的始祖是殷人啊。”此后第七天孔子去世。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鲁哀公撰写诔文悼念孔子道:“上天不行善,不姑且留下这位老人,让他辅佐余一人在位为君,孤独无依的我忧心忡忡。呜呼哀哉!仲尼老人,再也没有人来用礼法来要求我了。”子贡说:“国君恐怕不能在鲁国寿终正寝了吧!老师的话说:‘礼仪丧失就会昏乱,名分丧失就会谬误。’丧失意志叫做昏乱,丧失身份叫做谬误。生前不能重用,死后才作诔悼念他,不合礼制啊。自称‘余一人’,不合名分啊。”

  孔子被安葬在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之滨,弟子们都服三年之丧。三年心丧完毕,互相告别而离去,就最后痛哭一场,各人再次尽情致哀;有的人又留下。只有子贡在坟地上盖了房子继续服丧,前后总共六年,然后才离开。孔子弟子以及鲁国人前往依傍墓冢安家的有一百多户,因此取名叫孔里。鲁人世世代代相传一年四季按时供奉祭祀孔子的坟墓,而且儒生们还在孔子坟前讲习礼仪,举行乡饮大射之礼。孔子的坟地有一顷大。原先孔子住所的厅堂、弟子们的居室,后代就此建庙,收藏孔子的衣冠、琴瑟、车辆、书籍,一直到汉代经历二百多年仍没有毁坏。汉高祖经过鲁地,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受封的诸侯王、卿、相到达鲁地,经常是先谒拜孔庙然后就任从政。

  孔子生下鲤,字伯鱼。伯鱼享年五十岁,比孔子先死。

  伯鱼生下伋,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曾经在宋国受困。子思撰作《中庸》。

  子思生下白,字子上,享年四十七岁。子上生下求,字子家,享年四十五岁。子家生下箕,字子京,享年四十六岁。子京生下穿,字子高,享年五十一岁。子高生下子慎,享年五十七岁,曾经担任魏国之相。

  子慎下生鲋,享年五十七岁,当过陈王涉的博士,死在陈县城下。

  孔鲋的弟弟子襄,享年五十七岁。曾经担任汉惠帝的博士,后来迁升为长沙太守。身高九尺六寸。

  子襄生下忠,享年五十七岁。忠生下武,武生下延年和安国。孔安国为当今皇帝的博士,官至临淮太守,早年去世。孔安国生下卬,卬生下欢。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