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史记新注 作者:(汉)司马迁原著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施丁 注译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1〕北正黎以司地。〔2〕唐虞之际,〔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4〕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5〕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6〕而司马氏入少梁。〔7〕 【注释】〔1〕“南正”,传说中的官名。掌管天事。〔2〕“北正”,一作“火正”,传说中的官名。《国语》有“黎为火正”之说。掌管民事。〔3〕“唐”,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之名,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其首领是尧。“虞”,即有虞氏,传说中远古部落之名。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其首领是舜。〔4〕“程伯休甫”,程,国名。伯,爵名。休甫,人名,传说是黎的后裔,封为程伯。〔5〕“司马氏世典周史”,此说不可信。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令后,美化祖先的说法。〔6〕“中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的地位较高。“随会”,人名。也称士会。他由晋奔秦。〔7〕“少梁”,古邑名。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本西周梁国,春秋时为秦所灭,称少梁邑。后属晋,继又属魏,后入于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三二七年)改名夏阳。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2〕遂拔,因而守之。〔3〕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4〕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5〕葬于华池。〔6〕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7〕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8〕诸侯之相王,〔9〕王卬于殷。〔10〕汉之伐楚,卬归汉,〔11〕以其地为河内郡。〔12〕昌生无泽,〔13〕无泽为汉市长。〔14〕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15〕卒,皆葬高门。〔16〕喜生谈,谈为太史公。〔17〕 【注释】〔1〕“中山”,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公元前二九六年为赵所灭。〔2〕“蜀”,古国名。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公元前三一六年被秦将司马错所灭。〔3〕“守”,郡守。〔4〕“坑赵长平军”,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军包围韩的上党,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公元前二六○年赵王以不晓军事的赵括代老将廉颇为将,赵括盲目出击。秦将白起在正面诈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袭击赵军后方。结果赵军被围困四十六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万人被俘坑死。事见本书《白起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5〕“杜邮”,古地名,故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6〕“华池”,故地在今陕西韩城西南。〔7〕“铁官”,官名。秦代始置,汉代沿置。掌铸造和买卖铁器。〔8〕“蒯聩玄孙卬”,据《索隐》引《司马氏系本》云:“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卬。”“卬”,音áng。“武信君”,指武臣,秦末起义军首领之一。自号武信君,称王于赵,都邯郸,后被叛将李良所杀。事见本书《张耳陈余列传》。“朝歌”,古卫国都城,汉置县。故地在今河南淇县。〔9〕“诸侯之相王”,指项羽分封诸侯。〔10〕“王卬于殷”,公元前二○六年项羽分封诸侯,因司马卬定河内有功,封其为殷王,王河内,都于朝歌。事见本书《项羽本纪》。〔11〕“卬归汉”,本书《高祖本纪》记载,汉二年(公元前二○五年)三月汉军攻下河内,“虏殷王”,与此所谓“卬归汉”者略异。〔12〕“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13〕“无泽”,《汉书·司马迁传》作“毋怿”。〔14〕“市长”,官名。汉代长安四市有四长,左冯翊的属官。参见《汉书·百官公卿表》。〔15〕“五大夫”,秦汉爵名。为二十爵中的第九爵。〔16〕“高门”,高门原。故地在今陕西韩城西南。〔17〕“太史公”,汉有太史令,秩六百石,太常的属官。汉称太史令其人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1〕受《易》于杨何,〔2〕习道论于黄子。〔3〕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4〕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5〕乃论六家之要指曰:〔6〕 【注释】〔1〕“天官”,古时天文学。“唐都”,人名。汉代天文学家,曾参加制订《太初历》。〔2〕“杨何”,人名。字叔元,汉菑川(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县)人。武帝时以《易》被征,官至中大夫。〔3〕“道论”,道家学说。“黄子”,汉人。亦称黄生,史失其名。曾与辕固生辩论汤武受命问题。事见本书《儒林列传》。〔4〕“建元、元封”,皆是汉武帝年号。建元共六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元封亦六年(公元前一一○年至前一○五年)。〔5〕“愍”,音mǐn,忧虑。“师悖”,谓以悖为师。固执谬论之意。〔6〕“六家”,指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

  《易·大传》:〔1〕“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2〕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3〕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4〕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5〕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6〕绌聪明,〔7〕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注释】〔1〕“《易·大传》”,即《易·系辞》。〔2〕“省”,明白。〔3〕“大祥”,夸大灾祥。〔4〕“俭”,当作“检”,拘束。〔5〕“无形”,指道,客观规律。〔6〕“去健羡”,意谓去掉刚强与贪欲,而以柔弱与知足自守。〔7〕“绌聪明”,意谓不耍花招、不滑头滑脑。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1〕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2〕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注释】〔1〕“四时”,春、夏、秋、冬。“八位”,八卦位,即八方。“十二度”,星宿所居的十二躔次(即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二十四节”,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节气、“教令”、指带有迷信色彩的条规禁忌。〔2〕“大经”,重要法则。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1〕《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2〕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注释】〔1〕“《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种儒家典籍。〔2〕“当年”,犹言毕生。或谓壮年。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1〕采椽不刮。食土簋,〔2〕啜土刑,〔3〕粝粱之食,〔4〕藜藿之羹。〔5〕夏日葛衣,冬日鹿裘。”〔6〕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注释】〔1〕“茨”,用茅草苫屋。〔2〕“土簋”,古时盛食物的圆口陶器。“簋”,音guǐ。〔3〕“啜”,音chuò,喝。“土刑”,古时盛羹的陶器。〔4〕“粝粱”,当作“粝粢”。粗劣的食物。“粝”,音lì粗米;粱,细粮,故粝、梁二字不当连用。“粢”,音zī,粗粮。〔5〕“藜藿”,泛指野菜。“藜”,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灰菜,嫩叶可食。“藿”,豆叶。〔6〕以上引自《韩非子·五蠹篇》。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1〕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2〕参伍不失,〔3〕此不可不察也。

   【注释】〔1〕“苛察”,苛细考察。“缴绕”,纠缠,烦琐。谓不识大体。〔2〕“控名责实”,由名以求实,使名与实相符。〔3〕“参”,三。“伍”,五。“参伍”,谓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道家无为,〔1〕又曰无不为,〔2〕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3〕无成埶,〔4〕无常形,〔5〕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6〕时变是守。〔7〕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8〕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9〕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10〕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11〕光燿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12〕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注释】〔1〕“无为”,道家言不先物为。〔2〕“无不为”,道家言因物之所为。旨在顺应自然。〔3〕“因循”,顺应自然。〔4〕“成埶”,一成不变之势。“埶”,音shì,通“势”。〔5〕“常形”,固定不变之形。〔6〕“不朽”,《汉书》为”不巧”,谓无机巧之心。〔7〕“时变”,顺时变化。〔8〕《索隐》言“圣人不朽”等四句,出于《鬼谷子》;今本无此文。〔9〕“声”,名声,名。“端”,正。〔10〕“窾”,音kuǎn,空。〔11〕“混混冥冥”,混沌状态。〔12〕“具”,物质。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1〕耕牧河山之阳。〔2〕年十岁则诵古文。〔3〕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4〕探禹穴,〔5〕窥九疑,〔6〕浮于沅、湘;〔7〕北涉汶、泗,〔8〕讲业齐、鲁之都,〔9〕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10〕厄困鄱、薛、彭城,〔11〕过梁、楚以归。〔12〕于是迁仕为郎中,〔13〕奉使西征巴、蜀以南,〔14〕南略邛、筰、昆明,〔15〕还报命。

   【注释】〔1〕“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相传为禹所凿之龙门。〔2〕“河山之阳”,河之北,山之南。〔3〕“古文”,指用先秦篆文传抄的古书,如《尚书》、《左传》、《国语》等。〔4〕“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相传夏禹至此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命会稽。〔5〕“禹穴”,相传会稽山上有孔,名曰禹穴。〔6〕“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虞舜葬于此。〔7〕“沅、湘”,二水名。都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8〕“汶、泗”,二水名。古汶水在今山东省境内,流入济水。古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东南流至今江苏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9〕“齐、鲁之都”,齐都临淄,故地在今山东临淄北。鲁都曲阜,故地在今山东曲阜。〔10〕“乡射”,古代的射礼。乡射有两种:一指州长于春、秋两季会集士大夫,习射于州序(州的学校);一指乡老和乡大夫贡士之后举行的乡射之礼。“邹”,汉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峄”,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11〕“鄱”,同“蕃”,汉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滕县。“薛”,汉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滕县南。“彭城”,西汉楚王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江苏徐州市。〔12〕“梁”,汉诸侯王国之一。都于睢阳(在今河南省商丘南)。“楚”,汉诸侯王国之一。都于彭城(在今江苏涂州市)。〔13〕“郎中”,皇帝的侍从官,隶属于郎中令(光禄勋)。〔14〕“巴”,汉郡名。治所在江州(在今四川重庆市北)。辖境相当今四川旺苍、西充、永川、綦江以东地区。“蜀”,汉郡名。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辖境相当今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之地。〔15〕“邛”邛都,汉越巂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西昌东。“筰”,筰都,汉沈黎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昆明”,古地区名。故地在今云南下关市地区。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2〕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3〕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4〕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5〕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6〕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7〕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8〕弗敢阙。”

   【注释】〔1〕“是岁”,指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封”,封禅。帝王祭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祭天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祭地称禅。〔2〕“周南”,指今洛阳一带。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而治,陕以西称召南,陕以东称周南。〔3〕“河、洛”,二水名。河,河水,今黄河;洛,洛水。〔4〕“太史”,太史令。〔5〕“接千岁之统”,指汉武帝继周成王绪业而封禅。据本书《封禅书》云,西周成王曾登封泰山,秦始皇也到泰山封禅。汉朝统治者囿于对秦朝的偏见,不承认汉继于秦,而以为汉继于周。自周成王至汉武帝封禅约九百余年,故称汉武帝封禅“接干岁之统”。〔6〕“获麟”,指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西狩获麟。“四百有余岁”,自获麟至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凡三百七十二年;言“四百有余岁”,计算有误。〔7〕“史记”,泛指历史记载。〔8〕“论”,引述和编撰之意。“次”,顺序记事之意。“旧闻”,指历史材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1〕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2〕五年而当太初元年,〔3〕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4〕建于明堂,〔5〕诸神受纪。〔6〕 【注释】〔1〕“卒三岁”,指司马谈死了三年。司马谈死于元封元年,“卒三岁”则为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司马迁于是年为太史令。《索隐》引《博物志》云:“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推算,司马迁当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2〕“紬”,音chōu,抽引;引申为研究。“史记”,历史记载,并包括档案文件。“石室、金匮”,都是国家藏书的地方。〔3〕“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正义》云:“案:迁年四十二岁。”据此推算,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按:《正义》和《索隐》所说司马迁年龄,相差十岁。这是近代学者考证司马迁生年,产生不同说法之两个不同材料来源。〔4〕“天历始改”,谓汉朝不再用《秦历》,而改用《太初历》(即《夏历》,以一月为正月)。〔5〕“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关于古代明堂之说,历来学者所言不一,其实难以推究明白。〔6〕“诸神”,指诸侯。“受纪”,谓遵照新历法。

  太史公曰:〔1〕“先人有言:〔2〕‘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3〕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4〕 【注释】〔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下同。〔2〕“先人”,指司马谈。〔3〕“五百岁”,自周公卒至孔子,约五百余岁;自孔子卒(公元前四七九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只有三百七十五年。所言“五百岁”,非确指年数,而是引为祖述之意。〔4〕“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此是司马迁自称。

  上大夫壶遂曰:〔1〕“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2〕‘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3〕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4〕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5〕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6〕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7〕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8〕《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9〕其指数千。〔10〕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11〕《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12〕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13〕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14〕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15〕遭变事而不知其权。〔16〕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17〕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18〕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注释】〔1〕“上大夫”,官名。《索隐》云:“遂为詹事,秩二千石,故为上大夫也。”此言“上大夫”是指官秩。案:汉人多有上大夫之称,或官至上大夫之说,如“上大夫董仲舒”(见本书《十二诸侯年表》),“邓通官至上大夫”,“韩嫣官至上大夫”(见本书《佞幸列传》)等,可见上大夫有可能是官名。“壶遂”,人名。曾和司马迁一同参与制订《太初历》。〔2〕“董生”,指董仲舒。〔3〕“二百四十二年”,指《春秋》。《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共记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4〕“空言”,指只是义理的说教。〔5〕“行事”,指已发生的具体史事。〔6〕“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7〕“牝牡”,雌雄两性。“牝”,音pìn,雌性。〔8〕“道化”,阐述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之理。〔9〕“《春秋》文成数万”,谓《春秋》文字之多;流传至今的《春秋》只有一万六千三百余字。〔10〕“指”,意旨。〔11〕“万物”,宇宙间一切事物。“散聚”,综合诸事之意。〔12〕“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此和《春秋繁露·灭国篇》、《汉书·楚元王传》所言相同。梁玉绳《史记志疑》云:“通经传而数之,弑君者三十七,亡国止四十一。”〔1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今本《易经》无此语;今本《易纬·通卦验》有之。〔14〕“臣弑君”等四句,引自《易·坤文言》。〔15〕“经事”,经常之事。〔16〕“权”,随机应变。〔17〕“被之空言”,受到舆论谴责。〔18〕“犯”,谓为臣下所干犯。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1〕今夫子上遇明天子,〔2〕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3〕欲以何明?”

   【注释】〔1〕“当一王之法”,汉代公羊学家以为,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虽不在其位,但起着王者的作用,故言《春秋》当一王之法。〔2〕“明天子”,对当代皇帝的敬称,指汉武帝。〔3〕“夫子”,对师长或学者的尊称。

  太史公曰:“唯唯,〔1〕否否,〔2〕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3〕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4〕泽流罔极,〔5〕海外殊俗,重译款塞,〔6〕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7〕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注释】〔1〕“唯唯”,应答辞,顺应而不表示可否。〔2〕“否否”,不,不然。〔3〕“伏羲”,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又传说他制作八卦。〔4〕“穆清”,指天。〔5〕“罔极”,无边无际。〔6〕“重译”,经过几重翻译。“款塞”,在边塞上叩关而来朝贡。“款”,叩。〔7〕“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1〕幽于缧绁。〔2〕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3〕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4〕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5〕而论兵法;〔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7〕《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8〕至于麟止,〔9〕自黄帝始。

   【注释】〔1〕“七年”,指自太初元年写史起的第七年,即天汉三年(公元前九八年)。“遭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李陵征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说,因触怒武帝,而受宫刑。事见《汉书·司马迁传》。〔2〕“缧绁”,音léixiè,拘禁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3〕“隐约”,义深言简。〔4〕“西伯”,指周文王。“羑里”,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北。西伯拘于羑里,事具本书《周本纪》。〔5〕“孙子”,指孙膑。〔6〕“兵法”,指《孙膑兵法》。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残简。〔7〕“《说难》、《孤愤》”,两篇名。韩非作。载于《韩非子》。〔8〕“陶唐”,指尧。〔9〕“麟止”,众说不一。张晏以为,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司马迁以为述事之端,上记黄帝,下至麟止,犹《春秋》止于获麟。(见《集解》)服虔以为,汉武帝太始二年获白麟,铸金作麟足形,司马迁作《史记》止于此。(见《索隐》)王先谦以为,“《史记》之作,不为感麟。迁仰希圣经,取义绝笔。”意谓“麟止”取义于孔子绝笔。(见《汉书补注》)王说较为可取。

  维昔黄帝,〔1〕法天则地,四圣遵序,〔2〕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3〕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注释】〔1〕“维”,通“惟”,思念。〔2〕“四圣”,指颛顼、帝喾、尧、舜。〔3〕“台”,音yí,通“怡”,悦。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1〕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2〕作《夏本纪》第二。

   【注释】〔1〕“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西汉以前,都认为禹治水以后,划分九州。九州之名,众说不一。《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2〕“鸣条”,古地名。商汤打败夏桀之地。具体地点难以确指。

  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1〕武丁得说,乃称高宗;帝辛湛湎,〔2〕诸侯不享。〔3〕作《殷本纪》第三。

   【注释】〔1〕“阿衡”,指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大臣。相传伊尹曾为阿衡之官。〔2〕“湛湎”,谓沉溺于酒色。〔3〕“不享”,诸侯不来朝。

  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幽厉昏乱,既丧酆镐;陵迟至赧,〔1〕洛邑不祀。作《周本纪》第四。

   【注释】〔1〕“陵迟”,衰落。

  维秦之先,伯翳佐禹;〔1〕穆公思义,悼豪之旅;〔2〕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第五。

   【注释】〔1〕“伯翳”,一作伯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相传他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禹所任用。〔2〕“豪”,借为“崤”,指秦晋崤(在今河南陕县东)之战。

  始皇既立,并兼六国,〔1〕销锋铸鐻,〔2〕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注释】〔1〕“六国”,指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六国。〔2〕“鐻”,音jù,乐器名。形似钟。

  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1〕杀庆救赵,〔2〕诸侯立之;诛婴背怀,〔3〕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注释】〔1〕“子羽”,项羽。名籍,字羽。〔2〕“庆”,指号称庆子冠军的宋义。〔3〕“婴”,秦王子婴。“怀”,指项梁等人拥立的楚怀王。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1〕还定三秦;〔2〕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注释】〔1〕“蜀、汉”,秦汉的蜀郡、汉中郡。蜀郡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汉中郡治南郑(在今陕西汉中)。〔2〕“三秦”,秦亡之后,项羽将关中分封给三个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司马欣为塞王,领有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董翳为翟王,领有今陕西北部地区,合称三秦。

  惠之早霣,〔1〕诸吕不台;〔2〕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3〕大臣洞疑,〔4〕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注释】〔1〕“霣”,音yǔn,通“殒”,死亡。〔2〕“台”,音yí,通“怡”,喜悦。〔3〕“隐”,指赵隐王刘如意。“幽”,指赵幽王刘友。〔4〕“洞疑”,惶恐。“洞”,为“恫”的假借字。

  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1〕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注释】〔1〕“蠲除”,免除。“蠲”,音juān,通“捐”,减免。

  诸侯骄恣,吴首为乱,〔1〕京师行诛,〔2〕七国伏辜,〔3〕天下翕然,〔4〕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注释】〔1〕“吴”,吴王国,汉诸侯王国之一。吴楚七国之乱的祸首。〔2〕“京师”,指朝廷。〔3〕“七国”,指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参加七国之乱的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个诸侯王国。“伏辜”,服罪。〔4〕“翕然”,安然。“翕”,音xī。敛息。

  汉兴五世,〔1〕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注释】〔1〕“五世”,指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等五代。

  维三代尚矣,〔1〕年纪不可考,〔2〕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注释】〔1〕“三代”,指夏代、商代、周代。〔2〕“年纪”,年数。

  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1〕《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2〕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注释】〔1〕“专政”,擅自为政。〔2〕“经略”,概要。

  春秋之后,陪臣秉政,〔1〕彊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2〕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注释】〔1〕“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也指大夫的家臣。“秉政”,执掌政权。〔2〕“诸夏”,指周代分封的诸侯国。

  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1〕天下三嬗,〔2〕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注释】〔1〕“八年”,指秦二世元年至汉高帝五年。〔2〕“三嬗”,三次变更。指由陈王陈涉,而楚霸王项羽,而汉高祖刘邦。“嬗”,音shàn,变更。

  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1〕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注释】〔1〕“云”,作语助,无义。“以世”,以世相代。

  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1〕剖符而爵,〔2〕泽流苗裔,忘其昭穆,〔3〕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注释】〔1〕“股肱”,比喻帝王左右辅佐得力之臣。“股”,大腿。“肱”,音gōng,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2〕“剖符”,帝王分封诸侯及功臣,把符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为信物,叫做剖符。〔3〕“昭穆”,古代一种区分辈分、亲疏的宗法制度。宗庙、祭祀、墓地的排列,都以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三、五、七世居右,称穆。

  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讨彊胡,〔1〕南诛劲越,〔2〕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注释】〔1〕“胡”,指匈奴。〔2〕“越”,古族名。秦汉以前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部落众多,故有百越之称。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秦汉时,越族与汉族有一定的关系。

  诸侯既彊,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1〕其埶销弱,德归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注释】〔1〕“推恩”,汉武帝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为侯,因此各个王国分为若干小封邑,诸侯势力不断削弱。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1〕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注释】〔1〕“人质”,人情。“节文”,节制修饰。

  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自《雅》《颂》声兴,〔1〕则已好《郑》《卫》之音,〔2〕《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3〕比《乐书》以述来古,〔4〕作《乐书》第二。

   【注释】〔1〕“《雅》《颂》”,《诗》内容分类的名称,也是乐曲分类的名称。《雅》指宫廷乐曲,《颂》指宗庙祭祀乐曲。〔2〕“《郑》《卫》之音”,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它活泼清新,表现力强,与《雅乐》不同,故受儒家贬斥。〔3〕“远俗”,指远方殊俗之人。“怀”,怀柔向化。〔4〕“来古”,自古以来。

  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1〕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2〕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

   【注释】〔1〕“《司马法》”,古兵书名。一卷。《汉书·艺文志》经之礼类,有《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尚”,久远。〔2〕“太公”,指吕尚。“孙”,指孙武。“吴”,指吴起。“王子”,《集解》引徐广曰“王子成甫”。

  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1〕五家之文怫异,〔2〕维太初之元论。作《历书》第四。

   【注释】〔1〕“间不容翲忽”,不容许轻忽之意。“翲忽”,轻微。〔2〕“五家”,《正义》云:“五家谓黄帝、颛顼、夏、殷、周之历。”“怫异”,悖异。“怫”,音bèi,通“悖”。违反,悖逆。

  星气之书,〔1〕多杂祥,〔2〕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3〕作《天官书》第五。

   【注释】〔1〕“星气”,古代占星望气之术。〔2〕“祥”,吉凶、祸福。〔3〕“轨度”,天体运行的轨道和度数。“次”,论述。

  受命而王,封禅之符罕用,用则万灵罔不禋祀。〔1〕追本诸神名山大川礼,作《封禅书》第六。

   【注释】〔1〕“万灵”,众神。“罔”,无;没有。“禋祀”,泛指祭祀。

  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1〕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注释】〔1〕“宣防”,即“宣房”,宫名。汉元光中,河决于瓠子。过了二十多年,汉武帝命堵塞决口,筑宫其上,名宣房宫。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维币之行,〔1〕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2〕并兼兹殖,争于机利,〔3〕去本趋末。〔4〕作《平准书》以观事变,第八。

   【注释】〔1〕“币”,货币。〔2〕“玩巧”,玩弄巧诈。〔3〕“机利”,投机取巧以争利。〔4〕“本”,指务农。“末”,指商贾。

  太伯避历,江蛮是适;〔1〕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阖庐弑僚,宾服荆楚;〔2〕夫差克齐,子胥鸱夷;〔3〕信嚭亲越,吴国既灭。嘉伯之让,〔4〕作《吴世家》第一。

   【注释】〔1〕“江”,指江水(今长江)。〔2〕“荆楚”,即楚国。“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其初建都于荆山一带,故名。〔3〕“鸱夷”,革囊。〔4〕“嘉”,称许;表扬。

  申、吕肖矣,〔1〕尚父侧微,〔2〕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3〕番番黄发,〔4〕爰飨营丘。〔5〕不背柯盟,〔6〕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田阚争宠,〔7〕姜姓解亡。嘉父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注释】〔1〕“申”,地名。传说吕尚之祖封于申。“吕”,吕尚。“肖”,通“消”,衰微。〔2〕“尚父”,即吕尚。〔3〕“缪”,音móu,绸缪,深奥之意。“权”,权谋,韬略。“幽”,幽昧不显。〔4〕“番番”,勇武的样子。“番”,音bō。“黄发”,言老人发白而更黄。〔5〕“营丘”,古邑名。在今山东临淄北。吕尚受封于齐,在营丘建都。后改名临淄。〔6〕“柯”,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谷县东北。〔7〕“田、阚”,田常、阚止(即监止)。

  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1〕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彊,〔2〕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

   【注释】〔1〕“文德”,指礼乐教化。〔2〕“三桓”,指鲁桓公的后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等三家贵族。〔3〕“旦”,周公旦。“《金縢》”,《尚书》篇名。

  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于是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宁东土。燕哙之禅,乃成祸乱。嘉《甘棠》之诗,〔1〕作《燕世家》第四。

   【注释】〔1〕“《甘棠》之诗”,《诗·召南》有《甘棠篇》。

  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大任十子,〔1〕周以宗彊。嘉仲悔过,〔2〕作《管蔡世家》第五。

   【注释】〔1〕“大任”,当作太姒。据本书《周本纪》,大任(即太任)乃周文王之母。据本书《管蔡世家》,太姒乃文王正妃,生十子。“十子”,据本书《管蔡世家》,太姒所生十子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2〕“仲”,蔡叔度之子蔡仲。

  王后不绝,舜禹是说;维德休明,苗裔蒙烈。百世享祀,爰周陈■,楚实灭之。齐田既起,〔1〕舜何人哉?作《陈■世家》第六。

   【注释】〔1〕“齐田”,齐国田氏。春秋时陈厉公之子完,由陈奔齐,以陈氏为田氏。

  收殷余民,叔封始邑,〔1〕申以商乱,〔2〕《酒》《材》是告,〔3〕及朔之生,〔4〕卫顷不宁;〔5〕南子恶蒯聩,〔6〕子父易名。周德卑微,战国既彊,卫以小弱,角独后亡。〔7〕嘉彼《康诰》,〔8〕作《卫世家》第七。

   【注释】〔1〕“叔”,指康叔。周代卫国的始祖。名封。初封于康,故名康叔。周公旦镇压武庚之后,将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2〕“申”,一再。〔3〕“《酒》《材》”,《酒诰》、《梓材》两篇文告。载于《尚书》。〔4〕“朔”,春秋时,卫宣公之子朔,谗杀太子伋,立为惠公。〔5〕“顷”,音qīng,“倾”的本字。倾危。〔6〕“南子”,春秋时卫灵公夫人。“蒯聩”,卫灵公的太子。〔7〕“角”,战国末年卫元君之子角。后被秦二世废为庶人。〔8〕“《唐诰》”,周公分封时告诫康叔的文告。载于《尚书》。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为奴。武庚既死,周封微子。襄公伤于泓,君子孰称。景公谦德,荧惑退行。〔1〕剔成暴虐,〔2〕宋乃灭亡。嘉微子问太师,〔3〕作《宋世家》第八。

   【注释】〔1〕“荧惑”,即火星。因它荧荧似火,时隐时现;在天空运行,又觉得时而从东往西,时而从西往东,令人迷惑,故古人称它为荧惑。〔2〕“剔成暴虐”,暴虐而亡者乃宋王偃,而非剔成。疑“剔成”乃“王偃”之讹。〔3〕“微子问太师”,《尚书·微子》载有微子和太师、少师问答之辞。

  武王既崩,叔虞邑唐。君子讥名,〔1〕卒灭武公。骊姬之爱,乱者五世;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六卿专权,〔2〕晋国以秏。嘉文公锡珪鬯,作《晋世家》第九。

   【注释】〔1〕“君子讥名”,晋穆侯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生太子,取名仇;生少子,取名成师。晋人师服以为晋侯取名不当,晋国必将内乱。〔2〕“六卿”,指晋国的智伯、范、中行、韩、赵、魏等六家贵族。

  重黎业之,〔1〕吴回接之;〔2〕殷之季世,粥子牒之。〔3〕周用熊绎,熊渠是续。庄王之贤,乃复国陈;〔4〕既赦郑伯,〔5〕班师华元。〔6〕怀王客死,兰咎屈原;〔7〕好谀信谗,楚并于秦。嘉庄王之义,作《楚世家》第十。

   【注释】〔1〕“重黎”,传说为颛顼后嗣,帝喾时为火正。〔2〕“吴回”,传说为重黎之弟,复为帝喾时火正。〔3〕“粥子”,即鬻熊。〔4〕“复国陈”,楚庄王攻克陈国,以申叔之谏而恢复之。〔5〕“赦郑伯”,楚庄王攻克郑国,因郑伯表示投降,乃赦郑伯而退军。〔6〕“班师华元”,楚庄王以楚兵围攻宋国,历时五个月,宋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折骨而炊。宋华元出告此情。楚庄王遂罢兵而去。〔7〕“兰”,于兰。楚怀王之子。秦昭王约楚怀王会于武关,楚王患之。屈原、昭睢谏王勿去,而子兰劝王前往。楚怀王前去,被秦扣留。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与处,〔1〕既守封禺,〔2〕奉禹之祀。句践困彼,乃用种、蠡。嘉句践夷蛮能修其德,灭彊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注释】〔1〕“鼋”,音yuán,大■,俗称癞头鼋。“”,音tuó,一种爬行动物。同“鼍”。〔2〕“封禺”,二山名。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东。

  桓公之东,太史是庸。〔1〕及侵周禾,王人是议。祭仲要盟,〔2〕郑久不昌。子产之仁,绍世称贤。三晋侵伐,〔3〕郑纳于韩。嘉厉公纳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注释】〔1〕“庸”,功劳。〔2〕“祭仲要盟”,春秋时郑国权臣祭仲,初立太子忽,是为昭公。不久,因宋国要挟,与宋订盟,而立昭公忽之弟突,是为厉公。由是引起郑国内乱。〔3〕“三晋”,指韩、赵、魏三国。

  维骥琭耳,〔1〕乃章造父。赵夙事献,衰续厥绪。佐文尊王,卒为晋辅。襄子困辱,乃禽智伯。主父生缚,〔2〕饿死探爵。〔3〕王迁辟淫,〔4〕良将是斥。嘉鞅讨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注释】〔1〕“骥”,千里马。“騄耳”,良马名。〔2〕“主父”,赵武灵王自号主父。〔3〕“爵”,音què,通“雀”。〔4〕“辟淫”,辟邪、淫佚。

  毕万爵魏,卜人知之。及绛戮干,戎翟和之。文侯慕义,子夏师之。惠王自矜,齐秦攻之。既疑信陵,诸侯罢之。卒亡大梁,王假厮之。〔1〕嘉武佐晋文申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注释】〔1〕“厮”,奴隶或仆役。

  韩厥阴德,赵武攸兴。绍绝立废,晋人宗之。昭侯显列,申子庸之。〔1〕疑非不信,秦人袭之。嘉厥辅晋匡周天子之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注释】〔1〕“庸”,任用。

  完子避难,适齐为援,阴施五世,齐人歌之。成子得政,田和为侯。王建动心,乃迁于共。嘉威、宣能拨浊世而独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之台,薄氏始基。诎意适代,〔1〕厥崇诸窦。栗姬偩贵,〔2〕王氏乃遂。陈后太骄,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3〕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注释】〔1〕“诎意”,曲意。〔2〕“偩”,音fù,同“负”。倚恃。〔3〕“夫”,卫子夫。

  汉既谲谋,〔1〕禽信于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为汉宗藩。戊溺于邪,礼复绍之。嘉游辅祖,〔2〕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注释】〔1〕“谲谋”,诈谋。“谲”,音jué,欺诈。〔2〕“游”,楚元王刘交之字。“祖”,汉高祖。

  维祖师旅,刘贾是与;为布所袭,丧其荆、吴。营陵激吕,〔1〕乃王琅邪;怵午信齐,〔2〕往而不归,遂西入关,遭立孝文,获复王燕。天下未集,贾、泽以族,为汉藩辅。作《荆燕世家》第二十 【注释】〔1〕“营陵”,指营陵侯刘泽。“吕”,吕后。〔2〕“怵”,音chù,受了诱惑。“午”,祝午。

  天下已平,亲属既寡;悼惠先壮,实镇东土。哀王擅兴,发怒诸吕,驷钧暴戾,京师弗许。厉之内淫,祸成主父。嘉肥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1〕推计踵兵,〔2〕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注释】〔1〕“填抚”,即镇抚。“填”,音zhèn,通“镇”。安定。“山西”,谓太行山之西。〔2〕“推计”,推算;计算。

  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续何相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宁。〔1〕嘉参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注释】〔1〕“黎庶”,犹“黎民”。老百姓。

  运筹帷幄之中,〔1〕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注释】〔1〕“帷幄”,军中的帐幕。

  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为从,〔1〕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2〕吴楚之兵,亚夫驻于昌邑,以厄齐赵,而出委以梁。〔3〕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注释】〔1〕“从”,音zōng,通“纵”。合纵。〔2〕“反经”,反常;与往常不同。〔3〕“出委”,放弃。

  七国叛逆,蕃屏京师,唯梁为扞;〔1〕偩爱矜功,几获于祸。嘉其能距吴楚,〔2〕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注释】〔1〕“扞”,音hàn,捍卫。〔2〕“距”,通“拒”,抗拒。

  五宗既王,亲属洽和,诸侯大小为藩,爰得其宜,僭拟之事稍衰贬矣。〔1〕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注释】〔1〕“僭拟”,超越本分。自比于居上位者。

  三子之王,文辞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1〕循埶理。〔2〕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注释】〔1〕“揣”,音chuǎi,忖度。〔2〕“埶理”,客观规律。

  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维建遇谗,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员奔吴。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彊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餍,〔1〕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以抑贪彊。作《苏秦列传》第九。

   【注释】〔1〕“衡”,通“横”。连横。“餍”,音yàn,饱。引申为满足。

  六国既从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苞河山,〔1〕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2〕魏冉之功。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注释】〔1〕“苞”,通“包”。控制之意。〔2〕“敛手”,缩手,表示不敢有所作为。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猎儒墨之遗文,〔1〕明礼义之统纪,〔2〕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释】〔1〕“猎”,涉猎。谓博览群书。〔2〕“统纪”,纲纪。

  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1〕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注释】〔1〕“诎”,音qū,通“屈”。屈辱。

  以身徇君,〔1〕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2〕黄歇之义。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注释】〔1〕“徇”,音xùn,通“殉”。为某事物而不惜身。〔2〕“乡”,音xiàng,通“向”。面向。

  能忍訽于魏齐,〔1〕而信威于彊秦,〔2〕推贤让位,二子有之。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注释】〔1〕“訽”,音gòu,同“垢”。辱。〔2〕“信”,音shēn,通“伸”。

  率行其谋,〔1〕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彊齐之雠,雪其先君之耻。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注释】〔1〕“率”,领先。

  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湣王既失临淄而奔莒,唯田单用即墨破走骑劫,遂存齐社稷。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设诡说解患于围城,轻爵禄,乐肆志。〔1〕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注释】〔1〕“肆志”,任意。

  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1〕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注释】〔1〕“斐然”,本义是色彩纷呈;这是是踊跃之意。

  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义不为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填赵塞常山以广河内,弱楚权,明汉王之信于天下。作《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收西河、上党之兵,从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项羽。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以淮南叛楚归汉,汉用得大司马殷,卒破子羽于垓下。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相距巩洛,而韩信为填颍川,卢绾绝籍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畔项王,唯齐连子羽城阳,汉得以间遂入彭城。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既初定,文理未明,苍为主计,〔1〕整齐度量,序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注释】〔1〕“主计”,官名。主管国家财政,计算出入,故名。

  结言通使,约怀诸侯;诸侯咸亲,归汉为藩辅。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欲详知秦楚之事,维周緤常从高祖,平定诸侯。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徙彊族,都关中,和约匈奴;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能摧刚作柔,卒为列臣;栾公不劫于埶而倍死。〔1〕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注释】〔1〕“劫”,威逼;胁迫。“倍”,通“背”。“倍死”,怕死。

  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讷于言,〔1〕敏于行,务在鞠躬,〔2〕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注释】〔1〕“讷”,音nè,出言迟钝。〔2〕“鞠躬”,恭敬、谨慎的样子。

  守节切直,义足以言廉,行足以厉贤,任重权不可以非理挠。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1〕守数精明;〔2〕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1〕“方者”,医家。医以方剂治疾,故称。〔2〕“数”,数术,方术。

  维仲之省,〔1〕厥濞王吴,遭汉初定,以填抚江淮之间。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注释】〔1〕“省”,音shěng,减省。引申为降低。“仲之省”,刘仲因罪从代王降封为郃阳侯。

  吴楚为乱,宗属唯婴贤而喜士,士乡之,率师抗山东荥阳。作《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智足以应近世之变,宽足用得人。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彊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既平中国,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藩,纳贡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之叛逆,瓯人斩濞,葆守封禺为臣。〔1〕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注释】〔1〕“葆”,通“保”。“葆守”,保守。

  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子长国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1〕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注释】〔1〕“安”,安抚。“剽”,音piào,剽悍。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于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说,长孺矜焉;〔1〕好荐人,称长者,壮有溉。〔2〕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注释】〔1〕“矜”,庄重。〔2〕“壮”,“庄”字之误。庄,郑当时之字。“溉”,清,清正。

  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库序,〔1〕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2〕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注释】〔1〕“庠序”,泛指学校。〔2〕“粲如”,华丽;兴盛。

  民倍本多巧,〔1〕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2〕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注释】〔1〕“倍本”,不务农桑之业。〔2〕“一切”,一律。“齐”,整治。

  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1〕仁者有乎;不既信,〔2〕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注释】〔1〕“振”,“赈”的本字。救济。〔2〕“既信”,失信。

  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争埶利,上下无所凝滞,〔1〕人莫之害,以道之用。〔2〕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注释】〔1〕“凝滞”,拘牵。〔2〕“道”,因循自然。

  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1〕欲循观其大旨,〔2〕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注释】〔1〕“俗”,风俗。〔2〕“循观”,总观。

  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闚其要,〔1〕《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注释】〔1〕“闚”,音kuī,同“窥”。探测。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1〕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注释】〔1〕“息”,蕃息;生息。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1〕周道废,秦拨去古文,〔2〕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3〕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4〕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5〕《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6〕曰:“於戏!〔7〕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8〕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9〕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10〕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11〕天人之际,〔12〕承敝通变,〔13〕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14〕三十辐共一毂,〔15〕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16〕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17〕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18〕序略,〔19〕以拾遗补艺,〔20〕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21〕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22〕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注释】〔1〕“绝业”,中断的事业。〔2〕“拨去”,抛弃。〔3〕“玉版”,指刻有文字的玉版。〔4〕“章程”,泛指各种规章制度。〔5〕“文学”,指文学之士。“彬彬”,文质兼备貌。〔6〕“纂”,继承。〔7〕“於戏”,感叹词。同“呜呼”。〔8〕“钦念”,敬慎地思念着。〔9〕“王迹”,王者的业迹。〔10〕“科条”,科分条列,系统性的纲目。〔11〕“兵权”,指《律书》。上句已有“律”字,此似复出,当为衍文。“山川”,指《河渠书》。“鬼神”,指《封禅书》。〔12〕“天人之际”,指《天官书》。〔13〕“承敝通变”,指《平准书》。〔14〕“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日月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北辰”,指北极星。〔15〕“辐”,音fú,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共”,音gǒng,通“拱”。拱卫。“毂”,音gǔ,车轮中心插轴的圆木。〔16〕“辅拂”,辅弼。“拂”,同“弼”。扶佐。〔17〕“俶傥”,音tītǎng,卓异不凡。〔18〕“《太史公书》”,司马迁自称其著作之名。自东汉之后才称《史记》。〔19〕“序略”,编述大略。〔20〕“补艺”,弥补阙漏之意。〔21〕“协”,协调。“《六经》异传”,《六经》的不同传述。〔22〕“名山”,古代帝王藏书策的地方。

  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