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文化

“直播”“云看展”带来新观众,未来博物馆将如何定义访客

因大众媒体的普及和疫情的影响,“在线”成为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无论是“网上展厅”,还是直播尝试,网络重建个体和社会的文化联结。虽然“云看展”无法替代真实的展览已经成为一…

2020-04-09

台北故宫新展“话画”:倪瓒《容膝斋》与书画展签的变迁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展“话画——说明卡片探索记”今天起对外展出,与往常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不同,该展意在探索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十年来为书画作品准备的说明卡片及其跟随时代的变化…

2020-04-09

小镇青年文学,如何丰富当代文学的表达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在一篇批评中国文学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文章中曾说,中国文学还应当看到城乡之中的空间——那些既不来自穷乡僻壤也不来自国际化大都市的小说家,那些继续散…

2020-04-09

国宝很“有戏”,博物馆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带?

3月中旬开始,国内的艺术场馆陆续重开,虽然以预约的方式控制参观人数,但公众去公园赏花的愿望明显大于去博物馆看画,当然这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为博物馆是公共空间,不是公共景…

2020-04-08

全球变暖:从地质角度看全球变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愈演愈烈,至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与生态话题。“复旦通识”组织“全球变暖”系列,邀请不同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撰文,从各自的专业领域…

2020-04-08

从“黑石号”出水文物看印度洋视角下的艺术变化之循环

随着公元9世纪穆斯林商圈的扩张,印度洋贸易迅速繁荣,各地的物资在这个复杂的海洋贸易体系中流通,进而转至欧洲,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兴。沉没于印尼海域的勿里洞阿拉伯沉船,首次…

2020-04-08

约翰·格雷:新冠危机为何是历史的转折点?

约翰格雷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时是《新政治家》杂志的首席书评人。在这篇评论性文章中,约翰格雷认为,全球化的鼎盛时代已经结束,更加严格的边境控制将成为全球格局的持久特…

2020-04-08

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去吃什么——关于食物的记忆与欲望

年前疫情还没爆发时,我跟两位年纪稍长的朋友一起吃饭,饭桌上聊到的话题大多关于吃。比如他讲读书时伙食很差,想吃肉,食堂仅有的又是大片肥肉,只好忍着恶心吞咽。他讲带大自己的…

2020-04-08

这个北大学生把《野草》改成Rap:还是要实事求是阅读鲁迅

“昏沉的夜,灯火温吞地灭;我昏沉的梦里故事拉开画卷;鲜花和云朵在水影里升腾摇曳;我坐在小船,岸边是村人和月。”灵感来源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插图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野…

2020-04-08

福山对话纳菲西,从新冠病毒谈到文学与想象力

上月底,《美国利益》(The American Interest)杂志邀请两位名人进行了一场深刻而有趣的对谈。他们分别是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他的著作《历史的

2020-04-07

用心用情用功,创作更多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

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许多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受到亿万读者热情追捧,中华文化通过网络文学得到广泛传播。近年来,网络文…

2020-04-07

谁给谁让路:从新冠疫情看以色列世俗与宗教的博弈

谨以此文缅怀梅纳赫姆弗里德曼(1936-2020)教授,“学者社团”一语的发明者,他曾在南京大学讲学,是我所认识的第一个以色列人,并带着我游历以色列和美国的哈瑞迪社团。我曾问他…

2020-04-07

故宫六百年鉴赏:古画古瓷里的“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中的这一名句以春天的桃花起兴,祈求赐福。正值桃花盛开时节,“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

2020-04-07

阅读的力量:找回被时光带走的想象力

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郭…

2020-04-07

水仙以后的大卫·霍克尼:放下相机,拿起画笔,就像梵高那样

“放下相机,拿起画笔。”这是目前“封锁”在法国诺曼底的大卫霍克尼给艺术爱好者的小建议。继发布一丛水仙,给人以艺术的抚慰后。4月初,霍克尼公布了更多近期作品,这些带着满满…

2020-04-07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