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批评家必须揭开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为之祛魅?他们为何坚信文字总在隐瞒某种真相,而自己的任务就是揭示未被言说或遭压抑之物?
2023-11-06
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仅次于伦勃朗的重要画家,凭借带有神秘诗意的画作而声名远扬,他的创作数量不多,却精细异常,相关解读一直是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2023-11-06
唐代白居易有《缭绫》诗曰:“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2023-11-04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伊娃易洛思在《爱的终结》一书中,梳理了18世纪以来人们爱情观念的演变,并分析了背后的成因。
2023-10-30
我十四岁时,曾听父亲与长我二十岁的长兄讨论熟识人家的家业兴衰及其境遇。兄长总结道:“资财是公家(the nation)之利,私家(every family)只是暂时拥有,实则周转不息。”
2023-10-29
对人生大问题的悲观回应并不流行,这大概不令人意外。南非开普敦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生物伦理学中心主任大卫贝纳塔在《生存还是毁灭:人生终极困境的坦率指南》中分析了为何人…
2023-10-27
《黑白镜像——〈野草〉讲稿》是诗人、文艺评论家、云南大学教授李森对鲁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