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叙得法,有补益于世"
《南齐书》原称《齐书》,后人为了与《北齐书》区别,才在书名前冠一"南"字。它记载南朝齐政权23年的历史,起于齐高帝萧道成立国(479年),终于齐和帝萧宝融被废(502年)。全书原为60卷,《自序》一卷早已亡佚,今存59卷,有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作者是南朝梁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他是南齐的宗室,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齐亡时,他14岁。在梁朝,他因好学多才,而得梁武帝的器重,历任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职。他出生于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病故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7年),享年60岁,因其恃才傲物,得谥曰"骄"。
萧子显才思敏捷,勤于著述,一生撰有《后汉书》100卷,《齐书》60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孝经义疏》1卷,《孝经敬爱义》1卷和文集20卷等。可惜,现存之作只有《南齐书》了。
在萧子显撰《南齐书》之前,江淹曾受齐明帝诏撰史,他写成了《齐史》十志。另外沈约有《齐纪》20卷,吴均有《齐春秋》30卷,王逸有《齐典》5卷,熊襄有《齐典》10卷。
这些都给萧子显撰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可取的撰述经验。
梁武帝天监年间吴均要求撰写齐史,未获准许,萧子显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成上奏,武帝下诏付秘阁收藏。
《南齐书》的史料比较真实可靠。书中的许多史事为作者所亲历目睹,是亲见亲闻的第一手材料。齐梁嬗代,未经战乱,原始档案材料保存完好,萧子显撰史又得到政府许可,所以他的文字材料是完整而又具权威性的。《南齐书》成书之时,南齐的遗臣大多数都还健在,就是梁武帝萧衍本人,也是身历宋、齐、梁三朝的人物,这些人既可以为撰史提供活的材料,又可以对《南齐书》的历史记载进行检验、鉴别。《南齐书》经时人认可,才被作为国家典籍收存,可见它的历史记载是大致可靠的。
书中对于生产斗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反映。如《沈文季传》记载唐璘之领导人民起义,揭示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奋起反抗斗争,资料珍贵。《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叙述追逋租、征赋役、兴水利、垦荒田等情况,反映农业生产、阶级剥削等状况,提供了可贵的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中无《食货志》的缺憾。《张敬儿传》言及镇压蛮人的情况,列传中有《蛮》、《芮芮虏》、《河南氐羌》等传,记载各民族事务,虽很简略,仍能反映民族状况、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
《南齐书》中的一些文化史记载颇有价值。萧子显为科学家祖冲之立传,在传中记录了他创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的过程和机械特点。又在传中全文引用祖冲之的《上大明历表》,详细向世人介绍了创大明历的指导思想和大明历的具体特点,为人们研究科技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萧子显用很多篇幅对佛教进行宣传,对佛教传入中国及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过程作了介绍,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有一些用处的。
《南齐书》在写作上受到沈约《宋书》很大影响。萧子显在书中也设立了八个志,它们是《礼志》2卷,《乐志》1卷,《天文志》2卷,《州郡志》2卷,《百官志》2卷,《舆服志》1卷,《祥瑞志》1卷,《五行志》1卷。其中与《宋书》不同的只是去掉《律历志》另立《舆服志》,和把《符瑞志》改名为《祥瑞志》而已。《南齐书》的八志总体上看比《宋书》八志要单薄一些,但在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提供了南齐一代典章制度史的重要材料。八志之中,《州郡志》与《百官志》内容较为充实。《百官志》对于重要官职的职守、设置及变迁作了系统详细的记载,还详记了各职官的人数,它的记载较《宋书。百官志》为详,对于研究南朝官制有重要价值。
《州郡志》记载郡县设置、沿革的历史情况,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行政区划,以及古代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其它六志内容各异,其中《祥瑞志》、《天文志》、《五行志》多记载一些祥瑞符命、阴阳灾异学说,是书中的芜累。
《南齐书》的列传在写法上有些可取之处。书中较多使用类叙法来记述各类人物,是颇得史法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9《齐书类叙法最善》条中,对此作了分析:"《孝义传》用类叙法尤为得法。盖人各一传,则不胜传,而不立传,则竟遗之,故每一传辄类叙数人,如《褚澄传》叙其精于医,而类叙徐嗣医术,要精于澄。《韩灵敏传》叙其妻卓氏守节,而因及吴康之妻赵氏、蒋隽之妻黄氏,倪翼之母丁氏,传不多,而人自备载"。《南齐书》行文比较简洁,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南齐书》的论赞在形式上模仿范晔的《后汉书》,在思想见识上,则相差甚远。当然萧子显作为一个史学家,对于历史和现实问题,还是有一些独到看法的,这在《南齐书》的论赞中有所反映。他对东昏侯萧宝卷推行暴政、恣意杀戮和奢侈淫欲,导致南齐政权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东昏侯本纪》的论赞中做了很好的总结:"史臣曰:’……东昏侯亡德横流,道归拯乱,躬当剪戮,实启太平。……’赞曰:’东昏慢道,匹癸方辛。乃隳典则,乃弃彝伦,玩习兵火,终用焚身。’"对于帝王之子从小养尊处优、脱离社会,造成孤陋寡闻、无德无能的严重后果,他也有很清楚的认识,并在书中作了较好的分析,这些对于统治阶层应是有所教益的。
萧子显在宣传神学迷信方面,与沈约是一脉相承的。齐梁之际佛教兴盛,萧子显迎合当时的统治者口味,在书中极力鼓吹佛法的力量。《南齐书。高逸传论》是一篇颂扬佛法的专论。他把佛教与儒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道家相比,论证佛家是最优胜的。他论述佛法胜过儒家学说:"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兆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宇宙之所不知,数量之所不尽,盛乎哉!真大士之立言也。探机扣寂,有感必应,以大苞小,无细不容。若乃儒家之教,仁义礼乐,仁爱义宜,礼顺乐和而已;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唯机,低举成敬。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璅相袭。"从《后汉纪》、《宋书》到《南齐书》对佛教宣传的不断升格,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佛教势力从魏晋到南朝不断发展,并取得国教地位的历史过程。佛教势力的扩展,真切反映了统治者自身的腐朽和没落。
与《宋书》一样,《南齐书》中也存在着大量歪曲史实之处。萧子显是南齐宗室,他在为其祖父写的《高帝本纪》和为父亲萧嶷写的《豫章文献王传》中,都极力进行褒美虚夸,文中不惜使用上万字的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百般夸饰其功绩,而对篡权夺位之类丑行,则千方百计曲笔讳饰,淹没其迹。对于其他人物,书中也经常按当时的利害得失,决定对其的取舍与夺。史德的亏缺影响了《南齐书》的撰著质量,这对于史家来说是个值得记取的教训。
《南齐书》原称《齐书》,后人为了与《北齐书》区别,才在书名前冠一"南"字。它记载南朝齐政权23年的历史,起于齐高帝萧道成立国(479年),终于齐和帝萧宝融被废(502年)。全书原为60卷,《自序》一卷早已亡佚,今存59卷,有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作者是南朝梁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他是南齐的宗室,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齐亡时,他14岁。在梁朝,他因好学多才,而得梁武帝的器重,历任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职。他出生于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病故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7年),享年60岁,因其恃才傲物,得谥曰"骄"。
萧子显才思敏捷,勤于著述,一生撰有《后汉书》100卷,《齐书》60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孝经义疏》1卷,《孝经敬爱义》1卷和文集20卷等。可惜,现存之作只有《南齐书》了。
在萧子显撰《南齐书》之前,江淹曾受齐明帝诏撰史,他写成了《齐史》十志。另外沈约有《齐纪》20卷,吴均有《齐春秋》30卷,王逸有《齐典》5卷,熊襄有《齐典》10卷。
这些都给萧子显撰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可取的撰述经验。
梁武帝天监年间吴均要求撰写齐史,未获准许,萧子显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成上奏,武帝下诏付秘阁收藏。
《南齐书》的史料比较真实可靠。书中的许多史事为作者所亲历目睹,是亲见亲闻的第一手材料。齐梁嬗代,未经战乱,原始档案材料保存完好,萧子显撰史又得到政府许可,所以他的文字材料是完整而又具权威性的。《南齐书》成书之时,南齐的遗臣大多数都还健在,就是梁武帝萧衍本人,也是身历宋、齐、梁三朝的人物,这些人既可以为撰史提供活的材料,又可以对《南齐书》的历史记载进行检验、鉴别。《南齐书》经时人认可,才被作为国家典籍收存,可见它的历史记载是大致可靠的。
书中对于生产斗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反映。如《沈文季传》记载唐璘之领导人民起义,揭示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奋起反抗斗争,资料珍贵。《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叙述追逋租、征赋役、兴水利、垦荒田等情况,反映农业生产、阶级剥削等状况,提供了可贵的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中无《食货志》的缺憾。《张敬儿传》言及镇压蛮人的情况,列传中有《蛮》、《芮芮虏》、《河南氐羌》等传,记载各民族事务,虽很简略,仍能反映民族状况、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
《南齐书》中的一些文化史记载颇有价值。萧子显为科学家祖冲之立传,在传中记录了他创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的过程和机械特点。又在传中全文引用祖冲之的《上大明历表》,详细向世人介绍了创大明历的指导思想和大明历的具体特点,为人们研究科技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萧子显用很多篇幅对佛教进行宣传,对佛教传入中国及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过程作了介绍,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有一些用处的。
《南齐书》在写作上受到沈约《宋书》很大影响。萧子显在书中也设立了八个志,它们是《礼志》2卷,《乐志》1卷,《天文志》2卷,《州郡志》2卷,《百官志》2卷,《舆服志》1卷,《祥瑞志》1卷,《五行志》1卷。其中与《宋书》不同的只是去掉《律历志》另立《舆服志》,和把《符瑞志》改名为《祥瑞志》而已。《南齐书》的八志总体上看比《宋书》八志要单薄一些,但在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提供了南齐一代典章制度史的重要材料。八志之中,《州郡志》与《百官志》内容较为充实。《百官志》对于重要官职的职守、设置及变迁作了系统详细的记载,还详记了各职官的人数,它的记载较《宋书。百官志》为详,对于研究南朝官制有重要价值。
《州郡志》记载郡县设置、沿革的历史情况,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行政区划,以及古代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其它六志内容各异,其中《祥瑞志》、《天文志》、《五行志》多记载一些祥瑞符命、阴阳灾异学说,是书中的芜累。
《南齐书》的列传在写法上有些可取之处。书中较多使用类叙法来记述各类人物,是颇得史法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9《齐书类叙法最善》条中,对此作了分析:"《孝义传》用类叙法尤为得法。盖人各一传,则不胜传,而不立传,则竟遗之,故每一传辄类叙数人,如《褚澄传》叙其精于医,而类叙徐嗣医术,要精于澄。《韩灵敏传》叙其妻卓氏守节,而因及吴康之妻赵氏、蒋隽之妻黄氏,倪翼之母丁氏,传不多,而人自备载"。《南齐书》行文比较简洁,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南齐书》的论赞在形式上模仿范晔的《后汉书》,在思想见识上,则相差甚远。当然萧子显作为一个史学家,对于历史和现实问题,还是有一些独到看法的,这在《南齐书》的论赞中有所反映。他对东昏侯萧宝卷推行暴政、恣意杀戮和奢侈淫欲,导致南齐政权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东昏侯本纪》的论赞中做了很好的总结:"史臣曰:’……东昏侯亡德横流,道归拯乱,躬当剪戮,实启太平。……’赞曰:’东昏慢道,匹癸方辛。乃隳典则,乃弃彝伦,玩习兵火,终用焚身。’"对于帝王之子从小养尊处优、脱离社会,造成孤陋寡闻、无德无能的严重后果,他也有很清楚的认识,并在书中作了较好的分析,这些对于统治阶层应是有所教益的。
萧子显在宣传神学迷信方面,与沈约是一脉相承的。齐梁之际佛教兴盛,萧子显迎合当时的统治者口味,在书中极力鼓吹佛法的力量。《南齐书。高逸传论》是一篇颂扬佛法的专论。他把佛教与儒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道家相比,论证佛家是最优胜的。他论述佛法胜过儒家学说:"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兆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宇宙之所不知,数量之所不尽,盛乎哉!真大士之立言也。探机扣寂,有感必应,以大苞小,无细不容。若乃儒家之教,仁义礼乐,仁爱义宜,礼顺乐和而已;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唯机,低举成敬。儒家之教,宪章祖述,引古证今,于学易悟;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璅相袭。"从《后汉纪》、《宋书》到《南齐书》对佛教宣传的不断升格,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佛教势力从魏晋到南朝不断发展,并取得国教地位的历史过程。佛教势力的扩展,真切反映了统治者自身的腐朽和没落。
与《宋书》一样,《南齐书》中也存在着大量歪曲史实之处。萧子显是南齐宗室,他在为其祖父写的《高帝本纪》和为父亲萧嶷写的《豫章文献王传》中,都极力进行褒美虚夸,文中不惜使用上万字的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百般夸饰其功绩,而对篡权夺位之类丑行,则千方百计曲笔讳饰,淹没其迹。对于其他人物,书中也经常按当时的利害得失,决定对其的取舍与夺。史德的亏缺影响了《南齐书》的撰著质量,这对于史家来说是个值得记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