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汉书新注卷十五 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新注 作者:施丁主编


  &【说明】本卷分上、下两分卷,表列西汉刘姓王子侯的情况。《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表》只是记武帝实行“推恩”(实是为了削藩),封诸王子弟为侯一百六十二人的史实。本表参考了《史记》表,重新编制而成。它记西汉一代的王子侯,上、下两分卷;以武、昭间为分界线。司马迁立表,抓住了武帝采取主父偃推恩之策,王子无不封侯,致使诸侯“销弱”的历史特点,可谓独具只眼。班氏将西汉一代王子侯笼而统之囊括于一表,未区分汉初特恩(不是通例)、武帝推恩、后世例行等各阶段特点;但表序重点指出武帝推恩,自是“支庶毕侯”,王莽“伪褒宗室,侯及王之孙”,还是有识的。

  &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至于孝武,以诸侯王疆土过制,或替(僭)差失轨(1),而子弟为匹夫,轻重不相准,于是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2),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自是支庶毕侯矣(3)。《诗》云“文王孙子,本支百世(4)”,信矣哉(5)!

  (1)失轨:不法。(2)分子弟邑:分封子弟为侯国。汉代侯国,与县同级。(3)毕:完全。(4)《诗》云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本:指周王一系。支:枝属旁系。(5)信矣哉:师古曰:“侯所食邑,皆书其郡县于下。其有不书者,史失之也,或但言某人嗣及直书薨,不具年月,皆阙文也。”

  

  

  

  (1)合阳:冯翊县。合,或作“郃”。(2)代王:此即代王仲。《高纪》书其封王及赦为侯,皆曰喜,书其薨则曰“仲”,实为一人。(3)德:《地理志》泰山,济南二郡无此县。(4)钱大昭曰:依例,当于此格书“帝兄子”。(5)七年:当作“十年”。点校本《校勘记》误。自高帝十二年到高后二年,正十年。(6)二十四年:当作“三十四年”。点校本《校勘记》误。自高后三年至孝景五年,正三十四年。(7)二十四年:误。自孝景六年至元鼎三年,实三十八年。

  

  

  (1)上邳:即邳,在鲁国薛县。(2)七年:自高后二年至孝文二年为楚王,实八年。(3)朱虚:琅邪县。(4)城阳王:张晏曰:“高后二年,诏丞相陈平,令差第列侯位次高下,故王子侯三人有第。二年之后,皆不第。”所谓“三人”,指德、上邳、朱虚。(5)东牟:东莱县。

  

  

  (1)管:“菅”之误。(2)氏丘:疑作“斥丘”。魏郡有斥丘。(3)十年:当作“十二年”。(4)营:县名。平:侯之谥。(5)十一年:当作“十三年”。(6)杨丘:即阳丘,济南县。(7)十一年:当作“十二年”。(8)杨虚:即平原楼虚县。将闾:《史表》作“将庐”。

  

  

  (1)朸(lì):平原县。(2)安都:地点不明。(3)平昌:琅邪县。(4)武成:或作“武城”,即东海南成县。(5)白石:地点不明。(6)阜陵:九江县。

  

  

  (1)安阳:妆南县。(2)阳周:上郡有阳周,疑非赐所封(王先谦说)。莒县有阳周水,疑所封即其地(梁五绳说)。(3)东城:九江县。(4)平陆:地点不明。(5)休侯:即红侯。红,即“虹”,在沛郡。(6)侯富:“侯富”二字疑衍。(7)怀侯:《史表》作“悼侯”。(8)嘉:《史表》作“发”。

  

  

  (1)岁:《史表》作“秽”。(2)师古曰:“受为宗正,人有私请求者,受听许之,故于宗室之中事不具,而受获罪。”(3)《史记索隐》引《汉表》末格“在高苑”。沈猷,食邑在千乘高苑县。(4)宛朐:济阴县。《志》作“冤句”。(5)十五年:自建元三年至元光六年,止十年,“五”字衍。(6)乘氏:济阴县。(7)桓邑:《传》作“垣邑”。河东县。

  

  

  (1)自杀:《史表》作“弃市”。(2)豫章:此误。疑系下条宜春侯地名错入于此。《史表》作“安成”。《地理志》安城属长沙。(3)宜春:豫章县。(4)会稽:此误。句容,乃丹阳县。(5)容陵:长沙县。

  

  

  (1)广戚:沛郡之县。(2)十月:《史表》作“十一月”,十一月元丁酉,误。(3)无湖:即芜湖阳郡属。此丹阳县乃芜湖分置。(4)盱台:临淮县。蒙之:《史表》作“象之”。(5)胡孰:《史表》作“湖孰”。胥行:《史表》作“胥”。(6)脱亡名数:谓不占户籍。(7)保:佣人。

  

  

  (1)秣陵:丹阳县。《史表》作“秩阳”,误。緾:《史表》作“涟”。(2)淮陵:《史表》作“雎陵”,王先谦以为当依此。(3)淮陵:“临淮”之误。(4)梁共王子:《史表》作“江都易王子”,疑误(夏燮说)。(5)菑川懿王子:《史表》作“江都易王子”,疑误(夏燮说)。(6)剧:北海县。(7)十七年:当作“十二年”。自元朔二年至元鼎元年,实十二年。(8)骨:“胥”之误(朱一新说)。

  

  

  (1)胜容:“胜客”之讹(王念孙、陈直说)。(2)怀昌:《史表》“怀”作“壤”,无“昌”字。(3)四年,元朔四年。延年:《史表》“延”下无“年”字。(4)平望:北海县。(5)十四年:误。自太始三年至神爵三年,共三十六年。夏燮疑敬侯、顷侯之间缺一世,似难成立。(6)临众:《史表》作“临原”,是。临原,琅邪县。(7)临原:疑为校者所注,刊本误增。

  

  

  (1)恐猲:恐吓。受赇:受贿。(2)益都:见《地理志》北海郡益下。(3)平的:北海县。《史表》作的“平酌”。(4)节侯:夏燮曰:节侯与顷侯之间“隔二十二年,厘侯以下亦缺一世”。案:“十三年”,可能是“三十六”之误。(5)剧魁:北海县。黑:《史表》作“墨”。(6)元狩:“元封”之误。

  

  

  (1)寿梁:或即寿良,属东郡。(2)寿乐:汉代无此郡、县。(3)平度:东莱县。行:《史表》作“衍”。(4)平原:疑误。宜成,济南县,非“平原”。(5)夷侯:《史表》作“哀侯”。(6)东海,临朐,属齐郡,疑先属东海郡。

  

  

  (1)雷:“卢”之误。豨:《史表》作“稀”。(2)东海:雷,“卢”之误。卢,属城阳,而非“东海”。(3)东莞:琅邪县。(4)辟土:“壁”字误分为二。(5)明:《史表》作“朋”。(6)南郡:疑误。尉文,疑在赵地,不应远在南郡。(7)封斯:常山县。戴侯胡伤:《史表》作“共侯胡阳”。

  

  

  (1)榆丘:《史表》作“寿福”。(2)襄嚵:广平郡无此县。地点无考。(3)邯会:魏郡之县。(4)朝:故城可能在今河南南乐县东。沈钦韩曰:《纪要》故朝城在濮州朝城县南十七里。(5)东城:九江县。王先谦疑封域不在九江郡。(6)孺子:妾之号。《史表》作“有罪,国除”。

  

  

  (1)太初:“元封”之误。《史表》书苍“元封元年,有罪,国除”。(2)广望:涿郡之县。忠:《史表》作“安中”;嗣子名“中”,疑《史表》误。(3)薪:《史表》作“新”。(4)陆城:《史表》作“陉城”,是。《地理志》属中山。(5)涿:薪处(《地理志》作“新处”),地析自涿郡,国除后隶中山。

  

  

  (1)东海:疑“勃海”之误。蒲领,勃海县。(2)枣强:清河县。(3)毕梁:当作“卑梁”。(4)旁光:《史表》作“房光”。(5)贷子钱:放高利贷。不占租:隐瞒不占租。息:利息。(6)匄:《史表》作“白”。(7)淒《史表》作“渡”。

  

  

  (1)蒌节侯退:《史表》作“蒌安侯邈”。(2)建始:“建昭”之误。(3)阿武:涿郡县。戴:《史表》作“湣”。(4)宣:《史表》作“宽”。二十年:误。自太初三年至始元二年,止十八年。(5)参户:勃海县。免:《史表》作“勉”。(6)州乡:涿郡县。(7)思侯齐:《史表》缺思侯齐一世。

  

  

  (1)平城:《史表》作“成平”。据《水经注》,刘礼封国在成平(南皮县)。(2)此格脱“南皮”二字。《索隐》引《汉表》在南皮。成平,析南皮置,属勃海郡。(3)勃海:广,齐郡之县,勃海之县,勃海无广县,不知并入何县。(4)魏:《地理志》魏郡无盖县,不知免侯之后,其地并入何县。(5)元鼎三年:“三”乃“二”之误。《史表》“元鼎二年”,是。三年薨:谓元鼎三年薨也。

  

  

  (1)荣关:或作“荣简”,荣关,分茌平置。(2)茌平:在东郡。(3)周望:《史表》作“周坚”。(4)则:《史表》作“明”。(5)前:“丛”之误。《史表》作“丛”。(6)乐:《史表》作“桀”。(7)平原:平原郡有安县,无安阳。钱大昭曰:阳当为“炀”,刘乐之谥。(8)式王子:《史表》作“贞王子”。

  

  

  (1)龙:《史表》作“袭”。(2)济北式王子:《史表》作“贞王子”。(3)元康元年:王先谦、夏燮皆以为“十六年”而当元封元年,“元康”乃“元封”之误。然据《史表》,龙,太初以后尚在。疑“十六年”,乃“六十一年”之误,而“元康”不误。瘐(yǔ)死:病死于狱中。(4)平:《志》属河南。(5)济北式王子:《史表》作“贞王子”。(6)藏:藏匿。(7)羽:平原县。(8)济北式王子:《史表》作“贞王子”。(9)六十年:自元朔三年至地节二年,实五十九年。(10)济北式王子:《史表》作“贞王子”。(11)二月:《史表》作:“十月”。(12)泰山:泰山无胡母县。胡母,为齐地(钱玷说)。(13)涉:魏郡之县。(14)《史记索隐》引《汉表》在上党,此格夺“上党”二字。

  

  

  (1)邵:疑“邬”之误(沈钦韩说)。顺。《史表》作“慎”。(2)《史记索隐》引《汉表》在山阳,此格夺“山阳”二字。(3)利昌:齐郡之县。(4)五十一年:自元朔三年至元凤四年,为五十年,衍“一”字。(5)罢军:《史表》作“憙”。(6)临河:朔方之县。(7)湿成:当作“隰成”,《史表》是。西河县。(8)端氏:河东县。

  

  

  (1)土军:西河之县。(2)钜乘侯:《史表》作“以元鼎时坐与人妻奸,弃市”,未言更钜乘事。(3)迁:《史表》作“选”。(4)临淮:误。皋狼,西河之县。(5)夏兵:沛郡之县。(6)平原:肄误。千章,西河之县。(7)顷侯:或作“节侯”,《史表》作“康侯”。(8)终古:《史表》作“终吉”。(9)济南:“汝南”之误。(10)恬:《史表》作“恢”。(11)五十二年:自元朔三至元凤五年,实五十一年。(12)此格脱“济南”二字。《史表索隐》引《汉表》在济南。(13)瑕丘:“敬丘”之误。敬丘,属沛(五先谦说)。政:《史表》作“贞”。(14)五十三年:自元朔三年至元凤六年,实五十三年。

  

  

  (1)公兵:沛郡县。(2)郁粮:《史表》作“郁狼”,是。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有郁狼乡印。(3)陆地:《史表》作“陉城”,误。靖王子已封陉城,此不应重。(4)辛处:即薪处,中山之县。(5)三月乙卯封:《史表》作“四月庚辰封”,以下昌、贺、平三侯同日封。《史记索隐》曰:“此四人以异年封,故别见。”言与上列“三月乙卯封”异时。又是年四月庚午朔,无甲辰,有庚辰,《史表》为是。

  

  

  (1)象氏:巨鹿之县。(2)安意:《史表》作“安德”,是。“意”乃“德”之误(王念孙说)。(3)鄗:《史记索隐》,《志》属涿郡,《表》在鄗。(4)路陵:《史表》作“洛”疑是“昭”之误;昭陵,长沙县(钱大昭说)。童:《史表》作“章”。(5)南阳:攸县属长沙,非南阳。(6):《史表》作“欣”。,与欣同。(7)汤:《史表》作“阳”。(8)荼陵,长沙之县,非桂阳。

  

  

  (1)元鼎二年:《史表》作“元狩六年”,相差二年。(2)此格脱“豫章”二字。《史记索隐》引《汉表》在豫章。(3)安众:南阳之县。(4)三十年:自元朔四年至元封五年,止二十年,“三”乃“二”之误。(5)今见:班氏作表时,见为侯。(6)叶:南阳之县。喜:《史表》作“嘉”。(7)利乡:详东海利成县下。

  

  

  (1)东海:详东海即丘下。(2)东平:钱大昭曰,“即元鼎元年为大河郡者,甘露二年为王国。”。(3)姊:《史表》作“姊妹”。(4)记:《史表》作“”,是(5)《两粤传》:元鼎六年,东越反,故山州侯齿兵居屯,坐畏懦诛。(6)三月乙丑封:福于元鼎六年从击东越,以宗室故,封侯。

  

  

  (1)驺丘:《史表》作“钧丘”。宽:《史表》作“宽”。(2)报德:《史表》作“执德”。(3)南城:即南成,东海之县。(4)二年:当作“三年”。(5)釐侯:《史表》作“常侯”。裘:《史表》作“表”。(6)杜原:《史表》作“庄原”,疑非。《汉书》“庄”皆改“严”,今未改,非庄原(五先谦说)。

  

  

  (1)敦:或作“穆”(参考王念孙说)。《史表》作“敬”。(2)喜:《史表》作“嘉”。(3)广川:信都之县。(4)重:《史表》作“钟”。《淇水注》,千童县,故重也,亦作千钟。担:《史表》作“摇”。千童县:《地理志》属勃海。或原属平原,后改属勃海。

  

  

  (1)被阳:《史表》作“披阳”。被、披二字通。(2)二十八年:自元鼎五年至元始元年,实二十七年。偃:《史表》作“隅”。(3)定:勃海之县。敷:疑作“穆”(五念孙说)。《史表》作“敬”。(4)定侯:“定”为衍文(钱大昭说)。(5)稻:琅邪之县。(6)简侯:《史表》简侯嗣在元三年。阳都:《史表》作“都阳”。简侯自元鼎三年至本始元年,为四十二年;其年错入下格。(7)四十二年:上格错入。咸,自本始二年至五凤四年(甘露元年之前一年),为十九年。(8)山:国名。原:谥也。(9)建始:“建昭”之误。

  

  

  (1)繁安:千乘之县。(2)寿汉:嗣在太初四年,立二十五年薨。(3)柳:勃海之县。阳已:《史表》作“阳”。(4)罢师嗣:据《史表》,罢师嗣在元鼎四年。(5)自为嗣:据《史表》,自为嗣在元封五年。(6)去:琅邪之县。(7)茂发:《史表》作“岁发”。(8)牟平:东莱之县。

  

  

  (1)柴:泰山之县。(2)柏畅:《史表》作“柏阳”。(3)歊:《吸表作》:“歊”,是。鄗,常山之县。(4)乘丘:《史表》作:“桑丘”。将夜:《史表》作“洋”。(5)三月癸酉:《史表》作:“十一月辛酉”,误。中山靖王九子皆同日封。(6)《史记索隐》引《汉表》在深泽,深泽乃山属县,桑丘乃乡名。此格脱“深泽”二字。

  

  

  (1)《索隐》引《汉表》在涿郡,此格脱“涿”字。(2)樊舆:涿郡之县。修:《史表》作“条”。(3)涿:《地理志》涿郡无曲成县,疑免侯后并省。(4)安郭:《地理志》无安郭县,疑其后并入安国。传富:《史表》作“博”,《水经注》作“传富”。(5)安险:中山之县。(6)安道:《史表》作“安遥”,误。

  

  

  (1)夫夷:零陵之县。(2)五十八年:自元鼎五年至五凤二年,实五十七年。(3)舂陵:零陵郡之舂陵乡。买之孙仁徙封南阳白水乡,犹以舂陵为国名。(4)孝:“考”之误。《后汉书·城阳王传》作“考”。(5)都梁:零陵之县。定:《史表》:作“遂”。

  

  

  (1)洮阳:零陵之县。狩燕:《索隐》引《汉表》作“将燕”。《史表》作“狗彘”。(2)众陵:当依《史表》作“泉陵”。泉陵,零陵之县。(3)五十:下夺“四”字。自元朔五年至本始三年,凡五十四年。(4)二十二年:自本始四年至甘露四年,实二十一年。(5)赐王:“王赐”误倒。赐以反诛,无谥。(6)麦侯以下二十人,皆以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史表》悉误入元狩行中。(7)平原:巨合在济南东平陵界,非平原。

  

  

  (1)《索隐》引《汉表》在琅邪,此格脱“琅邪”二字。(2)虖葭:当作“雩葭”,琅邪之县。(3)六十二年:自元鼎元年至元康四年,止五十五年。(4)原洛:当依《史表》作“石洛”,出土有“石洛侯印”。敢:《史表》作“敬”。(5)挟术:《史表》作“扶浸”。昆景《史表》作“昆吾”。

  

  

  (1)挟釐侯霸:《史表》混挟釐侯霸、校靖侯云为一人,大误。(2)三十五年:自元鼎元年至始元四年,止三十四年。(3)文成:《史表》作“父城”,疑误。(4)东海:疑东海有文成,至国除后并省。(5)余:《史表》作“谭”。(6)襄贲:东海之县,盖析置鳣国以封刘应,至国除并省。

  

  

  (1)彭:《地理志》无彭县。《再续封泥考略》卷二,三十一页,有“彭侯邑丞”封泥。(2)瓡:《地理志》北海郡属县。(3)五十五年:自元鼎元年至元康三年,止五十四年。(4)虚水:琅邪之县。(5)三十八年:自元鼎元年至本始四年,实四十七年。(6)七年:自地节元年至五凤三年,实十五年。(7)北海:《索隐》引《汉表》在东海,今本作“北海”。城阳与东海毗邻,疑以“东海”为是。(8)贤:《史表》作“买”。拘:《史表》作“枸”,疑当作“朐”。朐县,属东海(见《地理志》)。(9)千乘:疑为“东海”之误。《史记索隐》引《汉表》作“东海”。(10)七月辛卯:《史表》作“四月戊寅”,误。菑川靖王四子皆“七月辛卯封”。然是年七月无辛卯;十月乙亥朔,有辛卯(十七日),疑“七”乃“十”之误。(11)亡命笞二百:因有笞二百罪而亡命。(12)寿光:东海之县。盖析置陆县为侯国,后复并省。

  

  

  (1)广饶:齐郡之县。(2)瓶:琅邪之县。(3)五十四年:自元鼎元年至地节元年,止四十八年。施之勉曰:自元狩元年始封,至地节元年,恰五十四年;元鼎乃“元狩”之误。然菑川靖王四子同时封,岂能瓶侯成独封于元狩元年?(4)毋害:《史表》作“不害”。(5)四十四年:自元鼎元年至地节二年,实四十九年。(6)光:《史表》作“元”。(7)七月乙酉:是年七月无乙酉,疑“七”乃“十”之误。元鼎元年十月乙亥朔,乙酉为十一日。下同。

  

  

  (1)襄隄:《史表》作“襄陵”。(2)始元:当作“元始”。(3)广德王:夏燮曰:“此与《诸侯王表》中所载广川惠王之曾孙榆封广德王者世次吻合。又证之《广川惠王传》中传谓戴王弟襄釐侯子隄者,同是一人,其为《中山靖王传》中之错简可证也。”(4)巨鹿:《索隐》引《汉表》作“巨鹿”,《志》属河东。(5)皋虞:琅邪之县。(6)定:《史表》作“处”。十四年:自太初四年至本始二年,实二十九年,或釐侯、节侯之间缺一世次。(7)魏其:琅邪之县。(8)本始:“太始”之误。自元封元年至太始三年,正十七年。三十三年:自太始四年至甘露二年,实四十二年。

  

  

  (1)济南:高乐,勃海之县,非济南。(2)三鬷(zōng):钱大昭曰:“《郡国志》济南定陶有三鬷亭,即此‘三鬷’。”

  

  

  (1)■:音luán。(2)后三年:当作“后二年”,武帝无后三年。(3)讯:审讯,审问。(4)济南:爰戚,山阳之县,非济南。

  

  

  (1)栗:沛郡之县。(2)二十七年:征和元年至地节三年,实二十六年。(3)洨:《史表》作“郊”,是。杨树达曰:“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序》云:“洨夷侯,洨《史表》作郊。今封泥有郊侯邑丞,则《史记》是,《汉书》非也。”(4)■:济南之县。(5)十三年:自征和元年至始元五年,止十一年。(6)揤裴(fēi):即非城,在肥乡县南五里。陈直曰:“《汉印文字徵》第十二、八页,有‘揤裴国尉’印,当即本表刘道之国尉。国尉,相当于县尉。”(7)东海:揤裴,魏郡之县,非东海。(8)澎:东海之县。澎侯以丞相封,乃恩泽侯。可能因其刘姓,置于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