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采矿
隋唐时期,矿业比较发达。仅据《新唐书·地理志》的统计,金产地十七处,银三十五处,铜六十三处,铁一百零四处,锡十六处,铅七处,盐池十八处,盐井六百四十个。但是记载采矿技术的文献非常缺乏,更没有专著。从各种零散的记载中,可以了解隋唐时代采矿技术的大致轮廓。
1.坑采。隋唐时代的坑采技术与隋唐以前基本相同,没有大的变化。开采区内有竖井、斜井和平巷,井巷有支护。某些矿场由于岩性坚牢,采用房柱法作支护,即有意保留少部分矿石不采,像房屋柱子那样,作矿井支护。井巷的通风、照明、运输、排水等都有一定的设备。
2.井采。隋唐时代所开盐井都是大口井,口径大而深度较浅。如沪州富义(今富顺县)的富世盐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仁寿县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都盐井最多,此井最大。以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杜光庭说:“今陵州盐井,直下五百七十尺,透两重大石,方及咸水”,“每年一度淘洗其中……井既深,不可数入,或绠索断损,皮囊堕落”。云南安宁城中的盐井,“深八十尺”。可见唐代盐井的深度不一致,从八十到八百尺都有。
3.露天开采。唐朝对沙金的开采,一般都是露天开采。如云南金山、长傍诸山、腾冲北金宝山等地,采金者在“春冬间先于山上掘坑,深丈余,阔数十步。夏月水潦降时,添其泥土入坑,即于添土之所砂石中披拣。有得片块,大者重一斤或至二厅,小者三两五两,价贵于麸金数倍”。而丽水麸金,则“盛沙淘汰取之”。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了岭南淘金的工具:“五岭年富州、宾州、澄州江溪间皆产金。侧近居人,以木箕淘金为业,自旦及暮,有不获一星者。”对淘金人的辛苦,郑玘在《伤淘者》诗中作了充满同情的抒写:“披沙辛苦见伤怀,往往分毫望亦乖。力尽半年深水里,难全为一凤皇钗。”
隋唐时期,矿业比较发达。仅据《新唐书·地理志》的统计,金产地十七处,银三十五处,铜六十三处,铁一百零四处,锡十六处,铅七处,盐池十八处,盐井六百四十个。但是记载采矿技术的文献非常缺乏,更没有专著。从各种零散的记载中,可以了解隋唐时代采矿技术的大致轮廓。
1.坑采。隋唐时代的坑采技术与隋唐以前基本相同,没有大的变化。开采区内有竖井、斜井和平巷,井巷有支护。某些矿场由于岩性坚牢,采用房柱法作支护,即有意保留少部分矿石不采,像房屋柱子那样,作矿井支护。井巷的通风、照明、运输、排水等都有一定的设备。
2.井采。隋唐时代所开盐井都是大口井,口径大而深度较浅。如沪州富义(今富顺县)的富世盐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仁寿县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都盐井最多,此井最大。以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杜光庭说:“今陵州盐井,直下五百七十尺,透两重大石,方及咸水”,“每年一度淘洗其中……井既深,不可数入,或绠索断损,皮囊堕落”。云南安宁城中的盐井,“深八十尺”。可见唐代盐井的深度不一致,从八十到八百尺都有。
3.露天开采。唐朝对沙金的开采,一般都是露天开采。如云南金山、长傍诸山、腾冲北金宝山等地,采金者在“春冬间先于山上掘坑,深丈余,阔数十步。夏月水潦降时,添其泥土入坑,即于添土之所砂石中披拣。有得片块,大者重一斤或至二厅,小者三两五两,价贵于麸金数倍”。而丽水麸金,则“盛沙淘汰取之”。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了岭南淘金的工具:“五岭年富州、宾州、澄州江溪间皆产金。侧近居人,以木箕淘金为业,自旦及暮,有不获一星者。”对淘金人的辛苦,郑玘在《伤淘者》诗中作了充满同情的抒写:“披沙辛苦见伤怀,往往分毫望亦乖。力尽半年深水里,难全为一凤皇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