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
明朝建立之初,在中亚地区兴起了帖木儿帝国。十三世纪时,随着蒙古人征服区域的扩大,曾形成窝阔台、察合台、伊利和钦察四个汗国。后来,封地较小的窝阔台并入察合台。十四世纪初,察合台分裂为东、西二部,相互间不断发生战争。1370年,帖木儿夺得西察合台的统治权,占有西部广大地区,成为中亚盛国,被称为帖木儿王国。明太祖在位期间,两国即有使臣来往。明成祖先后亲征鞑靼、瓦剌,但对帖木儿王国遣使修好,使臣和商旅往来不绝。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在位初期,对东方的明朝纳贡修好。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帖木儿首次遣使到明朝,贡马十五匹,骆驼两头。朱元璋赐宴款待其使臣,并赐其白银十八锭。自此以后,帖木儿每年都遣使贡马、驼和其他方物。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遣使贡马二百,并携带表文,盛称朱元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今又特蒙施恩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①。此后,帖木儿的使臣每年都来,有时一年两次,贡马上千匹。帖木儿王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马匹,其次是骆驼、玉石及刀剑等物。中国与之交换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除了官方的朝贡贸易外,民间的贸易和交往也频繁起来。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朝派遣给事中傅安、郭骥等率将士一千五百余人,赴帖木儿都城撒马儿罕,竟被帖木儿扣留。当时帖木儿在西方战胜奥斯曼帝国,俘虏奥斯曼的国王,名震中亚,便准备对明朝用兵。永乐初,成祖曾遣使往谕,并责备帖木儿不来中国朝贡之过。帖木儿扬言要征服明朝。永乐二年(1404),帖木儿领兵八十万东来攻明。明朝廷闻讯后,敕谕甘肃总兵官宋晟准备迎战。但次年春初,帖木儿在中途病死,大军返回。
帖木儿死后,贵族间又掀起争夺王位的内战,其孙哈里承袭王位。哈里不想和明朝交恶,就在永乐五年(1407)派使臣送傅安等人回国,恢复和明朝的友好关系。明成祖对其使臣盛情款待,赏赉甚厚,并派使臣往祭故王帖木儿,又赐新王哈里以银币,以后其贡使往来不断。如永乐六年,明成祖派遣傅安再为使臣,赴哈烈地区,与帖木儿第四子沙哈鲁通好。沙哈鲁也遣使随傅安来明朝贡。永乐十二年,成祖命吏部员外郎陈诚同宦官李达出使帖木儿帝国,次年哈里又遣使随陈诚等入贡。
明代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除洪武末年至永乐初曾一度紧张以外,一直到万历年间,都是和睦相处的。据《明实录》等书记载:自洪武年间至万历九年(1581),帖木儿朝贡使团至明首都多达五十余次,明政府从洪武至天顺年间也至少有十一次正式遣使撒马儿罕。另外,双方贸易往来自洪武至万历,也始终没有间断。但从明初起,帖木儿的使者每次入京,都要采购大批丝织品而归,然而从帖木儿输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马、狮子、鹦鹉等禽兽和玉石,除了马以外,其他的东西对中国并无多少经济效益。对此,明朝官员也从经济利益出发多次展开讨论,但明政府为巩固和帖木儿的关系却并不计较经济得失。明朝廷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从周边形势来考虑。蒙古族在明代是北部边防的主要威胁,而帖木儿无论在地缘还是血缘上均与蒙古族接近,因此明政府在积极防范蒙古各部的同时,需要和帖木儿保持较好的关系①。所以,明在与帖木儿的交往中所求的并不在经济的得失,而在于政治上的得益。
陈诚出使西域
陈诚(1365—1457),字子鲁,号竹山,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陈诚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赴撒里畏兀儿建置安定等卫。永乐年间先后四次奉命出使中亚一带。永乐十一年(1413)九月,宦官李达、陈诚率使团离京,次年正月从肃州卫出发,出嘉峪关西行。直至永乐十三年十月回到北京。这次西使,他们访问了撒马儿罕、哈烈、达失干等地。每到一地,他们首先交上玺书,接着献给当地国王文绮、纱罗、布帛等物。陈诚一行回国时,撒马尔罕遣使来中国朝贡。次年,使臣回国,成祖派陈诚、鲁安随行。中亚各国盛情接待了他们一行,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盛情款待,并遣使护送陈诚回国。永乐十六年四月陈诚回到北京,五月,成祖下令:“升行在吏部郎中陈诚为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嘉其奉使哈烈之劳也。”①永乐十六年十月至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陈诚又奉命出使中亚。永乐二十二年四月至十一月,再次奉命出使,中途召回。永乐年间四次出使,其主要使命均与帖木儿帝国有关。明成祖一再遣使西域,与帖木儿王国修好,从而稳定了西部边陲。
陈诚第一次出使时,将行程和沿途见闻写成《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前者为西使的日程记录,后者则是对所历各处山川形势、风俗人情的考察。尤其是《西域番国志》分地记载,共录西域诸国十八处城镇,内容极为丰富,其后明人凡涉西域之书,几乎都曾取资于此书。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
①《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撒马儿罕》。
①朱亚非:《略论明朝与撒马尔罕的关系》,《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①《明太宗实录》卷二○○,永乐十六年五月庚申。
明朝建立之初,在中亚地区兴起了帖木儿帝国。十三世纪时,随着蒙古人征服区域的扩大,曾形成窝阔台、察合台、伊利和钦察四个汗国。后来,封地较小的窝阔台并入察合台。十四世纪初,察合台分裂为东、西二部,相互间不断发生战争。1370年,帖木儿夺得西察合台的统治权,占有西部广大地区,成为中亚盛国,被称为帖木儿王国。明太祖在位期间,两国即有使臣来往。明成祖先后亲征鞑靼、瓦剌,但对帖木儿王国遣使修好,使臣和商旅往来不绝。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在位初期,对东方的明朝纳贡修好。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帖木儿首次遣使到明朝,贡马十五匹,骆驼两头。朱元璋赐宴款待其使臣,并赐其白银十八锭。自此以后,帖木儿每年都遣使贡马、驼和其他方物。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遣使贡马二百,并携带表文,盛称朱元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今又特蒙施恩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①。此后,帖木儿的使臣每年都来,有时一年两次,贡马上千匹。帖木儿王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马匹,其次是骆驼、玉石及刀剑等物。中国与之交换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除了官方的朝贡贸易外,民间的贸易和交往也频繁起来。
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朝派遣给事中傅安、郭骥等率将士一千五百余人,赴帖木儿都城撒马儿罕,竟被帖木儿扣留。当时帖木儿在西方战胜奥斯曼帝国,俘虏奥斯曼的国王,名震中亚,便准备对明朝用兵。永乐初,成祖曾遣使往谕,并责备帖木儿不来中国朝贡之过。帖木儿扬言要征服明朝。永乐二年(1404),帖木儿领兵八十万东来攻明。明朝廷闻讯后,敕谕甘肃总兵官宋晟准备迎战。但次年春初,帖木儿在中途病死,大军返回。
帖木儿死后,贵族间又掀起争夺王位的内战,其孙哈里承袭王位。哈里不想和明朝交恶,就在永乐五年(1407)派使臣送傅安等人回国,恢复和明朝的友好关系。明成祖对其使臣盛情款待,赏赉甚厚,并派使臣往祭故王帖木儿,又赐新王哈里以银币,以后其贡使往来不断。如永乐六年,明成祖派遣傅安再为使臣,赴哈烈地区,与帖木儿第四子沙哈鲁通好。沙哈鲁也遣使随傅安来明朝贡。永乐十二年,成祖命吏部员外郎陈诚同宦官李达出使帖木儿帝国,次年哈里又遣使随陈诚等入贡。
明代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除洪武末年至永乐初曾一度紧张以外,一直到万历年间,都是和睦相处的。据《明实录》等书记载:自洪武年间至万历九年(1581),帖木儿朝贡使团至明首都多达五十余次,明政府从洪武至天顺年间也至少有十一次正式遣使撒马儿罕。另外,双方贸易往来自洪武至万历,也始终没有间断。但从明初起,帖木儿的使者每次入京,都要采购大批丝织品而归,然而从帖木儿输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马、狮子、鹦鹉等禽兽和玉石,除了马以外,其他的东西对中国并无多少经济效益。对此,明朝官员也从经济利益出发多次展开讨论,但明政府为巩固和帖木儿的关系却并不计较经济得失。明朝廷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从周边形势来考虑。蒙古族在明代是北部边防的主要威胁,而帖木儿无论在地缘还是血缘上均与蒙古族接近,因此明政府在积极防范蒙古各部的同时,需要和帖木儿保持较好的关系①。所以,明在与帖木儿的交往中所求的并不在经济的得失,而在于政治上的得益。
陈诚出使西域
陈诚(1365—1457),字子鲁,号竹山,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陈诚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赴撒里畏兀儿建置安定等卫。永乐年间先后四次奉命出使中亚一带。永乐十一年(1413)九月,宦官李达、陈诚率使团离京,次年正月从肃州卫出发,出嘉峪关西行。直至永乐十三年十月回到北京。这次西使,他们访问了撒马儿罕、哈烈、达失干等地。每到一地,他们首先交上玺书,接着献给当地国王文绮、纱罗、布帛等物。陈诚一行回国时,撒马尔罕遣使来中国朝贡。次年,使臣回国,成祖派陈诚、鲁安随行。中亚各国盛情接待了他们一行,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盛情款待,并遣使护送陈诚回国。永乐十六年四月陈诚回到北京,五月,成祖下令:“升行在吏部郎中陈诚为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嘉其奉使哈烈之劳也。”①永乐十六年十月至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陈诚又奉命出使中亚。永乐二十二年四月至十一月,再次奉命出使,中途召回。永乐年间四次出使,其主要使命均与帖木儿帝国有关。明成祖一再遣使西域,与帖木儿王国修好,从而稳定了西部边陲。
陈诚第一次出使时,将行程和沿途见闻写成《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前者为西使的日程记录,后者则是对所历各处山川形势、风俗人情的考察。尤其是《西域番国志》分地记载,共录西域诸国十八处城镇,内容极为丰富,其后明人凡涉西域之书,几乎都曾取资于此书。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
①《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四·撒马儿罕》。
①朱亚非:《略论明朝与撒马尔罕的关系》,《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①《明太宗实录》卷二○○,永乐十六年五月庚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