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下册)

第五节 针灸、外治与气功的发展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五节 针灸、外治与气功的发展

  清代医学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在整个封建礼教制约下,重视汤药内服,而对针刺艾灸和外治比较轻视。特别清太医院废止针灸一科,使针灸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虽然有大批针灸著作出现,但其内容多属歌诀普及为主,少有新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改进。1822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宜”为由,明令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停止。加之西方来华的殖民主义者为宗派利益所驱,宣传针灸为“致死之针”,“医疗上的折磨”等,也严重阻碍了针灸的发展。

  外治法在太医院乃至士大夫阶层是没有地位的,然而在民间却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者有赵学敏的《串雅外编》和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赵学敏,前已述及他在撰写《本草纲目拾遗》方面的卓越贡献。他在总结外治法经验的基础上,还编撰有《串雅内、外编》(1758年),其中分禁药、起死、保生、奇药、针法、灸法、熏法、贴法、蒸法、洗法、熨法、吸法、杂法、取虫等28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将过去视为“医中小道”的外治法整理成专著,赋予其新的生命。吴尚先(1806—1886),名樽,字师机,浙江杭州人,寓居扬州,设存济堂药店。他在战乱环境下,潜心于不用药、少用药的外治法研究和调查,渐以擅长按穴、膏药、薄贴、敷、熨、熏、浸、刮痧、火罐等十余种外治法而闻名。如1862年避地海陵,广施膏药,日治数百人,获效迅捷,人皆称“自来医家未有若是之简捷也”。他于1870年将其实践经验和所积累的资料撰成《外治医说》,后改名《理瀹骈文》。书中所载,后世医家誉之为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气功、养生和按摩导引:气功、养生在清代也是一门少有建树的学科。例如有影响的尤乘《勿药须知》、汪昂《勿药元铨》、潘伟如《内功图说》等,虽然有较多流传,但其内容基本上是抄录之作。《易筋经》(1829年刊),乃托名天竺达摩禅师传授,介绍导引法养生术,或单独刻版印行,或附其他有关内容合成一书刊行,是清代养生导引术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此外,郑观应《中外卫生要旨》(1890年)一书,是以兼收中国和国外传入的卫生保健内容为特点的专书,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按摩推拿方面,此期的进步以小儿病推拿按摩治疗经验的总结比较突出。如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676年),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1785年),夏云集《保赤推拿法》(1885年),以及影响更为广泛的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1888年)等,对于清代按摩特别是小儿推拿按摩的推广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推拿按摩术式和一般常见的消化不良症治疗经验,甚至为许多老年妇女所掌握,在解除无医少药的农村病人的疾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