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四节壮烈殉国浩气长存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四节 壮烈殉国浩气长存 《资政新篇》和《立法制諠谕》的提出,表明洪仁諠的抱负,他希望太平天国政权能通过改革变得更有活力。但是,当时的形势使他的抱负不能付之实现。不过,他作为太平天国的忠诚战士,仍然时刻在为太平天国的事业忘我奋斗。

  洪仁玕不是一名行伍军人,但凭他的渊博知识,对敌对我知己知彼,在许多方面显露出他的军事才能。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部署第二次破江南大营,洪仁玕认为:“此时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围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旆自救,必获捷报也。”③因此他同意李秀成“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破京围获得成功。破江南大营之后,洪仁玕主张东征苏、常、上海。他说:“为今之计,自天京而论,北距川、陕,西距长城,南距云、贵、两粤,俱有五六千里之遥,惟东距苏、杭、上海,不及千里之远。厚薄之势既殊,而乘胜下取,其功易成。”①正如英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所说的,“太平军自起义以来,就想占有一个海口,以便可以和外国通商,并得到武器和军用品的供应”。洪仁玕希望攻克上海之后,即购买火轮装备太平军,然后“沿长江上取,另发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枚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②。从这个军事部署看,虽然由于对侵略者可能助清守城甚至出面狙击太平军估计不足,但军事部署还是统筹大局的,是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上海没有攻下,当时安庆告急,洪仁玕立即又部署围武汉以救安庆的计划。他把安庆、武汉这两个上游阵地看得很重。他说:“夫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省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①这个见解也是有独到之处的,但围武汉救安庆的计划由于陈玉成到黄州后没有挥兵进攻武汉造成军事上失误,也由于李秀成配合不力而贻误战机,武汉没有攻克,安庆保卫战处于十分危急阶段。

  正当陈玉成和清军在安庆城外激战之时,洪仁玕奉命到皖南和林绍璋、吴如孝筹兵,并率部两万余人前来救援。但这支部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洪仁玕有筹划之力,却无指挥作战的实践经验,救援部队指挥权借重老将林绍璋,而林绍璋又是早年湘潭失军酿成大祸的将领,生性怯弱又摆老资格,根本不听陈玉成的指挥。陈玉成在安庆大营《致章王林绍璋书》中曾指责林绍璋说:“殿下之兵,一战未开,即行自退,如误大事是殿下一人所误也。”陈玉成批评林绍璋是“轻举妄动,自惑军心”②。在这种情况下,洪仁玕两次救安庆都未能奏效。安庆失守后,洪仁玕十分痛心,他说:“我军最重大之损失,乃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③洪秀全不分青红皂白,因安庆失守革了洪仁玕的职,由正军师降为副军师。大约在这前后,洪仁玕掌理的外交大权也被剥夺了。据说是因为和外国传教士关系过于密切,洪秀全不高兴,才不让他掌理外交的。

  洪仁玕在天京的实际掌权时间并不太长,安庆失守被革职后,他虽然回到天京,但由于军事形势日下,也很难左右朝政了。天京失守的前一年十一月,洪仁玕便奉旨出京催兵催粮。天京陷落时,洪仁玕在湖州,幼主洪福瑱逃到湖州,洪仁玕就担负起卫护幼主的任务。他认为湖州势孤“恐难建都立业”,主张到江西联络侍王李世贤所部,然后北渡河南与陈得才部汇合,以图振作。但是,当他到江西时,李世贤早走赣南,洪仁玕、幼天王势单力薄兵败被俘。他履行了他早在咸丰十年(1860)的誓言:“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坚贞不屈,决心效法文天祥,“至于得失生死,付之于天”。临刑之前,曾写绝命诗一首,其中写道:“英雄正气存,有如虹辉煌;思量今与昔,忿然挺胸膛”;“一言临别赠,流露壮思飞;我国祚虽斩,有日必复生”①,坚信革命事业最终要获得胜利。洪仁玕最后为清廷所杀,被杀前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③《资政新篇》,《洪仁玕选集》,第21页。

  ①《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第2册,第851—852页。

  ②同上书,第852页。

  ①《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第2册,第852页。

  ②《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第2册,第852页。

  ③见《浙江日报》副刊,1956年9月23日。

  ①《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第2册,第853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