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4 王小波、李顺起义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作者:张秀平,王晓明主编


  这次起义提出的“均平”思想,对以后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小波、李顺起义是爆发在北宋建国后不久的一次农民战争。

  北宋王朝是通过军事政变夺得政权的,因而统治者一开始就公开纵容大地主进行兼并,土地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唐末的黄巢农民大起义,从中原到江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但没有进入四川,这里的封建势力没有受到冲击,生产关系比其他地区落后。

  农民,特别是佃农所受的剥削压迫十分苛重。后蜀统治时期,四川境内绝大多数土地为豪强地主所占有,80%左右的人口属于贫苦农民。因此,四川已经成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北宋政府建立后,对四川农民的处境不但未作任何改善,反而加强了对他们的剥削,除常规赋税外,官府在成都又设置了“博买务”,迫令四川人民织作冰绔、绮绣等精美丝织品,由“博买务”统购专卖,许多农民的副业收入被官府剥夺了,造成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大量失业。以孟昶为首的后蜀统治集团,挥霍无度,甚至连溺器上都装饰以珍宝。

  四川还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农民大多数是茶农。官府垄断当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边茶”贸易,广大茶农在封建官府和地主豪绅的压榨下,生活陷入绝境,很多人只得逃亡。

  993年5月,西川青城(今四川灌县)人王小波发动了武装起义。王小波向群众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革命口号,向地主阶级发起了猛攻。“均贫富”的口号既是对唐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也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王小波领导起义农民攻克青城县,“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接着又攻克彭山县,将贪赃虐民的县令齐元振处死,剖开他的肚皮,塞满了他平日贪污来的钱币。这年冬,王小波率众攻打江源县。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被流矢射中额头,伤势过重牺牲。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队伍没有动摇,他们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统帅,继续实行“均贫富”的主张。李顺号令严明,所到之处,把乡里的富人大姓召集来,命令他们如实申报各自所有的财产和粮食,除按人口给他们留下够用的数量外,所余全部征调,发放给贫苦农民,得到人民拥护。李顺领导农民军连克蜀、邛二州,队伍已增加到数十万人。接着,他率领部队挥戈东下,从西南和西北两面向成都逼进,“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994年正月,起义军攻克汉州、彭州。经过浴血奋战,又于5月16日攻克成都。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发展革命形势,起义军建立大蜀农民革命政权,李顺自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并铸造“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货币。起义军战士还在脸上刺“应运雄军”四字,以纪念胜利。

  大蜀农民革命政权坚决执行“均贫富”的政策,用革命暴力没收地主财物,还依靠“在城贫民”,“指引豪家收藏地窖”,大挖地主藏匿的浮财,分给贫民。这时,北到锦州,南至巫峡,大部分地区都为农民革命政权所控制。

  大蜀政权建立后,李顺立即指挥起义军四出攻打州县,反动营垒相继土崩瓦解,宋朝的“败卒亡官”四散逃命,地主豪绅“人心恐悚,投死无地”。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数逾百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迅速波及其他地区,农民革命的怒火,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今日取某州,明日陷某县,向风则靡,何啻席卷之易”。

  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北宋政权极为惊慌,急忙派遣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史,统帅中央禁军前去镇压。李顺为阻止宋军入川,也派农民军数万人北取剑门,控制栈道,以拒宋军于险关之外。但农民军在战斗中伤亡太重,退回成都。

  李顺又亲率起义军20万围攻梓州,因遭宋军夹击,战斗不利,也相继撤回。宋军进围成都时,正值农民军大都四出攻取其他州县,只有10万人守卫成都。经过拚死抵抗,大多数人英勇牺牲了。不久城破,李顺在群众掩护下出城不知下落,宋军抓了一个貌似李顺的人杀头报功。

  李顺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在眉州战斗的将领张余,仍继续转战于四川各地,连续攻破嘉、沪、戎、渝、涪、忠、万、开等八州,沿江而下,很快又发展到拥有“众十万余”

  的队伍。直到996年5月,各地起义军才陆续被宋军镇压下去。

  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这次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是唐末农民大起义提出的“均平”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它反映出广大农民要求土地和贫富均等的强烈愿望,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