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辽代契丹人的社会生活 一 婚姻、姓氏、家族、部落 早期契丹人经历过族外婚制,即一个部落分成互相通婚的两个氏族或两个半边(胞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族的加入,部落的重建等等,严格的族外婚制遭到了破坏。但氏族部落时期婚姻习俗的残余却保留了很久很久。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契丹人始终奉行着同姓不婚的原则,即所谓“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姑舅表亲的婚姻比较普遍,并且不受行辈的限制,辽初还有“姊亡妹续之法”。就现存的文献和发现的志石文字考察,契丹人早婚较为普遍,女子十三四岁结婚者不在少数,有的夫妇年龄相差悬殊。
婚姻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在辽统治集团中反映为皇族与后族结成了比较牢固的婚姻集团。耶律阿保机在变家为国的政治活动中,得到妻族述律氏的有力支持,同时述律家族也就成为辽朝统治集团中最有实力的家族之一。述律、拔里、乙室己三族都是与皇族耶律氏互通婚姻的家族,太宗天显元年(926年),合述律、拔里二帐为国舅司。世宗时,将其母所从出之族尊为国舅,此当即国舅别部。圣宗开泰三年(1014年),又并拔里、乙室己二司为一帐,设大国舅司管理两族事物。二国舅族世与皇族通婚姻,成为辽朝仅次于宗室的贵族。为了将权力集中在势家大族手中,圣宗时明令禁止横帐三父房与卑小族帐结婚。
后族这种女为后、男尚主的特殊地位和它所反映的婚姻形态,既有早期婚姻习俗的影响,又是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它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契丹人的婚姻状态。但普通部民却仍然遵循着同姓不婚的原则,这一点可从契丹人的姓氏得到证明。早期,“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①。世里,汉译又作“耶律”,为阿保机家族姓氏。其余诸族帐也各以所居地名为别。契丹大字创制之初,曾用以记录诸部乡里之名,著为一篇,这当是契丹诸部贵族的姓氏谱。阿保机建国后,从巩固统治的目的出发,又人为地制定了契丹人的姓氏。大贺、遥辇、世里三族世为契丹人的部落贵族,为了笼络和迁就他们,壮大自己的实力,巩固辽国的统治,阿保机将大贺、遥辇和皇族世里定为同姓,这就是“三耶律”。于是这三大家族的后人便全都以耶律为姓。而与他们通婚的家族,后来便统统成了萧氏。“萧”作为姓氏始于辽太宗灭晋之后,是由汉人依汉制制定的。①后族萧氏则脱离部落归属于二国舅帐。由此可知,不论是后族萧氏还是部落中的萧氏,原本并非都是同族或同姓,作为汉姓的“萧”,同耶律一样,乃是统治集团意志的产物。
皇族耶律氏依其与阿保机亲缘关系的远近,分成四帐皇族和二院皇族。
四帐皇族是耶律阿保机祖父的后裔。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有子四人,长子麻鲁无后;次子岩木的后人为“孟父房”;第三子释鲁的后人为“仲父房”;阿保机诸弟的后人为“季父房”,这就是“皇族三父房”。他们是阿保机的同胞和从兄弟的子孙。阿保机的子孙则独立于三父房之外,称为“大横帐”,是阿保机的直系后裔,他们与三父房合称四帐皇族,由大惕隐司负责管理。
与四帐皇族相比,二院皇族与阿保机的关系又疏远一些。阿保机的五世祖耨里斯有子四人,长子洽慎的后裔在“五院司”(五院部);次子为阿保机的四世祖,他也有四子,长子早卒无后,第三子匀德实的后裔为四帐皇族,第二、第四子的后裔与耨里斯第三、第四子的后裔同在“六院司”(六院部),他们就是所谓二院皇族。四帐皇族与阿保机同祖,二院皇族与阿保机同宗。他们都是阿保机五世祖的后代,并分别属于各自的家族。
早在遥辇阻午可汗整顿部落时,大贺、遥辇、耶律三大家族已被分别编入契丹八部之中,使得遥辇八部中都有耶律氏。同样,各部中也都有与他们通婚的家族,这些家族后来也就通通成了萧氏。二院皇族所在的五院、六院部同契丹诸部一样,为太祖组编的辽初契丹二十部的组成部分。他们所在的部落,也包括了与他们互通婚姻的萧氏家族,他们都是部落中的贵族,他们的属民则从其主人,也分别以二者为姓。所以,同为耶律或萧,身分地位却并不相同,耶律氏中就有贵族和平民的不同,所谓“庶耶律”就是普通牧民或贵族的属民。贵族犯罪,也可能被降为庶耶律。部落中的平民,依其婚姻情况,也分别取得了各自的姓氏。各部中的耶律与萧都可以互通婚姻。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都林牙耶律庶箴曾上表主张增加契丹人的姓氏,用诸部乡里之名各立姓氏,以扩大契丹人的婚姻范围,使“男女婚媾有合典礼”,未被采纳,故终辽之世,契丹人只有耶律与萧二姓。
契丹人分别以耶律与萧为姓,但并非都有亲缘关系,他们对与自己亲缘关系的远近区分得非常清楚。所以,契丹人的耶律与萧并非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他们的族姓也不再是氏族。
契丹人的部落,是辽朝境内游牧民族的地方行政机构,它与血缘的原始部落也已大不相同,因而,普通契丹人的婚姻或可在本部落内缔结。四帐皇族已脱离了部落,与他们通婚的国舅族帐也从部落中分离出来,组成了二国舅帐。它们与遥辇九帐族合称“辽内四部族”,是与辽朝最高统治集团关系最为密切的特殊的组织,分别称为“房”、“族”、“帐”和“部”。在辽朝的地位也在诸部之上。
辽朝契丹人部落组成情况各不相同,实力相差悬殊。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统治者主观意志的产物。《辽史·营卫志》载:“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类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室韦之类是也;有部而不族者,特里特勉、稍瓦、曷术之类是也;有族而不部者,遥辇九帐、皇族三父房是也。”不论是部落还是氏族,都已不同于原始意义上部落和氏族。他们中的血缘关系早已被打破,部落成了地缘组织,氏族则为宗族所取代。这里所说的族,既有部族,也有宗族,同时也是辽朝的行政机构和行政组织单位。
阿保机是在破坏了传统的“世选”制取代遥辇为部落联盟首领并进而建立政权的,他对遥辇不能不给予特殊优待和更多的防范,故将遥辇九可汗后裔族帐置于耶律家族之上。后更将他们从部落中分离出来,单独组成了“遥辇九帐”。除辽内四部族之外,五院、六院、奚六部和乙室部实力较强,阿保机为使这些实力较强的家族互相制约,在编部上也是煞费苦心的,他“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而其他各较弱小的部落则分别被安置于辽国的四周,为辽朝防边,所谓“分镇边圉,谓之部族”①,就是指这些镇守边境的弱小部落。
二、生活习俗 (一)饮食起居 游牧的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②,生产生活方式与农耕民族大不相同。他们居住的是便于迁徙的穹庐式毡帐,类似现在牧区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辽墓的石棺上所绘的契丹住地小景提供了这种毡帐的形制:半圆形顶,用皮绳拴缚,四周以木架支撑,以毛毡覆盖,开半圆形券顶状小门,门多东向。这种帐幕便于迁徙,适合于逐水草游牧的契丹等游牧民族。契丹人的迁徙地,夏日选择高阜处,秋、冬、春季则选择背山向阳临水处,即所谓“契丹骈车依水泉”,“背依苍崖面曲浔”。辽朝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四时迁徙与普通牧民相似。苏辙对此有具体的描绘。①对于转徙随时的契丹人,车马是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由于用处不同,契丹人的车种类不一。“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亦有小车,富贵者加之华饰”②。辽人的绘画和辽墓壁画中,契丹车多有出现,其形制与时人的记载完全一致。库伦辽墓壁画中的车,皆有螭头,车楼、帷子饰青色帐幔,盖部或四角垂旒苏,与沈括的记载“后广前杀而无般,材俭易败,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长毂广轮,轮之牙其厚不能四寸而轸之材不能五寸,其乘车驾之以驼,上施旒,惟富者加毡幰之饰”③完全相符,当属《辽史·仪卫志》中所记的青幰车之类。
契丹人的食物以乳肉为主,除家畜牛、羊外,野猪、狍、鹿、兔、鹅、雁、鱼等猎获物也是食物来源。肉类可煮成濡肉,也可制成腊肉。牛、羊乳和乳制品是他们的食物和饮料,即所谓“湩酪胡中百品珍”。契丹人也食用少量粮食,如用米作粥或制成炒米,即所谓“■粥”、“糜粥炒糒”。果品有桃、杏、李、葡萄等,常用蜜渍成果脯,夏日有西瓜,冬天有风味果品“冻梨”。中京的酿酒业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辽朝境内汉人、渤海人的饮食,除保留其本身固有的习惯外,也受到契丹习俗的某些影响。奚人的食物中,粮食的比例多于契丹。同时,汉人、渤海人的食品也传入了契丹。辽朝皇帝过端午节时就有渤海厨师制作的艾糕。
契丹贵族的服装依其所任官职而有所不同,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之别。辽人的衣着,从绘画作品和辽墓壁画中看,有长袍、短服、裤、靴、帽。袍服为圆领、交领或直领,左袄,窄袖,有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颜色,视外衣颜色着不同颜色的内衣。腰带,有丝、革等不同质地,有的带上还悬佩小刀、荷包、针筒、锥、火石和各种金、玉、水晶、碧石等饰物。下层部民或侍者为行动方便有时将衣襟撩起,掖入带中。长裤多为白色,有的还穿套裤。靴多为长筒,颜色以黑、黄为多。上层人物头着冠、巾,皇帝有金冠、硬帽、实里衮冠;臣僚和贵族有毡冠、皮帽和巾帻;贵族妇女着瓜皮帽,侍女着黑色小帽。富民欲戴头巾者则需纳马、驼,为舍利,取得贵族资格。①冬日,以皮毛为衣,“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②。
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其发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或结辫下垂;有的留双鬓上两绺,或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即沈括所说的“其人剪发,妥其两髦”③。从辽墓壁画考察,以后二者为多。乌兰察布盟豪欠营出土女尸又提供了文献所不曾记载的契丹女性髡发样式。
契丹妇女分娩前需拜日,居住专门搭制的毡帐。分娩时卧于甘草苗上,用手帕蒙住接生者的双眼。若生男,产妇饮调酥杏油,其夫用蓬子胭脂涂面;生女,产妇饮加盐的黑豆汤,其夫以炭墨涂面。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婴儿的发育成长。皇后生产,还需另搭48座帐幕,每帐各置一羊。至其时,用力扭羊角令其惨叫,以代皇后忍受痛苦。日后,此羊不得宰杀,直至老死。若皇后生男,皇帝穿红衣,奏蕃乐;生女,皇帝穿黑衣,奏汉乐。
(二)节日 契丹人的节日多与宗教信仰和游牧生活相关。
“乃捏咿儿”“乃捏咿儿”即契丹语正月初一。至时,以糯米和白羊髓作成饭团,每帐49枚。傍晚,于帐内自窗中掷出。得偶数则吉,奏乐,宴饮;得单数则不吉,令萨满鸣铃、执箭,绕帐唱念咒语禳灾,帐内则于火上爆盐,烧“地拍鼠”(鼬鼠),称惊鬼,该帐中的人居七日方可出。
立春以青缯为帜,刻龙或蟾蜍,并书“宜春”二字。朝中举行立春仪式,包括拜先帝御容,向御容进酒,赐群臣幡胜,击土牛、撒谷豆等。这当是受汉人习俗的影响,奖勤劝农,预祝丰收。
人日自正月初一至初七,每日各有所属: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人。至人日,晴则吉;阴则有灾,需于庭煎饼食,称“薰天”。此项风俗晋代已有,可能承自汉人或鲜卑。
鹘里尀即“放偷”、“纵偷”。“鹘里”契丹语为“偷”,“尀”为“时”。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许人作贼三日。至夜,家家都需加意防范,遇人来盗,只能设法支遣。若稍一疏忽,大则妻女、宝货、衣服、鞍马、车乘,小则杯盘、箕帚、锹镐之类,都可能为人窃去,且不加处分。有的甚至以拜访为名,率奴婢侍女堂而皇之地进入邻家,趁主人出门迎送之机,指使随人行窃。如有失窃,数日后访知物之所在,或窃者自言,失者需备酒食钱物赎回。这当是氏族公有制的遗风。
■里尀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与六月十八日同称“■里尀”。“■里”为“请”。即请客的日子。中和节国舅萧氏请耶律;六月十八日耶律回请萧。这项活动显然与婚姻有关,当是古鲜卑人“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①的遗风。或是两姓男女通过这一活动寻找意中人,或是两姓家长趁此机会为子女择偶。
陶里桦三月三日为“陶里桦”。“陶里”为“兔”,“桦”为“射”。此日,契丹人刻木为兔,分队骑马竞射。先中者胜,负者下马列跪进酒,胜者饮于马上。这是与骑射相关的竞技,也是一种有趣的娱乐活动。
讨赛咿儿五月五日称“讨赛咿儿”。“讨”为“五”,“赛咿儿”为“月”。午时,采艾叶和绵制衣,皇帝7件,臣僚3件。君臣宴饮,食艾糕。妇女用彩丝为索缠臂,称“合欢结”,又以彩丝缠绕成人形簪于头上,称“长命缕”。
赛咿儿奢中元节称“赛咿儿奢”。“奢”为好。七月十三日,于行宫西二十里卓帐,住宿。十四日奏契丹乐曲,饮宴至暮,称“迎节”;十五日奏汉乐,大宴于行宫。十六日再住卓帐处,然后鼓噪“送节”。
必里迟离重九称“必里迟离”,皇帝率群臣、部落射虎。获少者为负,罚备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共饮菊花酒,以兔肝、鹿舌为酱,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禳灾。
炒伍侕尀腊月辰日称“炒伍侕尀”。“炒伍侕”为“战”。届时,皇帝、臣僚着戎装,傍晚坐朝,饮酒作乐,皇帝赐群臣甲杖、羊、马。
(三)礼仪与禁忌 再生仪遥辇氏联盟的首领,辽朝的皇帝、执政的皇后和皇储可行再生礼,于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举行。先期于御帐禁门北设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至期,将童子和接生老妇置于室中,老叟持箭囊立于门外。先从神舆中取出先帝神主,祭奠。皇帝入再生室,除去朝服,与童子徒跣俱出,模仿初生时的情景。然后,拜先帝御容,宴饮群臣。这一礼仪创于遥辇阻午可汗时期,目的是使人重温初生时的情景,追念“母氏劬劳”,“起其孝心”。①仪式颇具生活气息。
瑟瑟仪此为天旱祈雨的仪式。先期搭设百柱天棚,至期皇帝致奠先帝御容,射柳。次日,植柳于天棚东南,萨满用酒醴、黍、稗供奉所植柳枝,诵祝辞,再射柳。如三日内降雨,赏礼官;不降,则用水互相泼洒再事祈求。
岁除仪除夕,敕使和夷离毕率执事郎君至殿前,将盐、羊膏置炉火中烧燎,萨满以次赞祝火神,皇帝拜火。
祭山仪黑山和木叶山是契丹人的两大神山,每年皆按时节祭祀。契丹人将黑山视为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人无贵贱,死后皆归黑山神管辖,故敬畏有加,非祭祀不敢入山。每年冬至,杀白马、黑牛、白羊、白雁,取血和酒,焚烧纸制人马,奠祭黑山。木叶山为其始祖居地,山上有奇首可汗、可敦庙,二祖及所生八子神像。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杀白马、青牛和赤白羊为祭,示不忘本。
春秋时祭前,五京各进纸制衣甲、刀枪、器械万副,以契丹字书写祭文、祝辞,与纸物一起焚化,称“戴辣”。“戴”为“烧”,“辣”为“甲”。
皇帝亲祭时,先设天神、地祇位于木叶山,东向;植君树和群树,象征朝班、神门,将祭物悬置君树上。先致奠天神、地祇,阁门使读祝辞,群臣依次致奠君树和群树。奏乐,皇帝率三父房绕神门树三周,余族五周。然后,礼拜上香,萨满致辞。再将酒食东向抛出。
祭山仪为遥辇胡剌可汗时制定,后世多有变更。太宗时,自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建庙千木叶山,尊为家神,故拜山仪过树后,增诣菩萨堂一节,然后拜神。兴宗时先至菩萨堂和拜木叶山辽河神,然后行拜山仪。仪式日臻完善,礼仪渐趋繁缛,当是吸收了汉礼的仪式。
信仰萨满教的契丹人,对天、地、日、山、河等皆怀敬畏,除以时祭奠外,有出征等重大活动也举行祭天地、日神等仪式。契丹人崇日尚东,祭祀皆东向,也称“祭东”。
禁忌由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形成了契丹人的诸多禁忌。对天日的崇拜演生出对日蚀的忌讳,凡遇日蚀,则望日而唾或拜日相救,并背日而坐。遇月蚀则置酒相庆。他们又忌旋风和霹雳。遇旋风,口称“坤不刻”(鬼风),同时用鞭子向空中抽打49下;闻霹雳声则互相勾中指、口作唤雀声以厌禳。
狗是契丹人看门护帐、游牧、狩猎的重要帮手,备受重视,也被视为驱邪禳灾的神物。每年八月八日,杀白狗埋于寝帐前七步处,露其喙。至八月十五日,移帐于埋狗处,称“捏褐耐”。“捏褐”为“狗”,“耐”为“头”,以狗头驱邪护宅。辽太宗灭晋入汴时,入晋宫前,先“磔犬于门,以杆悬羊皮于庭为厌胜”①。澶渊之盟后,辽圣宗首次接见宋使时,“有巫者一人乘马抱画鼓,于驿门立竿长丈余,以石环之,上挂羊头、胃及足。又杀犬一,以杖柱之。巫诵祝词,又以醯和牛粪洒从者”②。皆基于对狗的信赖。
(四)丧葬 唐时,契丹人行树葬、火葬。将尸体置于山树上,3年收骨焚化。辽建国后渐行土葬。墓有单室、多室之分;形制有圆、方、长方、六角、八角之别;构筑有砖室、石室、石棺、木椁等。早期多为单室墓,石棺;中期以多角形为主,石木、砖木混合结构,室内多筑有尸床、尸台,并有多室墓和装饰性结构出现。晚期多室墓普遍,结构更复杂。有的有砖雕和石雕人物及花卉、图案或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壁画。随葬品视年代与墓主人地位的不同,多寡精粗不一,有玉、金、银、铜、铁、瓷、陶、木、骨等诸种器物和车马具、丝绸等。辽三彩器、鸡冠壶、凤首瓶、牛腿坛和仿定白瓷碗、盘、碟及马具等出土较多,体现了草原生活特色。圣宗前尚有人殉遗风。贵族墓葬多有墓志。
受佛教影响,辽朝的汉人和契丹人死后,有的用柏木雕成人形(真容木雕像),中空,尸体焚化后,将骨灰储入真容胸腔中。
契丹人处理尸体方式独特。对不能及时下葬者,将尸体倒悬,使滓秽自口鼻流出,用尖苇或笔管刺其皮肤,令血液流尽,用白矾涂其尸使干;或待血液流尽后,剖腹取出胃肠,腹中实以盐、矾等,再用丝线缝合。下葬时,有的用金、银或铜为面具覆面,同时用银或铜丝制成网络,罩裹全身或手足。
追念死者有烧饭之俗。早期,焚骨并诵咒语:“夏时向阴食,冬时向阳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①祈求祖先保佑射猎丰收。
烧饭多于既死、七夕、周年、忌日、节辰、朔望诸日举行。筑土为台,或掘地为坎,上置大盘,盛以酒食并焚化,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凡死者生前所用衣物、弓矢、车马、珍玩等物皆可奉祭。
(五)娱乐 辽朝的游戏与娱乐活动,既有游牧民族文化娱乐特色,也受汉人、渤海人娱乐活动的影响。击鞠、射柳、打髀石、角觝、围棋、双陆都是契丹人喜爱的活动。
击鞠又称骑鞠、击球,即打马球。球大如拳,以质轻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枵空,外涂颜色并加雕饰。球杖长数尺,顶端如偃月。球场设于开阔地,一或两端置门施网。参与者分两队,各以杖击球,以击球入网多者为胜。契丹贵族多酷爱这项活动。
射柳也是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多在祈雨的瑟瑟仪之后进行。先在场上插柳枝两行,削皮使之露出白色。当射者以尊卑为序各用手帕系于柳枝上以为标志,使距地数寸。然后乘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射断而接枝在手者为优胜,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断其青处或不断及不中者为负。
髀石即“髌骨”,俗称“背式骨”、“拐”、“嘎什哈”。四面凹凸不平,形状各异。最晚北魏时的鲜卑人已经用它为玩具了。契丹人也有击髀石的游戏,甚至皇帝都以冰上击髀石为乐。
契丹人也酷爱角觝。角觝既是一项受契丹人喜爱的竞技活动,也是一种宴会、集会上的表演节目。不但契丹人参加,也有汉人参加。二人两两相角,以倒地为负。宋使张舜民曾亲见契丹人角力,“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覆面而走,深以为耻也”①。1931年在辽阳发现了一只八角形陶罐,罐腹绘有八幅小儿角觝图,为研究辽代角觝提供了形象资料。②汉人的游戏娱乐活动也传入了契丹人地区。可知者有双陆、围棋和彩选格。文献记载,辽兴宗和耶律大石都曾与人作双陆博戏,道宗晚年曾以彩选格掷骰子任官。考古发掘则发现了围棋棋盘、围棋子、双陆棋盘和锥形棋子。可知契丹人也颇爱此类博戏。
①《契丹国志·族姓原始》。
①《辽史·外戚表》载:“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己、述律三姓皆为萧姓。”《新五代史·四裔附录》称:“翰,契丹之大族,其号阿钵,……阿钵本无姓氏,契丹呼翰为国舅,及将以为节度使,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始姓萧。”由此可知,萧氏得姓自萧翰始,而萧翰本名小汉,因太宗灭晋回军时留为驻守汴京的宣武军节度使,为适应中原习俗,才由汉人以其名字的谐音制定姓名为萧翰的,此后后族便以萧为姓。
①《辽史·北面诸帐官》。
②《辽史·营卫志上》。
①参见《苏魏公集》。又《栾城集》载:“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宫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②《辽史·仪卫志一》。
③《沈括使辽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疏证,油印本。
① “舍利”汉译“郎君”。契丹平民不得戴巾帻,欲戴者,需纳马、驼,以取得“舍利”身分。
②《契丹风俗》。
③ [宋]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
①《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①《辽史·礼志六》。
①《资治通鉴·后汉纪一》。
②《宋会要辑稿·蕃夷》。
①《新五代史·四裔附录》。
①《辽史拾遗》引张舜民《画墁录》。
②参见(日)鸟居龙藏《契丹之角觝》,《燕京学报》第29期单行本。
婚姻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在辽统治集团中反映为皇族与后族结成了比较牢固的婚姻集团。耶律阿保机在变家为国的政治活动中,得到妻族述律氏的有力支持,同时述律家族也就成为辽朝统治集团中最有实力的家族之一。述律、拔里、乙室己三族都是与皇族耶律氏互通婚姻的家族,太宗天显元年(926年),合述律、拔里二帐为国舅司。世宗时,将其母所从出之族尊为国舅,此当即国舅别部。圣宗开泰三年(1014年),又并拔里、乙室己二司为一帐,设大国舅司管理两族事物。二国舅族世与皇族通婚姻,成为辽朝仅次于宗室的贵族。为了将权力集中在势家大族手中,圣宗时明令禁止横帐三父房与卑小族帐结婚。
后族这种女为后、男尚主的特殊地位和它所反映的婚姻形态,既有早期婚姻习俗的影响,又是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它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契丹人的婚姻状态。但普通部民却仍然遵循着同姓不婚的原则,这一点可从契丹人的姓氏得到证明。早期,“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①。世里,汉译又作“耶律”,为阿保机家族姓氏。其余诸族帐也各以所居地名为别。契丹大字创制之初,曾用以记录诸部乡里之名,著为一篇,这当是契丹诸部贵族的姓氏谱。阿保机建国后,从巩固统治的目的出发,又人为地制定了契丹人的姓氏。大贺、遥辇、世里三族世为契丹人的部落贵族,为了笼络和迁就他们,壮大自己的实力,巩固辽国的统治,阿保机将大贺、遥辇和皇族世里定为同姓,这就是“三耶律”。于是这三大家族的后人便全都以耶律为姓。而与他们通婚的家族,后来便统统成了萧氏。“萧”作为姓氏始于辽太宗灭晋之后,是由汉人依汉制制定的。①后族萧氏则脱离部落归属于二国舅帐。由此可知,不论是后族萧氏还是部落中的萧氏,原本并非都是同族或同姓,作为汉姓的“萧”,同耶律一样,乃是统治集团意志的产物。
皇族耶律氏依其与阿保机亲缘关系的远近,分成四帐皇族和二院皇族。
四帐皇族是耶律阿保机祖父的后裔。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有子四人,长子麻鲁无后;次子岩木的后人为“孟父房”;第三子释鲁的后人为“仲父房”;阿保机诸弟的后人为“季父房”,这就是“皇族三父房”。他们是阿保机的同胞和从兄弟的子孙。阿保机的子孙则独立于三父房之外,称为“大横帐”,是阿保机的直系后裔,他们与三父房合称四帐皇族,由大惕隐司负责管理。
与四帐皇族相比,二院皇族与阿保机的关系又疏远一些。阿保机的五世祖耨里斯有子四人,长子洽慎的后裔在“五院司”(五院部);次子为阿保机的四世祖,他也有四子,长子早卒无后,第三子匀德实的后裔为四帐皇族,第二、第四子的后裔与耨里斯第三、第四子的后裔同在“六院司”(六院部),他们就是所谓二院皇族。四帐皇族与阿保机同祖,二院皇族与阿保机同宗。他们都是阿保机五世祖的后代,并分别属于各自的家族。
早在遥辇阻午可汗整顿部落时,大贺、遥辇、耶律三大家族已被分别编入契丹八部之中,使得遥辇八部中都有耶律氏。同样,各部中也都有与他们通婚的家族,这些家族后来也就通通成了萧氏。二院皇族所在的五院、六院部同契丹诸部一样,为太祖组编的辽初契丹二十部的组成部分。他们所在的部落,也包括了与他们互通婚姻的萧氏家族,他们都是部落中的贵族,他们的属民则从其主人,也分别以二者为姓。所以,同为耶律或萧,身分地位却并不相同,耶律氏中就有贵族和平民的不同,所谓“庶耶律”就是普通牧民或贵族的属民。贵族犯罪,也可能被降为庶耶律。部落中的平民,依其婚姻情况,也分别取得了各自的姓氏。各部中的耶律与萧都可以互通婚姻。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都林牙耶律庶箴曾上表主张增加契丹人的姓氏,用诸部乡里之名各立姓氏,以扩大契丹人的婚姻范围,使“男女婚媾有合典礼”,未被采纳,故终辽之世,契丹人只有耶律与萧二姓。
契丹人分别以耶律与萧为姓,但并非都有亲缘关系,他们对与自己亲缘关系的远近区分得非常清楚。所以,契丹人的耶律与萧并非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他们的族姓也不再是氏族。
契丹人的部落,是辽朝境内游牧民族的地方行政机构,它与血缘的原始部落也已大不相同,因而,普通契丹人的婚姻或可在本部落内缔结。四帐皇族已脱离了部落,与他们通婚的国舅族帐也从部落中分离出来,组成了二国舅帐。它们与遥辇九帐族合称“辽内四部族”,是与辽朝最高统治集团关系最为密切的特殊的组织,分别称为“房”、“族”、“帐”和“部”。在辽朝的地位也在诸部之上。
辽朝契丹人部落组成情况各不相同,实力相差悬殊。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统治者主观意志的产物。《辽史·营卫志》载:“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类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室韦之类是也;有部而不族者,特里特勉、稍瓦、曷术之类是也;有族而不部者,遥辇九帐、皇族三父房是也。”不论是部落还是氏族,都已不同于原始意义上部落和氏族。他们中的血缘关系早已被打破,部落成了地缘组织,氏族则为宗族所取代。这里所说的族,既有部族,也有宗族,同时也是辽朝的行政机构和行政组织单位。
阿保机是在破坏了传统的“世选”制取代遥辇为部落联盟首领并进而建立政权的,他对遥辇不能不给予特殊优待和更多的防范,故将遥辇九可汗后裔族帐置于耶律家族之上。后更将他们从部落中分离出来,单独组成了“遥辇九帐”。除辽内四部族之外,五院、六院、奚六部和乙室部实力较强,阿保机为使这些实力较强的家族互相制约,在编部上也是煞费苦心的,他“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而其他各较弱小的部落则分别被安置于辽国的四周,为辽朝防边,所谓“分镇边圉,谓之部族”①,就是指这些镇守边境的弱小部落。
二、生活习俗 (一)饮食起居 游牧的契丹人“随阳迁徙,岁无宁居”②,生产生活方式与农耕民族大不相同。他们居住的是便于迁徙的穹庐式毡帐,类似现在牧区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辽墓的石棺上所绘的契丹住地小景提供了这种毡帐的形制:半圆形顶,用皮绳拴缚,四周以木架支撑,以毛毡覆盖,开半圆形券顶状小门,门多东向。这种帐幕便于迁徙,适合于逐水草游牧的契丹等游牧民族。契丹人的迁徙地,夏日选择高阜处,秋、冬、春季则选择背山向阳临水处,即所谓“契丹骈车依水泉”,“背依苍崖面曲浔”。辽朝皇帝和王公、大臣的四时迁徙与普通牧民相似。苏辙对此有具体的描绘。①对于转徙随时的契丹人,车马是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由于用处不同,契丹人的车种类不一。“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亦有小车,富贵者加之华饰”②。辽人的绘画和辽墓壁画中,契丹车多有出现,其形制与时人的记载完全一致。库伦辽墓壁画中的车,皆有螭头,车楼、帷子饰青色帐幔,盖部或四角垂旒苏,与沈括的记载“后广前杀而无般,材俭易败,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长毂广轮,轮之牙其厚不能四寸而轸之材不能五寸,其乘车驾之以驼,上施旒,惟富者加毡幰之饰”③完全相符,当属《辽史·仪卫志》中所记的青幰车之类。
契丹人的食物以乳肉为主,除家畜牛、羊外,野猪、狍、鹿、兔、鹅、雁、鱼等猎获物也是食物来源。肉类可煮成濡肉,也可制成腊肉。牛、羊乳和乳制品是他们的食物和饮料,即所谓“湩酪胡中百品珍”。契丹人也食用少量粮食,如用米作粥或制成炒米,即所谓“■粥”、“糜粥炒糒”。果品有桃、杏、李、葡萄等,常用蜜渍成果脯,夏日有西瓜,冬天有风味果品“冻梨”。中京的酿酒业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辽朝境内汉人、渤海人的饮食,除保留其本身固有的习惯外,也受到契丹习俗的某些影响。奚人的食物中,粮食的比例多于契丹。同时,汉人、渤海人的食品也传入了契丹。辽朝皇帝过端午节时就有渤海厨师制作的艾糕。
契丹贵族的服装依其所任官职而有所不同,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之别。辽人的衣着,从绘画作品和辽墓壁画中看,有长袍、短服、裤、靴、帽。袍服为圆领、交领或直领,左袄,窄袖,有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颜色,视外衣颜色着不同颜色的内衣。腰带,有丝、革等不同质地,有的带上还悬佩小刀、荷包、针筒、锥、火石和各种金、玉、水晶、碧石等饰物。下层部民或侍者为行动方便有时将衣襟撩起,掖入带中。长裤多为白色,有的还穿套裤。靴多为长筒,颜色以黑、黄为多。上层人物头着冠、巾,皇帝有金冠、硬帽、实里衮冠;臣僚和贵族有毡冠、皮帽和巾帻;贵族妇女着瓜皮帽,侍女着黑色小帽。富民欲戴头巾者则需纳马、驼,为舍利,取得贵族资格。①冬日,以皮毛为衣,“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②。
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其发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或结辫下垂;有的留双鬓上两绺,或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即沈括所说的“其人剪发,妥其两髦”③。从辽墓壁画考察,以后二者为多。乌兰察布盟豪欠营出土女尸又提供了文献所不曾记载的契丹女性髡发样式。
契丹妇女分娩前需拜日,居住专门搭制的毡帐。分娩时卧于甘草苗上,用手帕蒙住接生者的双眼。若生男,产妇饮调酥杏油,其夫用蓬子胭脂涂面;生女,产妇饮加盐的黑豆汤,其夫以炭墨涂面。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婴儿的发育成长。皇后生产,还需另搭48座帐幕,每帐各置一羊。至其时,用力扭羊角令其惨叫,以代皇后忍受痛苦。日后,此羊不得宰杀,直至老死。若皇后生男,皇帝穿红衣,奏蕃乐;生女,皇帝穿黑衣,奏汉乐。
(二)节日 契丹人的节日多与宗教信仰和游牧生活相关。
“乃捏咿儿”“乃捏咿儿”即契丹语正月初一。至时,以糯米和白羊髓作成饭团,每帐49枚。傍晚,于帐内自窗中掷出。得偶数则吉,奏乐,宴饮;得单数则不吉,令萨满鸣铃、执箭,绕帐唱念咒语禳灾,帐内则于火上爆盐,烧“地拍鼠”(鼬鼠),称惊鬼,该帐中的人居七日方可出。
立春以青缯为帜,刻龙或蟾蜍,并书“宜春”二字。朝中举行立春仪式,包括拜先帝御容,向御容进酒,赐群臣幡胜,击土牛、撒谷豆等。这当是受汉人习俗的影响,奖勤劝农,预祝丰收。
人日自正月初一至初七,每日各有所属: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人。至人日,晴则吉;阴则有灾,需于庭煎饼食,称“薰天”。此项风俗晋代已有,可能承自汉人或鲜卑。
鹘里尀即“放偷”、“纵偷”。“鹘里”契丹语为“偷”,“尀”为“时”。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许人作贼三日。至夜,家家都需加意防范,遇人来盗,只能设法支遣。若稍一疏忽,大则妻女、宝货、衣服、鞍马、车乘,小则杯盘、箕帚、锹镐之类,都可能为人窃去,且不加处分。有的甚至以拜访为名,率奴婢侍女堂而皇之地进入邻家,趁主人出门迎送之机,指使随人行窃。如有失窃,数日后访知物之所在,或窃者自言,失者需备酒食钱物赎回。这当是氏族公有制的遗风。
■里尀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与六月十八日同称“■里尀”。“■里”为“请”。即请客的日子。中和节国舅萧氏请耶律;六月十八日耶律回请萧。这项活动显然与婚姻有关,当是古鲜卑人“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①的遗风。或是两姓男女通过这一活动寻找意中人,或是两姓家长趁此机会为子女择偶。
陶里桦三月三日为“陶里桦”。“陶里”为“兔”,“桦”为“射”。此日,契丹人刻木为兔,分队骑马竞射。先中者胜,负者下马列跪进酒,胜者饮于马上。这是与骑射相关的竞技,也是一种有趣的娱乐活动。
讨赛咿儿五月五日称“讨赛咿儿”。“讨”为“五”,“赛咿儿”为“月”。午时,采艾叶和绵制衣,皇帝7件,臣僚3件。君臣宴饮,食艾糕。妇女用彩丝为索缠臂,称“合欢结”,又以彩丝缠绕成人形簪于头上,称“长命缕”。
赛咿儿奢中元节称“赛咿儿奢”。“奢”为好。七月十三日,于行宫西二十里卓帐,住宿。十四日奏契丹乐曲,饮宴至暮,称“迎节”;十五日奏汉乐,大宴于行宫。十六日再住卓帐处,然后鼓噪“送节”。
必里迟离重九称“必里迟离”,皇帝率群臣、部落射虎。获少者为负,罚备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共饮菊花酒,以兔肝、鹿舌为酱,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禳灾。
炒伍侕尀腊月辰日称“炒伍侕尀”。“炒伍侕”为“战”。届时,皇帝、臣僚着戎装,傍晚坐朝,饮酒作乐,皇帝赐群臣甲杖、羊、马。
(三)礼仪与禁忌 再生仪遥辇氏联盟的首领,辽朝的皇帝、执政的皇后和皇储可行再生礼,于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择吉日举行。先期于御帐禁门北设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舆。至期,将童子和接生老妇置于室中,老叟持箭囊立于门外。先从神舆中取出先帝神主,祭奠。皇帝入再生室,除去朝服,与童子徒跣俱出,模仿初生时的情景。然后,拜先帝御容,宴饮群臣。这一礼仪创于遥辇阻午可汗时期,目的是使人重温初生时的情景,追念“母氏劬劳”,“起其孝心”。①仪式颇具生活气息。
瑟瑟仪此为天旱祈雨的仪式。先期搭设百柱天棚,至期皇帝致奠先帝御容,射柳。次日,植柳于天棚东南,萨满用酒醴、黍、稗供奉所植柳枝,诵祝辞,再射柳。如三日内降雨,赏礼官;不降,则用水互相泼洒再事祈求。
岁除仪除夕,敕使和夷离毕率执事郎君至殿前,将盐、羊膏置炉火中烧燎,萨满以次赞祝火神,皇帝拜火。
祭山仪黑山和木叶山是契丹人的两大神山,每年皆按时节祭祀。契丹人将黑山视为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人无贵贱,死后皆归黑山神管辖,故敬畏有加,非祭祀不敢入山。每年冬至,杀白马、黑牛、白羊、白雁,取血和酒,焚烧纸制人马,奠祭黑山。木叶山为其始祖居地,山上有奇首可汗、可敦庙,二祖及所生八子神像。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杀白马、青牛和赤白羊为祭,示不忘本。
春秋时祭前,五京各进纸制衣甲、刀枪、器械万副,以契丹字书写祭文、祝辞,与纸物一起焚化,称“戴辣”。“戴”为“烧”,“辣”为“甲”。
皇帝亲祭时,先设天神、地祇位于木叶山,东向;植君树和群树,象征朝班、神门,将祭物悬置君树上。先致奠天神、地祇,阁门使读祝辞,群臣依次致奠君树和群树。奏乐,皇帝率三父房绕神门树三周,余族五周。然后,礼拜上香,萨满致辞。再将酒食东向抛出。
祭山仪为遥辇胡剌可汗时制定,后世多有变更。太宗时,自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建庙千木叶山,尊为家神,故拜山仪过树后,增诣菩萨堂一节,然后拜神。兴宗时先至菩萨堂和拜木叶山辽河神,然后行拜山仪。仪式日臻完善,礼仪渐趋繁缛,当是吸收了汉礼的仪式。
信仰萨满教的契丹人,对天、地、日、山、河等皆怀敬畏,除以时祭奠外,有出征等重大活动也举行祭天地、日神等仪式。契丹人崇日尚东,祭祀皆东向,也称“祭东”。
禁忌由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形成了契丹人的诸多禁忌。对天日的崇拜演生出对日蚀的忌讳,凡遇日蚀,则望日而唾或拜日相救,并背日而坐。遇月蚀则置酒相庆。他们又忌旋风和霹雳。遇旋风,口称“坤不刻”(鬼风),同时用鞭子向空中抽打49下;闻霹雳声则互相勾中指、口作唤雀声以厌禳。
狗是契丹人看门护帐、游牧、狩猎的重要帮手,备受重视,也被视为驱邪禳灾的神物。每年八月八日,杀白狗埋于寝帐前七步处,露其喙。至八月十五日,移帐于埋狗处,称“捏褐耐”。“捏褐”为“狗”,“耐”为“头”,以狗头驱邪护宅。辽太宗灭晋入汴时,入晋宫前,先“磔犬于门,以杆悬羊皮于庭为厌胜”①。澶渊之盟后,辽圣宗首次接见宋使时,“有巫者一人乘马抱画鼓,于驿门立竿长丈余,以石环之,上挂羊头、胃及足。又杀犬一,以杖柱之。巫诵祝词,又以醯和牛粪洒从者”②。皆基于对狗的信赖。
(四)丧葬 唐时,契丹人行树葬、火葬。将尸体置于山树上,3年收骨焚化。辽建国后渐行土葬。墓有单室、多室之分;形制有圆、方、长方、六角、八角之别;构筑有砖室、石室、石棺、木椁等。早期多为单室墓,石棺;中期以多角形为主,石木、砖木混合结构,室内多筑有尸床、尸台,并有多室墓和装饰性结构出现。晚期多室墓普遍,结构更复杂。有的有砖雕和石雕人物及花卉、图案或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壁画。随葬品视年代与墓主人地位的不同,多寡精粗不一,有玉、金、银、铜、铁、瓷、陶、木、骨等诸种器物和车马具、丝绸等。辽三彩器、鸡冠壶、凤首瓶、牛腿坛和仿定白瓷碗、盘、碟及马具等出土较多,体现了草原生活特色。圣宗前尚有人殉遗风。贵族墓葬多有墓志。
受佛教影响,辽朝的汉人和契丹人死后,有的用柏木雕成人形(真容木雕像),中空,尸体焚化后,将骨灰储入真容胸腔中。
契丹人处理尸体方式独特。对不能及时下葬者,将尸体倒悬,使滓秽自口鼻流出,用尖苇或笔管刺其皮肤,令血液流尽,用白矾涂其尸使干;或待血液流尽后,剖腹取出胃肠,腹中实以盐、矾等,再用丝线缝合。下葬时,有的用金、银或铜为面具覆面,同时用银或铜丝制成网络,罩裹全身或手足。
追念死者有烧饭之俗。早期,焚骨并诵咒语:“夏时向阴食,冬时向阳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①祈求祖先保佑射猎丰收。
烧饭多于既死、七夕、周年、忌日、节辰、朔望诸日举行。筑土为台,或掘地为坎,上置大盘,盛以酒食并焚化,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享用。凡死者生前所用衣物、弓矢、车马、珍玩等物皆可奉祭。
(五)娱乐 辽朝的游戏与娱乐活动,既有游牧民族文化娱乐特色,也受汉人、渤海人娱乐活动的影响。击鞠、射柳、打髀石、角觝、围棋、双陆都是契丹人喜爱的活动。
击鞠又称骑鞠、击球,即打马球。球大如拳,以质轻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枵空,外涂颜色并加雕饰。球杖长数尺,顶端如偃月。球场设于开阔地,一或两端置门施网。参与者分两队,各以杖击球,以击球入网多者为胜。契丹贵族多酷爱这项活动。
射柳也是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多在祈雨的瑟瑟仪之后进行。先在场上插柳枝两行,削皮使之露出白色。当射者以尊卑为序各用手帕系于柳枝上以为标志,使距地数寸。然后乘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射断而接枝在手者为优胜,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断其青处或不断及不中者为负。
髀石即“髌骨”,俗称“背式骨”、“拐”、“嘎什哈”。四面凹凸不平,形状各异。最晚北魏时的鲜卑人已经用它为玩具了。契丹人也有击髀石的游戏,甚至皇帝都以冰上击髀石为乐。
契丹人也酷爱角觝。角觝既是一项受契丹人喜爱的竞技活动,也是一种宴会、集会上的表演节目。不但契丹人参加,也有汉人参加。二人两两相角,以倒地为负。宋使张舜民曾亲见契丹人角力,“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褫露之,则两手覆面而走,深以为耻也”①。1931年在辽阳发现了一只八角形陶罐,罐腹绘有八幅小儿角觝图,为研究辽代角觝提供了形象资料。②汉人的游戏娱乐活动也传入了契丹人地区。可知者有双陆、围棋和彩选格。文献记载,辽兴宗和耶律大石都曾与人作双陆博戏,道宗晚年曾以彩选格掷骰子任官。考古发掘则发现了围棋棋盘、围棋子、双陆棋盘和锥形棋子。可知契丹人也颇爱此类博戏。
①《契丹国志·族姓原始》。
①《辽史·外戚表》载:“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己、述律三姓皆为萧姓。”《新五代史·四裔附录》称:“翰,契丹之大族,其号阿钵,……阿钵本无姓氏,契丹呼翰为国舅,及将以为节度使,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始姓萧。”由此可知,萧氏得姓自萧翰始,而萧翰本名小汉,因太宗灭晋回军时留为驻守汴京的宣武军节度使,为适应中原习俗,才由汉人以其名字的谐音制定姓名为萧翰的,此后后族便以萧为姓。
①《辽史·北面诸帐官》。
②《辽史·营卫志上》。
①参见《苏魏公集》。又《栾城集》载:“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宫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
②《辽史·仪卫志一》。
③《沈括使辽图抄疏证稿》,贾敬颜疏证,油印本。
① “舍利”汉译“郎君”。契丹平民不得戴巾帻,欲戴者,需纳马、驼,以取得“舍利”身分。
②《契丹风俗》。
③ [宋]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
①《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①《辽史·礼志六》。
①《资治通鉴·后汉纪一》。
②《宋会要辑稿·蕃夷》。
①《新五代史·四裔附录》。
①《辽史拾遗》引张舜民《画墁录》。
②参见(日)鸟居龙藏《契丹之角觝》,《燕京学报》第29期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