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1)

解“毒”于丹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主编


  文/唐唐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于丹这样解释: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此外,在第89页于丹是这样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的:

  问到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他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笑笑他。意思是说,要以礼制去治理一个国家,首先你的内心要有一种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发言,说明他内心缺乏一种恭敬和辞让啊。

  两段文字,就有两种说法,一开始于丹认为孔子尊的礼是“礼节”,是“一种自我修养”;其后又提出“为国以礼”的“礼”是“礼让”。在于丹的笔下孔子成了任人打扮的新娘,孔子所说的礼,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看了于丹的书,读者无法得到明晰的答案,反而变得更加迷惑不解。

  事实上“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不理解“礼”的含义,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也难以真正读懂《论语》。

  东汉许慎去古未远,我们先来看看他在《说文解字》里是如何解释“礼”字的:

  NB337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许慎认为“示,神事也。”,就是说示字与祭祀和鬼神有关。豊字,本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礼字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的意思是说,礼与祭祀和鬼神之事有关,含有通过祭祀神灵以求神灵降福庇佑的意思。

  许慎对“礼”字的解释与孔子的观念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从《礼记》、《左传》等典籍的零星记载看,孔子主张的礼是起源于天道的。

  《礼记·礼运》引用孔子的话说: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毅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礼记·礼运》还记载有与此相似的孔子的言论:

  “夫礼必本于大一”;“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

  类似的说法还见之于《左传·文公十五年》: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就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说,类似于人的孩童时代。对于小孩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有太多的未知,因此小孩总是喜欢问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天真可笑的问题。小孩问了,大人已知的当然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对于孔子时代的先民来说,很多的未知可能一时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人们对未知由好奇变成了恐惧和敬畏,认为在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决定着一切。不管是锦衣玉食的贵族,还是贫病交加的底层民众,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在这一点上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未知的敬畏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对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促使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万能的天神主宰着人世的一切。

  孔子以当时人们最为敬畏的“天”为载体,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论,他认为“天”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礼是“本于天”的,先王要顺应天意加以运用,用来管理“人情”,克制人的不合理欲望。离开了礼,圣人也无法治理社会,天下百姓更是不知所从。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礼”,其实就是孔子主张的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推而广之,在社会生活中,“礼”可以表现为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

  既然“礼”是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那么其具体内容包括些什么呢?正如孔子所说的: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