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强调处事要严谨,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里孔子更是提出了“九思”的严格要求。
3君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放在精神追求之后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于丹在这一章说道:“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这是一个很诱人的说法,但可惜在《论语》中找不到任何可以佐证的句子。恰恰相反,孔子在笔者所引述的引文中倡导的君子之道,正是要“君子”把追求口腹之欲的精力转到追求理想和事业上来。恕笔者愚钝,恳请于丹教授把“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作为君子之道的相关出处指出来给大家看看。
4君子的道德修养融入到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这里强调的是无论现实生活如何窘迫,君子的仁德怎么也不会脱离他的言行。比如说一个人平时表现得温文尔雅,但是一着急起来就骂粗话,或者在没人的时候随地吐痰,这种时刻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真君子。
5文采与朴实兼有是君子的基本素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 语·雍也》)
如果把于丹的第三条标准放在最后,加起来大概就是六条标准。
《论语》中“君子”出现频率非常高,我选列了以上几条最具有概括意义的引文,作为《论语》中“君子”的几条最重要的标准。希望在言之有据的前提下,能对当代读者理解《论语》所倡导的“君子”有所帮助。
最后说一个小问题,于丹在这一章的末尾说到,“‘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我要纠正的是,《论语》中“君子”的出现频率虽然高,但除了第一人称代词“吾”之外,出现最多的字眼是“仁”,而不是“君子”。有闲暇的读者可以自己数数看,这并不是一个费解的学术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