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34节:正确抉择铸就成功之路(1)

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 作者:丁廷福



  五是与优秀同学组成小组法。星期天或节假日,丁羽经常把几个要好的同学请到家里来(当然都是重点班的优秀生),除了聊会儿天,玩会儿电脑游戏外,主要还是在一起做作业或习题。遇到不会的题,大家立即讨论起来,集思广益,问题往往很快解决。经过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问老师,印象也会更深刻。同学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比一个人单独学习要爽快得多,而且学习效率也不差。有书中介绍说,有类似的学习小组,几个人分工各做一个练习或一套试卷,每人都把不会做和做错的题找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攻这些不会做或做错的题,直到全部解决为止。这种学习方法更是上了一层楼,是互相"借力",让一个人的错误变成几个人的教训和财富。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查找知识盲点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利用多人的合力,盲点就会找得多而快,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只可惜丁羽和他的几个同学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配合水平,我只是在有关书籍中看到的。相信你看了这些,就不会再无缘无故地责怪孩子把同学带到家里来一起学习了,尽管他们有说有笑会让你产生放松学习的错觉。

  六是积极举手法。每当丁羽放学回家,我问得最多的不是作业和考试情况,而是他在班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他常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在班上"露脸"时的情形,我则以欣赏的态度再夸上几句,再次强化他的成功感和表现欲的满足感,让他体验学习的快乐。其实,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既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更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积极举手,说明他紧跟老师的思路,没有走神,他的学习是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性的,还说明他的课堂学习效率高。经验丰富的老师把课堂气氛搞得非常活跃,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积极的"表现"欲望,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据说有一位懂得教育心理学的老师,当他了解到一位学生因害怕说错了难堪而不敢举手时,就与该生定下暗号:会与不会都举手。只不过会时举右手,不会时举左手。老师只是在他举右手时才让他站起来发言。慢慢地,该生由于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而逐步建立自信,学习劲头大增,成绩获得迅速提高。如果您的孩子能做到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您对他的在校学习情况就大可不必再担心了。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有的学生一站起来发言就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甚至脑子一片空白,主要原因就是平时发言太少,锻炼太少。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丁羽在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核过程中,就有一次面试,当着数名评委的面介绍自己的情况并回答评委老师们的提问。当众有条不紊地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为组织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家长心语:

  在现今考试选拔制度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是在考家长。家长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

  正确抉择铸就成功之路

  丁羽"一路保送到北大"固然是由于他的实力,但作为家长,积极地"自荐"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北京当时的"升学规则",小学升初中实行计算机派位,中考实行报考制度,所谓"保送",只是一些竞争力强的学校以各种名义争取"名额",为吸引优秀生员而自行操作实现的。所以说,你表现再优秀,也不可能有学校"自动"找你要求保送的。因此,家长掌握有关学校的信息,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就成了成功"推销"自己孩子的秘诀。这些,是我作为"过来人"总结体会到的,在当时却是凭着一股"闯"劲闯出来的。这样的事不少,下面,我仅介绍5次较为关键(其中2次不成功,3次成功)的例子。

  1995年4月,丁羽上一年级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北京育民小学招一个超常儿童班,用4年时间学完小学课程,直接升入北京市八中,再用4年时间学完初中和高中课程,15岁前参加高考。我带丁羽参加了入学测试,获得通过。但我却犹豫起来,一是该校离家较远,让孩子自己挤公共汽车不安全且耽误时间(那时丁羽他妈妈还在上班,没人接送)。再是育民小学说原则上不接受已入学的儿童,还不知这边小学的离校手续好不好办(当时是请私假瞒着学校去参加测试的)。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如果选择了这个班,也许丁羽又是另一番人生轨迹。我感到,虽然放弃了,但丁羽却多了一次选择机会。作为家长,也算尽心尽力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